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聾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聾人(Deaf People),指的是以耳聾(deafness),即聽力障礙的群體,目前聽力損失等級一共分四種。

稱呼叫法

[編輯]
  • 聽障人士:即生理角度的叫法[1]
  • 聽力殘疾或者聽力障礙:即醫療角度的叫法。
  • 聾人:即人文角度的叫法[2][3]
  • 瘖啞人:指無聽能又無語能的人[4]。此為法律角度的叫法。

歧視性稱呼

[編輯]

這裡指有意或者無意對於聽障人士的歧視性稱呼。

  • 聾啞人:絕大部分的聾人能開口說話,因此聽力損失不代表聲帶損失。
  • 聾子:和「瞎子」意思差不多,略有歧視的意味,不是禮貌用語。
  • 失聰:指完全或部分喪失聽覺功能的狀態。聾人機構「龍耳」指出,這詞總給人「失去聰明」之感[5]

法律上適當的便利措施

[編輯]

台灣

[編輯]

[6]在法律上,瘖啞人指的是出生及從小就同時無法聽到聲音和無法說話。制定法律時考慮到他們「不能承受教育、能力薄弱之故,故視為限制責任能力人[7]」,因此明定法律為他們減輕罪責。相關法律如下:

  • 刑法第20條:瘖啞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
  • 刑法第87條第2項:有第19條第2項及第20條之原因,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但必要時,得於刑之執行前為之。

中國

[編輯]
  • 刑法第十九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8]

香港

[編輯]

聾健司法平等》是由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於2022年11月15日推出的一份指引。它提供了一系列建議,旨在為聾人、聽障人士以及相關法律工作者等提供指導。其中包括與聾人和聽障人士溝通的指導原則,以及針對不同的訴訟過程提出的可行和適當的便利措施建議。

聾人文化

[編輯]

聾人文化是集社會信仰,行為藝術,文學傳統,歷史,價值觀,和的共同社區所產生的聾人文化。[9]

參考文獻

[編輯]
  • 張寧生 《聾人文化概論》,出版社: 鄭州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1. ^ 【來稿】稱呼「聽障人士」還是「聾人」比較有禮貌?. 香港01. 2018-02-25 [202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8) (中文(香港)). 
  2. ^ The Name Game:聾人?聽障?為何要對稱呼執著?. 端傳媒. 2018-05-31 [202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0) (中文(香港)). 
  3. ^ 【聾人VS聽障人士.來稿】回應黃思俊:我們以「聾人」身份為榮. 香港01. 2018-03-05 [202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8) (中文(香港)). 
  4. ^ 瘖啞人.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5. ^ 莫叫「失聰」 太傷人. 文匯報. 2012-06-04 [202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香港)). 
  6. ^ 潘宏朋. 法律用語─瘖啞人對於聽障者是一種歧視?.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17-02-13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7. ^ 補教名師. 刑法-名詞解釋 瘖啞. 國考加分.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本法緣於瘖啞人之不能承受教育、能力薄弱之故,故視為限制責任能力人而於第20 條明定為減輕罪責事由。 
  8. ^ 聋哑人犯罪减轻处罚吗. 華律網.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9. ^ 張寧生,2010年,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