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號護衛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索菲號 |
艦名出處 |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夫人索菲 |
鋪設龍骨 | 1880年1月 |
下水日期 | 1881年11月10日 |
入役日期 | 1882年8月10日 |
退役日期 | 1899年4月7日 |
結局 | 1921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卡羅拉級 |
船型 | |
排水量 |
|
船長 | 76.35米 |
型寬 | 12.5米 |
吃水 | 4.98米 |
動力輸出 | 2,156匹公制馬力(2,127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船速 | 14節 |
續航力 | 3420海里以10節 |
定員 | 13名軍官、28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索菲號(德語:SMS Sophi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卡羅拉級護衛艦的四號艦,得名於當時的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夫人索菲。為了在德國殖民帝國服役,該艦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150毫米口徑炮。索菲號於1880年在但澤的帝國船廠開始鋪設龍骨,1881年11月下水,至1882年8月竣工。
索菲號於1883年被派往海外,首先是陪同皇儲腓特烈·威廉出訪西班牙,繼而在德國宣布多哥為保護國之前,它繼續前往西非保護在多哥的德國公民。之後,該艦返回本土並從事訓練任務;在1884年9月的操練中,它遭到一艘輪船撞擊並嚴重損壞。經過長時間的維修後,索菲號才重新投入使用,並於1885年和1886年進行了長期訓練巡航,第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第二次則到西班牙為止。在第二次巡航期間,它奉命加入德國的常駐巡洋分艦隊,以應對世界各地的危機。從1886年至1892年,該艦分別在德屬東非和德屬新幾內亞的殖民領地巡邏。1892年6月,索菲號被召回德國並退役。它於1898年1月以訓練艦身份重啟,但只持續了一年,便於1899年3月被裁撤。該艦之後是充當宿營船度過了運用生涯的晚期,最終於1920年被出售,並在次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為了擴充當時已嚴重老化的德國海外巡洋艦隊,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70年代末訂購了六艘卡羅拉級護衛艦。它們的主要任務是駐地執勤,以維護德國在未設基地的外國水域以及德國殖民帝國的利益。因此,這些艦隻將作為艦隊偵察兵,並在德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巡邏任務。[1]
索菲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0.6米和76.35米,有12.5米的舷寬以及4.98米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2,147噸,滿載時則可達2,424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3名軍官及285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02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六台燃煤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156匹公制馬力(1,586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4節(26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420海里(6,330公里)。在竣工時,索菲號曾配備有完整的三桅帆索具,以便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2][3]
索菲號裝備有十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箍炮作為主艦炮,並搭載了兩門87毫米24倍徑箍炮和六門37毫米哈乞開斯轉膛炮作為輔助。在服役生涯後期,其87毫米炮則被替換為兩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並獲得了十門未記錄型號的37毫米機關炮。[2][3]
服役歷史
[編輯]1879年,索菲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平甲板護衛艦而以合同代號「F」進行訂購。其龍骨自1880年1月開始在但澤的帝國船廠鋪設,至1881年11月10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船廠總監的奧托·利馮紐斯少將發表演說,並主持將艦隻冠以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夫人——即來自荷蘭的索菲之名。舾裝工作完成後,索菲號於1882年8月10日展開海試。當月26日,它被轉移到基爾接受進一步試航,並一直持續至11月15日。在此期間,它隨練習分艦隊參加了9月的訓練演習。12月18日,該艦在威廉港退役。[4]
第一次海外部署
[編輯]索菲號此後一直閒置,直到1883年10月2日才獲重新啟用以部署至海外。[4]根據時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將軍的構想,德國殖民地將由炮艦實施保護,而較大的軍艦通常將作為預備役,並編入一支機動分艦隊,以便快速應對危機。[5]然而,計劃中的橫跨北大西洋之旅被取消,因為索菲號需要陪同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威廉出訪西班牙。該艦於10月14日離開威廉港,跟隨蓋甲板護衛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前往地中海。它們於10月27日抵達意大利的熱那亞,與通報艦羅蕾萊號會合。在那裡,腓特烈·威廉登上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三艘艦啟程前往西班牙。途中,索菲號因惡劣天氣造成其第二斜桅脫落,不得不由羅蕾萊號拖曳行進。[4]
在王儲結束對西班牙的訪問後,這三艘艦把他送回了熱那亞。索菲號隨後被派往東亞,但在啟程之前,其任務被改到了西非。該艦於12月30日從地中海出發,前往後來成為保護國的多哥蘭,那裡發生了針對德國商業活動的大規模反對活動。一艘德國商船在該地區擱灘,當地人便謀殺了船員並將船隻洗劫一空。德國在當地的貿易站點也遭到了襲擊。索菲號於1884年1月底抵達現在的多哥。首先,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威廉·施圖本勞赫(Wilhelm Stubenrauch)率一支登陸隊上岸考察了大腓特烈堡要塞遺址,那裡是前勃蘭登堡屬黃金海岸的首府,建於1680年代。他們繪製要塞遺址的草圖,並找到了六把舊槍,其中一把被帶上索菲號,後來回到柏林的軍械庫展出。[6]施圖本勞赫奉命避免任何侵略性行動,只是展示旗幟並報告該地區的情況。[4]
隨後,索菲號前往小波波,那裡的一位部族酋長一直在向該地區的德國人發動襲擊,並說服了另外幾位酋長加入其驅逐德國人的行動。施圖本勞赫與酋長談判並達成了合適的解決方案,但在大波波發生的類似事件又迫使該艦繼續前往那裡,然而並非所有的酋長都同意解決方案。由於形勢嚴峻,施圖本勞赫不顧避免戰鬥的命令,他派了一支150人的登陸隊上岸保護德國在小波波的貿易站點,並突襲了一個十五名酋長正在商議的村莊。其中三人被逮捕上艦,其他人在鄭重承諾對德國人保持良好行為後獲釋。三位酋長被帶到德國,在柏林、漢堡和基爾示眾,然後跟隨炮艦海鷗號漂泊了一個月後返回多哥。[6]到達大波波後,索菲號遇到了一艘載有英屬黃金海岸總督的英國護衛艦,英國總督要求德國人解釋行動的合法性。但施圖本勞赫拒絕交代事件,英國人只得撤退。索菲號隨後前往格蘭港,在那裡向德國本土報告了其活動。卡普里維對施圖本勞赫的果斷行為表示讚賞,並命令索菲號歸國。該艦於1884年3月30日回到威廉港,並立即接受了徹底維修。[7]
司職訓練艦
[編輯]到1884年5月,索菲號再次為重新入役準備就緒,成為新設立的四年制自願兵役的訓練艦,並擔任訓練分艦隊的旗艦。該部隊受海軍少將威廉·馮·維克德指揮,陣中成員還包括老舊的風帆巡防艦尼俄伯號、護衛艦寧芙號、雙桅橫帆船溫蒂妮號和漫遊者號。索菲號於5月10日與分艦隊餘部在波羅的海展開首次訓練巡航,繼而從6月30日自7月8日間加入主艦隊進行訓練演習。8月13日,它返回基爾,然後進一步駛入北海跟隨主艦隊進行額外的演習。9月3日,當該艦從威悉河入海口駛向威廉港時,正前往巴爾的摩的北德勞埃德輪船霍亨斯陶芬號試圖從索菲號和前面的一艘軍艦之間駛過,但船長誤判了距離,霍亨斯陶芬號於13:40撞上了索菲號左舷。後者在碰撞中嚴重受損,從露天甲板一直到煤艙下方的艦體被撕開了一個大洞,但其船員們迅速控制住了進水。鐵甲艦符騰堡號將它拖回威廉港,索菲號遂於9月16日退役進行維修。[8]
修復工作於1885年4月完成,索菲號得以於9日重新入役。5月12日,它與巡洋巡防艦施泰因號一同展開另一次訓練巡航,訪問了斯堪的納維亞的幾個港口。從7月底到9月23日,該艦被編入練習分艦隊的第一支隊,在此期間,分艦隊在北海和波羅的海進行了演習,索菲號也一度在基爾附近不慎擱淺,但並無大礙。10月中旬,它跟隨訓練分艦隊踏上了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訓練巡航,同行的還有旗艦施泰因號、巡洋巡防艦毛奇號和巡洋護衛艦阿里阿德涅號。[9]部隊於1886年3月27日返抵威廉港後解散,索菲號則被轉移至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大修。然後,該艦恢復四年制兵役的訓練艦職能,訓練模式與前一年相同,索菲號和施泰因號再次被編入一個臨時分艦隊,但這年只去往葡萄牙的里斯本。[8][9]
第二次海外部署
[編輯]在里斯本逗留期間,海軍命令索菲號脫離斯泰因號,加入在德屬東非的常備巡洋分艦隊,受海軍少將愛德華·馮·克諾爾指揮。為了適應海外部署,索菲號將其受訓人員調換成來自其它艦隻的經驗豐富船員,然後於11月6日出發,前往桑給巴爾與炮艦海鷗號和鬣狗號會合。12月14日,克諾爾將軍率領旗艦俾斯麥號以及巡洋護衛艦奧爾加號和卡羅拉號也抵達當地。分艦隊司令需要確保將謀殺德國探險家卡爾·路德維希·於爾克的兇手從基斯馬尤運送到桑給巴爾的常設法院;他還需要消除與桑給巴爾蘇丹的間隙,並在沿海城鎮展示旗幟——根據與倫敦方面簽訂的條約,這些城鎮應當屬於德國殖民地。為此,分艦隊的艦艇開始對德國勢力範圍內的海岸展開勘測。由於不利的氣候條件和維修保養的需要,分艦隊於3月中旬前往開普敦。在那裡,海軍上校卡爾·愛德華·霍伊斯納於4月接替克諾爾擔任分艦隊司令,索菲號則被分遣至太平洋駐地。俾斯麥號、奧爾加號和卡羅拉號於5月7日跟隨索菲號前往悉尼,以參加為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40周年的閱兵式。8月,分艦隊進一步前往薩摩亞群島,於19日抵達阿皮亞。那裡爆發了針對歐洲人的騷亂,這些艦艇遂組建一支登陸隊,衝破了當地人的抵抗並俘虜了叛軍。12月,索菲號又連同俾斯麥號和卡羅拉號穿越俾斯麥群島前往德屬新幾內亞,匯報威廉皇帝領的現狀。當奧爾加號追上分艦隊後,它們繼續前往東亞,於1888年1月6日抵達香港,在那裡與駐地炮艦狼號和雞貂號會合。索菲號在香港進行了大修,在此期間,時任艦長、海軍少校維克托·科丘斯(Victor Cochius)於3月16日死於斑疹傷寒,為此,需要由副艦長歐根·科爾豪爾(Eugen Kohlhauer)臨時接管艦隻。隨着原旗艦俾斯麥號被轉移至日本進行維修後繼而遣回德國,霍伊斯納遂在索菲號升起將旗,並率該艦及其姊妹艦卡羅拉號和奧爾加號一起在東亞水域巡航。6月,索菲號在新加坡完成進一步維修,在那裡,分艦隊接到了返回東非的命令,因當地已開始爆發阿布希里起義。[10][11]
分艦隊於1888年6月28日抵達桑給巴爾,海鷗號也於7月16日前來與它們會合。由於分艦隊司令霍伊斯納被召回國,索菲號遂將他送至亞丁,但不得不從7月28日至8月19日在當地停留,以等待新指揮官、海軍少將卡爾·奧古斯特·戴恩哈德到任。[12]後者轉而使用已提前抵達東非的巡洋巡防艦萊比錫號作為旗艦。[13]海軍本打算把索菲號派往太平洋,但在從亞丁返回的途中,其發動機受損,無法進行如此漫長的航行,故而派去了奧爾加號。由於德國人在東非的危急情況,分艦隊的調動被取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索菲號參與了各種炮擊和登陸行動,包括去往肯尼亞的米金達尼和德屬東非的林迪,然後於10月27日在金加尼河河口派遣登陸隊上岸。翌日,這些人返回艦上,並於三天後前往溫迪展開另一次登陸行動。11月28日至12月1日,戴恩哈德曾臨時登上索菲號,指揮對馬菲亞海峽到基斯韋爾沿岸的封鎖。[14]
1889年1月中旬,索菲號前往達累斯薩拉姆,派遣一支登陸隊上岸保衛該鎮。在此期間,船員們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副艦長兼登陸隊指揮官中暑身亡,艦長也病重,迫使萊比錫號的副艦長暫時接管索菲號的指揮權,直至新艦長、海軍少校奧斯卡·赫爾賓(Oskar Herbing)於4月5日到任。[12]1889年的阿皮亞氣旋摧毀了炮艦雕號和野豬號,姊妹艦奧爾加號亦受損嚴重,因此海軍命令索菲號離開東非以接替它們。但途中由於遭遇螺旋槳故障,該艦不得不在毛里求斯的路易港經停維修。它於6月25日抵達阿皮亞,並在那裡遇到了太平洋上僅存的另一艘德國軍艦狼號,後者正把被流放的前薩摩亞國王馬利托阿·勞佩帕帶回來。索菲號向他鳴放禮炮,標誌着他重新掌權成為薩摩亞的統治者,德國人與當地人之間的關係也趨於穩定。[14]
隨着姊妹艦亞歷山德里娜號於12月14日的到來,索菲號得以在嚴重氣旋後首度離港,於1890年1月2日抵達悉尼進行必要的保養維護。維修完成後,它於1月25日展開前往俾斯麥群島的巡航,最終到訪了查爾斯·哈迪爵士島,以懲罰搶劫並謀殺了一名德國商人的當地人。3月初,該艦前往東亞海域,在途中加入了對一艘在賈盧伊特環礁附近失蹤的船隻的搜尋工作,但一無所獲。這艘船當時在海上共載有26人。索菲號於3月22日抵達香港與萊比錫號會合,並重新加入常備巡洋分艦隊。[15]它隨即進入旱塢接受大修,從4月23日持續到5月10日。5月18日,兩艘艦循南中國海沿岸航行至新加坡,然後於7月21日進一步前往悉尼。在那裡,曾一度在薩摩亞擔任駐地艦的亞歷山德里娜號也加入了該部隊。10月18日,三艘艦共同前往新西蘭,繼而向北前往薩摩亞。他們於12月19日抵達阿皮亞,並在當地駐留度過了聖誕節和新年,然後於1891年1月初取道馬紹爾群島返回香港。索菲號於2月14日至3月4日期間在旱塢進行了大修。[16]
離開香港後,索菲號又到訪了中國和日本的其他幾個港口。與此同時,1891年智利內戰爆發,促使德國海軍部派遣該分艦隊前往智利保護在該國的德國公民。為此,時任分艦隊司令的海軍少將維克托·瓦盧瓦斯於5月4日率萊比錫號、亞歷山德里娜號和索菲號從橫濱出發,在沒有補充煤炭儲備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德國海軍的巡洋巡防艦和巡洋護衛艦都配備了風帆進行這類調動,因為艦隻的煤炭儲備不足以進行如此長距離的蒸汽航行。然而,瓦盧瓦斯所希望的風力條件不足,吃煤嚴重的旗艦萊比錫號在大洋中耗盡了補給,不得不在前往舊金山的途中由索菲號和亞歷山德里娜號拖曳超過1217海里和97小時。分艦隊於7月6日通過美國西岸的港口,至9日抵達瓦爾帕萊索。[15]由於智利首都相對平靜,德國分艦隊還訪問了智利北部港口伊基克和科金博,並於8月20日返回瓦爾帕萊索,此時巴爾馬塞達政府的局勢已急劇惡化。隨着叛軍即將占領這座城市,促使瓦盧瓦斯於8月28日派遣一支由300人組成的登陸隊上岸,與來自冠軍號護衛艦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共同保護城市中的歐洲人。叛亂分子的迅速勝利和局勢的迅速穩定導致德國登陸隊官兵於9月初撤退回所屬各艦,其中一些艦隻還獨自訪問了智利的其他港口。12月中旬,分艦隊奉命繼續出發,於1892年元旦通過麥哲倫海峽,1月6日抵達蒙得維的亞。在訪問了巴西南部幾個有大量德國後裔聚居的港口後,該部隊於2月21日越洋抵達開普敦,在那裡接受了必要的維修,而分艦隊司令則由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馮·帕維爾茲接任。[17]在進一步前往德屬東非的航行途中,它們曾於3月22日經停德拉戈灣,帕維爾茲和部分軍官從那裡上岸拜訪了川斯瓦共和國總統保羅·克留格爾。由於殖民地的局勢平靜,萊比錫號和亞歷山德里娜號於5月5日被轉移至東亞,只有索菲號留在東非。直到6月18日,它才接到從桑給巴爾啟程返國的命令,至7月24日回到威廉港。8月6日,該艦被轉移至但澤,並於一周後在那裡退役。[18]
後續運用
[編輯]1895年7月,索菲號被指定為專門的訓練艦。它被轉移到威廉港進行相應的改造工作,並在改造過程中於1897年4月9日被正式列入訓練艦名錄。1898年4月1日,索菲號以見習水兵訓練艦的身份重新入役。隨後,它參加了波羅的海的訓練巡航,並於8月展開了一場遠至蒙得維的亞的海外訓練巡航。1899年3月24日,該艦結束海外拉練返回威廉港,並於4月7日最後一次退役。由於巡洋巡防艦格奈森瑙號也進行了類似的改裝,且較索菲號更適合執行這項任務,故取而代之。直至1908年5月21日,索菲號才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此後在威廉港充當宿營船。1914年8月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它被轉移到德意志灣的黑爾戈蘭島,此後一直駐泊在當地,至1916年再轉移到埃姆登,仍然用作宿營船。戰爭結束後,該艦於1920年7月7日被出售,並於次年在漢堡拆解報廢。[18][19]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 ^ 2.0 2.1 Gröner,第90頁.
- ^ 3.0 3.1 Lyon,第252頁.
- ^ 4.0 4.1 4.2 4.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2頁.
- ^ Sondhaus,第155頁.
- ^ 6.0 6.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2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2–173頁.
-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3頁.
- ^ 9.0 9.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3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14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3–174頁.
- ^ 12.0 12.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27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70頁.
- ^ 14.0 14.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4頁.
- ^ 15.0 15.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7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4–175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4,第73頁.
- ^ 18.0 1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7,第175頁.
- ^ Gröner,第9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4.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382-1.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