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棉蘭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棉蘭號(英文:SS Ourang Medan)是一艘幽靈船,根據各方媒體報刊的來源信息(報道信息發表年代分別於1940年、1947年和1948年),這艘船的船員皆死於非命,死因至今撲朔迷離。船隻沉沒的位置據說是在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附近水域。[1]棉蘭號的故事至今已成為一個都市傳說。[2]

神秘的棉蘭號

[編輯]

1952年5月美國海岸警衛隊出版的《商船研究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Merchant Marine Council)中曾提到該船和其事件。[3]1948年10月10日,紐約州奧爾巴尼的《奧爾巴尼時報》發表了一篇參考報道,而他們參考的原始信息源是來自《Elsevier周刊》。[4]「Ourang」(也寫成Orang)這一詞彙來源於馬來語或印度尼西亞語,意為「人」,[5]而棉蘭是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最大的城市,所以綜合得名「棉蘭人」。各種書籍和雜誌關於這艘船失事的報道,主要都是來自於致力於都市傳說、靈異現象的《堡壘時報》(Fortean Times)雜誌。[2]

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發行的報刊《鐵路機車:三寶壟貿易雜誌》(荷蘭語:De locomotief: Samarangsch handels- en advertentie-blad)上,分別由三篇文章組成的系列文章(文章發表日期分別為1948年2月3日[6],1948年2月28日[7]和1948年3月13日)。[8]棉蘭號的主要故事情節基本上原始版本和不同的流傳版本大體上是一致的,但是兩個版本也會出現一些改動的地方。最為主要的就是發現「棉蘭號」的船隻名字從未被提及,發現的地點也只被描述為400海里範圍內(馬紹爾群島東南460英里)。第二和第三篇文章描述了棉蘭號船員唯一倖存者的經歷,這名倖存者是在馬紹爾群島的塔翁吉環礁上被一名意大利傳教士和當地人發現的。這名男子在臨死前告訴傳教士,這艘船裝載的主要貨物是大量的硫酸,由於集裝箱受損硫酸氣體溢出,造成大部分船員遇難。根據文章報道,「棉蘭號」的航線是從一個不知名的中國小港口駛往哥斯達黎加,並故意避開當局的檢查。這名倖存者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國人,他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了傳教士,傳教士又把故事講給了來自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的作者西爾維奧·舍里(Silvio Scherli)。這家荷蘭報紙的關於棉蘭號文章的末尾均標註有免責聲明:

「這是我們關於棉蘭號神秘故事的最後一部分。我們再次重申,我們沒有關於這個「海洋之謎」的任何其他證據。我們也無法解釋故事中許多的未解之謎。當然,這是一個令人興奮並激起探索欲的海洋故事。另一方面,作者西爾維奧·舍里還向我們保證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8]

據說西爾維奧·舍利於1959年9月28日在里雅斯特發表了「出口貿易」的報告。[9]

來自The Skittish Library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在英國報紙《每日鏡報》和《約克郡晚報》上,也轉載了美聯社1940年報道的這一事件。但報道中的故事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地點變成了所羅門群島,SOS求救信息也與後來的報道有所不同。這些故事的源頭版本還是來自於西爾維奧·舍里。[10]

故事

[編輯]

故事的時間開始於1947年6月或前後的某個時間點[2](文森特·加迪斯和其他文章給出的時間則是1948年2月初[11][12]),美國船隻「巴爾的摩」和「銀星號」正從馬六甲海域航行經過,突然收到來自附近的荷蘭商船「棉蘭號」的幾條求救信號。[2][13]船上的一名無線電操作員用莫爾斯電碼發送了如下信息:「這是從棉蘭號發出的求救信號(斷斷續續的聲音),我們現在飄浮在附近的海面上,所有人,包括船長,都死了,整個船的人都死了!」一陣(莫爾斯電碼)短促且混亂的聲音,操作員的聲音又再次清晰地出現,他說「我,也死了。」然後,在那句令人不寒而慄的話音之後,就再也沒有接收到到任何消息了。[3]當銀星號船員最終找到並登上棉蘭號準備實施營救時,他們驚訝的發現這艘船屍橫片野(其中還包括狗的屍體)。屍體的狀態都是背朝上臉朝下, 而那些凍僵的死者(據稱受到了嚴重驚嚇)面朝上方看着太陽,嘴巴張開,眼睛直視前方,屍體看起來就像恐怖漫畫裡的那樣。[3]在整艘船上未發現任何一名生還者,也未發現屍體上有明顯的傷痕。[11][12]隨後,銀星號準備將棉蘭號拖曳到附近的港口,但棉蘭號的4號貨艙突發大火,迫使美方登船人員緊急撤離了這艘荷蘭貨輪,對船的調查也被迫中止。 不久之後,棉蘭號發生爆炸,沉沒大海。[11][14]

解釋

[編輯]

無擔保的危險品貨物

[編輯]

貝頓和其他人推測,棉蘭號可能是參與了危險品運輸的走私活動。例如運輸氰化鉀硝酸甘油的混合物,或者甚至是戰時的神經毒氣。根據這些推測,當海水溢進船艙,與貨物發生化學反應並激發釋放有毒氣體,迫使船員出現窒息和中毒。 最後海水與硝酸甘油發生反應,引發火災和爆炸。[2]

另一個推測是,這艘船運送的是日本軍隊戰爭期間儲存在中國的神經毒氣,並在戰爭結束時秘密移交給美國軍方。 美國船隻無法運輸這批貨物,因為這樣會留下痕跡而被查到。 因此,將其裝載到未註冊的船上,以運輸到美國本土或美國管轄的太平洋島嶼上。

一氧化碳(CO)中毒

[編輯]

加迪斯提出了另外一個推測,即船舶的鍋爐系統出現故障而發生火情,這可能是造成沉船事故的主要原因。 大火散發的一氧化碳導致所有人死亡,大火慢慢蔓延開來而無法控制,從而導致船隻的最終沉沒。[11]

寫給中央情報局關於棉蘭號的信

[編輯]

一封寫給中央情報局的信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棉蘭號故事的興趣。1959年12月,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的小馬克(C.H. Marck Jr.)給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Allen Dulles)寫了一封私人信件。 在信中,馬克首先詢問信的接收者,是否相信棉蘭號的故事涉及「來自未知之物」,然後重述了棉蘭號的故事及其沉沒過程。

這封信於2003年5月5日公布於眾,但馬克寫給艾倫·杜勒斯的信件被中情局刪改過。[15]但是,在信中,馬克提到了他在1958年5月29日發出的一封早期信件。「局長助理」簡短地回答了一些「代表杜勒斯先生」的問題回復,語氣中還稍帶有輕蔑的口氣。2002年5月7日,通過發布的回覆確認,信件的確被中情局接收過。[16]

質疑

[編輯]

一些作家指出,他們無法在羅伊德貨運船舶登記處(Lloyd's Shipping Register)查找到任何關於此事件的描述或紀錄。[2][13][14]此外,包括荷蘭在內的多個國家也無法找到以棉蘭人為名稱註冊的船舶登記記錄。作家羅伊 · 班頓聲稱,據報道參與了失敗救援行動的銀星號的身份很有可能確有其船,但由於完全缺乏關於沉船本身的信息,人們對這一說法的來源和可信度產生了質疑。「銀星號」的航行日誌里沒有顯示任何此類營救行動的記錄。班頓和其他人提出了這樣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關於這個棉蘭號沉船事故發生的日期、地點、船隻名稱以及事故情況的描述可能是不準確或誇大的,或者這個故事可能完全就是虛構的。[2]

一位英國研究人員在1940年發行的兩份英國報紙(1940年11月21日的《約克郡晚報》和1940年11月22日的《每日鏡報》)中發現了有關於棉蘭號的故事,而這些報紙都引用了美聯社的報道。

流行文化

[編輯]
  • 捉鬼敢死隊》,於2016年上映的這部電影裡,簡要提到了棉蘭號。
  • 黑相集:棉蘭號》,發行於2019年以棉蘭號為靈感創作的電子遊戲。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Myth and Magic of Library Systems. 2015. doi:10.1016/c2014-0-01040-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Miles, Ian. Why the future is Fortean. Foresight. 1999-02, 1 (1): 73–90. ISSN 1463-6689. doi:10.1108/14636689910802043. 
  3. ^ 3.0 3.1 3.2 The Ballast Water Control Act :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Merchant Marine,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Coast Guard and Naviga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Merchant Marine and Fisheri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ne Hundred Third. Washington :: For sale by the U.S. G.P.O., Supt. of Docs., Congressional Sales Office, http://dx.doi.org/10.5962/bhl.title.16853. 1994. ISBN 0-16-043495-5.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 ^ Cobb, Daniel M. Means, Russell Charles (10 November 1939–22 October 2012).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dx.doi.org/10.1093/anb/9780198606697.article.1501410. 2016-04.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5. ^ Pflege http://dx.doi.org/10.1024/1012-5302.20.4.251. 2007, 20 (04): 0251–0252. ISSN 1012-5302. doi:10.1024/1012-5302.20.4.251.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6. ^ Noodige explicatien, wegens het voorkomende in de correspondentie, van het Algemeen Nieuws- en Advertentie-blad no. 29, Zaturdag 10 April 1824, door het publiceeren van het betoog zelve, aan de redactie van gemeld blad ingezonden, aangaande eene valsche verklaring geinsereert, in zeker werk, getiteld: Geschiedkundig onderzoek over de vereeniging der protestanten in de Nederlanden, door een leeraar bij de afdeeling der hervormden, in 1822 in 's-Gravenhage bij de Wed. J. Allart en comp. uitgegeven. Dutch Pamphlets Online. [2020-11-01]. 
  7. ^ De nabijzijnde ondergang der tegenwoordige wereld en de vernieuwde staat der aarde. Dutch Pamphlets Online. [2020-11-01]. 
  8. ^ 8.0 8.1 Noodige explicatien, wegens het voorkomende in de correspondentie, van het Algemeen Nieuws- en Advertentie-blad no. 29, Zaturdag 10 April 1824, door het publiceeren van het betoog zelve, aan de redactie van gemeld blad ingezonden, aangaande eene valsche verklaring geinsereert, in zeker werk, getiteld: Geschiedkundig onderzoek over de vereeniging der protestanten in de Nederlanden, door een leeraar bij de afdeeling der hervormden, in 1822 in 's-Gravenhage bij de Wed. J. Allart en comp. uitgegeven. Dutch Pamphlets Online. [2020-11-01]. 
  9. ^ Reimann, Guenter; Wigglesworth, Edwin F. The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67, 9 (1): 6–7. ISSN 1096-4762. doi:10.1002/tie.4270090106. 
  10. ^ Shi, Xi; Levy, Sarah. An Empirical Review of Library Discovery Tools. 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5, 08 (05): 716–725. ISSN 1940-9893. doi:10.4236/jssm.2015.85073. 
  11. ^ 11.0 11.1 11.2 11.3 Rose, Marilyn Gaddis; Mauriac, Claude. La conversation. Books Abroad. 1965, 39 (3): 309. ISSN 0006-7431. doi:10.2307/40119841. 
  12. ^ 12.0 12.1 Wilson, Colonel Frank Walter, (28 June 1869–18 Dec. 1953).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13. ^ 13.0 13.1 Emert, Phyllis Raybin. Mysteries of ships and planes. 1st ed. New York: TOR https://www.worldcat.org/oclc/22522234. 1990. ISBN 0-8125-9427-4. OCLC 22522234.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4. ^ 14.0 14.1 Winer, Richard. Ghost ships : true stories of nautical nightmares, hauntings, and disasters. New York: Berkley Books https://www.worldcat.org/oclc/44612965. 2000. ISBN 0-425-17548-0. OCLC 44612965.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5. ^ LETTER TO(Sanitized) FROM C.H. MARCK, JR. | CIA FOIA (foia.cia.gov). www.cia.gov. [202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1). 
  16. ^ LETTER TO MR. C. L. MARCK, JR. FROM (Sanitized) | CIA FOIA (foia.cia.gov). www.cia.gov. [202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