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愛麗絲·李道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麗絲·普萊森斯·哈格里夫斯
Alice Pleasance Hargreaves
七歲的愛麗絲,路易斯·卡羅(本名查爾斯·路德維希·道奇森)攝於1860年
出生(1852-05-04)1852年5月4日
 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
逝世1934年11月16日(1934歲—11—16)(82歲)
 英國肯特郡韋斯特漢姆
配偶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英語Reginald Hargreaves
簽名

愛麗絲·普萊森斯·哈格里夫斯(英語:Alice Pleasance Hargreaves;1852年5月4日—1934年11月16日),婚前姓李道爾Liddell/ˈlɪdəl/[1]),路易斯·卡羅的經典童話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作原型。愛麗絲的丈夫為板球運動員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二人育有三個兒子。

生平

[編輯]

愛麗絲·李道爾是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亨利·喬治·李道爾英語Henry Liddell與妻子勞林娜·漢娜·李道爾的第四個孩子。她有兩個哥哥,哈里(生於1847年)、亞瑟(生於1850年,1853年死於猩紅熱),和一個姐姐勞林娜(生於1849年)。她也有六個弟弟和妹妹,包括她的妹妹伊迪絲(生於1854年),還有與她很親密的弟弟弗雷德里克(生於1865年),後者後來成為律師和高級公務員。

愛麗絲出生時,父親是西敏公學的校長,後被任命為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不久,李道爾一家於1856年遷往牛津大學內居住,1856年4月25日,牛津大學數學學院教授路易斯·卡羅在給一座教堂拍照時與他們結識。隨後幾年,路易斯·卡羅成為了李道爾一家最親密的朋友。

愛麗絲的姐姐勞林娜長她三歲,妹妹伊迪絲大她兩歲,三個姐妹童年時一直是親密的夥伴。愛麗絲一家常常在潘摩法英語Penmorfa度假,此地後來成為北威爾士蘭迪德諾的度假勝地歌格氏艾比飯店(Gogarth Abbey Hotel)。

年輕時的愛麗絲與兩位姐妹一起策劃了環歐洲大旅行,據傳愛麗絲在其間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小兒子利奧波德王子談過一段戀情,相關的佐證極少,但利奧波德王子給大女兒起名字叫愛麗絲,並且當了愛麗絲的二兒子利奧波德的教父。利奧波德王子最近的傳記表明,愛麗絲的妹妹伊迪絲可能才是利奧波德真正喜歡的女孩[2],伊迪絲於1876年6月26日去世,死因不明,可能為麻疹或者腹膜炎[3],就在去世前不久,她與板球運動員奧布里夏訂婚[4],6月30日,利奧波德王子在她的葬禮上為她扶柩[5]

1880年9月15日,時年28歲的愛麗絲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與板球運動員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結婚,婚後二人育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艾倫·卡溫頓·哈格里夫斯(Alan Knyveton Hargreaves)與二兒子利奧波德·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Leopold Reginald Hargreaves)犧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小兒子卡里爾·李道爾·哈格里夫斯(Caryl Liddell Hargreaves)與兩個哥哥同樣入伍參軍,但是倖免於難,並育有一女。儘管許多人表示懷疑,但愛麗絲堅決否認小兒子的名字卡里爾(Caryl)與道奇森的筆名卡羅(Carroll)有任何關係。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並且成為了當地的治安官。作為板球運動員,他效力於罕布什爾隊英語Hampshire County Cricket Club。愛麗絲後來擔任了埃默里·唐英語Emery Down婦女協會的第一任會長。[6]

1926年,丈夫去世之後,愛麗絲出於生計所迫決定賣掉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地下歷險記》(《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原名)手稿。這份手稿以四倍於底價的15400英鎊由蘇富比拍賣行賣出,手稿後來輾轉成為了埃爾德里奇·R·約翰遜先生的藏品,並且在哥倫比亞大學紀念路易斯·卡羅一百周年誕辰的活動上展出。時年80歲的愛麗絲訪問了美國,並在其間遇到了J·M·巴里的作品彼得·潘的原型之一彼得·盧埃林·戴維斯英語Peter Llewelyn Davies先生。收藏家約翰遜先生去世後,美國藏書家協會買下這份手稿贈送給英國人民,以表彰英國人民在與納粹德國作戰中展現出的勇氣。手稿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她一生中大多數時間住在漢普郡萊茵德斯特的新森林地區[7],愛麗絲於1934年去世後,她的遺體在金人綠色火葬場(Golders Green Crematorium)火化,骨灰埋藏在聖邁克爾與諸天使教堂的墓地中,墓碑上寫着「Mrs. Reginald Hargreaves」(雷金納德·哈格里夫斯夫人)。(可在下文的「相關照片」一節中看到。)

相關照片

[編輯]

作為童話原型

[編輯]
伊迪絲·李道爾,威廉·布萊克·瑞士蒙德英語William Blake Richmond作於1864年。

1862年7月4日,路易斯·卡羅與李道爾家三姐妹外出野餐,在泰晤士河伊西斯段的一艘從愚蠢大橋英語Folly Bridge開往Godstow英語Godstow划艇上,10歲的愛麗絲問路易斯能不能給她們三姐妹講一個故事。當牧師的朋友羅賓遜·達克沃斯英語Robinson Duckworth在一旁為大家搖槳,路易斯給三姐妹講了一個故事。故事中,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女孩掉進了兔子洞,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奇遇。這個故事與路易斯之前給三姐妹講過的很多故事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這一次愛麗絲問路易斯能不能把這個故事寫下來送給她。路易斯允諾,但是接連幾個月都沒有動筆。1864年11月,路易斯終於將完整的故事《愛麗絲地下歷險記》送給了愛麗絲。

在此期間,路易斯已經打算把這個故事重新寫一遍拿去賣。為了贏得更多人的支持,路易斯在1863年春天把手稿寄給了他的一個朋友,作家喬治·麥克唐納[8]麥克唐納的孩子讀了這個故事之後感覺很喜歡,路易斯受到激勵,決定尋找出版商。1865年,路易斯·卡羅著、約翰·坦尼爾插圖的第一版《愛麗絲夢遊仙境》出版。緊接着,路易斯在1871年出版了第二本以愛麗絲為主角的童話書《愛麗絲鏡中奇遇》。1886年,路易斯送給愛麗絲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手稿的影印版出版。

與路易斯·卡羅的關係

[編輯]
裝扮成小乞丐的愛麗絲,路易斯·卡羅攝於1858年。

愛麗絲與路易斯的關係一直備受爭議。許多傳記作者認為路易斯有戀童的性偏好,但是缺少直接的證據。[9][10]

路易斯於1855年第一次結識李道爾家的人,他首先結識了愛麗絲的哥哥哈利,並經常帶哈利和勞林娜在牛津附近划船、野餐。後來哈利上學了,愛麗絲和妹妹伊迪絲常常和路易斯一起玩耍。閒暇時,路易斯常常給孩子們講他自己編的奇幻故事。路易斯愛好攝影,李道爾家的孩子也常常被他拍進他的作品中。儘管證據不多,但是人們都說愛麗絲是路易斯攝影生涯中最愛的小模特。還有另一件奇怪的事情,路易斯1858年4月18日至1862年5月8日的日記莫名消失。[11]

日記插頁

[編輯]

愛麗絲和路易斯的關係在1863年6月突遭變故,但原因不明。愛麗絲終其一生拒絕對這件事情發表觀點,路易斯的日記中1863年6月27-29日的部分消失。傳記作家莫頓·N·科恩英語Morton N. Cohen根據一些證據推測,他們關係破裂的原因是路易斯向時年11歲的愛麗絲求婚。[12]據說愛麗絲的母親因為一個成年男人勾搭了她11歲的女兒而感到不悅。

1996年,卡洛琳·里奇英語Karoline Leach發現了後來被稱為「日記插頁」的文件[13]——據說是路易斯的侄女維琳特·道奇森寫的紙條,紙條的內容是對路易斯在1863年6月27-29日的日記進行的概括總結。顯然,紙條的寫成時間應該為日記相關內容被移除之前。內容為:

"李道爾夫人告訴路易斯,他被懷疑在利用孩子接近女家庭教師。同時,他也被懷疑會向伊娜求婚。"

這可能意味着,路易斯和李道爾一家關係破裂的原因是路易斯和李道爾家的女家庭教師傳出了一些緋聞,甚至與伊娜(借指李道爾家的大女兒勞林娜)之間也有一些流言蜚語。珍妮·伍爾夫認為,關係的破裂是因為勞林娜愛上了路易斯,而不是其他的原因。[14]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路易斯的另一個侄女邁娜拉要把日記撕掉,但是留下一張紙條來記住原來的日記裡面寫的是什麼。珍妮·伍爾夫表示,這張紙條實際上是真相的「審查版」,因為路易斯的家人不希望由於真相的公布而導致勞林娜受到某種傷害。[15]

紙條的真實作者尚不確定,里奇曾表示,最可能的人是道奇森的兩個侄女邁娜拉和維琳特中的一個,因為與她們的筆跡很接近。然而,莫頓N.科恩在2003年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在20世紀60年代,道奇森的大侄子菲利普·道奇森·雅克告訴他,紙條是他自己憑着記憶,根據道奇森的侄女與他的對話寫下的。[16]但是科恩沒有更多的證據佐證自己的觀點,而且紙條與已知的菲利普筆跡樣本並不相似。[17]

這件事發生後,路易斯一直躲着李道爾一家,但是半年後的1863年12月他重新前來到訪。雖然如此,他們並沒有冰釋前嫌,重歸舊好。部分文件指出這是因為路易斯和李道爾院長在牛津大學的一些政治事件上有着巨大的分歧。[18]也有一些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感情的糾葛,但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而已。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目前尚不明朗。

約翰·羅斯金在他的自傳《帕里特麗亞》中提到,路易斯與李道爾的關係破裂後,愛麗絲三姐妹也疏遠了路易斯。

與童話中的愛麗絲的比較

[編輯]

童話中的愛麗絲是否就是現實中的愛麗絲一直有很大的爭議。這兩個愛麗絲顯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人們一直認為虛構的愛麗絲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李道爾家的愛麗絲。然而,路易斯本人一直聲稱書中的愛麗絲是完全虛構的,不基於任何一個實際存在的孩子。而且,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兩個愛麗絲之間沒有太大的關係。

有傳聞稱路易斯曾經把另一個小女孩的瑪麗·希爾頓·拜德考克的照片發送給坦尼爾,暗示自己將她作為模特。但是試圖找到相關歷史文件佐證這一觀點的嘗試均無果而終。[19]

與出版的版本相比,路易斯的手稿《愛麗絲地下歷險記》中的主角與李道爾家的愛麗絲更加相似。

傳記作家安妮·克拉克認為,道奇森可能使用伊迪絲·李道爾作為他的一位繪畫模特。[20]

書中的愛麗絲與李道爾家的愛麗絲至少有三處聯繫:

  1. 路易斯在書中設定的兩個關鍵時間點分別是5月4日(愛麗絲的生日)和11月4日(愛麗絲的「半生日」),《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愛麗絲說她的年齡「準確講是7歲半」,與當時的愛麗絲·李道爾同齡。
  2. 路易斯在書上寫「獻給愛麗絲·普萊森斯·李道爾」。
  3. 《愛麗絲鏡中奇遇記》有一首藏頭詩,從上到下每一句第一個字母連起來是愛麗絲的全名。這首詩並沒有題目,因此一般取其第一句 "A Boat Beneath a Sunny Sky"來稱呼這首詩,全詩如下。


A boat beneath a sunny sky,
Lingering onward dreamily
In an evening of July--

Children three that nestle near,
Eager eye and willing ear,
Pleased a simple tale to hear--

Long has paled that sunny sky:
Echoes fade and memories die.
Autumn frosts have slain July.

Still she haunts me, phantomwise,
Alice moving under skies
Never seen by waking eyes.

Children yet, the tale to hear,
Eager eye and willing ear,
Lovingly shall nestle near.

In a Wonderland they lie,
Dreaming as the days go by,
Dreaming as the summers die:

Ever drifting down the stream--
Lingering in the golden gleam--
Life, what is it but a dream?

此外還有一處並不明顯的聯繫:「議員賽跑與一個長故事」這一章可能指代路易斯,達克沃斯牧師和李道爾三姐妹在泰晤士河上的泛舟。當然,前提是故事中的愛麗絲代表的是愛麗絲·李道爾。

衍生作品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is phonetic version of her name, with emphasis on first, rather than second syllable as sometimes mispronounced, is confirmed by the rhyme current in Oxford at the time (attributed by some to Dodgson himself but called by others a piece of "undergraduate doggerel"): "I am the Dean and this is Mrs Liddell. She plays the first, and I the second fiddle. She is the Broad; I am the High: And we are the University". (High Street and Broad Street are two Oxford streets, known colloquially as "The High" and "The Broad".)
  2. ^ cited in Leach, Karoline In the Shadow of the Dreamchild, p.201
  3. ^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Oxford, a Description of Its Fabric and a Brief History of the Episcopal See, p.101
  4. ^ Will Brooker, Alice's adventures: Lewis Carroll in popular culture, p.338
  5. ^ Nelson Evening Mail, Volume XI, Issue 233, 22 September 1876, P.4, quoting Home News, 1876. [2010-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6. ^ lyndchur. Southernlife.org.uk.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7. ^ Call to celebrate life of the 'real Alice' (From This is Hampshire). Thisishampshire.net. 2010-03-08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6). 
  8. ^ Dodgson's MS diaries, vol.8, p. 89, British Library
  9. ^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 (1995) by Morton N. Cohen
  10. ^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 (1996) by Michael Bakewell
  11. ^ Lewis Carroll: A Portrait with Background (1995) by Donald Thomas
  12. ^ Cohen, Morton (1996). Lewis Carroll: A Biography. Vintage Books. pp. 30–35. ISBN 978-0-679-74562-4. pp. 100–4
  13. ^ Cut pages in diary. 2004-03-04 [200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6月14日). 
  14. ^ The Mystery of Lewis Carroll, by Jenny Woolf
  15. ^ Woolf, Jenny. The Mystery of Lewis Carroll.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2011. ISBN 978-0-312-67371-0. OCLC 651912507. 
  16. ^ Cohen, Morton N., "When Love was Young",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October 2003
  17. ^ See discussion on the Lewis Carroll e-l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utumn 2003
  18. ^ Christ Church & Reform
  19. ^ Gardner, Martin, The Annotated Alice 1970, chap. 1
  20. ^ Clark, Anne, Lewis Carroll 1982, p. 91
  21. ^ www.xuni.com. Author Melanie Benjamin. Melaniebenjamin.com. 2010-01-12 [201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7). 

參閱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