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作者漢娜·阿倫特
類型書面作品[*]專論
語言英語
主題阿道夫·艾希曼 編輯維基數據
故事背景地點歐洲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Viking Press英語Viking Press
出版時間1963
出版地點美國
頁數312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英語: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是美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63年的著作。猶太人阿倫特在希特勒上台後逃離德國,本書集合了阿道夫·艾希曼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受審時她為《紐約客》撰寫的報道。本書於1964年出版增訂版。

艾希曼

[編輯]

阿倫特接受了阿道夫·艾希曼的法庭證詞和可用的歷史證據,並對艾希曼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 艾希曼在法庭上自述,他一直試圖遵守康德絕對命令
  • 阿倫特在書中這樣描述艾希曼:「說話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他表達力的匱乏與思考能力的缺失,他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之所以無法同他交流,並不是因為他說謊,而是因為他周圍圍繞着堅固的壁壘,屏蔽他的言辭和他人的存在,從而幫他一併拒絕着真相。」

審判的合法性

[編輯]

除了對艾希曼本人的討論之外,阿倫特還討論了審判的其他幾個方面:

  • 她指出,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綁架並運到以色列,這是非法行為,他沒有在以色列犯下罪行,但在以色列受到了審判。
  • 她將他的審判描述為由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安排的一場表演。本-古里安出於政治原因希望不是強調艾希曼所作的行為,而是強調猶太人在大屠殺期間受到的痛苦。[1]
  • 她質疑以色列審判艾希曼的權利,以色列1950年簽署《聯合國反種族滅絕公約》,該公約拒絕普遍管轄權,並要求被告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領土上受審,或由國際法庭審判。[2]
  • 艾希曼的行為不是德國法律規定的罪行,因為在當時的第三帝國看來,他是守法公民。[3]

平庸的惡

[編輯]

阿倫特的書介紹了惡的平庸。[4]她的論點是,艾希曼不是一位狂熱者,而是一個極其平庸而平凡的人,他依靠陳詞濫調為自己辯護,而不是自己思考。任何人放棄對善惡是非的判斷力去服膺權威,那麼最平凡的人也會導致最極端的邪惡。

根據〈「平庸之惡」主角艾希曼的一生〉,作者記載「在鄂蘭眼中,艾希曼明明是大屠殺的策劃人,但卻是一個沉悶、普通、平庸得可怕的官僚,他平凡到令人感受不到一點變態和殘酷的氣息。而根據其證詞,他對猶太人沒有一絲恨意,只是在整個納粹官僚體制中奮發向上。最終那種不帶個人思想的官僚心態,令他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從現實脈絡中抽離,在沒有惡念的情況下,做出歷史上最邪惡的事。」(Tong, 2020年)[5]

注釋

[編輯]
  1. ^ Arendt 2006a,p. 7.
  2. ^ Arendt 2006a,p. 241.
  3. ^ Arendt 2006a,pp. 18,21.
  4. ^ Bird, David. Hannah Arendt, Political Scientist, Dead.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6, 1975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Hannah Arendt, the political philosopher who escaped Hitler's Germany and later scrutinized its morality in "Eichmann in Jerusalem" and other books, died Thursday night in her apartment at 370 Riverside Drive. 
  5. ^ 「平庸之惡」主角艾希曼的一生. *CUP. 2020-07-12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 (美國英語). 

參考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