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ubscriptshoe9/沙盒/卡申銀礦
此頁面之真實性有待商榷,其部分或全部內容可能屬於惡作劇,或含有需要改正的錯誤。 |
卡申銀礦(俄語:Кашин добыча серебра)是古羅斯國家特維爾大公國的一座銀礦,位於卡申領地的皮雅科夫卡,1344年偶然被當地平民發現該處有礦脈,上報至王公瓦西里·米哈伊洛維奇,由王公組織挖掘。該銀礦一直是特維爾大公國的重要資金來源,直至大公國滅亡後仍然為莫斯科大公國及其後繼政權繼續開採,直至18世紀中期因礦源枯竭而閉礦。
地質學
[編輯]卡申的地層屬於卡拉密爾迪地層,基岩是大理石岩層,再上一層是片岩層,石灰岩在最上一層。白銀主要蘊藏在片岩層,一般而言有三重結構,所以有三層片岩,分布並不規則,部分岩層厚度較高,形成高低差,容易在開採時產生崩塌[1]。
開採
[編輯]採礦需要大量勞動力,加上礦坑有塌方以及採礦時的粉塵會傷害呼吸道,因此採礦的主要勞動力是奴隸。另外自由民也可以採礦,只是要交出開採的礦物的五分之二,剩下五分之三由自由民取回,奴隸開採的所有資源歸於主人。但是不利於統籌和維持供需平衡,因此公國會由富裕的奴隸商人競價取得承包權,而自由民可以為這些承包商工作,也是取得五分之三的報酬。為了方便計算,自由民和奴隸的礦區是分開的。以1370年的比例來說,自由民和奴隸比大約是1:3,總勞工人數約在4萬人左右。在中世紀開採是由上至下開採起,因此礦坑通常是一個圓台,這是為了避免塌方之故,切面看就是一個梯形。礦工們在礦坑沿礦脈打坑道,在坑道中也會以木柱加固。因為技術日漸進步,礦工們更多使用畜力開採而非人力,礦人會使用由兩頭公牛拉動的絞盤將礦石壓碎,由牛車拉出礦石。而且為免下雨時淹水,礦坑中有水泵,可以通過水泵將水抽到地面上。但進入16世紀後半葉,地表附近的礦源日漸枯竭,更深的礦脈很多時候都非常狹窄,因此礦工只能以在狹窄空間以人力開礦,水泵也沒有辦法延伸超過五百米以上,萬一下雨容易淹死。這個問題後來因為引入不倫瑞克的拉默爾斯貝格礦的豎井挖礦技術而解決[2]。
提煉
[編輯]在中世紀提煉的主要技術是灰吹法,礦石開採後會先洗礦去除較輕的雜質,之後會將原石塵放在窯爐內加熱,窯體主要是由泥和麥焊及爐灰燒制而成,在每次燒制時都會在內部塗泥和炭灰。內部先堆原石,再堆上大量木炭起火。在爐的旁邊有風箱將空氣打入窯爐內,經過反覆燃燒將礦石溶解,並在溶解時加入鉛,在爐渣中形成銀鉛合金。將合金取出置於石鍋之內,重新堆上大量木炭起火。因為鉛的融點較低,熔化後與氧氣產生化學作用,產生出二氧化鉛,而銀則會被留存在爐內,爐內的白銀會被倒到模具中塑形成銀錠。由於提煉環境嚴重損害健康,因此通常由奴隸進行,而且因為長期吸入氧化鉛塵,絕大多數工人都非常短壽,因此即便是奴隸的提煉工也可以分得白銀,不過只有提煉量的十分之一[3]。一般而言,在14世紀下半葉白銀開採量每年約為15至20噸,在15世紀達到每年約38至40噸。16世紀晚期開始減少至每年5至8噸[4]。
1695年,彼得大帝雇了西班牙的礦物專家羅伯圖·德·勒·巴托羅米奧引入西班牙南美的波托西銀礦的汞齊化法,大大減低了死亡率和提升了產量,產量回升至每年約40噸。彼得大帝也下令建造專門的提煉廠統一處理原石,改以工人採礦而不是使用農奴。工人們只需要向國家繳一筆錢買開採權,採得多少都歸工人所有,但是原石只能賣給官營提煉廠。原石的收購價基於市價,因此是浮動的。工作一個月收入接近三十盧布,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當年一個建築工月收入約八盧布,代人放羊的牧人收入約三盧布,衙門文書官收入約十盧布,因此礦工算是窮苦人改善生活的最佳工作,相比用奴隸大大提升了勞動積極性[5]。
參考文獻
[編輯]- ^ Милановский Е. В. Горные породы: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жизнь горных пород и их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4-е изд., перер. М.; Л.; Новосибирск: ОНТИ, Гос. науч. техн. горно-геол.-нефт. изд-во, 1934. 189
- ^ Лукичев С. В., Наговицын О. В., Морозова А. В.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 рудных и пластовы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в системе MineFrame. ГИАБ, № 5, 2005, с.296-297
- ^ Спасский И.Г. Русская монетная система. Место и значение русской монетной системы в мировом денежном хозяйстве. — Л., 1962. 265
- ^ А. С. Мельникова. Русские монеты от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 до Петра Первого. М., Финансы и статистика, 1989 213
- ^ И.Г. Спасский. "Русская монетная система". Попытки изменения монетной системы в XVII в.. Дата обращения: 3 сентября 20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