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羊苴咩城

座標25°42′04″N 100°08′45″E / 25.70113°N 100.14582°E / 25.70113; 100.1458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陽苴咩城遺址
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理州大理市大理鎮
座標25°42′04″N 100°08′45″E / 25.70113°N 100.14582°E / 25.70113; 100.14582
分類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
時代唐-元
編號3-58
認定時間1987年12月21日
地圖
陽苴咩城北城牆遺址,左側為桃溪
陽苴咩城遺址文保碑

ㄐㄩㄇㄧㄝ白語yon‧zon‧mix[1]),又稱「陽苴咩城」、「陽苴𠴟城」、「苴咩城」,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鎮。城池遺址在今大理古城及其以西地區,北至桃溪南岸,南至綠玉溪北岸一帶。先後為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大中的國都[2]

名稱

[編輯]

「苴咩」音「ㄐㄩ ㄇㄧㄝ」係現代讀音,方國瑜將「苴咩」的中古漢語音擬作「tshia mia」,即《蠻書》向達校注的「上音斜,下符差切」。

歷史

[編輯]

羊苴咩城原為河蠻所居之地[3]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南詔占據[4]大曆14年(779年),南詔君主異牟尋國都太和城遷至羊苴咩城[4][5]。902年南詔國為鄭買嗣所篡,改國號為長和。後又被趙善政改為天興,年號尊聖,次年楊干貞悼康帝改為義寧。直到937年白族段思平得國,建立大理國。羊苴咩城也於此時改名為大理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將沐英攻下大理城後,在羊苴咩城基礎上修建今大理古城,舊城被廢棄,逐漸掩沒[5]

發掘、保護

[編輯]

1985年9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三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主編;趙衍蓀,徐琳編著. 白汉词典.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 397. ISBN 7-5409-1743-1. 
  2. ^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編委會編.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 334. ISBN 7-5326-0299-0. 
  3. ^ 鏈接至維基文庫 蠻書/卷05. 維基文庫 (中文). 大和城、大厘城、陽苴咩城,本皆河蠻所居之地也。 
  4. ^ 4.0 4.1 薛琳主編. 新编大理风物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107. ISBN 7-222-02726-2. 
  5. ^ 5.0 5.1 5.2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 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大全.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 58–60. ISBN 7-5367-3459-X. 

延伸閱讀

[編輯]
  • 馬長舟. 阳苴咩城之考察与研究.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2): 28-32. 
  • 段伶. “阳苴咩”考. 大理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 (2): 76-79. 
  • 趙雲; 王育珊. 南诏古城“阳苴咩”地名译音考.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6, 26 (4): 110-11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