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部落
22°45′44″N 121°08′19″E / 22.762106°N 121.138633°E
馬蘭部落 Falangaw | |
---|---|
核定部落 | |
馬蘭部落聚會所入口 | |
坐標:22°45′44″N 121°08′19″E / 22.762106°N 121.138633°E | |
所在國家 | 臺灣 |
所在縣市 | 臺東縣 |
所在鄉鎮 | 臺東市 |
政府 | |
• 類型 | 部落議會 |
• 部落議會主席 | 林駿菖[1] |
時區 | 台北時間(UTC+8) |
民族 | 阿美族 |
官方語文 | 阿美語 |
馬蘭部落(阿美語:Falangaw,或作Valangaw),又稱馬蘭社,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的一個阿美族部落,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中心里[2],於1887年-1892年間由頭目谷拉斯·馬亨亨建社。馬蘭部落中的男子每三年為一階層(kapot),各階層均有一獨特名稱,分別負責部落中的不同事務。部落建立時一度設有七個集會所,後均被裁撤而關閉,近年來族人已重建集會所,並計劃興建另一大型集會所以舉辦傳統祭典。
歷史
[編輯]1850年左右,馬蘭阿美族人從卑南頂岩灣(Liyafu)遷入臺東市一帶的平原,隨後又因水患與外敵侵犯等原因而三度遷徙,1887年-1892年間,谷拉斯·馬亨亨擔任「卡基達安」(阿美語:kakitaan,意指頭目),率族人由鯉魚山東南山麓遷至現址,建立馬蘭社(今稱馬蘭部落)[3],其阿美語Falangaw為當地山麓的名稱[4]。馬亨亨與族人開闢水圳、灌溉農田,並積極與其他部族建立友好關係,確立了該社的發展基礎與勢力範圍[2],設有阿米賽(Amisay)、依哇里艾(Iwaliay)、依笛姆賴(Itimulay)、達法古按(Tafakuan)、拉辣(Lala)、比那依利(Pinaili)、當瓜旦(Tankuatan)等七個集會所,其中阿米賽位於部落中心,中有不熄的火堆,四周有上下兩層的竹床供青年夜宿,為部落長老召開會議的會場,亦為豐年祭時舉辦祭典的場所,另外六個會所則位於部落的出入口,有青年(pakalongay)與未婚男子夜宿以防衛[3],另外部落也在貓山與利嘉溪岸間建有瞭望台與壕溝,以防備呂家社卑南族的入侵[5]。後馬亨亨率族人於利嘉溪北岸的吉羅安擊敗呂家社,並與周邊卑南族各部召開會議議和[3]。
1896年6月,馬蘭社197名男子在馬亨亨率領下,與卑南族的卑南社與阿美族的雷公火社在雷公火之役中,協助日本軍於雷公火(位於今關山鎮)擊敗清軍將領劉德杓的殘部[6][7]。明治30年(1987年),馬蘭分教場(今新生國小)成立,有約50名學生。日本政府設置蕃社役場,以警察監督部落事務,並給予馬蘭社的原住民土地所有權,禁止卑南族人前來徵收納貢,使防禦需求大為減少。大正8年(1919年)馬蘭部落因霍亂而人口大減,集會所由七所簡併為四所,達法古按、比那依利與依哇里艾被裁撤。昭和10年(1935年),馬蘭部落另於馬蘭派出所旁建立青年團集會所,為部落召開會議之用,亦為日警傳達政令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青年因外出征戰而減少,且防禦需求降低,馬蘭部落再次將會所簡併為一所,只留下部落中心的阿米賽集會所。昭和17年(1942年),馬蘭部落總計有2915人,其中男性1474人,女性1441人[3],因人口增加,部分族人向外移居,形成新的聚落,包括豐谷(Matang)、豐里(Alapanay)、康樂('Ining)、新馬蘭(Fukid)、大橋(Pungudan)、寶桑(Pusung)與豐年(Asiluay)等[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漢人大量遷入,馬蘭部落的房屋與土地也漸由漢人購得,民國48年(1959年)時漢人人數已多於阿美族人。民國50年(1961年),僅存的阿米賽集會所被變賣而關閉,使青少年夜宿會所的傳統中斷,臺東鎮公所補助成立「馬蘭山胞活動中心」(後改稱馬蘭原住民活動中心),但空間相對有限,難以舉辦傳統祭典,而需另行借用場地,派出所旁的青年團集會所則出借予國防部而改建為軍方營舍[3]。隨著集會所的關閉與都市發展,年齡階層的制度也漸簡化[8]。
民國93年(2004年),馬蘭部落將馬蘭原住民活動中心改建為三層樓的集會所,其中一樓為活動中心,二樓為研習用的教室,三樓則為文物展覽館[3],雖一度考慮在他處建立一空間充足的集會所,但均因地價太貴或選址附近漢人的反對而難以實行,只得於原本狹窄的活動中心原地重建[3]。民國107年(2018年),馬蘭部落向軍方與農田水利會買回青年團集會所的土地,計畫於其上重建另一集會所,同年7月舉辦傳統的開工祭祖、驅邪與定樁儀式[9][10]。
社會
[編輯]馬蘭部落早在頂岩灣時期即形成社會組織與制度,部落中有 Pawtawan、Odos、Pacidal、Ciwidian、Fafokod、Raranges、Pa'anifong、Tarisakan、Talakop 與 Fafoyol 等十大氏族[5]。部落中男子依年齡分為不同階層(kapot),自1819年起,每三年為一階層[5],各階層均有一獨特名稱,以當年部落或全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命名[11],如1896年的階層名稱「啦日本」(La Lipong)為紀念日治時期的開始,1962年的階層名稱「啦傳廣」(La Tingko)為紀念部落男子楊傳廣獲得1960羅馬奧運十項全能項目的銀牌。各年齡階層在部落中負責不同職務,可分為青少年階段(pakalongay)、服役階段(kapah)、管理階段(mihiningay、milumlumay、palawilay、ipadalay、itukalay)與長老階段(isefi'ay),其中服役階段包含九個年齡階層,管理階段包含五個年齡階層[5]。男子約12歲時舉行第一次成年禮(pakalongay)並開始參與部落事務,宿於部落集會所中,並接受訓練,侍奉部落中的中老年人[12],三年後進行第二次成年禮,即正式成年,進入服役階段[13],並可開始成家[3]。
馬蘭阿美族人的傳統祭儀深受漢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清咸豐年間,漢人於馬蘭部落附近建立寶桑庄的聚落,與馬蘭部落族人常有往來,日治時期當地人家中即已有與漢人相仿的祖先牌位,且元宵節為族人僅次於豐年祭的年節祭典,過去以歌舞隊演唱慶祝,近年則轉為宮廟式的遶境活動[14],並融入了部分阿美族傳統祭儀的元素[15]。1960年代起,部落中建有慈惠堂等許多漢式的宮廟,並在信仰中融入阿美族傳統的元素,例如將某些漢人信仰的神明視為阿美族信仰中的特定神靈[14]。近年來漢人民間信仰在馬蘭部落快速成長,使傳統祭儀漸趨沒落[16]。另外,不同於其他阿美族部落,馬蘭阿美族人受基督宗教的影響較小,信教者也較少,1963年部落中才有馬蘭教會成立[15]。
音樂
[編輯]單音歌曲
[編輯]豐年祭歌謠
[編輯]每一首歌都是由領唱與群眾以應答式唱法(reponsorium)進行,通常有舞蹈配合;領唱者一到三、四位,其餘為應答者。祭典曲目平時禁止演唱。[17]
日常歌謠
[編輯]在工作與生活時,大多以齊唱方式進行(偶爾應答唱法)。[17]
宴會歌曲
[編輯]在宴會時與舞蹈一同進行;族人往往在親友到訪或喜宴喝酒興高采烈之際,牽手圍成圓圈齊唱共舞。[17]
複音歌謠
[編輯]黑澤隆朝、許常惠等音樂研究者稱其特色為「自由對位」,因每個聲部的旋律不完全固定,由演唱者在一定框架下自行即興變化,變化過程講求和諧與互相搭配。[18]知名曲目有《老人飲酒歌》,知名演出者有Difang Tuwana(郭英男)及其妻子。[17]
知名人物
[編輯]- 谷拉斯·馬亨亨(Kolas Mahengheng):1890 年代至 1910 年代的馬蘭部落領導人物,今日多傳為馬蘭部落創社者。
- 郭英男(Difang Tuwana):《老人飲酒歌》的知名版本演唱者[19]。
- 楊傳廣:1960羅馬奧運十項全能銀牌得主[20]。馬蘭部落1962年的年齡階級 La Tingko 即以其為名[3]。
- 高巍和:中華民國國軍第一位原住民將軍,1991年晉升為空軍少將[21],後曾擔任立法委員。
- 李泰祥:致力於將古典音樂民謠通俗化及現代化的音樂家[22]。
- 詹朝立:筆名詹澈,農民權益運動者、詩人及作家,出生於彰化,約4歲時移居臺東馬蘭[23]。
- 盧靜子(Ceko):1960 至 1970年代著名的原住民女性歌手[24]。
- 盧學叡:2007年超級星光大道出道歌手[25]。
- 郭婞淳(Tana'):2016年里約奧運舉重項目銅牌得主[26][27]、2020年東京奧運舉重項目金牌得主,同時刷新奧運紀錄[28][29]。
圖集
[編輯]-
馬蘭部落聚會所內部
-
馬蘭部落聚會所內部
-
馬蘭部落文物館,位於馬蘭部落聚會所三樓
-
馬蘭部落文物館內部
參見
[編輯]- 馬蘭里:臺東縣臺東市的一個里,得名自馬蘭部落,與部落集會所所在的中心里相鄰,位於部落的西緣,現居民以閩南人為主。楊傳廣故居(鐵人之家)即位於本里[30]。
- 馬蘭國小:臺東市馬蘭里的一所國民小學,建於民國56年(1967年)8月[31]
- 馬蘭橋:太平溪上的橋樑,位於馬蘭里內,為台九線行經的橋樑
- 馬蘭車站:一座位在臺鐵舊臺東線上的車站
- 南王部落:一個鄰近的卑南族部落
參考文獻
[編輯]- ^ 部分原民聚會所管理權易主 引族人質疑. 文化篇. 公視新聞. 2020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馬蘭部落【Falangaw】.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李玉芬. 馬蘭社阿美族集會所的區位、功能與臺東平原社會環境的變遷. 地理學報. 2006, 45: 73-94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太麻里鄉志 (PDF). 文化篇. 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 2013.[失效連結]
- ^ 5.0 5.1 5.2 5.3 5.4 高淑娟、阿布伊·布達兒. 吳慧琴 , 編. 阿美族馬蘭部落 Kiloma'an豐年祭聚會所長歌(ku'edaway a radiw)各單元. 106年度台東縣原住民族馬蘭部落祭典歌謠 (臺東縣政府). 2017-12-25.
- ^ 廖秋娥. 地名權的歷史地理面向-以台東市的街道名為例 (PDF). 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 1-9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卑南族.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李玉芬、高淑娟. 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的傳統集會所與部落社會的中心性. 東台灣研究. 2005, 10: 65-110. doi:10.6275/JETS.10.65-110.2005.
- ^ 黃明堂. 向軍方買回土地 台東馬蘭部落舊址重建聚會所. 自由時報. 2018-07-15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羅紹平. 馬蘭部落文化廣場 祈福定樁. 聯合報. 2018-07-15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阿美族. 原住民族委員會.[失效連結]
- ^ 林芳誠. 穿梭現代與過去: 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 的文化重建. 文資學報. 2012, 7: 1-45 [2019-06-27]. ISSN 1814-3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蔡政良. 阿美族(Amis/Pangcah People) (PDF).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8-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4.0 14.1 孫俊彥. 原住民的音樂接觸與交融──以馬蘭阿美為例(1880-1990) (PDF). 關渡音樂學刊. 2014, 19: 7-42 [2019-06-27]. ISSN 1814-188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5.0 15.1 葉鳳娟. 從傳統到當代:試論馬蘭阿美人的酒、 祖先祭祀、社會秩序之變遷 (PDF). 國立臺東大學. 2008.[永久失效連結]
- ^ 林素珍、陳耀芳. 台東馬蘭阿美族信仰民間宗教之研究.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2009, 2 (2): 33-68. doi:10.29910/TJIS.200906.0002.
- ^ 17.0 17.1 17.2 17.3 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 ^ 2015阿美族複音歌謠傳承計劃. cymfoundation.com. 財團法人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 2015-11-14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米甘幹·理佛克. 原住民族文化欣賞.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3 [2019-06-27]. ISBN 978-957-11-492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 ^ 鐵人楊傳廣 台灣史上首面奧運獎牌. 中央社. 2016-08-04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原住民中將 徐衍璞第1人. 人間福報. 2014-06-27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最後的浪漫才子 李泰祥永別了. 人間福報. 2014-01-28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郭珍弟. 第十一集 詹澈. 文學風景. 公共電視.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江昭倫. 原住民「開山」歌后 盧靜子重出江湖. 中央廣播電台. 2019-05-18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吳妍. 阿祖奪金曲最佳原民歌手 郭婞淳曝紅毯合照「快哭了」. 鏡週刊. 2020-10-06.
- ^ 莊哲權. 郭婞淳回台東 鼓勵學弟妹堅持夢想. 中國時報. 2017-09-02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邱紹雯. 世大運破世界紀錄 郭婞淳: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 親子天下雜誌. 2017-08-23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舉重女神」郭婞淳為台灣拿下東京奧運首金 打破奧運會紀錄. BBC News 中文. [2021-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中文(繁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郭婞淳破紀錄摘金 印度媒體竟喊「為中國再添金牌」! | ETtoday國際新聞. ETtoday新聞雲. [2021-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中文(繁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台東縣台東市馬蘭社區.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歷史采風. 臺東縣馬蘭國小.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