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通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通仄,吐蕃時期曾大量使用的一種貨幣,有金幣和銅幣之分。

語源

[編輯]

「通仄」一次源自漢文「銅子」的譯音,指在吐蕃境內流通的唐朝銅錢[1]:5

歷史

[編輯]

自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吐蕃帝國開始占領原屬唐朝的河隴地區,其後曾長期統治該地區。河隴地區唐人在吐蕃王朝的統治下,仍慣用唐朝銅錢,因此銅錢也在吐蕃轄區內流通,成為吐蕃王朝的一種貨幣[1]:5

藏文中提及的「通仄」有金幣和銅幣之分,金幣應是唐朝宮廷盛行的以黃金製作的與制錢大小、形制均相同的金幣,如開元通寶金幣、鎏金幣等。唐廷有賞賜番邦金幣的習慣,應曾賞賜吐蕃使者大量金幣,使者將其帶回吐蕃後,使得藏文古籍中出現了黃金鑄造「通仄」的記載[1]:5-6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王海燕. 西藏地方货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7-225-02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