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
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
出生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
(1875-09-22)1875年9月22日
俄羅斯帝國維爾納省瓦雷納區
逝世1911年4月10日(1911歲—04—10)(35歲)
俄屬波蘭華沙省馬爾基
國籍立陶宛
教育程度
知名於繪畫作曲
知名作品
  • 《Spring Sonata》
  • 《In the Forest》
運動

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立陶宛語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波蘭語Mikołaj Konstanty Czurlanis,1875年9月22日—1911年4月10日),立陶宛畫家、作曲家、作家[1]

丘爾廖尼斯對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貢獻頗多,是世紀末文化運動的代表,被認為是歐洲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2]。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丘爾廖尼斯創作了400餘件音樂作品和300餘幅繪畫,以及許多文學作品和詩歌,對立陶宛當代文化有着深遠的影響。

生平

[編輯]

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出生於立陶宛東南部的瓦雷納區(時屬俄羅斯帝國),是九個孩子中的長子,其母親來自巴伐利亞路德宗家庭,父親是一名管風琴師。和當時許多受過教育的立陶宛家庭一樣,丘爾廖尼斯一家只說波蘭語,直到1907年結識未婚妻之後才開始學習立陶宛語[3]

丘爾廖尼斯是一個音樂神童,三歲就會辨音,七歲可以視譜。1889至1893年,丘爾廖尼斯在普倫蓋的音樂學校學習了多種樂器,尤其擅長長笛。隨後獲獎學金入讀華沙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1899年畢業之際,在導師齊格蒙特·諾斯科夫斯基的指導下,創作了清唱套曲《De Produndis》[4]。1901至1902年,丘爾廖尼斯在萊比錫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作曲。

回到華沙後,丘爾廖尼斯進入華沙藝術學院英語Academy of Fine Arts in Warsaw學習繪畫(1904-1906年),和波蘭作曲家兼畫家埃烏蓋紐什·莫拉夫斯基-丹布羅瓦波蘭語Eugeniusz Morawski-Dąbrowa成為好友[4]。他的繪畫老師是印象派畫家、波蘭神智學協會的創始人卡齊梅爾茲·斯塔布羅夫斯基波蘭語Kazimierz Stabrowski,丘爾廖尼斯受其影響對神智學和玄奧主題產生了興趣[5]1905年俄國革命以後,沙俄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限制開始放鬆,丘爾廖尼斯開始認同自己是立陶宛人[3]

丘爾廖尼斯國家藝術博物館立陶宛語Nacionalinis Mikalojaus Konstantino Čiurlionio dailės muziejus,立陶宛考納斯市

1907年,丘爾廖尼斯參與組織了在維雷希斯宮舉辦的首次立陶宛藝術展,隨後成為新建的立陶宛藝術聯盟的19名創始成員之一。

同年,丘爾廖尼斯結識了藝術評論家索菲婭·基曼泰特英語Sofija Kymantaitė-Čiurlionienė(1886-1958年),兩年後兩人成婚。1909年聖誕節時,丘爾廖尼斯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不久後進入波蘭馬爾基的精神病院治療。1911年,年僅35歲的丘爾廖尼斯在這家醫院死於肺炎,安葬在維爾紐斯的拉索斯公墓立陶宛語Rasų kapinės

丘爾廖尼斯認為自己是一個聯覺藝術家,可以同時感知色彩和音樂,他的許多畫作使用了音樂作品來命名(奏鳴曲賦格曲前奏曲等等)。

紀念

[編輯]

丘爾廖尼斯的大部分繪畫作品收藏在位於考納斯市丘爾廖尼斯國家藝術博物館立陶宛語Nacionalinis Mikalojaus Konstantino Čiurlionio dailės muziejus[6]。1963年,位於德魯斯基寧凱的丘爾廖尼斯故居博物館開幕。1965年,首都維爾紐斯的丘爾廖尼斯國家藝術學校立陶宛語Nacionalinė Mikalojaus Konstantino Čiurlionio menų mokykla用他的名字命名[7]

丘爾廖尼斯的名字在身後被多處使用,包括了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一處懸崖、帕米爾高原的一個山峰、小行星2420等等。

音樂作品

[編輯]
  •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 Prelude in F sharp major
  • Nocturne in F minor
  • Impromptu in F sharp minor
  •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 Prelude in A major
  • Prelude in D flat major
  • Fugue in B minor
  • Prelude in B minor
  • Prelude in D minor
  • 《Karalaitės kelionė: Pasaka》
  • Seven fugues for organ
  • Folk songs for choir
  • 清唱套曲《De Profundis》
  • 管弦樂交響詩《Miške(在森林中)》
  • 管弦樂交響詩《Jūra(大海)》

繪畫作品

[編輯]
  • The Gift of Friendship(1906)
  • Cycle Winter(1906-1907)
  • Cycle The Zodiac(1907)
  • Sonatas(1907-1908)
  • Cycle Fairy-Tale(1909)
  • Creation of the World
  • Sonata of the Spring(1907)
  • Sonata of the Summer(1908)
  • Sonata of the Sun(1907)
  • Sonata of the Sea(1908)
  • Sonata of the Pyramids(1908)
  • Stellar Sonata(1908)
  • Sonata of the Serpent(1908)
  • Diptych Prelude and Fugue(1908)
  • Triptych Fantasy(1908)
  • Other Preludes and Fugues
    • Winter – Cycle of Eight Pictures(1906-1907)
    • Spring – Four Pictures(1907-1908)
    • Summer – Cycle of Three Pictures(1907-190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 Lithuanian National Čiurlionis Museu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2. ^ M.K. Ciurlionis 1875–1911: pionnier de l'art abstrait: discours prononcé au 2èm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 Critiques d'Art, Maison de l'UNESCO, Paris, 1949. A. Rannit. 1950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9). 
  3. ^ 3.0 3.1 Timothy Sny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0. ISBN 978-0-300-10586-5. 
  4. ^ 4.0 4.1 Elżbieta Dziębowska (編). Encyklopedia muzyczna PWM: część biograficzna, Volume 2: cd. Kraków: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 1984: 207-209. ISBN 83-224-0223-6. 
  5. ^ Karolina Maria Hess; Małgorzata Alicja Dulska. Kazimierz Stabrowski's Esoteric Dimensions: Theosophy, Art, and the Vision of Femininity. La Rosa di Paracelso. 2017, (1): 41-65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6. ^ Stasys Goštautas. M.K. Čiurlionis, The Famous Unknown. Lituanus. 2003, 49 (4)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5). 
  7. ^ Istorija. M. K. Čiurlionis School Of Art.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