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班公洛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班公洛之戰
中印邊境戰爭的一部分

中印雙方在斯潘古爾湖衝突的地點
日期1962年11月18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
領土變更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斯潘古爾湖全部和班公湖三分之二
參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高煥昌 上校
中國 曹福榮 上尉
印度 沙·辛格英語Shaitan Singh  少校
印度 拉·亞達夫(被俘) 上尉
參戰單位

陸軍第4師

  • 步兵第11團3營
  • 阿里支隊第4連

第114步兵旅英語14th Indian Infantry Brigade

兵力
600餘人 200餘人
傷亡與損失
61人陣亡
131人受傷
170人陣亡
5人被俘

班公洛之戰,中國稱之為班公洛地區反擊作戰,印度稱之為熱贊拉之戰(英語:Battle of Rezang La)。1962年11月,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新疆班公洛地區與印度武裝部隊的戰鬥。這是自第一階段後在西線發生的又一場戰鬥。

背景

[編輯]

班公洛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是當時印度軍隊的前進基地。

印軍在第一階段失敗後,即增調兵力。將其第十旅主力兩個營調到西線,部署在東堤以西印度河谷地區;將第一六三旅 3 個步兵營調至列城及其附近地區;以原屬第一六一旅之傑特聯隊第一營轉隸第一一四旅,進駐楚舒勒地區;調第十三野炮團和第三十二重迫擊炮團(分別裝備有 87.6 加農榴彈炮24 門,106.7 迫擊炮 24 門)駐列城。並各以兩個連及輕型坦克裝甲部隊各一個連,加強第七十旅和第一一四旅。10 月下旬,西線印軍統一組成喜馬拉雅第二師,總兵力增至 1.5 萬餘人。印軍在楚舒勒地區,調整部署,加緊構築工事,大量設置地雷等爆炸性障礙物,不斷向中國邊防部隊開槍打炮。

班公洛地區為: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第八聯隊第一營和庫馬盎聯隊第十三營,分別配置在莫爾多通道北南兩側高地上。其北山設據點兩個(「阿印 5 號、 16 號」),南山設據點 4 個(「阿印 6、7、8、9 號」)。其中北山 5 號和南山 6 號分別設在山腳下,形成莫爾多通道北南兩犄角,兩點間有大面積布雷場、鐵絲網封鎖了通道。上述 6 個據點,其中 6、5、16 號 3點,由廓爾喀第八聯隊第一營防守,7、8、9 號由庫馬盎聯隊第十三營防守,分界線在 6、7 號據點之間。通道北側 16 號,南側 8、9 號據點均設於山頂突出部,比中國邊防哨卡 1 號、2 號、11 號高約 600 米,可通視縱深 20 多公里,控制斯潘古爾湖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的活動。上述據點,成為楚舒勒、丁如澤機場和通東堤公路東側的前沿屏障。此外,楚舒勒地區印軍還集結有 1 個步兵營、1 個機槍營、1 個坦克連,隨時可向中國境內攻擊。印軍在通道兩側山凹處有炮兵陣地 4 處,可支援其各據點戰鬥,威脅中國邊防哨卡及後方安全。

中國部署

[編輯]

為便於掌握印軍設卡位置和數量,解放軍按印軍入侵時間、先後順序為其據點編號,冠以防區名稱,如「天文點防區印軍××號據點」,簡稱「天印××號據點」;或「阿里防區印軍×× 號據點」,簡稱「阿印××號據點」,其他防區以此類推[1]

以第十一團第三營,加強第十團第三營第九連、阿支 2 號卡 1個排、120 迫炮營(欠 1 個連),配屬第十團 75 無坐力炮 4 門、騎兵第三團57 無坐力炮 1 個排(3 門)、團屬工兵連、師屬噴火排、師屬高射機槍 1 挺,首先殲滅 8、9 號據點之印軍,爾後視情況殲滅入侵印軍 6、7 號據點。以阿支守卡分隊抽調不少於 1 個連的兵力,配屬騎兵第三團迫擊炮連和無坐力炮排(3 門)、第十團工兵連 1 個排、噴火 1 個排、另以騎兵第三團 1個步兵連為二梯隊,首先殲滅「阿印 16 號」印軍,爾後視情況再殲滅 5 號之印軍;以騎兵第三團(欠 2 個連)、第十團第三營(欠 1 個連)為前指預備隊,準備向莫爾多通道,且坎一羌山口,扎西崗一拉多方向實施機動,配合守卡分隊,殲滅增援反撲之印軍。

以第四師偵察連一部兵力控制新張山口,阻止東提之印軍進入中國邊防部隊側後;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新張,準備殲滅印軍空降兵。

11 月 17 日阿支拉多、且坎守卡分隊,分別向拉干赫爾、羌山口方向進行偵察巡邏。18 日拂曉,展開活動迷惑印軍,以掌握這兩個方向的印軍動向。炮兵部隊:以 120 迫擊炮(4 門)、76.2 加農炮連(4 門)、第十團迫炮連(6 門)和 75 無坐力炮(2 門),組成炮兵群,配置在阿 1 號至 11 號卡後側。決心首先以火力急襲「阿印 16 號」,支援阿支突擊連拔點戰鬥:爾後,當印軍炮火射擊時,實施炮火還擊;打印軍增援部隊等。高炮營配置在「阿2 號」卡附近,掩護主攻方向對空安全。第四師工兵營以 1 個連構筑前指觀察所,以 1 個連執行扎西崗、且坎前沿布雷、設置障礙任務,以 1 個連維護獅泉河橋梁渡口。

參戰部隊認為,拔點攻堅戰,是一場「硬仗,惡仗」,印軍工事堅固,火力密集,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特別是防步兵地雷爆炸性障礙物,不但縱深大,正面寬,道帶多,而且布設隱蔽,不易發現。但其弱點是:工事前強後弱,火力前重後輕。若從側後攻擊,即可避開其雷區和火力封鎖區,減少部隊傷亡。

各突擊分隊經過認真研究,擬採取夜間接近印軍,拂曉發起攻擊的戰法。擔任拔除 8、9 號據點的突擊分隊,採取避開正面迂迴側後,分割包圍,多向攻擊的戰術。對 16 號據點的攻擊鑑於地形限制不便迂迴,決定採取炮火掩護、工兵開闢通路、正面強攻、側後助攻的打法。

過程

[編輯]

阿印8、9號據點攻擊戰(熱贊拉之戰)[註 1]

[編輯]
印軍C連連長沙伊坦·辛格英語Shaitan Singh少校(1924 - 1962 )於阿印8、9號據點作戰中被解放軍擊斃。圖片是在拉賈斯坦邦的一座為辛格少校豎立的半身像

戰鬥開始前的11月17日20時,解放軍突擊分隊由熱瓊溝口集結地分兩路出發,利用夜暗開進。南路第七、第八連攀登熱瓊山向「阿印 9 號」南側迂迴前進。由於山高坡陡,雪深路滑,指戰員衣着厚,負荷重,缺氧呼吸困難,又是摸黑前進,故行動緩慢,8 公里走了 9 個小時。18 日 5 時,進至衝擊出發地。北路第九連乘車閉燈行進至 5580 高地山腳後下車,步行爬山,經過 7 小時的艱難爬行,終於到達頂峰,進入攻擊出發地,進行戰鬥準備。第十團第九連,插入「阿印 7、8 號」之間,進入陣地。切斷「阿印 8、9 號」守軍的退路,達成了對印軍的包圍態勢。解放軍印軍在此處駐守的單位為庫馬盎團第13營C連,包括連長沙伊坦·辛格少校在內共142人。

18 日 7 時 30 分,印軍 8 號據點游動哨 5 人,進入第三營進攻出發陣地,被擊斃 1 人,其餘逃回。8 號據點印軍立即猛烈射擊。解放軍選擇潛伏,未予還擊。印軍盲目射擊一陣,不見動靜,便停止了射擊。

炮兵部隊對印軍 8、9 據點進行炮火急襲後,9 時 15 分,各連同時發起衝擊。攻擊「阿印 9 號」據點的第七連,發起衝擊後,進至鐵絲網附近受阻。連長立即命工兵班炸開鐵絲網,命各排採取班組戰術互相支援,互相掩護,交替衝擊,以 40 火箭筒、75 無坐力炮抵近射擊,以噴火器噴射和用炸藥包、爆破筒投入印軍地堡等手段,逐個攻擊印軍地堡。印軍依託工事頑抗,第七連傷亡很大。副班長梁培青爆破地堡,中彈犧牲,戰士李登科迅速接替又被擊中,侯學田繼續完成任務,直到炸掉印軍地堡。戰後均榮立二等功。火箭筒班作戰靈活機動,採取抵近射擊,接近印軍地堡 50~60 米處發射火箭彈,全班擊毀印軍地堡 9 座。戰士梁章林 1人擊毀地堡 5 座,戰後榮立一等功,全班榮立集體二等功。副指導員張代榮正在為傷員常學慶包紮傷口,炮彈打來時他立即匍匐在傷員身上,保護了戰友,自己則陣亡。戰後,國防部授予張代榮愛兵模範稱號並追記一等功。第七連激戰45分鐘,摧毀印軍地堡 25 個,斃印軍 40 餘人,攻克了「阿印9號」據點。

第八連接受攻擊核心陣地的任務後,隱蔽迂迴至距印軍 200 余米處。該連第三班擔負尖刀班任務,在班長楊森林率領下,攻上 5150 高地,進至印軍連部核心陣地,趁印軍混亂之機全殲守軍,並將由 8 號據點方向逃來的 18名印軍擊斃 6 人,其餘逃散,在二班配合下,消滅了這股印軍,還抓了兩個俘虜。爾後又攻下 1 座地堡,先後殲滅印軍 20 餘人。終於攻克印軍核心陣地,共殲印軍 74 人,俘 5 人。戰後,楊森林榮記一等功,該班記集體二等功,連記集體三等功。

攻克印軍連部核心陣地後,第八連即向印軍炮兵陣地衝擊。由於戰鬥組織欠周密,兵力有些分散,且天色大亮。加之地形平坦無遮蔽,利於印軍觀察射擊,第八連衝擊受阻,傷亡較大。配屬該連的噴火分隊,在連長潘盈溥指揮下,擬殲滅地堡內印軍,沒有成功。連長身負重傷,堅持不下火線,繼續組織指揮戰鬥,因流血過多陣亡,戰後追記一等功。相持至 10 時 30分,在第九連第三排協同下全殲該印軍。

北路攻擊分隊發起衝擊後,第十團第九連為保障第十一團第九連攻擊「阿印 8 號」據點側後安全,連主力配置在 5580 高地,警戒 7 號準備打援,命二排長率 1 加強班攻擊 5300 高地。該高地為「阿印 8 號」據點東北方向的警戒陣地,距主陣地 400 余米。第九連第六班穿插到兩陣地之間,由側後攻入,在火箭筒、輕機槍掩護下,副班長符孟軍擔負爆破任務,抓住時機,一躍而起,利用地形將手榴彈塞入地堡射孔,炸毀印軍地堡 2 座。其餘地堡之印軍懼殲而逃均被擊斃。第十團第九連殲印軍 14 人,攻占該高地,保障了第十一團第九連主攻印軍 8 號陣地時的側後安全。戰後符孟軍記一等功,六班記集體二等功。

第十一團第九連發起衝擊後,首先攻擊目標明顯的半地下室和伙房,攻占後作依託再向地堡攻擊。由於印軍火力較猛。第九連即以步兵火力封鎖印軍滄眼,掩護騎兵第三團加強該連的 57 無坐力炮排接近印軍地堡。無坐力炮排排長艾買提·托乎提指揮有方,發射炮彈 28 發,26 發擊中目標,摧毀地堡 10 座,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戰。戰後,艾買提·托乎提記一等功,全排榮立集體二等功,被譽為神炮排。當第九連掃除外圍印軍向山頂衝擊時,又遭印軍地堡火力攔阻,進攻受挫。在火力掩護下,戰士王忠殿一躍而出,用爆破筒插入地堡射孔炸毀地堡,攻占了山頭,至此,8 號據點印軍被全殲。第九連占領山頭後,還殲滅了由 9 號據點逃來的 10 余名印軍。之後,第九連奉命支援第八連攻擊印軍炮兵陣地。該處幾座地堡內印軍頑抗,第八連進攻受挫。第九連第三排由側後進入戰鬥。戰士王忠殿再次擔任爆破地堡任務,爆破筒插入地堡被推出,再次插入又被推出,王忠殿用身體壓緊爆破筒拉火爆炸,全殲印軍,王忠殿陣亡。戰後,王忠殿被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追記一等功。 攻擊 8、9 號據點戰鬥歷時 1 小時 40 分鐘,達到了全殲速決的目的。

此戰共殲印軍141人(其中擊斃沙伊坦·辛格少校及以下 136 人,俘 5 人),繳獲全部武器彈藥裝備等。第十一、第十團攻擊部隊傷98人,亡21人[1]。除1人被辛格少校命令返回後方報告情況以外其餘印軍軍人均陣亡或被俘

阿印16號據點

[編輯]

「阿印 16 號」為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八廓爾喀聯隊第一營之一部約 50 餘人據守,主要武器有 81 迫擊炮、51 迫擊炮各 2 門,重機槍 1 挺。輕機槍 4挺,步沖槍 30 余支。印軍於 1962 年 7 月初侵占後,加緊構築工事,同時還埋設了大量防步兵地雷。據點內築有地堡 28 座,每座有 1~3 人駐防,露天工事 22 個,房子 5 間,有 81、51 迫擊炮陣地各兩個,並有部分塹壕交通壕相聯接,正面有布雷場 3 道,縱深約 120 米。連間隙計算大約 400~500 米,形成環形防禦。印軍在距前沿 1000 米處小山包上設觀察哨,晨出晚歸。

為此,解放軍以第四連 3 個班,第五連 2 個班,8 號卡 2 個班、9 號卡 1 個班,共 8 個班組成突擊連,配屬連用機槍 1 挺、57 無坐力炮 1 門、噴火器 8 具(1個排)、第十團工兵連第一排(18 人)為第一梯隊,由第四連連長曹福榮指揮。以 4 個加強班,由北向南從正面沿山脊向印軍實施突擊;副政指王裕民率兩個班 18 人從右翼印軍側後實施包圍迂迴,切斷印軍退路,配合正面主攻分隊消滅印軍:副連長率兩個班 19 人插入印軍側後,阻印軍 17 號增援。騎兵第三團第一連為二梯隊,視情況投入戰鬥或執行警戒和搶救傷員等任務。支援火力方面,有 82 迫擊炮 12 門,配置在 10 號哨卡以西凹地支援拔點作戰,火力急襲時可得到康前指炮兵群的支援。

18 日 8 時 55 分,炮兵對印軍據點實施火力準備。9 時 10 分,印軍炮兵開始射擊,企圖攔阻進攻分隊。9 時 22 分,主攻分隊進至印軍據點前約 600米時,從行進問發起衝擊。多數人安全通過第一道雷區,爾後有人踏響地雷才知進入雷區。進至第二道雷區邊沿時,工兵即用爆破筒開闢通路,僅炸開20 余米,爆破器材就用完。工兵排長王其芳當即請求步兵以火力掩護,指揮工兵人工排雷,他連續兩次負傷,不下火線,率領左翼突擊分隊找地雷間隙跳通過雷區,不幸觸雷陣亡。工兵連第二班戰士羅光燮,腿部負了傷不 能站立,眼看戰友傷亡很大,步兵也不能前進,便順山勢向雷區滾去,壓響幾枚地雷,用血肉之軀開闢通路。工兵副排長周世仁,5 處負傷不下火線,帶領步兵通過雷區。戰後國防部授予羅光曼同志滾雷英雄稱號,追記一等功,排長王其芳追記一等功,副排長周世仁榮立一等功,工兵一排記集體三等功,第二班記集體二等功。

當進入第三道雷區前沿時,前進受阻。迂迴包圍分隊從側後接近陣地,被印軍發現,10 多名印軍棄點逃跑。印軍陣地火力減弱,主攻分隊經重新組織兵力、火力,11 時再次發起衝擊。連長曹福榮帶頭踩着裸露出冰雪表面的石塊,尋找地雷間隙,跳躍前進通過第三道雷區向核心陣地攻擊。通信員秦政清跑在連長前面踏雷帶路,掩護連長光榮犧牲。阿支第四連排長鮑歲丑,率迂迴分隊從側後攻入陣地,頭部負重傷跌倒在地,甦醒後堅決不下火線,繼續戰鬥,堅持掩護戰友衝擊,表現了硬骨頭精神,直至全殲守敵,流盡最後一滴血。噴火連副排長蘆榮湖進入核心陣地後,即用噴火器連續噴燒兩座地堡,當向第三地堡噴火時中彈陣亡。戰後,秦政清、鮑歲丑、蘆榮湖均追記一等功,曹福榮記二等功。

激戰兩小時 40 分鐘,解放軍全殲印軍。斃印軍 29 人,繳獲火炮 4 門、機槍 5 挺、步槍 35 支及彈藥物資一部。拔點部隊傷亡 81 人,消耗各種彈藥 2 萬餘發[1]

戰後,解放軍總結此點作戰付出代價較大的主要原因是:主攻點選在強點(正面)上,三道布雷區和人力封鎖區,增大了傷亡;對印軍雷場前後沿及縱深未查清;炮兵射距未測准,炮彈未能擊中目標;通信聯絡中斷;各兵種協同差。沒有形成整體戰鬥力。

阿印5、6、7號據點

[編輯]

經過之前的兩次惡仗,位於阿印5、6、7據點的印軍已經無心再戰。當印軍炮群於 16日 19 時 20 分向攻擊 16 號據點的分隊實施攔阻射擊時,解放軍西線炮兵群向印軍炮兵陣地猛烈轟擊;爾後對丁如澤機場設施及 5、6、7 號據點逐次轟擊,給印軍以沉重打擊。炮戰一日,夜幕降臨。5、6、7 號據點之印軍趁夜放棄5、6、7號據點撤退[2]。翌日,解放軍進入上述各點,空無一人。

結尾與後續

[編輯]

解放軍歷時 3 天,全部肅清斯潘古爾湖以西地區印軍據點,攻殲印軍侵略據點 3 個,掃除 3 個,收復了失地。共殲印軍 165 人,其中擊斃 160 人,俘虜 5 人,繳獲各種火炮 11 門、各種槍 109 支(挺),彈藥 6萬餘發,汽車 2 太,其他作戰生活物資等。拔點部隊傷 131 人,亡 67 人。

在阿印8、9號據點作戰中被俘的5人中,副連長亞達夫上尉在被俘後不久逃出了解放軍的戰俘營,回到印軍後他自稱在被俘前將連長辛格的遺體掩埋在了巨石之下,中印停戰3個月後,冰雪融化,他跟隨紅十字會一起重返掩埋地回收了辛格少校的遺體,發現辛格遺體手中仍握着槍[3]

此外,一位參加過此戰的印度老兵謝哈爾·古普塔在2012年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宣稱印軍擊斃解放軍1,300餘人,遠超過解放軍實際投入的作戰人數[2]。古普塔還聲稱:「沒有人相信我們在熱贊拉擊斃了那麼多的中國人(此戰即中方戰史文獻中的「阿印8、9號據點攻擊戰」)。我的指揮官說我瘋了並且警告我會被軍法處置。」在中方戰史中,在阿印8、9號據點參與進攻的僅有1個加強營共500餘人,戰史中着重記錄了此次戰鬥的艱難,也歸納總結了傷亡較大的原因。1,300這個數字也被用於印度雷瓦里鎮上一個紀念此次戰役中陣亡的印軍士兵的紀念碑上,但這個數字得不到任何印度官方出版的書籍與戰史佐證。

參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印度和西方史料普遍將阿印8、9號據點攻擊戰單獨列出,稱其為熱贊拉之戰(英語:Battle of Rezang La),較少提及同期發生在熱贊拉的其他戰鬥。但在中方戰史中,此戰鬥與同期在附近進行的其他一系列戰鬥一同被歸入班公洛之戰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PDF).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7-07-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10). 
  2. ^ 2.0 2.1 Shekhar Gupta. 'Nobody believed we had killed so many Chinese at Rezang La. Our commander called me crazy and warned that I could be court-martialled'. The Indian Express. 30 October 2012 [15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9 April 2014). 
  3. ^ Remembering the battle of Rezang La through the eyes of two brave soldiers. The Print. [18 November 2018]. 
  • 《中國戰典 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4 第10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