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作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作新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鄭作新半身像,用以紀念他為鳥類學作出的貢獻
性別
出生1906年11月18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逝世1998年6月27日(1998歲—06—27)(91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九三學社
配偶陳嘉堅
親屬鄭森藩(父)
經歷
學術工作
著名作品
  • 《中國鳥類區系綱要》[1]
  • 《中國鳥類種和亞種分類名錄大全》
  • 中國動物志 鳥綱 (多卷)
  •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

鄭作新(1906年11月18日—1998年6月27日),男,福建福州人,中國鳥類學家、鳥類地理學家,中國現代鳥類學、中國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

生平

[編輯]

鄭作新1906年11月18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一個小知識分子的家庭。鄭作新五歲喪母,他和妹妹二人由祖母扶養。雖然家境貧寒,但鄭作新從小勤奮好學,在上小學時跳級兩次。鄭作新從小熱愛自然,愛好收藏動植物標本。15歲時通過福建協和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為該校年紀最小的學生 [3]

18歲那年,他提前半年學完了大學課程,在叔父的資助下赴美考入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專攻動物學。開始時鄭作新的生活與學習費用主要靠半工半讀維持,一年後在該校任助教才基本解決經濟問題。在研究院期間,他的專業是動物發育學(當時叫胚胎學),屬於當時的尖端學科。1927年獲得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林蛙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他的博士論文被發表在當時高水平的德國學術刊物上。1930年鄭作新獲科學博士學位,畢業時生物系授予他SigmaXi金鑰匙獎,時年23歲。

畢業後鄭作新謝絕了美國研究所的聘用,回到福建協和大學,被聘為動物學教授兼系主任。由於協和大學是一所美國教會辦的學校,當時教材和授課均用英語,甚至連實驗的標本、試劑等也都靠進口。鄭作新主持教學工作後,提倡中文授課和中文教材,他率先用中文編寫了《大學動物學實驗教程》(193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成為中國第一本中文版生物學的大學用書。以後又編寫了《脊椎動物分類學綱要》和《普通生物學》等書。這些教材當時被很多大學生物系所採用。其中《普通生物學》一書到20世紀70年代時已在台灣出版了第七版,可見影響之深遠。

在密歇根大學學習期間,他經常去系裡的標本館參觀。在這裡一隻出產自中國的紅腹錦雞標本讓他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紅腹錦雞產自中國寶雞,是中國特有種,卻是由瑞典人卡爾·林奈發現並命名。當時中國雖然生物資源豐富,但本國很少有科研成果和紀錄,各項研究均憑任外國人進行。這隻紅腹錦雞正像是一種情結,堅定着鄭作新回國開創中國鳥類學研究的決心。

在任教期間,由於鄭作新的不斷努力,當時一片空白的中國鳥類學研究,終於開展起來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被迫遷到北山城邵武。邵武地處武夷山,鳥類資源豐富,鄭作新作為第一批來此考察的中國學者,經3年的調查研究,在1941年寫成了《三年來邵武野外鳥類觀察報告》。這是國內第一篇有關鳥類種類及生態實地考察的報道,文中不但列出鳥種和數量,而且提到居留時間和頻數,這在當時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1945年4月至1946年9月,鄭作新被美國國務院文化司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訪問。在此期間,他到美國各地的博物館查看了來自中國的鳥類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還搜集了大量有關中國鳥類的外文文獻資料。

回國後,繼續在協和大學任教,並對中國鳥類進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1947年,鄭作新因對學生表示同情,又未能阻止學生參加全市的示威遊行,受到省政府的指責與處分。他已無法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就憤然辭職,到南京國立編譯館任編纂,主持自然科學名詞的審訂工作,兼任中央大學生物系教授,在此期間他仍堅持進行鳥類研究。1948年,國內政局發生變化,鄭作新沒有前往台灣島而是留在了大陸,因為這裡是他事業的根基 [3]

1950年鄭作新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中科院動物所的前身)擔任委員兼秘書,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機構籌建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 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擔任過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文革期間,被認定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遭受迫害。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在北京逝世。

社會兼職

[編輯]

鄭作新是中國鳥類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首任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曾任《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維基數據所列Q130381011副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動物組主編[5]、《動物學報》主編、《動物分類學報》副主編。[6]他還被推選為日本德國英國鳥類學會通訊會員,美國鳥類學會榮譽會員,三次連任英國世界雉類協會副會長、會長。

學術貢獻

[編輯]

1947年他撰寫的《中國鳥類名錄》發表,這是中國學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編的全國性鳥類名錄。這部名錄列出中國鳥類1087種、912亞種,合計1999種和亞種,對N.G.Gee等1931年撰寫的中國鳥類1031種和亞種數做出了不少補充和修訂。這部名錄標誌着中國鳥類學研究已達到新的水平,為以後鳥類的全面考察和研究提供了基礎。

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鄭作新經常參加或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國內各地鳥類的考察,中國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和他的助手克服各種困難,收集了成千上萬個標本,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創建了中國規模最大的鳥類標本庫(約有6萬號標本)。幾十年來,鄭作新撰寫了18部研究專著、130餘篇論文、30多冊專業書籍、250多篇科學普及作品,共約1000萬字,他的很多著作被譯成英文、德文、俄文在國外出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中鄭作新用英文編寫的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中國鳥類區系綱要》)一書,是對中國一個綱的動物(鳥綱)進行分類、分布、繁殖、生態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統的綜合總結,提供了有關中國鳥類的完整資料。為此,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評選鄭作新為1988年度國際自然保護特殊成就獎的獲得者,這是此獎第一次頒發給一位中國的學者。

在鳥類亞種的分類工作上,1949年以來,鄭作新獨自發現及與助手合作發現了16個新亞種。其中鄭作新等所發現的「峨眉白鷳」最有轟動性(參見白鷳)。鄭作新通過對亞種分化的分析,還提出親緣種在亞種分化上有平行趨向,因而可能對它們的亞種分化進行預測。在鳥類中的大陸亞種與附近島嶼上的亞種相較,後者翅膀常較前者為短,他認為以此可得知島嶼上的亞種是有定向分化的意義。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上,鄭作新提出以秦嶺為分界的觀點,即秦嶺以南為東洋界,秦嶺以北為古北界。他的這種劃分不僅在鳥、獸等陸生動物區劃中有充分的根據,而且與土壤植被氣候等的區劃相一致。他又首創把兩個界進一步劃分為7個一級區和19個二級區,這已為國內外學者所認同和使用。

1952年至1955年,他從鳥類食性分析,研究鳥類益害問題。當時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許多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滅雀運動,動物學界也對是否消滅麻雀是有不同看法的。鄭作新通過研究麻雀的食性寫出了多份報考,闡述麻雀的益與害,提出「對麻雀要依不同季節和地區,加以區別對待」的建議,終於使麻雀免除了滅頂之災。

家庭

[編輯]

父鄭森藩長年在外地任鹽務局職員,也做過中學教師、中學校長。

妻子陳嘉堅為小學教師,兩人於1935年1月結婚。1989年全國「金婚佳侶」的評選紀念活動中,相伴54載的兩位老人被評為「金婚佳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鸟类的“家谱”——评介《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2. ^ 盧汰春. 深切缅怀恩师郑作新院士——纪念郑作新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動物分類學報. 2006, (04): 683–685. ISSN 1000-0739. doi:10.3969/J.ISSN.1000-0739.2006.04.001. Wikidata Q98837466 (中文). 
  3. ^ 3.0 3.1 吳義雄 編. 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208088016. 
  4. ^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
  5.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失效連結]
  6. ^ 大师风采:郑作新.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