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會館
29°21′06″N 104°46′07″E / 29.35167°N 104.76861°E
西秦會館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四川省自貢市 |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
時代 | 清 | ||||
編號 | 3-76 | ||||
認定時間 | 1988年1月13日 | ||||
|
西秦會館位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解放路107號,為清代乾隆年間陝西籍商人所建的會館,1959年起被闢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鹽業歷史博物館。1980年7月7日,西秦會館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背景
[編輯]明清換代之際,中國各地陷入動亂,四川也如宋元戰爭時那樣首當其衝,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受到巨大破壞。自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廷實行移民入川政策,加之後來的輕賦政策,四川人口開始恢復並逐漸超越明朝。在川鹽重振後,外省商人移民到四川自貢,其中陝西商人於康熙中期進入自貢鹽場,他們先販鹽,後投資自貢鹽場採鹽。至乾隆年間,四川各鹽場井灶已以陝西人為主,自貢超千米深的燊海井也是由陝西商人投資開鑿。政府對鹽業徵收較低稅收,以及鹽業帶來的巨大利潤,促使雍正、乾隆時期陝西商人在自貢形成了一個大型資本集團[1][2]。
雍正年間,已在自貢地區形成人數眾多的陝西商幫籌組了行幫組織「西秦大會」,以維護本籍人士的利益。該時期在自貢,修建會館也蔚然成風,會館是旅居異地的同鄉聯絡感情、結義的場所,在當時的仙市鎮,不到兩平方公里範圍內就有五座會館[2]。
修建經過
[編輯]雍正十年(1732年)「西秦大會」與當地龍峰(鳳)山龍峰井作坊之主李光華簽訂買地契約,買下龍峰山下、靠近釜溪河這塊地修建同鄉會館。乾隆元年(1736年),西秦會館動工,歷時十六年,耗資五萬兩白銀。道光七年(1827年),因會館年久失修,陝西籍鹽商再次組織大會重修並擴建會館,籌得白銀四萬餘兩,並聘川南著名建築師楊學三負責設計修建,歷時兩年,形成現在的建築風貌[3]。
建築
[編輯]西秦會館建築平面呈矩形,為中國傳統建築格式,占地總面積約3640平方米(第二版自貢市志則記為4000平方米[4]:98),建築面積約3000[5]:50~3100平方米[6]。建築軸線分明,坐東南向西北方,四周由山牆、隔軒以及廊屋等次要建築環繞。86米建築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武聖宮大門、獻技諸樓、大丈夫抱廳、福海樓、抱廳、參天閣、中殿、正殿建築。軸線兩側有外至里則是金鏞和賁鼓閣、左右客廨、內院和神庖與內軒。
建築正門的武聖宮大門與獻技諸樓構成了獨立的複合型建築。武聖宮大門為四柱七樓牌坊式門,面寬約32米。其上為四層重檐歇山層頂,檐角成等行,由上至下依次加寬,獻技諸樓四層高,屋頂由兩層歇山式屋頂組成,並在屋頂靠近正脊處加建了六角形狀的盔頂,其中後兩角則鑲嵌在武聖宮大門歇山式屋頂中,由此在形成一個有着24個檐角的大屋頂。武聖宮與獻技諸樓複合建築下由22根石柱和眾多梁枋支撐。複合建築內為四層建築,第一層為門廳,第二層為獻技樓,第三層為大觀樓,頂層為福海樓。
由門廳進入天街,為約798平方米的平壩,由東西向的金鏞閣和賁鼓閣和南北的獻祭諸樓和大丈夫抱廳合圍而成,四座建築也通過連廊走廊互通。
參考文獻
[編輯]- ^ 楊勇先. <秦商伟业树南国——记四川省自贡市西秦会馆>. 《西部大開發》. 2010年, (1): 第124頁至125頁.
- ^ 2.0 2.1 陶宏. <浅析西秦会馆建造背景>. 《四川文物》. 2004年, (6): 第47至51頁.
- ^ 蘭江. 杨学三巧修西秦会馆. 華西都市報網. 華西都市報. 2013-02-22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 ^ 陳星生 總編; 自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自贡市志(1991-2005) 2012年12月第一版. 四川: 方志出版社. 2012-12. ISBN 978-7-5144-0756-3.[失效連結]
- ^ 謝紹祥 主編;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四川省志·建筑卷 1996年6月第一版. 四川: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06 [2021-01-15]. ISBN 7-5364-3508-8.[失效連結]
- ^ 葉茂. 中国古代建筑瑰宝——西秦会馆. 《四川建築》. 2007, 27 (5): 第49–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