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兔故事 (朝鮮半島)
《龜兔故事》,又稱《龜兔之說》,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稗說故事,內容講述龜奉東海龍王之命,意圖奪取兔肝,但兔最終在危急關頭,憑著狡詐而脫險。這則《龜兔故事》與古印度經典《本生經》及《鱉獼猴經》中的故事類似,並在朝鮮半島文學裡具有重要地位。
起源及形成
[編輯]據南韓學者趙潤濟指出,《龜兔故事》與外地文化有關。這則稗說文學故事,與古印度的《札塔卡本生經》中的《龍和猴的故事》、《鱉獼猴經》中的《龜與猴的故事》,以及日本的《水母和猴的故事》的內容相似。趙潤濟又認為,這則故事在朝鮮半島民間口口傳承,最早收錄於高麗朝時編成的《三國史記》,在此過程中,把民族的心態願望漸漸融入其中,逐漸成為完全的本民族的故事。[1]
《龜兔故事》於朝鮮半島前三國時代經已出現。公元7世紀時,新羅的伊湌金春秋(即日後的新羅武烈王)意圖消滅百濟,親身到高句麗請求援兵,高句麗王卻提出先割讓土地,然後才出兵。金春秋不肯屈服,反而被囚禁,處境堪虞,便賂遺高句麗寵臣先道解,要求幫助脫險。先道解便陳述《龜兔故事》,以勸喻金春秋效法兔子,假裝應承割地,以求返國。最終,金春秋獲高句麗王應允,安全歸國。[2]
故事內容
[編輯]引錄自《朝鮮史略》卷二:
“ |
東海龍女病甚,欲得兔肝,有一龜語龍王曰:「吾能得之。」遂登陸,見兔,極言海島安居之樂,因負兔行。既三里,乃言其故。兔曰:「吾神明之後,能出五臟,洗而納之。日者,少覺心煩,遂出肝洗之,暫置巖石之底而來,若歸取肝,汝得所求。吾雖無肝,尚活。豈不兩相宜哉!」龜信之,乃還,纔上岸,兔脫入草中。[2] |
” |
現代漢語版本(引錄自趙潤濟《韓國文學史》第二章第三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譯本):
“ |
古時,東海龍女有疾,醫者稱以兔肝為藥可治,但無處可求。龜聞之往見龍王自薦取之,獲准,來到陸上見一兔。龜以甜言蜜語騙兔伏在其背上向龍宮游來。途中龜以樂忘形,吐出真情,告之龍女將以其肝為藥。兔聞之鎮靜如常,告之曰:「吾乃神明後裔,可以取出五臟洗滌。日間不快,把肝取出洗滌後正晾於岩石上,聽汝言後急於隨往,肝末及收入腹中。若此,我們應返回陸上取肝復來如何?吾無肝亦可生存,你得肝可邀功,豈不兩便?」龜聽後信以為真,復負之游回陸地。兔上岸後躍入草叢中叫道:「傻瓜!無肝者如何可活?」龜聞知始知失算,默然返回。[1] |
” |
在朝鮮半島文學中的作用
[編輯]《龜兔故事》一類的稗說文學,南韓學者趙潤濟認為其在朝鮮半島文學史中,被視為體現了韓民族的性格、思想、感情乃至理想,但亦由於它與古印度及日本的經典故事有相同之處,這反映了它已不啻是簡陋而單純的民族固有之物,而是與世界文化連繫著的。[3]
《龜兔故事》亦為後來的朝鮮半島文壇提供了藝術養份,例如傳統板索里(韓國語:판소리;又中譯為判所里)樂曲裡的《水宮歌》(韓國語:수궁가),便依據這則故事寫成的。[4]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中文)藝鄉全北─判所里學習. [2008-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4).
- (中文)中國寓言網─論寓言的文化地位. [200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