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焦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焦循(1763年—1820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揚州府甘泉縣(今揚州邗江黃玨鎮)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見著。

生平

[編輯]

生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自幼師承祖父之學,幼年好《易》,還對「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一說既見於《小畜》又見於《小過》產生疑惑[1]。少年曾就讀於揚州安定書院。乾隆己亥(1779年),受教於劉墉,遍習他經,「經史、曆算、訓詁諸學無所不精」。乾隆五十二年,友人顧鳳毛以《梅氏叢書》相贈,以期「君善苦思, 可卒業於是也」,里堂遂轉治天文曆算之學。焦循還究心《三禮》,撰成《群經宮室圖》三十一篇。嘉慶六年(1801年)中舉人,翌年應禮部試不第,即不出仕。嘉慶十一年(1806年)揚州知州伊秉綬聘其與阮元等編《揚州圖經》及《揚州文粹》。

學術

[編輯]

焦循之治學可分為三個時期:學算期、治《易》期、習《孟》期。

算學

[編輯]
焦循《加減乘除釋》 書影

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六年(1801年)間,焦循相繼完成多部算學著作。嘉慶元年,里堂寫成〈釋輪〉、〈釋橢〉、〈釋弧〉三篇文章。翌年,著有《加減乘除釋》八卷。兩年後,成《天元一釋》兩卷,闡述南宋秦九韶天元術大衍術嘉慶六年,再成《開方通釋》。對於里堂天文曆算之學,阮元嘗以「精意無不包,簡而不遺,典而有則」譽之。此外,焦循亦兼習《禮經》,並著有《群經宮室圖》兩卷。

易學

[編輯]

焦循四十歲以後,治學方向漸變,此乃其學術之第二階段。於嘉慶七年(1802年),因會試不第,遂潛心專研《易》學,「足不入城市者十餘年」。焦循治《易》學,不依傍前人,於清代考據中,獨樹一幟,他建立了「旁通」[2]、「當位失道」、「時行」[3]、「相錯」、「比例」[4]等《易》學法則,以為卦爻規律[5]。焦循還運用「六書」中假借去詮釋《周易》經、傳文的主張,「非明六書之假借轉注,不足以知彖辭爻辭十翼之義。」[6]。嘉慶十八年(1813年),焦循完成《易通釋》十二卷。翌年,復提其要為《易圖略》、《易章句》。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以此三書合刊為《易學三書》(全名《雕菰樓易學三書》)。嘉慶九年(1804年),又仿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之體例,著有《論語通釋》十二篇,以闡發《論語》忠恕之理。

焦循的易學別具一格,本質上屬於象數一派。焦循的易學是對漢代易學的繼承和發展。李慈銘曾指責焦循的易學是「貌為高簡,故疏者概視為空論耳。」[7]

孟學

[編輯]

《易學三書》既成,焦循又轉治《孟子》。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十二月,始撰《孟子正義》一書。焦循先編訂《孟子長編》十四帙。後再就《長編》所錄,損益增刪而成《孟子正義》草稿三十卷。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焦循病歿,未及完成《孟子正義》之謄校工作。由焦廷琥續校《孟子正義》。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廷琥亦以病終。最後,於道光五年(1825年),終由焦循之弟焦徵將《孟子正義》付梓。

著作略目

[編輯]
  • 《天元一釋》兩卷
  • 《加減乘除釋》八卷
  • 《開方通釋》
  • 群經宮室圖》兩卷
  • 《論語通釋》
  • 《易通釋》十二卷
  • 《易圖略》
  • 《易章句》
  • 孟子正義
  • 《六經補疏》二十卷
  • 《古文尚書辨》八卷
  • 《毛詩物名釋》二十卷等
  • 《邗記》六卷
  • 《北湖小志》六卷
  • 《揚州府志》
  • 《李翁醫記》二卷
  • 《沙疹吾驗篇》一卷
  • 《醫說》一卷等
  • 《雕菰集》二十四卷
  • 《里堂詩集》八卷
  • 《里堂詞集》二卷
  • 《仲軒詞》一卷
  • 《劇說》六卷

注釋

[編輯]
  1. ^ 後來焦循認為,「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之所以復見於小畜卦和小過卦,是由於小畜卦上九爻與豫卦六三爻旁通互易後,豫卦變成了小過卦。他說:「小畜『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其辭又見於小過六五。小畜上之豫三,則豫成小過。……解者不知旁通之義,則一『密雲不雨』之象,何以小畜與小過同辭?」
  2. ^ 阮元在《通儒揚州焦君傳》中說:「旁通者,在本卦,初與四易,二與五易,三與上易,本卦無可易,則旁通於他卦,亦初通於四,二通於五,三通於上。」朱駿聲認為焦循「以《九章》之正負,比例為《易》意,以六書之假借,轉注為《易》詞。其其間不無心得,而附會難通者十居八、九。」(卷二《書焦孝廉循易圖略後》)
  3. ^ 阮元在《通儒揚州焦君傳》中說:「先二五,後初四、三上為『當位』。不俟二五,而初四、三上先行,為『失道』。《易》之道,唯在變通。二五先行而上下應之,此變通不窮者也。或初四先行、三上先行,則上下不能應,然變而通之,仍大中而上下應。……此所謂『時行』也。」
  4. ^ 焦循自譽「學《易》十許年,悟得比例、引申之妙,乃知彼此相借,全為《易》辭而設,假此以就彼處之辭,亦假彼以就此處之辭。」(卷八《周易假借論》)
  5. ^ 焦循在《易圖略·敘目》中說:「余學《易》所悟得者有三:一曰旁通,二曰相錯,三曰時行。此三者皆之言也,孔子所以贊伏羲、文王、周公者也。夫《易》猶天也,天不可知,以實測而知。七政恆星錯綜不齊,而不出乎三百六十度之經緯;山澤水火錯綜不齊,而不出乎三百八十四爻之變化。本行度而實測之,天以漸而明;本經文而實測之,《易》以漸而明。非可以虛理盡,非可以外心衡也。」
  6. ^ 焦循《雕菰集下·與朱椒堂兵部書》
  7. ^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8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