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寺
風穴寺及塔林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汝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唐至清 |
編號 | 3-108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風穴寺,位於中國河南省汝州市市區東北9公里的少室山南麓的山巒中,擁有唐塔等歷代古建築和中國第三大塔林,是一處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古蹟。1988年,風穴寺及塔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原名香積寺,至隋代改名為千峰寺。唐代進行了擴建,易名為白雲寺。寺廟地處嵩山支脈少室山的南麓,寺東南山側有穴,天變而出風,故山又名風穴山,寺也俗稱風穴寺。此後歷代尤其是五代、明代和清代,都對寺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
建築特色
[編輯]風穴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就勢而建,有明顯山寺特色[1]。建築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條件布局,整體具有園林的風格。寺院完整保存自唐代至清代歷代建築140餘間,被一些專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寺院主要建築包括山門、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方丈院、地藏殿、觀音閣、鐘樓、藏經閣、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鐘樓和中佛殿歷史最久,保存最好,價值較高,被稱為風穴寺的「三大國寶」[2]。
七祖塔
[編輯]七祖塔位於寺院中心,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為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該塔由唐玄宗賜名,供奉佛教禪宗七祖貞禪師的舍利。塔高24.17米,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磚塔,外廓呈梭形曲線,每層均懸掛風鐸。塔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和火焰組成[3]。第一層塔身內設塔心室,以上各層均為實心[1]。
鐘樓
[編輯]風穴寺鐘樓又名懸鐘閣,始建於北宋,在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和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曾有過重修。目前的鐘樓為保留有金元時期結構特徵的明代建築,少部分構件於清代重修時抽換[1]。鐘樓建在6米高的石台上,面闊、進深各三間,為三重檐歇山式樓閣。樓內懸掛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重約800公斤[3]。
中佛殿
[編輯]中佛殿建於金代,其規制完全按照營造法式所建[4]。中佛殿坐落在高1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明嘉靖年間曾重修,唯斗拱和下架柱額仍未原先結構[1]。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和二菩薩、二弟子像,殿前多明清碑刻。
大雄寶殿
[編輯]大雄寶殿又稱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建[1]。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全寺最大的木建築。其殿前有月台,四隅置石獸,殿內中部為神壇,橫占三間,上置明永樂七年(1409年)周藩王所贈白玉石佛一尊,高2米多。院落內還有鐵佛一尊,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鑄。
塔林
[編輯]寺院周邊的山坡上還分布着上下兩處大型塔林,原有塔115座,現存元、明、清歷代磚石塔83座,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東長清靈岩寺,位居中國第三。其中元塔有16座,多為方形和六角形的三層塔,少部分為五層,最高者8米,最低者3.5米。合葬塔一座,即瑞公、顯公大禪師之塔。明塔52座,大多為方形,6座為六角形,1座為八角形。另有清塔14座和民國時期塔1座,大部分仿明代樣式手法[1]。
圖集
[編輯]-
七祖塔(唐)
-
鐘樓(明)
-
中佛殿(金)
-
羅漢殿(元)
-
大雄寶殿(明)
-
天王殿(明)
-
地藏殿(明)
-
望州亭(明)
-
關聖殿(清)
-
塔林
參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省文物志·上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09: 248. ISBN 978-7-5010-2665-4.
-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汝州:千年古刹风穴寺.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5).
- ^ 3.0 3.1 探访我国最古老佛寺之一 嵩山风穴寺. 鳳凰網. [202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5).
-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中原名刹风穴寺 僧俗雅集美文传. 河南省文物局. [2024-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