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市 (中華民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慶市
 中華民國的市、
院轄市(1939年-1949年)
1939年—1949年
重慶市

坐標:29°33′N 106°33′E / 29.55°N 106.55°E / 29.55; 106.55
國家 中華民國
面積 
• 
294平方公里(114平方英里)
人口 
• 
1008000
歷史 
• 成立
1939年
• 解放軍進入重慶
1949年11月30日
前身
繼承
巴縣 (重慶)
重慶市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慶市,通稱重慶郵政式拼音Chungking; 簡稱「」,是中華民國兩岸分治前所設置的12院轄市之一,亦是中部地區4個院轄市之一。與今重慶市轄區不盡相同。

歷史

[編輯]

1911年(宣統三年),由於修建成渝鐵路案擱淺,爆發了保路運動。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1921年(民國十年),劉湘在重慶設置商埠督辦處[1],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1922年(民國十一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民國十六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四川省管轄,首任市長潘文華[2]。1916年至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貴州省桐梓遵義地區。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禮堂

1937年7月淞滬會戰打響後不久,國軍便陷入被動,蔣中正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南京。

重慶於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首都。1937年9月,駐紮重慶的川軍劉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華大使館移駐重慶。1940年再定重慶為永久陪都[3]

1941年12月,蔣中正國民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駐華大使館關閉。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1941年12月,韓國流亡政府遷入今渝中區辦公,重慶成為1941-1945年間韓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4]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而北ㄅㄟˋ市(今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臨時政府所在地。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5][6],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7],重慶成為二戰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8]。另外,國民革命軍空軍的作戰飛機[9],美國志願飛行團「飛虎隊」都曾經駐紮在重慶[10][11]。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川軍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嘉陵道籍士兵。

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半的重慶大轟炸[12]。其中1941年6月5日的大隧道慘案造成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後蔣中正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13]。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14],在臨江門都市廣場附近亦有重慶大轟炸紀念遺址[15]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政府(中國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稱其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共官方後來稱其為較場口血案,而中華民國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精華損失大半,中國國民黨指出為中國共產黨縱火。[16]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隨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方戰場上的進攻,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敗退。10月11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往重慶辦公[17]。10月13日,代總統李宗仁廣州飛往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0月18日,陪都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重慶的南泉戰役打響。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被稱為「重慶一一·二七大屠殺」。11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11月30日,解放軍攻占重慶。

參考文獻

[編輯]
重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巴國
巴國
春秋
戰國
巴國
巴郡
涪陵郡 巴東郡
三國 益州
梁州
南北朝 梁州
渝州
山南西道渝州
五代 前蜀 後蜀
夔州路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省
中華民國 四川省 重慶市
中華人民
共和國
重慶市
  1. ^ 重庆辛亥革命.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2. ^ 重庆建市.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3. ^ 战局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月8日) (中文(簡體)). 
  4. ^ 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5. ^ 張瑾. 《抗战内迁大移民》. 《紅岩春秋》. 2006, 第3期 (中文(簡體)). 
  6. ^ 劉鳳凌. 《浅谈抗战时期重庆“上下江人”的风俗文化融合》.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第21卷第1期 (中文(簡體)). 
  7. ^ 高等院校内迁重庆.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8. ^ 唐潤明. 《老照片凸显重庆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紅岩春秋》. 2009, 第3期 (中文(簡體)). 
  9. ^ 抗战时期的重庆空中保卫战. 中國空軍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17日) (中文(簡體)). 
  10. ^ 52名美国飞虎队老兵飞抵重庆回访第二故乡(图). 網易.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8日) (中文(簡體)). 
  11. ^ 魏岳江. 《威震日寇的美国空军“飞虎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國防科技(湖南)》. 2005, 第10期 (中文(簡體)). 
  12. ^ 新闻背景: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 重慶旅遊信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中文(簡體)). 
  13. ^ 历史名城的标志--解放碑. 重慶旅遊信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1日) (中文(簡體)). 
  14. ^ 全国唯一的消防人员纪念碑. 中國消防視頻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15. ^ 重庆大轰炸:1941年"六五"大惨案遗址. 華龍網. [2009年11月5日]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6. ^ 據《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895頁
  17. ^ 總統府公報第226號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