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南博物院

座標34°47′20.26″N 113°39′57.86″E / 34.7889611°N 113.6660722°E / 34.7889611; 113.66607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河南博物院
Henan Museum
成立1927年(於開封創立)
1961年(遷址鄭州)
1997年(河南博物院)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8號
坐標34°47′20.26″N 113°39′57.86″E / 34.7889611°N 113.6660722°E / 34.7889611; 113.6660722
類型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歷史博物館
策展人張文軍
網站河南博物院官網
地圖
地圖

河南博物院是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一所國家級的大型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國家級重點博物院之一,前身是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是中國近代較早創立的博物館,自民國十六年馮玉祥的主導下建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大陸的河南博物院館址幾經變更,最初的館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1961年搬遷至鄭州市。目前的館舍於1997年開放,館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8號。

目前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淅川洛陽三門峽輝縣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數量達13萬多件,史前文物、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當世中國之博物館,以藏品而言,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當屬第二[來源請求]

歷史沿革

[編輯]

創立

[編輯]
河南博物館舊址位於開封市三勝街,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3年夏,河南新鄭一紳士李銳打井,無意間打出一座古墓,發掘出100多件青銅器。北洋陸軍14師師長聞訊後向吳佩孚馳報。吳佩孚命令該師長將出土文物運至開封妥善保管,以垂久遠。為了更好的保存這批文物,1927年7月在馮玉祥極力主張下於創立了河南博物館,籌建於開封三聖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河道總督衙門舊址。1928年5月,河南省政府為展現民族歷史,宣傳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為「民族博物院」,「民族博物院」以「啟發民眾知識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為宗旨,在各地廣徵歷史、民族服飾、自然、藝術等方面的實物資料於10月10日,大量運用模型等手段,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1930年12月1日,「民族博物院」被定為社會教育機構,復名為「河南博物館」,隸屬於河南省教育廳。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專門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條列明確了河南博物館以發揚固有文化、提倡學術研究、增長民眾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為宗旨,同時設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成立了由河南民政廳廳長、河南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七人理事會,將原來的19個陳列室縮減為7個,撤出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歷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這8年是河南博物館的輝煌時期,館藏文物最為豐富,且湧現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文物研究員。

抗日戰爭爆發至新中國成立

[編輯]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為確保文物安全,於11月24日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用了三天時間運往漢口法租界租房保存。1938年9月,漢口淪陷之前,這批文物又被迫轉移至重慶,保存在中央大學磁器口校舍中。

1949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台灣,後成為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其餘30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接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編輯]
1961-1997年間的河南省博物館館舍,現已拆除,原址現為人民廣場

1950年8月21日,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剩餘部分文物陸續運回河南。隨着河南省會於1954年由開封遷至鄭州,河南省博物館於1958年在鄭州紫荊山興建了新館舍,並於1961年遷至鄭州[1]。由於在建築規模,內部設施上難以難適應當代博物館的發展需要,河南省政府領導決定重新建設一座具有當今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博物館,1991年開始建設新館,由中央和河南省累計投資近3億人民幣,1996年建成。1997年7月,原中原石刻藝術館和河南省博物館合併,在新址成立河南博物院。同年10月,應河南博物院邀請,時任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黃永川率團來豫訪問,兩館自此拉開合作帷幕。

自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進行維修,工程主要涉及主展館外部石材及玻璃幕牆更換、防水層和保溫層更新,並加強主展館建築的抗震力,預計工期18個月。同時自當天起,西配樓一樓臨時展廳舉辦「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寶展」免費對外開放。[2]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館重新對外試開放。

2022年初,有消息稱河南博物院將於中牟縣白沙鎮象湖畔建設新院。建設新院的決定是在年初的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工作會議上提出,並已獲院長馬蕭林確認[3][4]

院徽

[編輯]
河南博物院的院徽

河南博物院的館徽於2007年8月中旬公開徵集。最終勝出的院徽的涵義如下:

標誌模仿河南博物院主題館的建築外形,上部為仰斗以承「甘露」,下部為覆斗以納「地氣」。

上面的三角形與下面的三角形重疊區域的圓形「○」寓意中國古語的「天圓地方」。象徵中國5000年的歷史沉澱。

上下相交的三角形象徵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溝通和融合的精神。同時,該造型似一個「沙漏」,而沙漏在古代是一種計時工具,沙落下,時間流逝,歷史是流逝時間的積累,博物院正是展現歷史的場所,標誌簡練醒目、剛柔並濟、穩重大方。

色彩方面,運用了沉穩、內斂、厚重的暗紅色和代表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的的金色。

館舍

[編輯]

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主展館位於院區中央,外形取位於河南登封元代觀星台為雛形,故呈金字塔形,冠部為方斗形,上揚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寓意中原為華夏之源,融匯四方。外部牆面為土黃褐色,取中原黃土」「黃河」 孕育了華夏文明之意,主館正面從上至下有淺藍色的透明窗與自上而下的透明採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主館後為文物庫房。

陳列展覽

[編輯]

常設展覽

[編輯]
館內陳設
七層連閣繪彩陶樓。東漢1993年焦作市白莊M6墓出土。

2020年9月24日重新開放後,河南博物院設有五個常設展覽:

基本陳列為「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位於主展館一至三層,共分十個展廳,分為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東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個部分[5]

  • 第一展廳主題為新石器時代,展品主要為從裴李崗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到河南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展示了中原地區的文明起源。主要展品包括賈湖骨笛、彩陶雙聯壺等。
  • 第二展廳主題為時期,展品包括從夏商時期各個遺址出土的文物。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鞏義花地嘴等中原龍山文化末期的夏初遺址,展現了早期夏人的活動軌跡。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夏代都城,以及以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代都城,從城、宮殿、禮器等多個層面,反映出夏商時期都邑的政治、經濟、物質文化等。主要展品包括婦好鴞尊獸面乳釘紋方鼎等。
  • 第三展廳主題為西周時期,展品包括從洛陽北窯西周墓、鹿邑長子口墓、三門峽虢國貴族墓地和平頂山應國貴族墓地等西周時期墓葬出土的西周時期文物。
  • 第四展廳主題為東周時期,展品包括東周時期的出土文物,以三晉楚國的文物為主。
  • 第五展廳與第六展廳主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展示秦朝、兩漢三國晉朝南北朝時期的文物,主要展品包括永城芒碭山出土的四神雲氣圖金縷玉衣等。
  • 第七展廳與第八展廳主題為時期,第七展廳主要展現隋唐洛陽城的場景和同期文物,包括武則天金簡等,第八展廳展品則以唐三彩和唐俑為主。
  • 第九展廳與第十展廳主題為時期,第九展廳主要展示北宋東京城的場景及同期文物,第十展廳以宋朝的陶瓷展品為主,主要展品包括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除基本陳列外,河南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還包括以下展覽:

  • 明清河南:位於主展館三層第十四展廳,展示時期的河南文化[6]
  • 丹淅吉金——中原楚國青銅藝術:位於主展館四層第十三展廳,主要展示丹淅流域出土的楚國青銅器。被選為九大鎮館之寶之一的雲紋銅禁即於此展覽展出[7]
  • 巧工遺珍——院藏明清珍寶展:位於主展館四層第十四展廳,展品包括明清時期的漆器、玉器、牙雕、琺瑯器、瓷器[8]
  • 中原古代石刻藝術:位於主展館一層西側第十五展廳,展品包括漢代畫像石刻、陵墓石雕、墓誌和佛教造像[9]

臨時展覽

[編輯]

主要用來陳列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展覽,新館開放以來,先後與國內外各個機構單位合作交流,有「金色王朝--故宮御用金銀器特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巨匠原作展 」、「國家寶藏」、「三千大千世界:台北歷史博物館張大千書畫展」、「華夏文明之源」等眾多展覽。

鎮院之寶

[編輯]

婦好鴞尊: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系商代晚期器物。通高45.9厘米,口徑16.4厘米。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併攏,雙足與垂尾共為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器身滿布縟麗的紋飾,造型典雅凝重,為商器之精品。

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於新鄭城關李家樓村鄭公大墓,為河南博物院最早藏品之一,為保護及研究此墓所出土之珍貴文物亦是河南博物院創院初衷之一。壺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為春秋時期器物。 壺上有冠蓋,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器身長勁,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垂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側首吐舌狀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器身滿飾蟠螭紋。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

武曌金簡: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峰,唐代早期遺物,這是中國目前發現唯一的一枚皇帝金簡。金簡呈長方形,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正面鐫刻雙鈎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是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1987年出土於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是北宋晚期器物,中國唯一考古出土的汝窯珍品。高19.6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8.4厘米。敞口細頸,下有圈足,頸部長腹分別刻以折枝蓮花,器表滿施天藍釉,光亮滋潤,布滿開片。瓷瓶為傳世御用汝瓷中絕無僅有,也為刻花汝官瓷的鑑定提供了實物依據。刻花鵝頸瓶不僅造型講究,而且用刻花裝飾,更飾以天藍,保存完整無缺,實在彌足珍貴。

杜嶺方鼎:1974年出土於河南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器物,高87厘米,口邊61厘米×61厘米。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 更是中國乃至世界在青銅時代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該鼎為多范分鑄而成。口呈長方形,上立二次鑄成的拱形立耳一對,深腹,腹壁微內斂,平底,下有四個上粗下細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鑄單線獸面紋一組。每面兩側與下部飾乳釘紋,足上部各飾獸面紋。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銅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銅冶鑄的寶貴資料。

賈湖骨笛:1987年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賈湖骨笛是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已有約8000年歷史,被稱為「中華第一笛」。骨笛長23.1厘米,七孔,為脛骨所制。演奏試驗和測音結果表明,舞陽骨笛已經具備七聲音階結構,發音準確,音質也較好,至今仍可吹奏旋律。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淅川下寺2號楚墓(子庚墓)。出土時的雲紋銅禁是數百塊碎片,整整裝了兩個麻袋,後來由中國國內為數不多的知名青銅器修復專家王長青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成功修復。雲紋銅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也是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此禁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春秋時期器物。禁為承置酒器,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

四神雲氣圖:1987年出土於河南永城芒碭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是西漢早期壁畫,壁畫南北長5.14米,東西寬3.27,面積16.8平方米。柿園墓的主人是西漢梁國第二代王--梁共王劉買,是大名鼎鼎的梁國開國藩王梁孝王劉武漢文帝次子)的兒子。這幅四神雲氣圖出現的時間要比聞名於世的敦煌壁畫還早600年左右,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 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這把玉柄鐵劍,將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交通

[編輯]
公共交通列表
鄭州快速公交
鄭州公交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與書目

[編輯]
  1. ^ 河南博物院建院历史. 河南博物院. [202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2. ^ 河南博物院7月14日起闭馆维修 预计工期18个月. 大河網. 2015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9日). 
  3. ^ 河南博物院新院选址已初步确定 预算金额6500万面向全球概念性设计招标. 大象新聞微信公眾號. [202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7). 
  4. ^ 独家揭秘即将开建的河南博物院新院 将展示更多河南考古新发现. 大象新聞微信公眾號. [202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7). 
  5. ^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河南博物院.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6. ^ 明清河南. 河南博物院.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7. ^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河南博物院.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8. ^ 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 河南博物院.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9. ^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河南博物院.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Lee Yuan-Yuan and Shen, Sinyan.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1999.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ISBN 1-880464039

Template:鄭州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