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
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又稱阿爾及利亞土耳其人、阿爾及利亞-土耳其人、阿爾及爾-土耳其人及土耳其裔阿爾及利亞人,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來到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後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與當地女性結婚,婚姻中誕下的男性後代被稱為寇爾斡里斯,以與血統純正的土耳其人相區別。為保存自身的「土耳其性(即土耳其人的民族性)「,與當地女人結婚通常是不被鼓勵的。
歷史
[編輯]奧斯曼時期
[編輯]土耳其人來到阿爾及利亞是在16世紀時,當時阿爾及爾居民擔心他們的城市會陷入西班牙人手中,於是尋求土耳其海盜的幫助。以奧魯奇·雷斯和海雷丁·巴巴羅薩為首的海盜接管了他們的城市,並將他們的領地擴展到周邊地區。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同意由海雷丁控制該地,並派遣2000個耶尼切里和4000名志願者到馬格里布,以阿爾及爾為首府成立一個新行省。這些士兵主要來自安納托利亞,相互之間用「yoldaş」 (土耳其語,意為「同志」)稱謂,將其與當地女人誕下的兒子稱為「寇爾斡里斯」,以表明他們蘇丹僕人的身份。他們的名字末尾多有伊本·土爾基,即土耳其人之子的字樣。
當地數量眾多的土耳其人對阿爾及爾乃至整個行省都影響重大。1587年,行省被一分為三,成為今天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及突尼斯的雛形,由君士坦丁堡指派,任期三年的帕夏進行管理。這種拆分最終導致了耶尼切里對當地的實際統治。自16世紀末開始,阿爾及爾當地的精英階層開始強調其具有的土耳其身份。這種對自己身份的強調最終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
阿爾及利亞的精英階層在生活方式、語言、宗教及祖籍上的不同使其與當地人存在顯著差異。如:精英階層信奉哈乃斐派,當地人則信奉馬立克派;精英階層中,大部分都不來自阿拉伯地區;精英階層使用奧斯曼土耳其語,當地人則使用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精英階層與當地人甚至在服飾上都有區別。
招募
[編輯]為保持其土耳其人的身份認同,當地的精英階層始終都以從主要包括安納托利亞在內,奧斯曼帝國領土中不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地區招募志願者的方式來補充新鮮血液。因此,招募當地阿拉伯人的現象幾乎是不存在的。某些安納托利亞的沿海城市及亞該亞海中的島嶼在18世紀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一種為招募而設立的永久性網絡。這種招募政策直到1830年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才廢除。
與當地女性通婚及寇爾斡里斯
[編輯]18世紀時,當地駐軍對其士兵與當地女性結婚一直加以限制。一個已婚士兵將不被允許在阿爾及爾城中軍營住宿及獲得其曾享有的口糧配給,還會失去在購買特定產品時的價格優惠。駐軍在婚姻方面的政策與軍銜直接掛鉤,軍銜越高,對當事人婚姻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婚姻政策可以被看作是當地精英階層保持其民族特性及與當地阿拉伯人分離的政策的一部分,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對寇爾斡里斯數量增加的擔憂有關。
寇爾斡里斯是駐軍士兵與當地女性的後代,其對奧斯曼帝國的忠誠因其母親一邊與當地阿拉伯人的聯繫而受到精英階層的懷疑。精英階層認為寇爾斡里斯可能會產生另一種國家認同,對他們是一種潛在的威脅。駐軍士兵與非當地女性的後代在精英階層眼中則不具有這樣的威脅。因此,奧斯曼帝國制定了明確的政策以確保駐軍與當地阿拉伯人隔離開來。
約翰·道格拉斯·魯埃迪(John Douglas Ruedy)指出,寇爾斡里斯也曾嘗試過保存其土耳其人的民族性:
「驕傲的寇爾斡里斯認為他們擁有獨特的身份,常常假裝只說土耳其語,並堅持只與和他們具有相同背景的男人一起在哈乃斐派的清真寺里禱告。情況緊急時,他們會被徵召以補充耶尼切里的損失。」
在突尼斯,駐軍並沒有保持其土耳其人的身份認同,寇爾斡里斯也可在政府中擔任最高階的官員。但駐軍先是失去了在穆拉比特王朝,後是在侯賽因王朝政治中的主導地位,寇爾斡里斯也從此遠離了權利中心。此外,在耶尼切里等軍事單位及政府中身居高位的寇爾斡里斯仍只擔任被認為是其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法國殖民時期
[編輯]1830年,阿爾及利亞落入法國手中,約1萬名土耳其人被驅逐並運往士麥那,也有一些與當地的阿拉伯人一起逃往巴勒斯坦、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及埃及等奧斯曼帝國的領土。1832年,許多沒有離開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與阿卜杜·卡迪爾結盟以抵抗法國殖民。
文化
[編輯]由於阿爾及利亞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達三個世紀,阿爾及利亞的文化(尤其是食物、宗教、服飾及語言)、建築及音樂有許多都源自土耳其或被土耳其所影響。
語言
[編輯]在奧斯曼統治時期,奧斯曼土耳其語被用於阿爾及利亞的行政事務,當地的土耳其人也都說這種語言。現在居住在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大部分都已阿拉伯語為母語。但土耳其語對當地阿拉伯語的影響仍很明顯,尤其是在詞彙及語法方面。據估計,在當地的阿拉伯語中,仍有634個土耳其語借詞被使用。在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中,一個句子有可能包括一個阿拉伯語的主語,一個法語的動詞,一個柏柏爾語或土耳其語的謂語。
具有土耳其血統的家庭也保留了土耳其式的姓氏,如巴巴羅斯(Barbaros)、海雷丁(Hayreddin)、奧斯曼尼(Osmanî)、斯坦布里(Stambouli)、托爾基(Torki)、土爾基(Turki)及烏魯察里(Uluçali)。部分職業也成為了當地土耳其人的姓氏,如哈茲內茨(Hazneci,會計)、德米爾茨(Demirci,鐵匠)、 巴什特爾茲(Başterzi)及斯拉塔爾(Silahtar,皇家軍火庫長官)。
宗教
[編輯]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信奉哈乃斐派。因此,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當地信奉馬立克派的柏柏爾人及阿拉伯人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按照哈乃斐派傳統,土耳其人的清真寺還擁有當地清真寺不擁有的八角形宣禮塔。
料理
[編輯]土耳其人將諸如土耳其咖啡、浪馬軍、波雷克(Börek)等土耳其料理帶到了阿爾及利亞。
人口
[編輯]分布地區
[編輯]在奧斯曼帝國時期,阿爾及利亞沿海城市居住着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土耳其人、寇爾斡里斯、摩爾人及猶太人等民族,其中土耳其人主要居住在大城市,擁有自己的聚居區。現在在阿爾及爾(尤其是Casbah)、安納巴、比斯克拉、Bouira、麥迪亞、穆斯塔加奈姆及奧蘭(如在La Moune及哈桑帕夏清真寺/Hasan Basha Mosque附近)還能找到這類土耳其人聚居區的舊址。直到今天,阿爾及利亞的土耳其人仍居住在大城市中。特萊姆森省擁有眾多土耳其人,在那裡他們與摩爾人混居,但仍居住在自己的聚居區內。
阿爾及利亞的其他城市也擁有數量顯著的土耳其社區,如阿爾澤、貝賈亞、貝魯阿吉耶、舍爾沙勒、君士坦丁、吉傑勒、穆阿斯凱爾、馬扎格蘭(Mazagran)、Oued Zitoun、泰貝薩及卡比利亞(如提濟烏祖及Zammora)。
許多有土耳其人居住的郊區、城鎮及城市也被以奧斯曼蘇丹、土耳其家族名及土耳其人名命名,如:奧蘭的Ain El Turk(意為土耳其人噴泉)區、艾因迪夫拉省的Ain Torki鎮、Bouira的Ain Turk鎮、布阿拉里季堡省的比爾·卡斯達里(Bir Kasdali)及比爾·卡斯德·阿里(Bir Kasd Ali)區、卜利達省的布加拉(Bougara)鎮及布加拉區、阿爾及爾省的侯賽因迪伊(Hussein Dey)郊區及侯賽因迪伊區及塞提夫省的薩拉赫貝伊鎮及薩拉赫貝伊區。
流散
[編輯]許多阿爾及利亞土耳其人以阿爾及利亞僑民的身份移民到了其他國家。第一波移民潮發生在1830年,在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後,許多土耳其人被迫離開。約1萬名土耳其人逃往巴勒斯坦、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及埃及等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也有一些逃到了摩洛哥(如丹吉爾及得土安)。
參考
[編輯]McDougall, James (2006),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ism in Alge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4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