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沙市長郡中學

座標28°11′19″N 112°58′10″E / 28.18855°N 112.96953°E / 28.18855; 112.9695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沙市長郡中學
Changjun High School of Changsha[校 1]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學院街24號
座標28°11′19″N 112°58′10″E / 28.18855°N 112.96953°E / 28.18855; 112.96953
郵遞區號410002
原名
  • 長沙府中學堂
  • 湖南長郡聯立中學校
  • 長郡公學
  • 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
  • 長沙市第一中學
  • 長沙市第二中學
類型公立學校
隸屬長沙市教育局
建校日期光緒三十年(1904年)
創始人顏鍾驥
校長鄧智剛[校 2]
副校長黎彬、肖斌武[校 3]
黨委書記翁光龍[校 3]
年級三年級制
性別男女共學
班級數74[校 4]
提供課程全日制課程
學期兩學期制
修業制度學年制
學科普通科
校訓樸實沉毅
校慶日每年四月的第三周周五[校 1]
電話號碼+86 (0)731 8528 7900
學校網址www.changjun.com.cn
地圖

長沙市長郡中學[1],通稱長郡中學,簡稱長郡,是一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普通高級中學[註 1]。該校在湖南具有很高聲譽,是湖南省首批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之一,與當地其他三所高中[註 2]並有「四大名校」之稱。[刊 1][刊 2][刊 3][雜 1][雜 2]

長沙市長郡中學前身為1904年創辦的長沙府中學堂,發展過程中曾數易其名。1952年至1984年間,其以「長沙市第二中學」名稱辦學。2001年,長郡中學與民辦學校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合作建立長郡教育集團,目前此集團成員學校已有三十餘所。除本部以外,該校還開設國際部,向海外高校輸送學生。[校 3]

學校以「樸實沉毅」為校訓,其章程中確定的辦學理念為「尊重個性,喚醒自我,激發潛能」,育人目標是「愛生活,善求知,憂天下,有作為」。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中國共產黨長郡中學委員會則為政治核心[校 1]。自2023年11月以來,長郡中學校長為鄧智剛,校黨委書記為翁光龍。

學校簡史

[編輯]

1904年至1912年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04年即光緒三十年,[註 3]長沙知府顏鍾驥依《奏定學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內黃泥街開設中學,稱「長沙府中學堂」,是為地區第一所官辦中學,之後校址遷至寶南街,此時學校監督屢易、校舍無定。1908年,長沙府署撥白銀三萬六千餘兩,於南門口三府坪興建校舍。次年校舍落成,規模初具,從此校址除抗日戰爭期間外幾無變動。[校 5]1909年春,學校遷入三府坪校舍。但校舍於1910年的民變中遭到破壞,故長沙府署復撥官銀二萬五千兩對其加以修復並稍事擴大。[校 6]:9-10[校 7]

校況概述

[編輯]

長沙府中學堂初按癸卯學制辦學,學制五年。1909年清廷又頒布文實分科章程,文實各有側重,學制仍為五年,當時府中學堂修繕校舍,在此章程頒布次年方予執行。清季之學制,儒家經典教育仍相當重要,文實分科後實科同樣有「讀經講經」課程,而民國肇建,這一課程在新學制中得到廢除。[刊 5]:989-991

學堂甫建,首任監督彭清藜仍固守舊式教育風格,嚴命學生行儒門故事,朝夕拜孔,引起學生不滿。1905年夏,府中學堂學生向新任湖南巡撫端方控告監督所行,要求撤換,端方允諾,彭清藜不久離任,郭宗熙繼之。此事為湖南史上第一次學潮。[刊 6]

府中學堂雖重視儒家教育,而當時局勢板蕩,列強環伺,其救國圖存新風亦漸漸興起。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爆發;同年湘人陳天華在日蹈海,次年姚宏業自沉黃浦,湖南學界及廣大群眾集會公葬二人,並發起示威,這些運動府中學堂學生均有參與。保路運動期間,府中學堂學生於1911年6月14日與長沙各學堂一致罷課,並牽頭集合各學堂學生商議奪回幹路,遭到彈壓。其後全省運動漸趨猛烈,革命氣氛更為昂揚。當時教育界人士彭國鈞也已活躍參與其中,日後此人成為長郡聯中第一任校長。[校 6]:11-14

然而自開辦至清亡,府中學堂規模始終不顯,辛亥革命時其僅有班級兩個、學生六七十、教職工十人左右,教學質量及聲譽難稱卓著。[刊 7]:577

監督事略

[編輯]

長沙府中學堂歷任監督中,第三任監督龍紱瑞貢獻尤大。龍紱瑞系出名門,為龍湛霖之子,長沙多所名校初創時,其家都有出資。長沙府中學堂於1908年能得撥款建立校舍,其人之力請陳辭功不可沒。另外首任監督彭清藜雖因病自行辭任,履職不長,其後則自願回校任教,亦頗受敬重。[校 6]:6-9, 348第二任監督郭宗熙視事後改善學堂環境,聘請新學人才,惟日後仕於滿洲國,晚名不彰。[刊 6]

1912年至1949年

[編輯]

聯中初創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府制廢除,在彭國鈞等人努力下,原長沙府屬十二州縣駐省中學併入長沙府中學堂,[註 4]沿用原來校舍,命名為湖南長郡[註 5]公立中學校,簡稱「長郡公學」,由彭國鈞擔當首任校長。[刊 5]:988[雜 3]學校由十二州縣合辦,籌備時每州縣各推二人成立了籌備會,後來校董會即在此基礎上組建。郡校集合原各校產款以為校產,且規定各縣按入學人數提供協款作長年經費;學生則承自各縣駐省中學,編成五班,同時新招六班,合計十一班千人左右。[校 6]:16-17學校成立時面向長沙府各縣廣泛招生,[註 6]此傳統一直保持到1950年代後期。[校 6]:137[校 8]:18

1914年,學校更名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註 7]1917年,為解決長沙府合格小學師資匱乏問題,學校增設師範部,易名為長郡公學,免收師範生學費。師範部自始至終只辦過一屆共四班,然畢業者後多成為府內十二縣小學教育骨幹。[校 6]:24[校 7]另當年湖南省議會曾考慮將全省各聯立中學改為省立,由於經費不繼及各縣反對等原因未竟全功。[刊 8]:400

1918年,張敬堯進軍湖南,湘省教育橫遭摧殘,長郡等中學校舍為軍隊所據,一段時間後複課。[刊 11]次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波及湖南。當時長沙各校均組織「救國十人團」,宣傳救國、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長郡亦不例外。運動高潮時學生群情激憤,學校的教學事務再受擾動。五四運動之後,湖南進而爆發大規模運動反抗張敬堯,是次運動以學界為主力,史稱驅張運動。彭國鈞並不贊同共產主義,視之為「過激派」,[刊 11]不過其在此時期數次運動中亦積極主持,更因支持並參與「驅張」而被迫去職,於1922年復任。[校 9]然而此時趙恆惕掌湖南政權,彭國鈞又參與反對,再遭撤職,離開長沙。[校 6]:25, 51-55[刊 8]:564-567

校況概述
[編輯]

此段時期長校者為彭國鈞。其強調愛國主義,主張教育必須適應社會需要。聯中創立時彭國鈞提高教師薪水,降低學生收費,所招學生中多有貧寒子弟,生活簡樸,社會謔稱「長郡叫化」。[校 6]:19[校 8]:6長郡之課程安排除重視自然科學外,為學習外國科技亦特別重視外語。中華民國元年教育部頒布新學制,外語以英語為主,保留日語,但長郡在此基礎上又增加德語課程,當時中國有德語課程的中等學校包括郡校在內僅僅三所。[校 6]:22[刊 5]:991-992

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足球隊,攝於1915年

彼時長郡亦以重視體育聞名。1913年,彭國鈞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他認為日本之強盛關鍵在重視教育,考得當年日本將身體鍛煉和科學研究一視同仁的做法,有所讚賞,歸來即加強郡校的體育教學,並於是年前後定下「樸實沉毅」校訓,流傳至今。[校 9]1913年,長郡中學舉辦校運會,在湖南中學界首開先河。又長郡足球在長沙各校連續稱雄達十餘年之久,先後有「八大球王」「八小球王」名噪一時。[校 6]:28-33[刊 11]

清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社會有推行「軍國民教育」的風潮,湖南在其中表現尤為突出,具體而言一為重視體育,一為重視軍事化訓練。長郡不僅以重視體育稱,亦以軍事性方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着制服、打綁腿,嚴格按照士兵訓練要求上操,在外界又有「長郡丘八」之稱。另外,1917年湖南成立童子軍組織湖南少年義勇團,於中第八團為長郡所建。一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教育部不再推行軍國民教育。[校 6]:28-33[刊 8]:472-473

新文化運動前後,長郡積極參與變革。毛澤東等人所辦新民學會,正有一集會地點在長郡教師家中,郡校學生羅章龍亦為創始成員。校內而言,1913年,長郡學生取「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創辦「輔仁學社」,其成員(包括畢業生)日後在五四運動和驅張運動中行動皆不少。輔社於創辦當年又與另一校內組織「學術共進會」合辦《長郡周刊》,1919年下半年開始公開對外發行。另一方面,自1919年起湘人積極參與留法勤工儉學等赴外國留學運動,長郡學生於內相當活躍。[校 6]:34-35, 39-44, 50

校長事略
[編輯]

彭國鈞安化人,初為秀才,後棄科舉而入明德學堂師範班,受到黃興及明德創始人胡元倓影響。畢業後彭國鈞曾任修業學堂監督,然其所倡各縣駐省中學合校一事甫得響應,即辭去修業監督一職,專心郡校籌備工作。後來彭國鈞成為長郡聯中首任校長,極重教員,高薪禮聘名師,自身少私抱朴,長郡校歌、校訓及重視體育等傳統皆在此時奠定。其治校嚴格,不畏阻力,有「Tiger」之稱,即「老虎校長」。[校 6]:20-23

治校期間彭國鈞仍熱心社會,重視實務。1914年,湘雅醫學院開辦,首屆招生不足,開課後補招學生。彭國鈞當時亦任湘雅董事,動員畢業生投考。時郡校學生張孝騫、彭治朴正在畢業班,初志在工業富國,彭國鈞與二人談心後,即均決定從醫。彭國鈞破例豁免此二人中學餘下課業,允其即赴湘雅就學,但要求二人日後回校參加畢業考試。張孝騫日後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彭治朴亦成醫學名家。[校 6]:22-23此外,彭國鈞認為中等學校當以職業教育為重,中學生畢業後應有就業能力。1915年其復兼任修業校長,後來於中創辦農科。抗日戰爭期間修業西遷安化,彭國鈞又在斯增設茶科,是為中國農業中專中最早開設茶科專業者。[論 1][雜 4]

彭國鈞自1912年起長期多次倡議成立湖南體育會,礙於種種原因,直到其離開長沙後的1924年才得償夙願。1917年彭國鈞又與徐特立朱劍凡等人及長沙各中等以上學校校長參與「健學會」,提倡研究新思想、新問題。[校 6]:31-32, 37-38[校 8]:9, 11[刊 8]:557

教而社會無所用等於未教,學而不知其所用等於未學。[校 6]:27
——彭國鈞

1946年,彭國鈞得評為湖南教育界五老之一。[雜 5]其人在北伐及馬日事變前後曾經反共,但1949年又有份於營救中共黨員,1951年,彭國鈞以反革命罪被捕,次年在押解途中落水而死,惟日後得到平反。[雜 3]

動盪時局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19年彭國鈞因反對張敬堯被迫去職走滬後,長郡校董會選舉教導主任文啟灥[註 8]為校長。文啟灥繼承彭氏治校理念,仍然支持學生運動。1922年彭國鈞回長沙復任校長,文啟灥調離。不到一年,彭國鈞再次離開,彭運斌接任,自認難以處理趙恆惕與學生革命間矛盾,於1924年辭職。從1923年新一屆入學起,郡校開始執行新學制,專辦新制初級中學,此前四年制班級稱為「舊制」。[校 6]:54-55[刊 12]

彭運斌辭職後,謝逸如繼任長郡校長。1925年五·二八及五卅青滬慘案之後長郡師生積極參與「雪恥」運動,謝逸如曾參與同盟會,亦同情學生,趙恆惕旋撤其職,隨後強迫長郡校董會選同鄉張有晉為校長,停止長郡師範招生。張一度向學生妥協,之後方得以視事。然張有晉對趙政府奉命唯謹,上任後食言,引起學生反抗。當年底學生與校方的矛盾激化至與執政之趙恆惕政府的矛盾,乃至於全省大罷課。其後趙政府勉強讓步,張有晉不久離校。次年三月,趙恆惕去職,離開長沙。[校 6]:59-61

1926年,張之後接任校長者為魯子源。其為國民黨左派,堅決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魯子源支持學生會工作,學校各種社團活動也重獲扶持,空前活躍。然而四月四一二事件爆發,五月許克祥等人即於21日發動事變,濫殺並通緝左翼人士,魯子源避走武漢。此事之後,郡校與湖南全省其他公私中學並遭湖南政府強令停辦。[校 6]:60-62

由此學校迫於時局停辦半年,校舍重為軍隊所據。[校 7][刊 5]:988其時學校選舉王季范繼任校長,1928年學校複課,專辦初中,由於已無師範,復名湖南第一聯合縣立中學。以兵亂等故,學校教師隊伍流離,亟待重建。王季范不拘學歷,多方禮聘賢能,長郡一時人才濟濟,所編教材有行銷數省者。1930年,國共兩黨在長沙爆發戰鬥,郡校地鄰警署,紅五軍攻占長沙之際再受軍隊衝擊,損失甚巨,但學校經營勉未中斷。當年學校更名為湖南長郡聯立中學校,次年開始招收高中學生,初、高每年各入學一班。此後王季范繼續長校,期間長郡奉政府命擴招初中,遂以之為辦學中心。1936年,王季范任滿辭去。[校 6]:66-68[校 7]

校況概述
[編輯]

五四運動及驅張運動後到日軍全面侵華前一段時間,湖南先有政局動盪於內,後有日寇窺伺在外。共產主義思想進入中國,在長郡也掀起波瀾。1924年謝逸如長校後,校內政治氣氛一度活躍。曾三宋希濂、楊孔萬等學生在校內組織「雷聲社」,而後發行《新雷聲》雜誌,影響廣泛,而校內其他各學生組織同樣發展,曾請蕭三到校作政治報告。當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同年共青團在長郡建立支部,國民黨區分部也在長郡組織起來;次年三四月間,共產黨在郡校的支部亦得以成立。[校 6]:56-57五卅慘案後,長郡學生在外遊行、參與「雪恥」運動,當時趙政府以期考為名令學生回校,謝逸如校方同情學生,並未阻止學生繼續遊行,而在考前劃出重點,幫助學生通過。謝校長所行引起旁人告發,遂為當局調離。[刊 13]

左翼運動在張有晉治校期間曾受校長打壓,惟其招致更大反抗,而運動仍然開展。謝逸如去職後長郡學生本屬意共產黨員熊亨瀚為校長,然而校方最後仍然選出張有晉。此事在當時引起學生強烈反彈,張與學生商議,承認組織學生會後才暫時平息風波,得以上任。然其上任後反禁止改組學生會,而試圖以官辦的「伙食會」代之。當年底以曾三為首的長郡學生起而自行組織學生會,張即開除甚至引警察逮捕多名學生。面此反抗,趙政府派軍隊進駐長郡校園,又扣押各校學生代表,如此種種激發長沙學生群起抗爭,至於引發全省大罷課。懾於省內外各界壓力,趙政府只得讓步,撤走駐軍並釋放羈押的學生代表,試圖平息學潮。一段時間後,先前被捕的郡校學生也得到釋放。[校 6]:59-61[刊 13]

魯子源上任後立即撤銷前任的開除令,惟多數學生沒有回歸而轉投他處。其治校時長郡曾組織開設「共產主義ABC」和「社會問題」兩門課程,又在1926年12月由時任教師李維漢毛澤東到校作報告,題為《關於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反響熱烈。四一二事件後,魯子源曾在討蔣反帝示威遊行上講話聲討,斥蔣叛變,長郡校園反蔣氣氛日濃,然而馬日事變隨後爆發,長郡有多名師生死難。這一時期長郡頗有人留名於左翼革命運動史中。[校 6]:60-64

馬日事變後王季范治校,期間多數時候主政湖南之人為何鍵,其人反共嚴厲。左翼運動既受打擊,而日軍侵略陰雲漸重,此時期郡校在愛國反帝上有所表現。1928年4月長郡公學師生聯席議決通過公約,以「實現三民主義」為教育求學之目的,而提倡嚴守「本黨」(國民黨)的紀律,於「革命的意志」下共同生活。[刊 14]不過曾於此時期就學長郡的學生中後來仍有人參與共產黨事業,其內即有王季范的獨子王德恆,被國民黨殺害;又有《紅旗》雜誌前主編方克(莫立本),其奔赴延安也同王季范促成有關。[校 6]:72, 75, 79[校 10]九一八事變後長郡為抗日多方宣傳,此外也組織軍事訓練。1931年10月,湖南學生成立鐵血救國團,影響長沙學界;1933年6月,省城20餘所高中以上學校二千餘名學生參與軍訓總檢閱,長郡學生在其中持槍操練。[刊 8]:885-887

根據此時期在長郡就讀的校友鍾武雄回憶,除省立第一師範免收費用以外,長郡中學之收費在長沙各中學中列為最低,一些家境貧寒的子弟得以進入長郡接受教育。為減輕學生經濟負擔,當時長郡不收制服費用,對外出學生也無着校服的要求,社會人士不知內里者多有微詞。學校伙食由學生負責採購,價廉物美;校園內部有學生經營的合作社,可以購買糖果文具等等。[校 8]:139-143

校長事略
[編輯]

文啟灥,醴陵人,號湘芷,畢業於京師大學堂,長校長郡前曾任湖南第一師範校長;郡校後又先後長含光女校、任永興縣令而卒於任上;彭運斌,攸縣人,後曾任攸縣縣立臨中校務委員會副主委、[雜 6]第一屆國民大會攸縣代表[刊 15]謝逸如,醴陵人,任職期間強調民主與學生自治,被趙恆惕撤職後曾隨程潛任事。[校 6]:349-350

張有晉,湘鄉人,離職長郡後曾在妙高峰中學工作,1952年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其人作為數學教師頗受敬重,然曾經奉上級命令鎮壓學生運動一事也令其有所自責。[校 6]:350[雜 7]

魯子源,瀏陽人,長郡校友,曾在湖南一師、湖北第三鄉村師範、衡陽扶輪中學等處任職。[校 6]:350

王季范,湘鄉人,治校時向學生熱心教導愛國反帝等思想。其治校八年,每期開學必向新生上第一課,題名《明大義而有專長》,課題如一,惟每次引用不同材料、結合當下形勢,講論學習目的、闡述校訓、發揚愛國主義綱領,對當時學生影響頗深。每周朝會上亦有校長講話,主題多變,九一八事變後,其核心更變為抗日救亡,指斥官僚、鼓勵鬥志。王季范又請社會各界人士來校主講時事,主講人中有學者、將領、飛行員乃至有黑旗軍戰士。鐵血救國團成立後,郡校有學生在校教唱其團歌《鐵血歌》,王季范即於朝會上闡釋歌詞,鼓勵學生努力殺賊。為抗倭患,校長又在學生作業本封面、封底上印刷古今民族英雄頭像及其詩文,在招考高中新生時親命作文題問以抗倭之策,還於1923年規定課程基礎上加開幾何畫、經濟學、製圖三門課程,如此等等,多方組織宣傳。[刊 5]:9931931年王季范組織學生創辦《討倭專刊》,在校內外均頗具影響。長郡於彭國鈞時期重視體育的校風在王季范治校時也得繼承,足球隊繼續稱雄,國術亦成為長郡學生所修內容。[校 6]:66-71, 74, 350[刊 8]:885-886

…………須知不囿小成,方可大受……欲論文武兼資之才,當在東亞風雲變色之日。有能掃蕩妖氛、澄清玉宇,為人群伸正義,為華夏爭榮光者,其庶幾不負國家明恥教戰之至意也夫。[校 6]:74
——王季范

1949年後王季范曾回郡校任校董會董事長,1953年赴北京,曾任政務院參事及前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校 6]:351

西遷藍田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36年,地理教師、訓育主任魯立剛繼任長郡校長。後日軍全面進犯中國,長郡高中學生開始集中軍訓。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於1938年組織學生下鄉分擔鄉鎮長的民訓工作,郡校高中即於當年上期暫停,學生分至各縣參與之。[刊 8]:895-899是年日軍侵略愈緊,為避戰禍,學校於當年夏西遷安化藍田鎮(今屬漣源市),[註 9]冬,長沙校舍重創於文夕大火[校 11]在藍田,學校繼續教學工作,而1945年4月藍田亦告急,學校只得疏散進鄉,暫厝民宅,於樹蔭下上課。當年上學期結束後藍田威脅解除,下學期學校即回藍田開學。其時日本已經投降,於開學同時,長郡準備回遷,鑑於長沙校舍已毀於大火,遂於原址重建。[雜 8]1946年3月,郡校在三府坪如期開學。[校 6]:82-84, 119

校況概述
[編輯]

童子軍活動在長郡原先並不興盛,日寇進逼之下也一躍而頗具氣象:學生清早起床跑步,下午課後深入街巷為抗戰服務宣傳,晚間組織講演、詠唱抗日歌曲。[刊 16]校門側建有防空洞,學生仍在洞外堅持上課,聞空襲警報方避入洞中。後來戰況不利,學校西遷。在藍田,初中學生春秋分批組織「童子軍野營」,高中學生則組織行軍,長假期間還聘用留校教師並遴選學生於當地開「兒童組」兼辦社會教育。[刊 12]

長郡聯中本不甚寬裕,西遷藍田則更加艱難,經濟拮据、校舍小陋,多次使省教育當局認為需要補救。[刊 17]但魯立剛校長等人四處籌款勉力維持,學生簡樸求學勤於修業,如此郡校的教學工作仍得以進行甚至日見起色。學校用戲台改成理化生實驗室,生物實驗能滿足「每人一台顯微鏡」要求。校長甚至化西遷為機會,為學校招攬了一批不願作亡國奴的南下人才。[校 12]:15-17當時長沙府屬各縣多半淪喪,許多學生亦經濟窘迫,學校於1943年9月成立員工福利基金,年底又正式成立獎學會。此情況下,長郡學生除少數為招聘會所吸收之外無一輟學,成績依舊,得到教育廳明令嘉獎。[校 6]:88, 95[校 13][校 14]日後獎學獎教金歷經興廢,今成定製。[校 15][論 2]

藍田地處鄉里,學生於苦中尚能作樂。每年5月至10月,藍田河適宜游泳,郡校學生課餘即於此鍛煉,皮膚黝黑,互相戲稱「黑人牙膏」。1945年學校避禍疏散時教學住宿條件更加艱難,教室不敷使用,同時糧食不繼。學生上課時擠在室內,遇雨即轉到林中圍坐周圍石上,應對糧食問題則組織栽種草莓,並未有違反紀律情況出現。[校 6]:89-91

另外,本文所引史料《長郡青年》雜誌為三民主義青年團長郡分部於此時期創辦,後不知何時停刊。[校 16]

校長事略
[編輯]

魯立剛,瀏陽人,與前任校長魯子源並在郡校求學,同屆畢業,[校 6]:60, 351[校 10]其接任長郡校長頗與其師彭國鈞鼓勵有關。既擔此任,魯立剛即一改平時西裝革履作風,剃平頭,着布衣,融入「長郡叫化」氛圍之中,且長校期間一直教授地理課程。他又延續王季范的愛國主義教育做法,注意以愛國英雄和湖南名賢事跡勉勵學生。這一時期學校不分文理科,以使學生即便不能升學也可於各行各業掌握一定基礎知識,學以致用。魯立剛以國民政府為正統,後來旅居台灣,然而一直掛念郡校,去世後其遺孀靳吉禾將其積蓄並各方資金捐贈郡校,以魯立剛為名的獎學、獎教金如今仍年年頒發。[校 6]:92-101[校 12]:15-19[校 17]

望長郡諸君子,毋失「樸實沉毅」校訓,並發揚光大,獎學金亦然。[校 17]
——魯立剛

魯立剛雖以國民政府為正統,但對於傾向左翼的學生也能包容。1940年長郡曾發生學潮,引發師管區迫使學校開除學生。魯立剛一方面力請減免開除數額,另一方面安排其他學校接收被開除學生,使其學業不廢;後來長郡訓育主任遭到警察疑忌,一名學生也因與其之關係而被拘留,魯立剛親往保釋學生,並說明情況,訓育主任也安全離校。[校 8]:17

二次內戰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46年,長郡中學回遷三府坪。不久後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郡校在此數年中其發展也與內戰形勢緊密聯繫。1949年4月4日,在「長郡民歌社」及社團聯誼會等基礎上長郡學生組建了第一屆學生自治會。當月長郡學生在中共領導下開辦工人夜校,後來又開民眾識字班。5月,校長魯立剛離校赴台,訓導主任劉琳森留在大陸,代理校長。[校 6]:119, 120-128, 352

不久後長沙即將易幟,白崇禧意圖炸毀長沙重要設施。在中共地下組織布置下,6月中共地下黨員李人琢、戴超倫等人組織護校委員會。7月下旬,長沙局勢漸趨明朗,市中成立「學生迎接解放聯合會」,長郡負責聯絡部,從此郡校的護校委員會更名為迎解委員會,8月6日晚,解放軍進入長沙城。1949年秋,長郡中學由新成立的長沙市人民政府接管。全校教師選舉黃世知為校長,任職半年。[校 6]:119, 128-130[校 8]:17[校 18][刊 18]

校況概述
[編輯]

為防止赤化,這一時期的長郡被國民政府列為重點控制學校。但長郡學生傾向革命的趨勢仍然日漸明顯。先有個人與外界革命組織聯繫,之後大量傾向革命的社團在長郡組織起來。在中共地下組織的串聯下,這些社團聯合成立「長郡民歌社」。通過這一組織,中共地下黨得以將一些大規模運動傳遞到各社團、各班級中。後來長沙市民爭取和平的遊行受挫,克強學院學生高繼青遇害,長郡社聯根據形勢改組為學生自治會。五四運動三十周年之際,長郡學生自治會聯合南區其他中學開展巡迴演出,其中長郡民歌社的節目是主要內容。演出之後,[註 10]南區學聯成立,長郡在內負責學習股。[校 8]:17[刊 18]

當時長郡的地下黨員有教師李人琢、學生戴超倫二人,均直接與上級聯絡,並無橫向關係。過去長郡的教育理念素被詬病為「讀死書」,[校 19]:83, 86, 92且緊跟國民黨方針,到此時也漸漸引發學生不滿。1948年,戴超倫等學生在校內出版壁報,引發校方訓斥;然而次年初長郡各類傾向革命的社團及其活動已多到校方無法壓制的程度。「長郡民歌社」是各社團骨幹經過研究,決定從民歌入手團結教育同學的產物,確實聘請了音樂教師作為輔導,成立後成為長郡最大的社團組織。之後從民歌社和各社團聯合的基礎上,社團聯誼會也得到成立。4月4日,學生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第一屆學生自治會。三天後,長郡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參加遊行,其時教務主任把守門口,但最終無法阻擋學生衝出校門。之後長郡還組織了民歌晚會,但中途被三青團打斷。[刊 18]

學生會成立後,與校方展開周旋鬥爭。此時長郡學生食堂價高質次,菜有蒼蠅,米飯甚至發霉。各班組織清算委員會,查出校方劣跡,由學生會帶頭迫使校方讓步,退還了多收款項。[刊 18]

6月學校組建護校委員會,留校護校者百餘人,集中到高中三個大教室住,並訂立制度,白天學習,夜間巡邏。[刊 18]此前4月長郡學生在中共領導下開辦工人夜校,之後又辦民眾識字班、成人識字班,民眾識字班後來還搬入長郡校內。這些民校的教師都是郡校學生,義務教學,不收費用。此舉得到了工友的支持,在護校鬥爭中,工友成為主力。[刊 18]

校長事略
[編輯]

1948年,魯立剛任國大代表,次年夏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校 8]:57魯立剛離校,訓育主任劉琳森代為校長。1949年秋,校董會選舉物理教師黃世知為校長。黃世知,湘潭人,長郡校友,在新舊交替時期聘任一大批傾向革命的教師。其非常重視文藝活動,但因此受到非議。黃世知本為教課出身,無意行政,任職不數月,聽到批評後堅決辭職。[校 8]:58

這段時間前後發揮作用的還有副校長李迪光。李迪光,長沙(今望城)人,自幼刻苦,成績優異。1950年春,其以黨代表和軍管會代表身份接管長郡中學,廢除黨義、童軍、軍事訓練等課程,並改公民課為政治常識,改變並建立各種規章制度。[校 8]:59-60

1949年至今

[編輯]

更名二中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50年,學校改為公立,校產上交政府,校董會解散,更名為長沙市第一中學,開始招收女生,當年冬季中共黨組織公開,成立黨支部。兩年後實踐中學併入,又更名長沙市第二中學。1953年,學校在校舍附近上黎家坡興建校舍兩棟,移入高中部,次年又吸收一所私立學校,於較遠的肇嘉坪設立第二分部,在校生一時達三千人之多。1956年高中部又遷進三府坪本部,肇嘉坪校舍獨立為第十六中學,黎家坡則作初中部校舍。1957年開始,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反右擴大化的干擾,直到1962年方得恢復。[校 6]:137-155[校 8]:19[校 18]1965年,學校在長沙縣路口區創辦學農分校,但一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分校只留少部分教職工駐守。[校 8]:19-20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年底長沙市二中改為長沙市汽修廠五·七中學,學制由三·三制[註 11]變為二·二制,校內「紅衛兵」組織活躍。1969年,通過駐校軍宣隊,長沙床單廠以代學校在三府坪興建教學樓為條件占去學校黎家坡校區二千餘平方米。1971年學校黨組織恢復活動,召開平反大會,興建南棟教學樓,着手恢復教學秩序。1976年「文革」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次年學制改為三·二制,同年恢復學科教研組、學校工會。1983年,長沙市二中完全恢復三·三制學制[校 6]:162-176, 181[校 8]:20-21

校況概述
[編輯]

文化大革命開始前,長沙二中注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方式為參軍、參干、抗美援朝、宣傳「三反五反」等。1951年學校兩期參軍參干的人數達到164人之多。當時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其團體紛紛以共產主義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命名。1952年,學校遵照中共的教育方針,面向工農開展大規模的勸學運動,增加助學金,工農子弟入學人數大增。當時學校資源一時不濟,市教育局從小學抽調師資培訓,並將部分課程錯開到禮堂、食堂進行,使得學生能全日在校學習,稱「兩室三班制」;同時按街道還組織有家庭學習小組,教學質量得到保障。1961年,學校曾與順星橋小學、幼兒園建立「一條龍」試驗。1962年開始,學校開始恢復教學常規、建立教學秩序,一年後王海洲接任支書,試行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後來又開展活動為教職工評功擺好,激發了教職工的積極性。[校 8]:18-19

除教學外,學校也重視課外活動與生產實踐。學生按各學科特點開展實踐,如數學組製作幾何模型、實地測量等;又籌辦工廠、開闢農場,學生在農場按511制輪流勞動,後來農場停辦。[校 8]:18-19學校在1965年建立的路口分校雖一年後就因「回學校鬧革命」等政治原因幾於清空,但也有少數師生留守,後來也接受學生在此短暫學習。[校 20]:159, 167, 170

1950年夏季前後,學校建立體操隊,建立之初曾受邀在長沙市中學生運動會上表演。[校 19]:122這支隊伍成為如今長郡中學歷史最久的運動隊,後來演變為健美操隊。[校 21]

肇嘉坪的第二分部,師資來自二中,但校舍條件不如本部。據當時學生回憶,分部學生周末可以參加本部活動,其他時間如同排斥於本部門外。分部八個班僅六間教室,班級輪流上課;改制為十六中時,曾受到學生抵制。[校 20]:117-119

文革後期學校的教學秩序逐漸恢復,但學校受到的破壞非一朝所能清除。1982年,二中高中畢業考試的合格率僅為33%,視力減退的比例卻在60%左右。時任校長撰文提倡迅速大力改革,主張推行「校長負責制」,不支持黨支部領導學校行政工作。[刊 19]

校長事略
[編輯]

熊克立,益陽(今桃江)人,曾在岳雲中學任教。1949年其參與籌組湖南省教育公會並任秘書長,12月出任郡校校長。後來其被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校 8]:58[刊 20]

李人琢,醴陵人,長郡校友,長沙易幟前夕在護校委員會得選為主委,1952年接任支部書記兼校長。其貫徹中共的教育方針,同時提倡「大興長郡讀書之風」,強調刻苦學習,早晚各處檢查學習情況,還組織學生互助、以團帶隊,要求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定出努力目標,採取具體可行措施,不斷前進。結合二中的革命歷史,李人琢也經常對學生作思想教育、激勵學生。郡校革命前輩中其最推重郭亮與任弼時,經常引用二人故事教育學生,並每年將二人名字授予最優秀的兩個班級為稱號。除學生工作,李人琢也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並要求中層幹部各自聯繫教研組,逐漸勝任一科教學工作。[校 8]:18-19

復名長郡

[編輯]
歷史沿革
[編輯]

1984年3月28日,長沙市第二中學復名為長郡中學,趙朴初為學校題寫校名,此後又重新編訂了班號。當年適逢學校建校80周年,4月學校舉辦了隆重的慶典。1985年,長郡中學復名後頒發第一屆獎學金。[校 6]:186[校 8]:21-22[校 22]

八十年代時,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1985年,學校改教導處為教務處,另設教育處。1989年,學校興建科學館,次年胡立繼任校長。1994年,長郡中學掛牌「湖南省重點中學」。[校 1][校 8]:22-24

2001年12月,長郡中學和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合併組建長郡教育集團。[校 23]

歷任校長

[編輯]

長郡中學歷任校長如下(包括歷史上各段時期,不考慮校名變更):

長郡中學歷任校長[校 8]:48
時代 任期 姓名 時代 任期 姓名
1904-1912[註 12] 1904-1905 彭清藜 1949- 1949-1950 黃世知
郭宗熙 1950-1952 熊克立
1905-1909 龍紱瑞 1951-1973 李人琢[註 13]
1909-1912 周聲洋 1962-1963 楊秀民[註 14]
張鹵甫[註 15] 1964-1969 周翔[註 16]
1912-1949 1912-1919 彭國鈞 1970-1971 關孝忠
1919-1920 任福黎 1971-1980 鄭江
1920-1922 文啟灥 1980-1983 王海洲
1922-1923 彭國鈞 1981-1983 封玄武
1923-1924 彭運斌 1983-1990 易潤芝
1924-1925 謝逸如 1990-2001 胡立
1925-1926 張有晉 2001-2006 王建華
1926-1927 魯子源 2006-2015 盧鴻鳴
1928-1936 王季范 2015-2021 李素潔
1936-1949 魯立剛 2021-2023 翁光龍
1949 劉琳森(代) 2023- 鄧智剛[校 2]
1949 黃世知

學校現狀

[編輯]

招生情況

[編輯]

對外交流

[編輯]

所獲榮譽

[編輯]

[來源請求]

  • 全國文明校園
  • 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集體
  • 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集體
  • 全國群體工作先進集體
  •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 全國藝術教育先進集體
  • 全國心理教育先進單位
  • 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 全國第四屆和諧校園先進學校
  • 全國科技教育創新十佳學校
  • 湖南省文明標兵單位
  • 湖南省基層黨建示範點
  • 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 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
  • 全國地理教學先進集體
  • 湖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建設學校

校園環境

[編輯]
長郡中學校門

長郡中學校園通稱「郡園」,深處長沙老城區鬧市中,臨近地鐵南門口站,東側緊鄰黃興南路商業步行街,西側深入舊城街巷。[雜 9]同時校址所在位於清代湖南學政衙門舊址附近,距離天心閣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舊址等史跡均不遠。

學校所在學院街街道,尤其是緊鄰的西文廟坪片區在長沙街區中歷史遺存較為豐富。[註 17]從2018年起這一片地區開始有機更新改造工作,到2020年已頗有改變,其後漸向長沙的旅遊熱門地點發展。[雜 10][雜 11][雜 12]

全校四周環繞圍牆,面積僅約58畝(39,000平方公尺),[刊 6]由於此等限制,學校規劃布局相對侷促。校園中田徑場跑道只有三百米,而建築就學校建築而言也較顯高聳。[註 18]自2017年來,長郡中學開始着手嘗試擴建校園;2022年,有關徵地工作啟動。[校 24][雜 13]校園內有四幢教學樓,分別命名為「抱朴」「篤實」「沉勇」「弘毅」,科學館名「求真」,體育館名「圖強」。[校 25]在校園西側四教學樓和科技館之間有韓玄衣冠冢,[刊 21]:650-652[雜 14]其附近校園圍牆內部有一小段為清代湖南提督學院[註 19]遺物,此二者皆為長沙市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點,[雜 15]但韓玄墓舊物已毀,其處今為操場,現存為後來重建者。[刊 22]

學校有池塘名為「澄池」,在韓玄墓旁。1935年前後,當時校舍中建成名為「澄池」的院落,按校友回憶王季范的說法,此名意在告誡學生當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校 8]:139-143[校 19]:12長郡澄池文學社以此為名,自1990年代迄今。[校 26]2014年長郡改造校園,澄池得到擴建,其東前坪樹起「長沙府中學堂」門,其池畔加建涼亭,其西韓玄墓也有整葺,重新粉刷,後立照壁。[校 25]長郡集團旗下學校中但凡池塘多有名以「澄池」者,集團內部一些競賽也稱為「澄池杯」。[校 27][雜 16]

學校文化

[編輯]

校訓

[編輯]

長郡中學校訓為「樸實沉毅」。[校 1][註 20]據載此校訓之制定源自彭國鈞日本考察的體會,尤重實務。[論 5]校史上前校長魯立剛和校友曾三都題寫過長郡校訓,今校徽上使用者是曾三題寫的版本。[校 12]:卷首彩頁[校 28][論 2]

校歌

[編輯]
雄兮古潭州
襟帶江湖踞上游
舊時人材淵藪 中華興復
共道湘人多造就

四海盡同胞
況吾儕同郡
情連意屬相研究

一班班 作壯猷 一行行 步伐遒
看長沙子弟精神運五洲
凱歌聲 還相續
長郡中學校歌,[來源請求]

長郡中學校歌於1912年前後制定,由教師黃銘功作詞,無特定標題,或取首句「雄兮古潭州」[註 21]為稱。[校 1][校 9]

獎學獎教金

[編輯]

校園活動

[編輯]

在2003年至2023年之間,長郡中學動漫社同長沙市內包括師大附中,雅禮中學等學校一起,成功舉辦了夏花學院祭活動

學生活動

[編輯]

知名校友

[編輯]

長郡中學建校百餘年,校友中留名者不少:於科學界有張孝騫等兩院院士十四名,於革命界有李立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諸多烈士,於教育界有徐特立等名師,另外於湖南乃至中國內外各界也有長郡學生作出各自貢獻。[校 3]

爭議事件

[編輯]

2020年教師猥褻學生事件

[編輯]

2021年8月16日,網絡上出現一篇控訴長郡中學教師段某某猥褻學生的文章,引起了社會和長沙市政府部門的關注。[雜 17][雜 18][雜 19]當事教師承諾離開長郡,但隨後媒體發現其轉移到長郡教育集團名下的另一所中學工作。[校 30][雜 19]受害者在公開文章之前曾向校方求助,但學校選擇息事寧人。[雜 19]網絡上流傳的一些圖片似乎顯示受害者遭到了校方威脅。[來源請求]

注釋

[編輯]
  1. ^ 長郡中學在歷史上曾開辦舊制中學、初中、高中和師範班,如今只有高中,詳見後文。
  2. ^ 分別是長沙市第一中學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雅禮中學
  3. ^ 一作光緒二十八年。[刊 4]
  4. ^ 實際上十二州縣駐省中學並未全數併入府中學堂,如寧鄉、湘潭、湘鄉等地駐省中學即有回遷。[刊 8]
  5. ^ 「長郡」即長沙府,明清時北京有「長郡會館」。[刊 9]
  6. ^ 事實上1949年前郡校只面向長沙府各縣招生,僅有的例外是王季范治校時入學的邵陽李薰李苾兄弟。[校 6]:77
  7. ^ 當年湖南省共有十三所「聯合縣立中學」,前身大多為各府州官立中學堂改制而來的聯立中學,「聯立」不同於私立,各校之早期沿革與長郡中學大抵類似,惟湖南第十一聯合縣立中學當時早已停辦,仍然保留編號。[刊 8]:399「聯合縣立」亦為學校組織方式,根據1930年政府批文可認為是市縣立學校的一種。[刊 10]
  8. ^ 丅ㄩㄣˊ,音旬,一同泉。《郡園春秋》等處作「文啟泉」,但《長郡沿革》等多處歷史文獻中皆作「文啟灥」,[校 7][刊 12]從之。
  9. ^ 此前校方已於1937年底遷移貴重圖書儀器至鄉間,並多方擇地,考慮戰況後確定將學校遷到藍田。
  10. ^ 一說四五月間。[刊 18]
  11. ^ 前一個數字指初中學習年限,後一個數字指高中學習年限。
  12. ^ 此時期對應職位稱為「監督」。
  13. ^ 1952年至1962年間兼任書記。
  14. ^ 其所任職位是「黨支部書記」。此時李人琢專任校長。
  15. ^ 《長郡沿革》中作「張ㄧㄡˇ甫」。[校 7]
  16. ^ 其所任職位是「黨支部第一書記」,往後兩屆「校長」職位亦為黨委書記。「校長」一職至1979年王海洲復。
  17. ^ 此處的「西文廟」實為長沙府學宮。古代實行所謂「左廟右學」制度,學宮和文廟結合,故也稱「文廟」。[雜 9]
  18. ^ 2010年公布的《中小學設計規範》正文第4章第3節第2條說明「各類中學的主要教學用房不應設在五層以上」,[論 3]但長郡的四棟教學樓都至少有六層,惟國標在此條並不作強制要求。
  19. ^ 「學院」在此為「提督學政」之通稱,屬於教育主管機構,和武官職位「提督」同教育學習機構「學院」沒有必然聯繫。提督學政是清代學官稱呼,其官員有翰林官之銜,對應「提道學政」。[論 4]另外,提督學院署所在處也曾為長沙府治遺址[刊 21]:83
  20. ^ 四字不分開寫,然亦有寫作「樸實、沉毅」者。
  21. ^ 從校章說法。此句一作「雄傑古潭州」。[校 29]

參考文獻

[編輯]
長郡集團自身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长郡中学章程. 長郡中學. 2016-09-23 [2021-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5). 
  2. ^ 2.0 2.1 黨政事務管理中心. 长沙市长郡中学召开干部宣布会议. 長郡中學. 2023-11-28 [2023-12-09]. [失效連結]
  3. ^ 3.0 3.1 3.2 3.3 学校简介. 長郡中學.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4. ^ 网站首页. 長郡中學. [2021-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5. ^ 長郡校友會. 历史足迹 (1904-1949). 長郡中學. 2016-12-06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郡園春秋》編委會 (編). 郡园春秋:长郡中学校史(1904-2014). 由盧鴻鳴主編.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7. ^ 7.0 7.1 7.2 7.3 7.4 7.5 楊世昌. 長郡沿革. 長郡青年. 1943, 2 (1): 89–90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4).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長郡中學校友會 (編). 长郡九十年. 由郭湘主編. 1994. 
  9. ^ 9.0 9.1 9.2 联合发展(1912一1927). 長郡中學校慶網. 2014-03-07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10. ^ 10.0 10.1 1904-1931年初、高中学生名册(当年更名为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 長沙市長郡中學. 2018-10-14 [2022-04-09]. [失效連結]
  11. ^ 長郡七年來大事紀畧. 長郡青年. 1943, 2 (1): 76–77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2. ^ 12.0 12.1 12.2 唐飛霄 (編). 魯立剛校長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專輯. 1998. 
  13. ^ 周大立. 本校近況. 長郡青年. 1944, 2 (2): 91–93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14. ^ 本校獎學會組織章程. 長郡青年. 1944, 2 (2): 101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15. ^ 長郡校友會. 长郡中学奖学奖教金—牢记朴实沉毅校训,争做全面发展新人. 長郡中學. 2016-11-25 [2020-10-12]. [失效連結]
  16. ^ 編後. 長郡青年. 1943, 2 (1): 94 [2021-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17. ^ 17.0 17.1 長郡校友會. 鲁立刚全优生奖学金. 長沙市長郡中學. 2016-12-09 [2022-01-27]. [失效連結]
  18. ^ 18.0 18.1 長郡校友會. 历史足迹 (1949-1966). 長郡中學. 2016-12-06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19. ^ 19.0 19.1 19.2 長郡中學校友會 (編). 长郡情(1904——2004). 2004. 
  20. ^ 20.0 20.1 流年碎影:长郡中学校友回忆录. 由杜慧主編.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21. ^ 長郡中學新聞中心. 郡园特写|长郡健美操队:疼痛让力与美相拥绽放. 長郡中學. 2019-01-09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9). 
  22. ^ 長郡校友會. 历史足迹 (1966-1989). 長郡中學. 2016-12-06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23. ^ 長郡校友會. 历史足迹 (1990-2014). 長郡中學. 2016-12-06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24. ^ 長郡中學辦公室 (編). 天心区区长谢进一行来校调研. 長郡中學. 2017-02-23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25. ^ 25.0 25.1 長郡中學辦公室. “长郡中学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件大事”评选候选大事. 長郡中學. 2015-01-26 [2022-05-11]. [失效連結]
  26. ^ 朱亮. 【澄池记忆】朱亮:我与《澄池》20年. 長郡中學. 2017-11-27 [2022-05-11]. [失效連結]
  27. ^ 长郡中学首届“澄池杯”历史写作大赛圆满结束. 長郡中學. 2020-07-02. [失效連結]
  28. ^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我校杰出校友曾三同志. 長郡中學. 2016-07-22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29. ^ 学生手册. 長郡中學. 2014: 尾頁. 
  30. ^ 关于段向阳已不在我校代课的声明. 長郡教育集團文郡洋沙湖中學. 2021-08-17 [2022-01-19]. 
書籍與歷史文獻
  1. ^ 何林衡主編;赫學穎策劃. 大学城 属于18岁的18座大学之城.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6-05: 137. ISBN 978-7-229-09278-8. 
  2. ^ 長沙市圖書館. 长沙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長沙市圖書館. 2013-03: 48. 
  3. ^ 李斌. 把学校交出来 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3-06: 72. ISBN 978-7-5041-7748-3. 
  4. ^ 曠璧城. 清末民初的湖南中学教育述略(1900~1916年). 教育科學研究. 1983, (2): 2. 
  5. ^ 5.0 5.1 5.2 5.3 5.4 湖南省教育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二).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03-01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6. ^ 6.0 6.1 6.2 龔軍輝. 長沙市地方志編纂室 , 編. 点墨长沙 . 長沙: 嶽麓書社. 2019. 
  7. ^ 长沙通史(近代卷). 由譚仲池主編.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馮象欽; 劉欽森 (編). 湖南教育史(二). 長沙: 嶽麓書社. 2008. 
  9. ^ 曾主陶. 湖南会馆往事. 長沙: 嶽麓書社. 2015-04: 89. 
  10. ^ 黃士衡. 指令第一聯合縣立中學校呈請解釋該校可否按照中學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一項之規定稱爲市縣設立之中學校由. 湖南教育行政叢刊 (湖南省教育廳). 1930, (5): 130-131. 
  11. ^ 11.0 11.1 11.2 肖勁光. 肖劲光回忆录.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3-10: 002–005. 
  12. ^ 12.0 12.1 12.2 魯立剛. 報告:湖南長郡聯立中學槪况(三十年二月二十日起至同年七月三十一日止). 湖南教育月刊. 1941-11-15, (23): 28-31. 
  13. ^ 13.0 13.1 賴世鶴; 田真. 曾三传.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6. 
  14. ^ 湖南長郡公學公約. 湖南教育. 1929, (5): 7-9. 
  15. ^ (59)台統(一)義字第6525號(59.05.01),總統府公報第2163號
  16. ^ 巴邨. 怒吼了的長郡童子軍. 戰時童子軍. 1938-05-28, (24): 13-14. 
  17. ^ 翼軍. 長郡學生的「窮」與「勤」 1 (12). 國力月刊: 24-25. 1941.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戴超倫. 解放前夕长郡中学的学生运动. 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学生运动. 由張海蒲主編. 長沙: 嶽麓書社. 1997: 227-234. 
  19. ^ 封玄武. 浅议中学几个问题的改革. 教育科學研究. 1983, (3): 9-17. 
  20. ^ 李蟠. 「人際往來失酌裁」——記勞改二十二年的「極右分子」熊克立. 麓山學人軼事. 臺北: 新銳文創. 2012: 167-170. 
  21. ^ 21.0 21.1 陳運溶. 湘城访古录. 中國方志叢書. 台北: 成文出版社. 2017-12. 
  22. ^ 长沙通史(古代卷). 由譚仲池主編.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論文與國家標準
  1. ^ 仇文農. 彭国钧办学简述. 益陽師專學報. 1995, 16 (1): 64. 
  2. ^ 2.0 2.1 孫琦. 孫海林. 鲁立刚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湖南第一師範學報. 2004, 4 (1): 7-10. 
  3. ^ GB 50099-2011:中小學校設計規範.2010年10月24日公布,2012年1月1日實施.
  4. ^ 王庆成: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2009-03-16 [2020-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5. ^ 梁琪. 朴实沉毅: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研究 (教育碩士論文). 湖南師範大學: 17. 2010-11. 
新聞與其它資料
  1. ^ 长沙四大名校08高考51人保送北大清华. 人民網. 2008-02-21 [201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2. ^ 李柯夫. 湖南33名学生拟保送清华北大. 瀟湘晨報 (長沙). 2018-05-30 [2020-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5). 
  3. ^ 3.0 3.1 长沙名人——彭国钧.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4. ^ 王強山. 教育家彭国钧. 書屋. 2019, (01): 24-27. 
  5. ^ 朱茂怡. 彭国钧办学事略. 長沙文史資料 (天下湖南(轉載)). 1987, (5)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6. ^ 书院卷——县立临中. 攸縣人民政府. 2014-06-13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7. ^ 張文放. 毛泽东和我的祖父 (01). 湖北文史: 110-119. 2015. 
  8. ^ 陳先樞. 长郡中学-长沙百年名校. 長沙文史網. 2010-10-25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9. ^ 9.0 9.1 今后到西文庙坪感受老街气韵. 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19-08-21 [2020-11-06]. [失效連結]
  10. ^ 黎棠; 楊旭. 馬麗紅 , 編. 长沙西文庙坪老巷换新颜. 紅網. 2019-11-07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11. ^ 王斌; 黃艷楓 (編). 西文庙坪:千年老街“逆生长”. 長沙晚報. 2020-08-12: A03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4). 
  12. ^ 王斌 (編). 打造新网红打卡地,西文庙坪343亩热土焕新颜.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2021-02-04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13. ^ 天心區徵收辦 (編). 关于长郡中学扩建工程项目房屋征收范围公告. 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政府. 2022-03-04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14. ^ 任大猛 (編). 不止雅礼!长沙这些学校的孩纸也是“古墓派”. 長沙晚報網 (長沙). 2016-05-22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15. ^ 湯紅輝; 吳文峰; 劉玲; 謝娟. 长沙新发现文物点1995处. 長沙文史網. 2010-06-09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16. ^ 2019长沙:澄池复赛入选名单公布,复赛将于19日进行. 新東方. 2019-09-04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17. ^ 廖艷; 林珏瑤. 长沙市教育局调查“长郡教师涉嫌猥亵女生”,校方已通报警方. 澎湃新聞. 2021-08-17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18. ^ 情况通报. 長沙市教育局. 2021-08-17 [2022-01-19]. [失效連結]
  19. ^ 19.0 19.1 19.2 施嘉翔; 劉一霖. 石愛華 , 編. 涉嫌猥亵女学生的中学教师,8月15日还在部署学校工作. 北青深一度. 2021-08-18 [2022-01-19]. 

外部連結

[編輯]
  1.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查询. 信用中國.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