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1945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5年夏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5年夏,其下屬已經包括蘇浙軍區、蘇中軍區、第二師兼淮南軍區、第三師兼蘇北軍區、第四師兼淮北軍區、第五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第七師兼皖江軍區。總兵力為268,581人[1]。
背景
[編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1944年,新四軍展開局部反攻,發起了包括車橋戰役、蘇中1944年夏季攻勢、蘇中1944年秋季攻勢等一系列戰役,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新四軍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新四軍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闢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1945年夏天,新四軍對日偽軍發起全面大反攻,收復大量中小城市,逼近南京、上海、杭州、徐州等重鎮。
軍部
[編輯]代理軍長陳毅,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政治委員饒漱石,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
- 特務團:團長張宜友
蘇浙軍區
[編輯]1944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蘇中、淮南渡江南下蘇浙皖邊區。1945年1月13日,組建蘇浙軍區。2月5日,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縣溫塘村正式成立,統一整編蘇浙皖邊區的新四軍部隊。4月,葉飛又率部南下編入蘇浙軍區。此時,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未到職),副司令員葉飛,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 特務團
- 蘇浙公學:政治處主任王紹東
第1縱隊
[編輯]- 第1支隊:支隊長劉別生、政治委員羅維道、副支隊長兼參謀長饒惠潭、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謝雲暉
- 第2支隊:支隊長吳詠湘、政治委員丁麟章、副支隊長熊兆仁、政治部主任陳治海、副主任譚成章
- 第3支隊:支隊長黃玉庭、政治委員王直、副支隊長兼參謀長張強生、政治部主任王直(兼)、劉鐵珊(後)
第2縱隊
[編輯]第2縱隊,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譚啟龍,副司令員張翼翔、張俊升,參謀長劉亨雲、政治部主任張文碧。
第1旅
[編輯]第1旅,旅長張翼翔(兼)
第2旅
[編輯]第2旅,1945年7月13日由原國民黨第三戰區挺進第5縱隊張俊升部改編,旅長張俊升(兼),政治委員王仲良、副旅長張景南、參謀長徐學道、政治部主任朱人俊。
- 第1團
- 第2團
第3縱隊
[編輯]第3縱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阮英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韓念龍。
- 第7支隊:支隊長譚知耕、政治委員張日清、政治處主任蔣新生
- 第8支隊:支隊長張雲龍、政治委員謝雲暉、副支隊長兼參謀長舒雨旺、政治處主任姚力
- 第9支隊:支隊長俞炳輝、政治委員李彬山、副支隊長黃勝、政治處主任陳烙痕
- 特務團:團長姚建、參謀長顧柏(9月2日成立)
第4縱隊
[編輯]第4縱隊,司令員廖政國,政治委員韋一平、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
軍分區
[編輯]- 第1軍分區:司令員鍾國楚,政治委員陳光。
- 獨立第1團
- 獨立第3團
- 江寧總隊
- 句容總隊
- 茅東總隊
- 溧高總隊
- 橫山總隊
- 宜當總隊
- 溧陽總隊
- 第2軍分區:司令員梅嘉生、政治委員陳立平、副司令員楊洪才、熊兆仁、參謀長陳茂輝、政治部副主任譚成章。
- 獨立第2團
- 太湖總隊
- 廣德總隊
- 金壇總隊
- 長興總隊
- 宜溧總隊
- 武宜總隊
- 郎溪總隊
- 第3軍分區:司令員賀敏學、政治委員周林。
蘇中軍區
[編輯]1945年3月28日,新四軍第1師等部隊南下蘇浙邊區後,中共華中局批准,第1師免兼蘇中軍區,另組建蘇中軍區機關。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
- 參謀處
- 供給部:部長周文在、副部長惠廉
- 第52團:團長張宜友、政治委員張英、參謀長胡乾秀、政治處主任梁竹吉
- 特務第3團:政治委員童炎生、參謀長吳森亞、政治處主任朱群
- 民抗:司令員施亞夫、政治委員楊訃為、參謀長戴克林
- 蘇中公學:校長管文蔚、副教育長周蔚昌(後)
1945年8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反攻的需要,在日軍投降前夕,蘇中軍區組建了17個步兵團,編成3個旅:
教導第1旅
[編輯]教導第1旅,旅長劉飛,政治委員彭林、供給部長楊武青、衛生部長李康侯。
第1軍分區
[編輯]1941年6月,蘇中區黨委和新四軍一師派出的部分黨政幹部,恢復、建立江都、高郵、寶應等縣黨組織,並於7月成立江高中心縣委。1942年3月,成立蘇中第一地委,下轄江都、邗東、高郵、寶應4個縣委。1943年3月至1944年11月,蘇南的丹北中心縣委也由蘇中第一地委代管。蘇中第二地委撤銷後,所轄興化、興東縣委合併為興化縣委,劃歸第一地委領導。 第1軍分區,司令員黃逸峰,政治委員陳時夫。
- 高郵獨立團:團長張波、政治委員劉克剛、參謀長陳連標、政治處主任黃峰
- 寶應獨立團:團長朱傳保、政治委員曾濤、副團長張明、政治處主任趙球
- 江都獨立團:團長林輝才、政治委員趙則三、參謀長尚X群、陳連標(後)、政治處主任邱布
- 興化獨立團
- 獨立團:團長胥金城、政治委員張雷平、副團長梅子益、參謀長張榮生、政治處主任顧處
第2軍分區
[編輯]1941年10月,蘇中區黨委建立東台中心縣委。11月,成立蘇中第二地委,下轄東台、興化、泰東及台北分縣委。1944年11月,第二地委撤銷,其所轄東台、台北和興東、興化縣委分別劃歸蘇中第四地委和第一地委領導。
第3軍分區
[編輯]1940年9月中旬,撤銷蘇北特委,成立泰興中心縣委,屬蘇北區黨委領導。1941年3月,蘇中區黨委成立時,成立蘇中第三地委,下轄江都、泰縣、泰東(同年10月劃屬東台中心縣委)、泰興、靖江、如西、紫石等縣委和黃橋市委。1942年4月,澄錫虞中心縣委劃屬蘇中第三地委代管。1944年11月,澄錫虞中心縣委下轄黨組織與蘇常太地區黨組織合併組成蘇中第六地委。第3軍分區,司令員陳玉生,政治委員李干輝,參謀長杜屏。
- 泰興獨立團:副團長趙容、參謀長郭志停、政治處主任潘明仲
- 如西獨立團:政治委員周特夫、參謀長周維生、政治處主任陳堅
- 靖江獨立團:團長陳宗保、政治委員汪清辰、副團長葉克守、政治處主任李雲誠
- 泰州獨立團:團長周立批、政治委員彭沖、參謀長阮朝興
- 紫石獨立團:團長沈仲彝、參謀長周林
- 特務團:團長姜茂生、參謀長顧新明、政治處主任孫伯咸
第4軍分區
[編輯]1940年9月中旬,撤銷江北特委,成立如皋中心縣委,屬蘇北區黨委領導。11月,如皋中心縣委改為南通中心縣委。1941年3月,蘇中區黨委成立時,成立蘇中第四地委,下轄南通、如皋、海啟、東台4個縣委和崇明工委。1942年4月至1944年11月,蘇(州)常(熟)太(倉)地區黨組織曾劃屬蘇中第四地委,並成立蘇中第四地委江南工委。第4軍分區,司令員盧勝、張震東(後),政治委員姬鵬飛(兼)、盧勝(後)、政治部主任陳同生[3]。[4]
- 特務團:團長羅桂華、參謀長陳廣法、政治處主任張碧
- 東台獨立團:團長彭桂卿、政治委員胡辛人、政治處主任陶秉坤
- 如皋警衛團:政治委員顧野翔、副團長劉春山
- 南通警衛團:團長康林、政治委員顧爾鑰、政治處主任孫志仁
- 東南警衛團:團長賈鴻鈞(代)、政治委員李淮東、政治處主任沈堅仟
第5軍分區
[編輯]1944年11月,蘇中區黨委撤銷第一地委代管的丹北中心縣委,成立第五地委,下轄山南、山北、武進、澄西、揚中、江鎮6個縣委和鐵道工委。1945年6月,第五地委調整下轄組織,為丹陽、鎮江、武進、澄西、揚中、鎮句6個縣委及江鎮特區區委。第5軍分區,司令員韋永義,政治委員金柯。1945年8月劃歸蘇浙軍區建制。
- 特務團
1945年10月,第五地委機關隨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北撤蘇中,於11月撤銷。
第6軍分區
[編輯]1942年初,蘇南的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中心縣委,因反清鄉受挫,率新四軍第六師警衛一團三個連的武裝,撤退到蘇中如(皋)西地區活動,準備尋機過江,重新打開澄錫虞的局面。1942年5月7日包厚昌率領50餘人的部隊,30餘名地方幹部下江楠無法立足,被日偽打散,包厚昌帶最後剩下的一個管理排長、兩個偵察員化裝成農民再次北撤。澄錫虞中心縣委從武裝鬥爭轉入秘密鬥爭,縣、區建立特派員,領導和組織群眾鬥爭。中心縣委書記錢敏隱蔽在鴻山小學當教員,江陰縣特派員焦康壽隱蔽在當地做買賣,沙洲縣純陽區特派員何絡隱蔽在家鄉當農民。蘇州虎邱山附近敵人的「清鄉模範區」里,展開了群眾工作,在那裡建立了一塊灰色「兩面政權」游擊根據地,成為當時澄錫虞鬥爭的後方。因為它地處蘇州城北,稱這塊地區為「小蘇北」。
1944年11月,蘇中區黨委撤銷第三地委代管的澄錫虞中心縣委和第四地委的江南(蘇常太)工委,成立第六地委,下轄蘇常太工委(書記陳剛)和沙洲縣委(書記陳儀)、錫東縣委(書記李中)、錫北縣委(錫澄縣委,書記姚家)及江陰、太倉2個特區工委。工委與縣委書記每人帶一個偵察班、十一支駁殼槍,在各自的地區,配合秘密黨組織,展開武裝工作。
1945年大年夜,蘇中六分區司令部、蘇中六地委,帶一個警衛班以及大批的文件,南渡長江。第6軍分區司令員包厚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錢敏。以錫澄交界為中心,無錫、江陰、常熟、武進有幾十萬人參加的反對日軍、反對偽頑軍的「先天道」農民大暴動。暴動的地區幾乎全部成為六分區控制區,新四軍的活動從秘密轉向公開。1945年4月,正式建立各縣抗日民主政府,對「先天道」群眾進行教育,逐漸把「先天道」暴動中的積極分子組織成為游擊隊,建立了各縣游擊營。發展了澄西,縣委書記俞道章。
1945年8月劃歸蘇浙軍區建制。1945年10月中旬,《雙十協定》公布後,蘇中區黨委指示六地委、六分區渡江北撤。包厚昌等給蘇中區黨委發電報,要求留在江南堅持游擊鬥爭,結果受到區黨委的嚴肅批評,要求其堅決執行北撤指示。1945年12月,六地委、六分區在蘇中撤銷。
海防縱隊
[編輯]副司令員陸洲舫、參謀長崔德耀、副參謀長孫仲明、政治部副主任何振聲
第二師兼淮南軍區
[編輯]師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韓振紀,副參謀長詹化雨,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副主任余立金
第4旅
[編輯]第4旅,旅長兼政治委員梁從學、副旅長朱紹清、副政治委員高志榮、參謀長秦賢安。
第5旅
[編輯]- 第13團:團長宋文、政治委員肖學林、副團長李坤、參謀長陳德山、政治處主任張方坤
- 第14團:團長朱茂緒、副團長謝銳、吳懷才(後)、副政治委員餘慶坦、參謀長韋雲
- 第15團:團長李世懷、政治委員殷紹禮、副團長唐少田、參謀長趙峰
第6旅兼津浦路西軍分區
[編輯]第6旅兼津浦路西軍分區,旅長陳慶先、政治委員黃岩、參謀長饒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參謀處長張志一[5]。
- 第17團:團長夏永建、政治委員楊啟春
- 第18團:團長傅義明、余佩洲(後)、政治委員廖成美、副團長吳萬銀、參謀長李力勤、政治處主任姜子洲
- 淮西獨立團
- 定合總隊
- 定鳳懷總隊
- 定遠總隊:總隊長艾明山、政治委員魏立成
- 定鳳嘉總隊:總隊長梅竹橋、政治委員李華豐
- 滁縣總隊:總隊長蔡家章、政治委員傅科一
- 全椒總隊:總隊長彭濟武、政治委員黃生
- 巢北支隊:司令員宣濟民、政治委員程明遠、副司令員李元、副政治委員汪登科
津浦路東軍分區
[編輯]津浦路東軍分區,司令員羅占雲、政治委員李世焱、參謀長胡定千。
- 獨立第4團:團長胡定千(兼)、政治委員趙榮
- 來安支隊:支隊長程啟文、政治委員謝曙光、參謀長唐文田、黃明(後)
- 冶山支隊:支隊長艾明山、政治委員魏然
- 甘泉支隊:支隊長夏雲飛、政治委員黃祖炎、副政治委員常毅
- 盱眙支隊:支隊長田賢成、政治委員朱雲軒、副支隊長李村生、參謀長祝平安
- 嘉山支隊:司令員艾明山、政治委員許午陽、汪少川(後)
- 六合支隊
- 儀揚支隊
- 天高支隊
第三師兼蘇北軍區
[編輯]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劉震(後)、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1945年8月12日,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師、旅不再兼軍區、軍分區,另組建蘇北軍區機關。
第7旅
[編輯]第7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郭成柱、副旅長胡炳雲、參謀長黃煒華。
第8旅兼鹽阜軍分區
[編輯]第8旅兼鹽阜軍分區,旅長張天雲,政治委員李雪三、副旅長胡繼成、參謀長莊林、政治部主任陳志芳。
- 第22團:團長王良太、政治委員賀大增、副團長詹以貴
- 第24團:團長謝振華、副團長陳玉芳、政治處主任尹培良
- 獨立團:團長馬仁輝、政治委員吳盛坤
- 阜寧獨立團
- 阜東獨立團
- 鹽城獨立團
- 鹽東獨立團
- 射陽獨立團
- 建陽獨立團
- 淮安獨立團
- 漣東獨立團
- 濱海獨立團
第10旅兼淮海軍分區
[編輯]第10旅兼淮海軍分區,旅長劉震、政治委員金明、參謀長張克辛、軍分區司令員吳信泉(後)。
- 第1支隊:副支隊長白惠記、參謀長汪洋、政治處主任李振山
- 第4支隊:副支隊長彭金高、參謀長趙永福
- 新編第1團:團長吳大林、政治委員方福祥、副團長陳海、政治處主任陳紹昆
- 新編第2團:團長肖子松、政治委員吳書、副團長王林夫、參謀長周興邦、政治處主任劉鑽洲
- 淮陽獨立團
- 漣水獨立團
- 宿遷獨立團
- 宿北獨立團
- 泗宿獨立團
- 沭陽獨立團
- 灌雲獨立團
- 東海獨立團
- 潼陽獨立團
獨立旅
[編輯]1945年4月以原淮海軍分區第2、3支隊組成,旅長覃健、副旅長馮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6]
第四師兼淮北軍區
[編輯]師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師長韋國清,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吳芝圃。1945年8月12日,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師、旅不再兼軍區、軍分區,另組淮北軍區機關。
- 供給部:部長郭金林
- 特務團:團長俞增林、政治委員羅應懷
- 騎兵團:團長周純麟、政治委員戴軌彪
- 雪楓軍政大學(1945年3月24日由抗大4分校改稱):校長張愛萍(兼),政治委員鄧子恢(兼),副校長張震(兼)、馮文華(兼)、劉清明(後)、教育長孫叔平、政治部主任邱一涵
第9旅
[編輯]第9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康志強,參謀長劉清明[3],政治部主任張震寰。
- 第25團:團長徐體三、政治委員劉增奎、副團長胡大炳、參謀長李挽倫
- 第26團:團長嚴光、政治委員謝錫玉、參謀長孫雲漢、政治處主任葉飛
- 第27團:團長趙海楓、政治委員王靜敏、參謀長朱友超、政治處主任姜林東
第1軍分區
[編輯]第1軍分區,司令員張震球,副司令員饒子健、政治部主任劉作孚。
- 淮寶總隊:總隊長方原、政治委員王長俊
- 淮泗總隊:總隊長石正鵠、政治委員王光榮
- 泗宿總隊:總隊長張公權、政治委員吳植椽
- 泗陽總隊:總隊長林源、政治委員狄克東
- 泗南總隊:總隊長張太沖、政治委員羅克明
- 泗靈睢總隊:總隊長袁宗善、政治委員石立志、副總隊長楊德隆
- 泗五靈鳳總隊:總隊長王業箴、政治委員洪沛(代)
- 淮寶獨立團:團長柯愈強、政治委員王長俊(兼)
- 淮泗獨立團:團長康萍、政治委員王光榮(兼)
- 泗宿獨立團:團長夏玉華、政治委員吳植椽(兼)
- 泗陽獨立團:總隊長朱敬德、政治委員狄克東(兼)
- 泗南獨立團:總隊長王楓、政治委員羅克明(兼)
- 泗靈睢獨立團:團長楊德隆(兼)
- 泗五靈鳳總隊:團長王世仁
- 洪澤湖總隊:總隊長鄭淮舟、政治委員王化東、副總隊長楊明海[8]
- 盱鳳嘉總隊:總隊長董銓、政治委員姚子健
第11旅兼第2軍分區
[編輯]第11旅兼第二軍分區,旅長張震(兼),政治委員賴毅,副旅長姚運良,政治部主任李浩然。
- 第31團:團長羅傑(代)、政治委員宋治民
- 第32團:團長張永遠、政治委員李毅
- 第33團(1945年8月組建)
- 永城總隊:政治委員王光宇
- 夏邑總隊:總隊長高峰
- 蕭縣總隊:總隊長許西連、政治委員縱翰民
- 永渦總隊:總隊長李晨、政治委員黨方平
- 宿西總隊:總隊長李時莊、政治委員楊元彰
- 宿懷總隊:總隊長邵元
- 宿蒙總隊
- 永商亳總隊:總隊長丁希凌
- 夏邑自衛團:團長彭雲生
- 蕭縣獨立團
第3軍分區
[編輯]第3軍分區,司令員趙匯川,政治委員張太生,副政治委員劉玉柱,參謀長周世忠,副參謀長張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學武。
- 第1團:團長葉道友、政治委員崔文斌
- 第2團:團長周世忠(兼)、政治委員張彤
- 靈北獨立團:團長謝文秀
- 蕭銅獨立團:團長顧寒星、副政治委員孫朝旭
- 靈北總隊:總隊長馮定之、政治委員李任之
- 蕭銅總隊:總隊長朱德群
- 宿靈總隊:總隊長鄭良瑞、政治委員李玉亭、副政治委員冉憲儀、參謀長史紹尹
- 宿東總隊:總隊長趙一鳴、政治委員李春元、副總隊長朱繼德、政治處主任張魁
- 睢寧總隊
- 銅睢總隊
- 邳睢總隊
- 嶧銅滕邳總隊:總隊長紀華、政治委員鄭平
- 運河支隊:支隊長胡大勛、副支隊長陳景龍
蕭縣獨立旅
[編輯]蕭縣獨立旅,旅長吳信元、副旅長歐陽勝德、參謀長孫以仁、政治部主任杜慰農。
第12旅
[編輯]1945年8月13日由淮北第3軍分區武裝組成,旅長饒子健,政治委員張太生,參謀長周世忠,副參謀長張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學武。
- 第34團
- 第35團
- 第36團
第五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
[編輯]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副主任張樹才。
第13旅
[編輯]第13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周志剛,副旅長鄒國厚,副政治委員湯成功,參謀長趙俊,政治部主任陳一震。
第1軍分區
[編輯]第1軍分區,司令員吳誠忠,政治委員周季芳,副司令員黃序周,副政治委員熊作芳,參謀長鄭重。
第2軍分區
[編輯]第2軍分區,司令員王海山,政治委員文敏生,副司令員蔡松榮,政治部主任岳林。
第3軍分區
[編輯]第3軍分區,司令員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副司令員王紹南,參謀長魏國運,政治部主任劉放、王立中(後)。
第4軍分區
[編輯]1945年4月在豫南成立第4軍分區,司令員韓東山,政治委員夏忠武,副司令員周慶鳴(後),參謀長周慶鳴。
第5軍分區
[編輯]第5軍分區,司令員吳世安,政治委員鄭紹文,副司令員羅厚福,參謀長李人林,政治部主任侯有誠。
- 教導團:團長張水泉
- 第44團:團長陳震、政治委員李梓金
- 天漢總隊:總隊長王遵義、政治委員史維漢
- 京北總隊:總隊長丁正學、政治委員王家吉
- 京應總隊:總隊長胡元成
- 京鍾總隊:總隊長徐德、政治委員郭謙恆
- 天京潛總隊:總隊長張澤普、政治委員陳建新
第6軍分區
[編輯]1945年4月組建第6軍分區,司令員陳剛,政治委員方正平,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友海,參謀長毛少堂,副參謀長胡林。
豫中軍分區
[編輯]1945年8月12由豫中兵團和河南軍區陳先瑞支隊合併組成豫中軍分區,司令員陳先瑞,政治委員栗在山,副司令員黃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傅忠海,參謀長黃德奎,副參謀長何振亞,政治部副主任冷新華。
- 挺進第2團:團長張和智、政治委員邵敏
- 挺進第4團:團長林國平、政治委員牛德勝
- 第7團:團長張海波、政治委員李書權
- 第15團:團長毛俊才、政治委員李慶柳
- 嵖岈山獨立團
- 西平獨立團
- 葉方午支隊:支隊長陳繼堯
鄂皖軍分區
[編輯]1945年4月撤銷原第四軍分區,組成鄂皖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世德,副政治委員趙辛初,參謀長康洪山。
- 岡浠總隊
- 圻浠總隊
- 圻英總隊
- 圻廣總隊
- 黃廣總隊
- 宿太總隊
- 贛北總隊
湘鄂贛軍區
[編輯]1945年5月,以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為基礎組建湘鄂贛軍區,司令員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司令張體學、副政委王恩茂、參謀長朱早觀、政治部主任劉型。
- 東軍分區:司令員汪乃貴、政治委員劉士傑、副政治委員周干民
- 武鄂總隊
- 鄂大總隊
- 陽大總隊
- 陽通總隊
- 陽瑞總隊
- 陽新總隊
- 大冶總隊
- 西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通、副司令員蔣樹、副政治委員方正
- 咸通陽總隊
- 咸武鄂總隊
- 咸崇蒲總隊
- 嘉蒲臨總隊
- 湘北軍分區:司令員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副司令員蘇鰲、副政治委員李平
- 岳臨通總隊
- 平瀏長總隊
- 第1支隊
- 第2支隊
- 第3支隊
- 第4支隊
- 第5支隊
1945年7月,南下支隊繼續南進後,湘鄂贛軍區改為鄂南軍分區,劃歸鄂豫皖湘贛軍區建制。[11]
第七師兼皖江軍區
[編輯]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參謀長孫仲德,副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 參謀處:處長張元培
- 供給部:部長田崇厚、副部長方中林
- 湖東子弟兵團
- 無為總隊
- 湖東總隊
- 隨營學校
- 抗日軍政大學第10分校:校長譚希林(兼),政治委員曾希聖(兼),教育長陳仁洪,副教育長杜劍華,政治處主任闕中一
第19旅
[編輯]第19旅,旅長林維先,政治委員黃火星,副旅長張銍秀(後),參謀長熊應堂、張銍秀(後兼),政治部主任餘明(後),副主任闕中一。
獨立旅
[編輯]1945年4月,第三師獨立旅奉命南下皖江地區歸第7師指揮,開展皖江地區工作。旅長覃健、副旅長馮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
含和支隊兼含和軍分區
[編輯]含和支隊兼含和軍分區,支隊長孫仲德(兼),政治委員黃火星[3]、何志遠(後),副支隊長馬長炎,副政治委員楊漢林,參謀長張銍秀。
- 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馬長炎
- 和縣總隊
皖南支隊兼皖南軍分區
[編輯]皖南支隊兼皖南軍分區,支隊長梁金華,政治委員黃耀南,參謀長周紹昆。
- 臨江獨立團
- 臨江總隊
- 銅青南總隊
- 南繁蕪總隊
沿江支隊兼沿江軍分區
[編輯]- 沿江獨立團[12]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板《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兵力逐年增長統計》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46頁.
- ^ 3.0 3.1 3.2 待查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47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48頁.
- ^ 《黃克誠傳》編寫組. 黄克诚传. 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 204頁. ISBN 9787515401775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49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50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51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52頁.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83-184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53頁.
參見
[編輯]新四軍編制 |
1938年春 → 1939年冬 → 1940年冬 → 1941年春 → 1945年夏 → 1946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