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音
玲音 | |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 |
假名 | シリアルエクスペリメンツレイン |
類型 | 科幻,賽博朋克、心理學恐懼 |
電視動畫 | |
原案 | production 2nd. |
導演 | 中村隆太郎 |
編劇 | 小中千昭 |
人物原案 | 安倍吉俊 |
人物設定 | 岸田隆宏 |
音樂 | 仲井戶麗市 |
動畫製作 | TRIANGLE STAFF |
製作 | PIONEER LDC |
播放電視台 | 東京電視台 |
播放期間 | 1998年7月6日—9月28日 |
話數 | 全13話 |
遊戲 | |
使用平台 | PlayStation 1 |
開發團隊 | NBC環球娛樂 |
發行商 | NBC環球娛樂 |
發售日 | 1998年11月26日 |
漫畫:The Nightmare of Fabrication | |
作者 | 安倍吉俊 |
《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通常以全小寫形式出現)是由上田耕行創作和共同製作,小中千昭編劇,中村隆太郎導演,安倍吉俊擔任角色設定原案,岸田隆宏擔任動畫角色設定,以及Triangle Staff製作的的試驗性動畫,於1998年7月6日至9月28日在東京電視台及其附屬機構的深夜時段播映,共13集。動畫講述了一個身處日本郊區的14歲女孩岩倉玲音,以及她如何受父親影響,接觸,進而發現了「連線」(Wired,一個國際性計算機網絡)之中隱藏的巨大秘密,和自己的神秘身世的故事。在北美的製作發行公司為Geneon,在新加坡的製作發行公司為Odex。該動畫曾獲得1998年第二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節動畫部門優秀獎。
《玲音》包含超現實和前衛的動畫風格,並探討了現實、身份認同、神、集體無意識、因特網、陰謀論和唯我論等其他一些經常在賽博朋克作品中出現的主題。喜愛這部作品的人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典型的文學性動畫。評論家和粉絲們的讚揚主要集中在《玲音》的原創性,視覺效果,氣氛,主題以及動畫對21世紀生活的深刻洞察,即動畫中描繪的一個黑暗的,充滿偏執的,疏離的社會和依賴技術的世界。[1]
同名電視遊戲於1998年11日26日在PlayStation平台發布。[2]
情節
[編輯]故事以玲音的同學四方田千砂的自殺開始。在她自殺後,玲音的同學陸續收到千砂的電子郵件,同學普遍認為這是惡作劇。但玲音並不相信並決定自己調查。她使用個人電腦(或稱「navi」,以Knowledge Navigator概念命名),並收到千砂的電子郵件。千砂在其中說她拋棄肉體,生活在「連線」中。玲音因此開始探索「連線」。而後她通過一系列事件逐漸領悟到,她自己是一個無所不在全知全能的存在。
玲音慢慢地發現了真相。橘總研究所的研究員英利政美基於莫提·李瑞的「Eight Circuit Model of Consciousness」,並應用舒曼共振現象開發出「第7代協議」,以此收集集體無意識。他由此發現了成為「連線」中神的方法。
將意識傳輸到「連線」上,並毀滅自己的肉體,他實現了不朽。為了維持他作為神的存在,他在連線上創造了玲音,以及黑客組織「The Knights of the Eastern Calculus」。
在將玲音從連線上的軟件變為現實中的小女孩後,英利開始了由橘總研究所主持的「系列試驗」。但後來由於玲音對於英利逐漸失望,讓所有「Knights」成員被殺,消滅了英利的「信徒」,破壞了英利作為神的地位。但英利告訴玲音,她是他唯一的信徒。
在劇情末尾,當英利破壞玲音與好友愛麗絲的相處,玲音告訴英利用舒曼共振來完成第7協議並不是英利一個人的成就,英利只不過是個「代理的」神,不是真的,僅是自己宣稱的。這一揭露讓英利勃然大怒。英利最終想憑空凝聚出肉體消滅玲音,但以失敗告終,英利也死去。這導致愛麗絲的極度恐懼,玲音決定消去世界上一切關於她的記憶,為了安慰愛麗絲。玲音說:「如果沒有人知道,就沒有發生過。」
不過在這之後的世界中,英利還活着,這是一個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不過如果說片中描寫的羅斯威爾飛碟事件的起因是集體潛意識對的未來幻想,這可以解釋英利的未死:在新的世界中,集體潛意識的情況被玲音改變了。
本片另一個特點就是,主角玲音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特別是在遇見連線上的玲音時。比如玲音會有這樣的獨白(對白):「我是誰?」「你是誰」「我就是我!」「只有一個我!」「你不是我!」她一直在求證她自己到底是什麼,普通的女孩,還是別的。在結尾,她選擇了成為類似於神的存在。
登場人物
[編輯]- 岩倉玲音(いわくら れいん,Iwakura Rein)
- 配音:清水香里(日本)
- 本作的主人公,年齡設定為14歲。家住世田谷區,原本對網絡一竅不通,在劇中她逐漸揭開、發現她自己的真實面貌。玲音最初被描述為一個就讀於東京都一中學二年級、性格內向害羞的女孩。在之後她逐漸在現實世界與連線世界裡形成了多重的、更加勇敢的性格。玲音在最終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具有自主權和情感的計算機程序軟件,並以人類肉體的形式存在於現實世界中,是被設計來切斷現實世界與連線世界無形的隔閡的存在。最後,玲音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她作為連線世界實際上的神的身份,成為了全能的、無所不在的、有自己的崇拜者的計算機化的虛擬存在體,能夠無任何約束的、超越時空的存在。
- レイン
- 配音:清水香里(日本)
- lain(れいん)
- 配音:清水香里(日本)
- れいん
- 配音:清水香里(日本)
- 岩倉康男(いわくら やすお,Iwakura Yasuo)
- 配音:大林隆之介(日本)
- 玲音的父親。
- 岩倉美穂(いわくら みほ,Iwakura Miho)
- 配音:五十嵐麗(日本)
- 玲音的母親。
- 瑞城亞利絲(瑞城ありす,みずき ありす,Mizuki Arisu)
- 配音:淺田葉子(日本);朱妙蘭(香港)
- 玲音唯一的好友。
- 山本麗華(やまもと れいか,Yamatomo Reika)
- 配音:手塚ちはる(日本)
- 玲音的同班同學。
- 加藤樹莉(かとう じゅり,Katou Juri)
- 配音:水野愛日(日本)
- 玲音的同班同學。
- JJ
- 配音:近田和生(日本)
- 身穿紅色運動外套,頭戴針織帽和墨鏡,下巴蓄羊咩鬚的男人。在一間位於地下,名叫CYBERIA CLUB的夜店出沒。
- 太郎(タロウ,Tarō)
- 配音:滝本啓人(日本)
- ミューミュー
- 配音:山本有紀(日本)
- 太郎的朋友。
- マサユキ
- 配音:藤間宇宙(日本)
- 太郎的朋友。
- 卡路·侯斯霍弗爾(カール・ハウスホーファー,Kāru Hausuhōfā,Karl Haushofer)
- 配音:中田譲治(日本)
- 藍眼金髪,身穿黑色西裝的神秘外籍男士。經常在一輛黑色轎車裡對玲音進行監察。
- 英利政美(えいり まさみ,Eiri Masami)
- 配音:速水奨(日本)
- 原本是橘研究院(日語:橘総研)的研究員,在一次事故中身亡後,其意識用Protocol7連上Wired。
- 霍奇森教授(ホジスン教授,ホジソン きょうじゅ,Professor Hodgson)
- 配音:宮田光(日本)
- Kids System的開發者。網上被稱為研究兒童兇殺的科學家。但在現實世界中,他是一個被視為在醫院等待死亡來臨的人。
製作
[編輯]《玲音》被構想為動畫作品時,最初被製作人上田耕形認為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想法[3]。美國動漫雜誌《Animerica》第7卷第9期刊載了上田耕形一段有爭議性的言論,其中他稱《玲音》是「我們(指日本)自二戰後對美國文化和美國價值觀的所採取的一種文化抗爭形式」[4]。上田耕形在之後的多個採訪中解釋道創作《玲音》無疑用的是日本那套價值觀,他預想美國人並不會像日本人那樣理解這部動畫。這樣在對這部動畫的理解上將會產生「想法的論戰」,並最終有望建立起兩種文化新的交流。他接着說道,當他發現美國觀眾持着與日本觀眾相同的觀點時,他感到失望[5]。
編劇
[編輯]《玲音》的創作者們曾被問及這部動畫的主題與描寫是否受到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響。編劇小中千昭在接受一次採訪時予以了否定,他堅決主張他是在完成《玲音》第四話的創作後才去看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最初是恐怖電影編劇的小中千昭,他聲稱《玲音》受了讓·呂克·戈達爾、電影《驅魔人》和《黯影幢幢》等作品的影響。
劇中人物瑞城愛麗絲(Alice Mizuki)以及她的兩位朋友山本麗華(Reika Yamamoto)和加藤樹莉(Yuri Kato)的名字皆源自小中千昭之前的一部很大程度上受《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品《愛麗絲夢遊數碼天地》[6]。
在故事中將真實世界人物萬尼瓦爾·布什(和他在1945年提出的一種信息機器的構想Memex)、約翰·C·立利(神經科學家)、蒂莫西·利里、泰德·尼爾森和泰德·尼爾森發起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文本計劃仙那度計劃(Project Xanadu,1960年)視作連線世界的先驅」[4]。
道格拉斯·洛西克夫1994年的關於科技、毒品和亞文化領域的書《賽博利亞》也在列其中,並且書名還成為了《玲音》劇中一黑客與鐵克諾朋克音樂愛好者聚集的夜總會的名稱。
劇中還將已被揭穿成為了一種亞文化的與外星人有關的「MJ-12」、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等作為一種案列來說明騙局也許仍會對歷史產生影響[4]。劇中稱MJ-12與萬尼瓦爾·布什有着密切的聯繫。
《玲音》中通過玲音的父親還涉及到了兩部文學作品。第一次是在玲音他父親連接互聯網時輸入的「Think Bule Count One Tow」,源自美國科幻小說作家考德維那·史密斯的短篇《Think Blue, Count Two》,且是他的《Instrumentality of Mankind》短篇小說系列之一。以及玲音的父親在結局時說得「喝茶時如果有瑪德琳蛋糕那麼味道會更好」一句也許是唯一一部間接提到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的動畫作品了[7]
角色設計
[編輯]《玲音》人物設計師安倍吉俊坦白他在小時候沒有看過漫畫,漫畫在他的家庭屬於「違禁品」[8],他說道「自然的和身邊的事物」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在提到《玲音》人物設計上,安倍吉俊明確地說漫畫家鶴田謙二、山田章博、村田蓮爾以及星野之宣是他的靈感來源[9]。
用語
[編輯]- Accela(アクセラ)
- 一種新興的迷幻藥。納米機械製品(Nano-Machine)。每顆售一萬日元。服食後會引起體內特定細胞共嗚,從而誘發出一種特別的賀爾蒙激增。由於賀爾蒙的關係,時間在服食者的意識上會彷彿突然加速一樣,並且能活化腦部機能,使大腦的運算機能增加至少一倍,或最大至十二倍。這種納米機械藥品在經過一晚時間後,會被胃酸侵蝕而破壞。
- Psyche(プシューケー)
- 硬件Psyche,由Knights負責設計,於台灣製造。一般人都以為它只是個接駁上主電腦的微型處理器,大多並不清楚它真正的功能。其實,只要得到充份發揮,Psyche就能既快速又準確地運算及傳送資料,換句話說,電腦(NAVI)機能會被強化數倍。
- Knights(ナイツ)
- 在Wired世界中極具影響力,甚至有「數碼騎士團」之稱。成員身份不明。他們不但操縱情報運作,而且開發很多不同的程式及硬體販賣,當中亦包括一些非法的產品。
- 幻影(ファントマ,PHANTOMa)
- 是一款由Knights開發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網絡遊戲。可以自行修改程式,這個程式本身就有如一個奇怪的盲點。
- 據悉「PHANTOMa」與接二連三的不明自殺事件有關。
- 小子系統(キッズ・システム,Kids System)
- 簡稱「KIDS」。十五年由科學家霍奇森教授發明。
- 霍奇森教授在研究中得知每個小孩均有微弱的超能力。他通過「能量集中收集器」將這些微弱能量結合,再加以處理。完成實驗後,才發現這套稱為「KIDS」的系統存在著極大的副作用 - 曾受「能量集中收集器」攝取超能量的小孩會受到電磁波的干擾而導致腦部某個位置發大,使其意識再無法回到現實世界中。事後已將此系統及其研究資料全數銷毀粉碎。
- 多年後系統設計圖再次出現在網路上,與天空中發生的不尋常現象有關。
主題歌
[編輯]各話列表
[編輯]話數 | 標題 | 故事 | 演出 | 作畫監督 | 播放日期 | 収録VHS |
---|---|---|---|---|---|---|
LAYER:1 | WEIRD | 中村隆太郎 | 関口雅浩 | 1998年 7月6日 |
LIF.01 | |
LAYER:2 | GIRLS | 菅井嘉浩 | 7月13日 | |||
LAYER:3 | PSYCHE | 中村隆太郎 | 松浦錠平 | 田中雄一 | 7月20日 | LIF.02 |
LAYER:4 | RELIGION | 西山明樹彥 | 高橋勇治 | 7月27日 | ||
LAYER:5 | DISTORTION | 村田雅彥 | 関口雅浩 | 8月3日 | ||
LAYER:6 | KIDS | 中村隆太郎 | 菅井嘉浩 | 8月10日 | LIF.03 | |
LAYER:7 | SOCIETY | 中村隆太郎 | 松浦錠平 | 丸山泰英 | 8月17日 | |
LAYER:8 | RUMORS | 上田茂 | 田中雄一 | 8月24日 | ||
LAYER:9 | PROTOCOL | 仁賀緑朗 | 西山明樹彥 | 関口雅浩 | 8月31日 | LIF.04 |
LAYER:10 | LOVE | 佐藤卓哉 | 村田雅彥 | 菅井嘉浩 | 9月7日 | |
LAYER:11 | INFORNOGRAPHY | 中村隆太郎 | 松浦錠平 | 丸山泰英 | 9月14日 | |
LAYER:12 | LANDSCAPE | 中村隆太郎 | 岸田隆宏 | 9月21日 | LIF.05 | |
LAYER:13 | EGO | 丸山泰英 関口雅浩 |
9月28日 |
出版物
[編輯]《玲音》的版權在最初就已授予了許多其他改編形式(動畫、電視遊戲和漫畫)許可。製作人Yasuyuki Ueda在接受雜誌《Animerica》(Vol. 7 No. 9)的採訪中說:「我的整個計劃就是把每一種媒體形式所包含的創意結合起來。」儘管動畫最先發行,但事實上最早創作的是電視遊戲的劇情,而兩者的製作過程同時進行。
動畫版由東京電視台於1998年7月6日至9月28日初次播放,一共有13集,每集半個小時。相同名字的PlayStation遊戲於1998年11月26日發行。
原創畫集
[編輯]- 《Omnipresence In The Wired》,精裝本,96色128頁日語文字。包含每個「layer」(《玲音》中對每一集的稱呼)的介紹文字及概念圖和一部短彩色漫畫,名為「謊言的惡夢」。參見:[1]。1998年由Sony Magazines發行(ISBN 4-7897-1343-1)。
- 《Visual Experiments Lain》,平裝本, 全彩色80頁日語文字。介紹了創作,設計和故事發展的一些細節。1998年由Sony Magazines發行(ISBN 4-7897-1342-3),2013年由復刊.com發行(ISBN 978-4-8354-4950-0)。
- 《Scenario Experiments Lain》,平裝本,335頁日語文字,作者 chiaki j. konaka(原書中作者名即為小寫)。包含劇本和部分情節記述。1998年由Sony Magazines發行(ISBN 4-7897-1320-2),2010年由復刊.com發行(ISBN 978-4-8354-4567-0)。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Official Guide》,平裝本,全彩色80頁日語文字。PlayStation遊戲的指導。1998年由MediaWorks發行(ISBN 4-07-310083-1)。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Ultimate Fan Guide》,平裝本,112頁英語文字。介紹了設計和故事發展的一些細節。1998年由Guardians of Order在美國發行(ISBN 1-894525-35-3)。
- 《Yoshitoshi Abe Lain Illustrations》,精裝本,全彩色148頁日語/英語文字。本書為《Omnipresence In The Wired》畫集再編輯版。2005年由WANIMAGAZINE在日本發行(ISBN 4-89829-487-1),2006年由Digital Manga Publishing在美國發行(ISBN 1-56970-899-1)。
原聲專輯及單曲
[編輯]- 片頭曲《Duvet》,由樂隊bôa作詞作曲演唱,他們的第一首單曲。這在日本動畫中很罕見:英國樂隊演奏的英語OP。
- 片尾曲《遠い叫び》,仲井戸『CHABO』麗市作詞作曲演唱,他們的單曲。其中還包含了劇中歌《孤獨のシグナル》。
- 原聲專輯《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oundtrack》,第一張原聲專輯,收錄了電視動畫版本的原聲音樂,其中還包含了ED《遠い叫び》。
- 原聲專輯《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oundtrack: Cyberia Mix》,第二張原聲專輯,收錄了電視動畫版本中出現的一些電子音樂以及片頭曲的一個重新混音版本,其中還包含了OP《DUVET》。
- 《Tall Snake EP》,由樂隊bôa作詞作曲演唱,他們的迷你專輯。5首曲目,其中還包含了三種類型《Duvet》。
- 《lain BOOTLEG》,雙CD限量版專輯,多於45首曲目。電視遊戲版中的背景音樂和一張數據音樂CD,其中包含了一個鐘錶程序和一個遊戲,Pioneer Records發行。此專輯經常和另一張類似專輯混淆(1張CD,45首曲目,其中一些的長度比原始版本要短)。
《玲音》的PlayStation電視遊戲於1998年11月26日由Pioneer LDC出版發行。這個遊戲沒有被歸類,有爭議甚至認為它根本不是一個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在玲音的幫助下開啟對她的每次治療和治療日誌,由此揭開她的身世。遊戲過程中玩家需要注意對於各種聲音、影像、文字、一個泰迪熊的各個部分以及其他事物的收集,以此作為幫助在一個操作系統的每個層面中探索最終完成調查。遊戲裡發生了一系列與動畫版本不同的事件。遊戲運用了極為大量的多媒體效果,全日文,如果玩家沒有掌握任何關於日文的知識將很難進行遊戲。
其他
[編輯]LainOS,一個開源操作系統,製作的目的是向玲音在故事中使用的運行於Navi上的操作系統致敬。但目前開發計劃處於停滯狀態。
影響
[編輯]《玲音》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人物,包括:萬尼瓦爾·布什寫於1945年的論文《As We May Think》、莫提·李瑞的「Eight Circuit Model of Consciousness」、《愛麗絲夢遊仙境》、蘋果電腦、BeOS、LISP、科幻作家考德維那·史密斯的作品《Think Blue, Count Two》題目的錯拼「Think Bule Count One Tow」、分形、Λ演算騎士團、Majestic 12、曼哈頓計劃、Memex、Project Xanadu、道格拉斯·洛希科夫以及其著作《賽博利亞》、舒曼共振、NeXT等。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Napier, Susan J. When the Machines Stop: Fantasy, Reality, and Terminal Identity in Neon Genesis Evangelion and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November 2002, 29 (88): 418–435 [May 4, 2007]. ISSN 0091-7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11, 2007).
-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September 25,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22, 2021).
- ^ Johan Scipion. "Abe Yoshitoshi et Ueda Yasuyuki. Anime Manga Presse. 2003-03-01 [2016-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
- ^ 4.0 4.1 4.2 《Animerica》, (Vol. 7 No. 9, p.29, Viz Media, ISSN:1067-0831)
- ^ Anime Jump!: Lain Men:Yasuyuki Ueda.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4).
- ^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HK Magazine》 (香港: Asia City Publishing). 2000年4月, (14). in HK Interview. 小中千昭.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以及HK Interview. 小中千昭.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Movie Gazette: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Volume : Reset" Review. [2006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5月21日).
- ^ Anime Jump!: Lain Men: Yoshitoshi ABe. 2000年 [2006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5月10日).
- ^ The Anime Colony. Online Lain Chat with Yasuyuki Ueda and Yoshitoshi ABe. August 7, 2000 [September 16,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