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5年10月21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國農業韓國經濟的基礎產業,由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組成。建國之初,韓國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家,8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經過李承晚政府的土地改革朴正熙軍政府的經濟振興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世界貿易自由化浪潮,韓國農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通過綠色革命,1978年韓國實現了主食大米的自給自足。1996年,韓國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成為繼日本之後率先實現精細化種植農業機械化的亞洲國家。韓國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化肥農業機械種子等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韓國是個農業資源稟賦稀缺的國家,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7%,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韓國農產品自給率很低,除了大米和薯類能基本自給外,其他糧食85%需要進口。另外韓國60%以上的牛肉貝類,20%水果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砂糖可以自給。韓國農業生產結構中種植業,特別是大米的比例較高,而畜牧業等的比重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韓國農業結構的調整,糧食作物的面積有減少的趨勢,高附加值作物、蔬菜水果的面積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在增加,高經濟附加值的作物高麗參芝麻占韓國農業生產的1.6%。韓國農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創造了「漢江奇蹟」。韓國農業在韓國經濟中的比重也迅速下滑。2005年,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已經由建國初的50%下降到了2.9%。隨着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韓國農業人口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嚴重。1970至2000年間,韓國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8.5%,2008年下降到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