林登·詹森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1月19日) |
林登·B·約翰遜 Lyndon B. Johnson | |
---|---|
第36任美國總統 選舉:1964 | |
任期 1963年11月22日繼任—1969年1月20日 | |
副總統 | 無[注 1](1963年-1965年) 休伯特·漢弗萊(1965年-1969年) |
前任 | 約翰·肯尼迪 |
繼任 | 理查德·尼克松 |
第37任美國副總統 選舉:1960 | |
任期 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 |
總統 | 約翰·肯尼迪 |
前任 | 理查德·尼克松 |
繼任 | 休伯特·漢弗萊 |
德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 | |
任期 1949年1月3日—1961年1月3日 | |
前任 | W·李·奧丹尼爾 |
繼任 | 威廉·A·布拉克利 |
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 | |
任期 1953年1月3日—1955年1月3日 | |
前任 | 史泰爾·布里奇斯 |
繼任 | 威廉·克諾蘭德 |
參議院民主黨黨團主席 | |
任期 1953年1月3日—1961年1月3日 | |
前任 | 厄內斯特·麥克法蘭 |
繼任 | 邁克·曼斯斐 |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黨鞭 | |
任期 1951年1月3日—1953年1月3日 | |
領袖 | 厄內斯特·麥克法蘭 |
前任 | 弗朗西斯·J·邁爾斯 |
繼任 | 萊弗里特·索頓斯托爾 |
美國眾議院議員 來自德克薩斯州第10選區 | |
任期 1937年4月10日—1949年1月3日 | |
前任 | 詹姆斯·P·布坎南 |
繼任 | 霍默爾·桑貝里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 1908年8月27日 美國得克薩斯州斯通沃爾 |
逝世 | 1973年1月22日 美國德克薩斯州斯通沃爾 | (64歲)
墓地 | 德克薩斯州斯通沃爾約翰遜家族墓園 |
國籍 | 美國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小瓢蟲·泰勒 (1934年結婚—1973年結束) |
兒女 | 琳達·伯德 露西·貝恩斯 |
母校 | 德克薩斯州立大學 |
專業 | 教師 |
宗教信仰 | 基督會 |
獲獎 | 總統自由勳章(逝後;1980年)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美國 |
服役 | 美國海軍預備役 |
服役時間 |
|
軍銜 | 中校 |
參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事獎勵 | 銀星勳章 |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英語: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時常縮寫稱LBJ,美國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美國總統,1961年至1963年於約翰·肯尼迪任下為第37任美國副總統。約翰遜為民主黨人,來自德克薩斯州,1937年至1949年任眾議員,1949年至1961年任參議員。在參議院中他六年任多數黨領袖,兩年任少數黨領袖,兩年任多數黨黨鞭。
約翰遜於1960年參加美國總統選舉,未獲成功,但此後民主黨候選人兼馬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約翰·肯尼迪選定其為競選夥伴。兩人在大選中險勝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約翰遜亦於1961年1月20日就職為美國副總統。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約翰遜接任美國總統一職,並於1964年總統選舉中橫掃共和黨候選人兼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連任總統職位。約翰遜以其專橫粗暴性格聞名,不時透過「詹森待遇」迫使有權勢的政客支持推動其立法。
約翰遜被受共和黨建議提出了「偉大社會」這一立法舉措,推動維護民權、公共廣播、聯邦醫保、醫療補助、教育援助、藝術、城市及鄉村發展、公共服務及「向貧窮宣戰」。在約翰遜任內,向貧窮宣戰政策及經濟的發展使數百萬美國人脫離了貧困階層[1]。約翰遜同時簽署了一系列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設施、跨州貿易、工作場所及住房領域進行種族歧視,《選舉權法案》則取締了南方一些州對非裔美國人選舉權進行的限制。《1965年移民及國籍法案》則改革了美國的移民體系,以種族為尺度的移民配額制度終結,以國籍為尺度的制度開始實施。
在約翰遜任內,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參與程度逐漸升級。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北部灣決議案》,賦予約翰遜在不經宣戰許可的情況下即可在東南亞使用武力的權力。在越美國軍事人員數量大幅度上升,自1963年的16,000名非戰鬥顧問[2]增加至1968年年初的550,000人,大量軍事人員直接參與戰鬥。美軍損失數額亦大幅上升,和平進程逐漸陷入僵局,對於戰事的不滿情緒導致大規模反戰運動在美國大學校園及海外地區集中爆發[3]。
1965年起,多數大城市爆發夏季騷亂,犯罪率大幅提升,其政敵開始呼籲施行「法律與秩序」政策。約翰遜上任初期廣受民眾歡迎,但越南戰爭及國內社會不穩定導致其支持率逐漸下跌。1968年民主黨內部發生分裂,其反戰派系對約翰遜進行批判。1968年約翰遜在新罕布什爾州民主黨總統初選中慘敗,由此使其宣布放棄競選連任。隨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尼克松在總統大選中勝出,統治美國政治長達36年的新政聯盟就此崩潰。1969年1月約翰遜卸任,返回其德克薩斯州牧場度過餘生,1973年1月22日因心臟病過世,享年64歲。
史學家稱新政時期後的美國現代自由主義在約翰遜任內達到了頂峰。由於其在國內政績優異,推動立法對民權、槍支管制、原野保護及社會保險等有重大影響,儘管他對外在越戰上受挫,許多史學家對其評價仍舊頗為積極,在美國總統排名中依舊較為靠前[4][5]。
早年歷程
[編輯]1908年8月27日,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吉萊斯皮縣斯通沃爾的小農莊,他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
他的父母小塞繆爾·伊利·約翰遜和利百加·貝恩斯育有三個女孩和兩個男孩:約翰遜和他的兄弟,山姆·休斯敦·約翰遜(1914年至1978年) ,和姐妹利百加(1910年至1978年),約瑟法(1912年至1961年)和聖盧西亞(1916年至1997年) 。附近的城鎮約翰遜城是以約翰遜的父親的表弟,詹姆斯·波爾克·約翰遜命名。約翰遜有英格蘭,阿爾斯特蘇格蘭和德國血統。約翰遜的父親是一名政治家,他是德克薩斯州眾議院第89區的民主黨成員,也曾在德克薩斯州立法機構中任職。
約翰遜的祖父老塞繆爾·伊利·約翰遜,是一名生意人和政治家。當約翰遜十二歲的時候,他曾經告訴同學們:「你知道的,有一天我將成為美國總統。」在學校里,約翰遜是一個笨拙但健談的青年。他於1924年畢業於約翰遜城高中,在那裡他參加了公共演講,辯論和棒球。
1924年,從高中畢業之後,約翰遜不願讀大學,與五個朋友一起,開着一輛二手的福特汽車,打算到加利福尼亞州去闖蕩。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他做過洗碗工、蘋果採摘員和電梯修理員等工作。1926年,約翰遜回到家中。
1927年,在家人和親友的勸導下約翰遜開始就讀於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為了完成學業,約翰遜先後做過垃圾清理員、助理管理員,最後成為了校長的助理秘書。
1930年畢業於德克薩斯州立大學。1930年至1932年於休斯頓某學校教授演說和辯論。1931年受聘於克萊伯格議員,擔任祕書工作。
1935年被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任命為全國學生事務管理局德克薩斯州負責人。任職期間他成績卓著。
1936年當選為國會眾議員,其後連任五屆。1948年當選為國會參議員。
1951年擔任參議院議員一職僅3年即成為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並於1954年成功連任。
軍事生涯
[編輯]在二次大戰時擔任海軍少校。在某次視察途中座機被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擊傷,幸無大礙。
副總統生涯
[編輯]1960年,詹森未能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轉而接受肯尼迪提名為副總統的建議。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詹森隨即在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的機艙裡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36任總統。
詹森曾被列為暗殺甘迺迪主要懷疑對象,以致於美國政府1979年重新組織了美國眾議院暗殺調查專責委員會(HSCA)進行調查並否定了一些陰謀論說法。現在華倫報告和HSCA報告都已經全文在網路上公開。
總統生涯
[編輯]在繼任總統一職後,1964年約翰遜以相當大的差距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高華德當選美國總統。
內政
[編輯]在內政上,約翰遜總統提出了與「新政」、「公平施政」、「新邊疆」一脈相承的改革計劃,即「偉大社會」施政綱領。
在位期間,他不遺餘力地推行各項福利法案、簽署民權法案、消滅貧窮法案和減稅法,他的著名的「向貧窮開戰」的口號,引導全國在生活富裕時考慮到飢餓和匱乏的棘手問題。
外交
[編輯]外交上,不但奉行前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的既訂政策繼續支持南越,更積極直接以美軍介入越戰,由於美軍士兵在越戰中傷亡慘重,其政策遭到了國內外普遍反對,當時就一句諷刺性口號「嘿!嘿!臭詹森!今天你害死多少人?」(Hey, hey, LBJ, how many kids did you kill today?)表達對他在越戰政策的不滿,他也因而賠上政治前途。
太空計劃
[編輯]在約翰遜執政期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執行了雙子座計劃,研發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及其發射設施,並準備進行首次載人阿波羅計劃飛行。1967年1月27日,當阿波羅1號全體機組人員在發射台進行航天器測試期間在機艙火災中喪生,使阿波羅停在軌道上時,整個國家大為震驚。約翰遜沒有任命另一個沃倫式的委員會,而是接受了行政長官詹姆斯·韋伯的要求,要求美國宇航局進行調查,並向國會和總統負責。約翰遜通過國會和新聞界的爭議保持了對阿波羅的堅定支持,該計劃得以恢復。在約翰遜任期結束時完成了前兩個載人飛行任務,即阿波羅7號和首次載人飛行,即阿波羅8號。他向阿波羅8號船員表示祝賀,他說:「您已經將我們……全世界的所有人帶入了一個新時代。」。1969年7月16日,約翰遜參加了發射首次登月任務阿波羅11號,成為第一位見證火箭發射的前任或現任美國總統。
越南戰爭
[編輯]在肯尼迪去世時,有16,000名美國軍事人員駐紮在越南,在對北越的戰爭中支持南越。越南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被劃分為兩個國家,北越由共產主義政府領導。約翰遜贊同越南的多米諾骨牌理論和圍堵政策,該政策要求美國認真努力阻止所有共產主義的擴張。約翰遜上任後立即撤銷了肯尼迪在1963年底前撤出1,000名軍事人員的命令。1964年夏末,約翰遜嚴重質疑留在越南的價值,但在會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斯維爾·泰勒後,約翰遜宣布他準備「在我們有了基地後做更多事情」或者當西貢在政治上更加穩定時再考慮撤軍。在東京灣事件之後,約翰遜擴大了美軍的人數和角色。
被迫放棄連任
[編輯]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依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由於繼任原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年,因此約翰遜有資格再度競選連任,但因為國內反越戰聲音,約翰遜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僅以49%對42%微弱優勢取勝,加上他在黨的權力及地位日益受到挑戰,黨內多位候選人包括羅伯特·甘迺迪也參選,他最終被迫以雪曼式聲明宣布不再參選而放棄連任,轉而支持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漢弗萊在當年充滿血腥暴力的黨大會取得提名,最終仍敗給前副總統、共和黨的尼克森。
卸任後生活
[編輯]1969年1月卸任總統後,約翰遜在前助手兼演講稿撰稿人哈里·米德爾頓的陪同下回到他位於德克薩斯州斯通沃爾的牧場,後者將起草約翰遜的第一本書《我們面臨的選擇》,並與他一起撰寫回憶錄標題為《優勢點:1963-1969年總統任期的觀點》,這本回憶錄發表於1971年。[6]同年,林登·約翰遜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校園內開幕。他將自己的得克薩斯州牧場捐贈給了公眾,以組成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國家歷史公園,但條件是該牧場「應保持正常運轉,而不是成為過去的貧瘠遺蹟」。[7]
約翰遜在外交政策方面給予尼克松很高的評價,但依然擔心他的繼任者被迫在南越能夠擁有自衛能力之前過快地將美軍撤出南越。約翰遜對此警告說:「如果南方落入共產黨手中,我們可能會在國內遭受到嚴重的反抗聲浪。」[8]
健康問題
[編輯]約翰遜多年來大量吸煙,侵害他的健康(平均每天抽60根香煙),而終身成為老菸槍,再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和壓力,一直有嚴重的心臟病,在逝世前已經有兩次心臟病發。第一次是在1955年7月引發幾乎致命的心臟病,令他開始戒煙。然而1969年離開橢圓形辦公室後,他又開始吸煙,此後一直戒不了菸,因而在1972年4月第二次心臟病發。
1967年,在他60歲時,約翰遜曾秘密委託精算師預測他的壽命,結果顯示他只能活到64歲,即是有可能會在他的第二任期內逝世,這亦是他放棄參與1968年總統選舉的原因之一。[9]後來,精算師的預測成真了。
逝世和葬禮
[編輯]度過四年卸任生活後,1973年1月22日,約翰遜因心肌梗塞於德克薩斯州自營牧場內逝世,享年64歲。此時正值尼克森總統的第二任期,假如本來詹森成功連任,他就會於卸任兩天後過世。隨派保護前總統的特勤局特工發現約翰遜在床上病逝時,他仍握着自己手上的電話。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近一個月前,前總統杜魯門的葬禮上。
詹森逝世後不久,他的新聞秘書湯姆·詹森(Tom Johnson)通知CBS的華特·克朗凱,克朗凱當時在CBS晚間新聞直播一份關於越南的報告。克朗凱中斷直播以連線湯姆,隨後向觀眾宣布了前總統逝世的消息。詹森的國葬在國會大廈舉行,時任總統尼克森出席。
名言
[編輯]- 「和平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必須一步步地走。(Peace is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and it must be taken one step at a time.)」
著作
[編輯]林登•貝•約翰遜《約翰遜回憶錄》1971,中文版1973上海人民出版社
基因
[編輯]根據其家族基因檢測結果,約翰遜的Y染色體單倍群屬於E1b1b1。[10][11]
注釋
[編輯]- ^ 約翰遜本是約翰·肯尼迪手下副總統,肯尼迪遇刺後繼任。196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通過前,副總統出缺要經下次總統大選填補。
參考來源
[編輯]- ^ Califano Jr., Joseph A. What Was Really Great About The Great Society: The truth behind the conservative myths. Washington Monthly. October 1999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6日).
- ^ Russell H. Coward. A Voice from the Vietnam War. Greenwood. 2004: 25 [2015-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 ^ Epstein, Barbara. Political Protest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onviolent Direct Action in the 1970s and 1980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41 [2015-10-25]. ISBN 978-05209144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 ^ Dallek, Robert. Presidency: How Do Historians Evalu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Lyndon Johnson?. History News Network.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 ^ Survey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 Lyndon Johnson. C-SPAN.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9).
- ^ Harry J. Middleton Curriculum Vitae. LBJ Presidential Library Reading Room. 1971-02-25.
- ^ Harris, Marvin. Taming the wild pecan at Lyndon B. Johnson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Park Science. December 1999, 19 (2) [202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Janos, Leo. The Last Days of the President. The Atlantic. July 1973 [201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1).
- ^ Janos, Leo. The Last Days of the President. 大西洋雜誌. 1973-07-01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英語).
- ^ Johnson/Johnston/Johnstone DNA Test Results - Y-DNA Classic Chart. www.familytreedna.com. [2024-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1).
- ^ Origins and history of Haplogroup E1b1b (Y-DNA). www.academia.edu. [2024-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1).
延伸閱讀
[編輯]- Andrew, John A. Lyndon Johnson and the Great Society. Chicago, IL: Ivan R. Dee. 1999. ISBN 978-1566631853. OCLC 37884743.
- Berman, Larry. Lyndon Johnson's War: The Road to Stalemate in Vietnam (1991)
- Bernstein, Irving. Guns or Butter: The Presidency of Lyndon Johns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5063127.
- Bornet, Vaughn Davis. The Presidency of Lyndon B. Johnson.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3. ISBN 978-0700602421.
美國政治職務 | ||
---|---|---|
前任: 約翰·肯尼迪 |
美國總統 1963年—1969年 |
繼任: 理查德·尼克松 |
前任: 理查·尼克森 |
美國副總統 1961年—1963年 |
繼任: 休伯特·漢弗萊 |
- 1908年出生
- 1973年逝世
- 約翰·F·肯尼迪內閣
- 林登·B·約翰遜內閣
- 林登·約翰遜
- 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 銀星勳章獲得者
- 美國總統
- 美國副總統
- 1956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 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 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
-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 冷戰時期領袖
- 美國民主黨聯邦參議員
- 美國民主黨聯邦眾議員
- 德克薩斯州民主黨人
- 美國反共主義者
- 美國越戰人物
- 美國海軍中校
-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
-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 美國基督徒
- 美國農民
- 英格蘭裔美國人
- 蘇格蘭-愛爾蘭裔美國人
- 德克薩斯州人
- 美國歷史 (1964年-1980年)
- 美國歷史 (1945年-1964年)
- 死於心肌梗死的人
- 約翰·F·肯尼迪遇刺案相關人物
- 美國現代自由主義
- 20世紀美國政治人物
- 美國民主黨副總統
- 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校友
- 美國革命之子
- 20世紀美國總統
- 德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
- 美國民主黨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