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稱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稱心(620年代—639年),唐朝初年太常寺的樂人,皇太子李承乾的情人。

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記載,稱心年十餘歲,美姿容,善歌舞,太子李承乾深為嬖愛。道士秦英、韋靈符、朱靈感等以「左道」,也得以親幸太子。唐太宗聽說後,大怒,將稱心、秦英、韋靈符等人全部處死,連坐被斬首有數人。唐太宗大加斥責太子李承乾。太子認為是有奪嫡之心的魏王李泰告發,並思念稱心不已,在東宮中修了一個小屋,立稱心的像,早晚祭奠,樹立稱心的墳墓,日日在墓前徘徊,痛哭流涕,追贈稱心官爵,樹立石碑。數月不肯朝見,父子愈加關係惡化。[1]

佛教史料《續高僧傳》等記載,稱心實際是受道士秦英與僧人法琳等的佛教之爭牽連而死,官方史書未記載其生逝年或受誅的具體經過,在佛教史料中卻有更具體且客觀的記載。而秦英被處死並牽連數人受誅(包括稱心)發生於貞觀十三年(639年)冬[2],所以稱心的死亡時間是有具體記載的,且可由死時十幾歲推斷稱心大概率出生於620年代(即620~629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舊唐書·列傳·卷二十六》:有太常樂人年十餘歲,美姿容, 善歌舞,承乾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殺之,坐稱心死者又數 人。承乾意泰告訐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 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 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託疾不朝參者輒逾數月。
  2. ^ 《續高僧傳·卷二十四·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七》:至十三年冬,有黃巾秦世英者,挾方術以邀榮,遂程器於儲貳,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訕皇宗,罪當罔上。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見有眾侶宜依《遺教》,仍訪琳身,據法推勘。琳扼腕奮發,不待追征,獨詣公庭,輕生徇理,乃縶以縲紲。下詔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首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犯毀我祖祢,謗黷我先人,如此要君,罪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慎終,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有宗周,義不爭長。何者?皇天無親,竟由輔德。古人黨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我後,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賞罰理當,故天下和平。老子習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於四海。」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干竺古皇,西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矣。今劉、李所述,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知。着茲《辯正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餘條,並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自後辯對二十餘列,並據琳詞,具狀聞奏。敕云:「所著《辯正論》〈信毀交報篇〉曰:'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決,能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迫刑期,水火交懷,訴仰無路,乃緣生來所聞經教及三聖尊名銘誦心府,擬為顯應。至於限滿,忽神思飄勇,橫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死畏,立待對問。須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滿,當至臨刑,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擾攘,四海沸騰,役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隅。自皇王吊伐,載清陸海,斯寔觀音之力,咸資勢至之恩,比德連蹤,道齊上聖,救橫死於帝庭,免淫刑於都市。琳於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敕治書侍御史韋悰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雲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觀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為枉濫。今陛下子育恆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罪,有敕徙於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菩提寺,因疾而卒,時年六十九。 沙門慧序,經理所苦,情結斷金,曉夕同衾,慰撫承接。及命將盡,在序膝上,序慟哭崩摧,淚如駛雨,乃召諸關旁道俗,葬於東山之頂,高樹白塔,勒銘志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淚。序本雍州武功人,善經籍,通佛理,明《攝論》,以為敷化之訓。體道開俗,言無品藻,將護游僧,用為家操。本住京輦,後移梁益,以百牢沖會,四方所歸,道俗棲投,往還莫寄,序乃宅寺關口,用接遠賓,故行侶賴之,詠歌盈耳。 於時治書侍御史韋悰審英飾詐,乃奏彈曰:「竊以大道郁興,沖虛之跡斯闡;玄風既播,無為之教實隆。未有身預黃冠,志同凡素者也。道士秦英頗學醫方,薄閒咒禁,親戚寄命,羸疾投身,姦淫其妻,禽獸不異。情違正教,心類豺狼,逞貪競之懷,恣邪穢之行。家藏妻子,門有姬童,乘肥衣輕,出入衢路,楊眉奮袂,無憚憲網,健羨未忘,觀繳在慮。斯源不殄,至教式虧,請置嚴科,以懲淫侈。」乃入大理,竟以狂狷被誅,公私怪其死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