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禮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禮部
漢語名稱
正體字 禮部
簡化字 礼部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 Bộ Lễ ‧ Lễ bộ
漢喃 部禮 ‧ 禮部
韓語名稱
諺文예부 ‧ 예조
漢字禮部 ‧ 禮曺
滿語名稱
滿文 ᡩᠣᡵᠣᠯᠣᠨ ᡳ ᠵᡠᡵᡤᠠᠨ
穆麟德轉寫dorolon i jurgan

禮部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六部之一。其長官為禮部尚書。

歷史

[編輯]

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禮》中相當於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時以「大宗伯」為代稱。

時已有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禮部祠部主客膳部[1]其後歷代相沿,長官禮部尚書,檢查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並管理全國學校科舉考試,和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下設四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宴席)廩餼(糧食)牲牢(牲畜)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翻譯等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儀制、太常、光祿三司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年),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編制

[編輯]

唐代(618-907年)

[編輯]

唐代禮部乃是承襲隨代舊制,歸屬在尚書省之下的六部之一,職責為「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即負責朝廷內外的一切制度禮儀和祭祀神明、祖先相關的規定方法以及科舉等選拔有才學之士的部門。其下又再分為四個司級部門單位:

唐代禮部的編制人數為112人

正三品
禮部尚書1人
正四品下
禮部侍郎1人
從五品上
禮部郎中1人
從五品上
祠部郎中1人
從五品上
膳部郎中1人
從五品上
主客郎中1人
從六品上
禮部員外郎1人
從六品上
祠部員外郎1人
從六品上
膳部員外郎1人
從六品上
主客員外郎1人
從八品上
禮部主事2人
從九品上
祠部主事2人
從九品上
膳部主事2人
從九品上
主客主事2人
令史5人
書令史11人
亭長6人
掌固8人
令史5人
書令史11人
亭長6人
掌固8人
令史4人
書令史9人
掌固4人
令史4人
書令史9人
掌固4人

宋代(960-1279年)

[編輯]

宋代禮部的編制人數早期為171人,後又裁減4人為167人。

其他國家

[編輯]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朝鮮

[編輯]

朝鮮王朝時期,禮曹的本曹設置官員九名,分別為判書一名(正二品)、參判一名(從二品)、參議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銓郎三名(正六品)。禮曹之下設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個機構。

日本

[編輯]

受中國唐代文化影響,日本古代相應採取了二官八省制,設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禮以及佛寺、雅樂、外交事務。其後相沿至近代。

現代宮內廳中的「式部職」,職能與治部省、禮部相似,但名稱沿襲自式部省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新唐書·百官志一》:「(禮部)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禮部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