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命名常規 (事件)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翻譯筆記

[編輯]

我暫且翻譯了一小部份,且沒有逐字譯,可能需要校正語句。其中有些敘述和中文維基不完全相符,應該得再修改。--秋意假髮濃(我已關閉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2015年10月20日 (二) 15:27 (UTC)[回覆]

謝謝你的共襄盛舉。不需要逐字翻譯,英文版那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定稿,能符合我們中文社群的需要即可。--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0日 (二) 15:31 (UTC)[回覆]

航空事故

[編輯]

文中說「在航空業,「事故」與「意外」等用詞定義在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錄13,航空相關事件的命名應遵循這些標準。」,粗查了一下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及其附件13(中文版為官方有效文件),依照命名常規中的說法,採用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的標準,似乎商業航空事故的命名方式通常應該類似為「美國航空587號航班事故」(也就是說舉例中的「美國航空587號班機空難、中華航空611號班機空難、法國航空447號班機空難、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這類命名方式,並不符合文中要求遵循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的用詞標準)。看得不仔細,沒看到其他類型的航空事故的一些用詞標準,也沒看到命名常規中提到的「意外」的用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10月21日 (三) 08:56 (UTC)[回覆]

查英文版中「"accident" and "incident"」的提法,根據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13中文版相對應的用詞,"accident"是指事故, "incident"是指嚴重事故徵候(或事故徵候),而非意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10月21日 (三) 09:11 (UTC)[回覆]

書生說得沒有錯。不過百度連結我這兒沒法用,補一下我找到的官方文件連結 http://www.icao.int/Meetings/AMC/MA/Accidet%20Investigation%20and%20Prevention%20(AIG)%20Divisional%20Meeting/AIGdiv08_WP32_zh.pdf 第九版,第 11 次修訂。--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2日 (四) 11:29 (UTC)[回覆]

海事事故

[編輯]

英文需要斜體這個翻譯,可以不用翻譯出來吧。中文又不用斜體。Bluedeck 2015年10月22日 (四) 12:36 (UTC)[回覆]

提議增修命名常規,引入事件命名規則

[編輯]

Talk:2015年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討論頁中,許多編者提議將條目前面的年份去掉,少數人認為前綴年份是wiki慣例,如2015年臺中捷運綠線鋼樑墜落事故2013年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火車事故,無法達成共識。我認為這情況要從制度面寫明。我找WP:命名常規,原來我們中文版沒有針對事件命名的規範。中文事件命名慣例很有可能源自於英文版的翻譯條目,久而在本地形成一種默契。而英文維基則有明確的方法,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events)提到,事件命名由三個部分組成,時間+地點+事件本身。若無歧義,可以不冠年份。在此,我提議將英文版的事件命名方法引過來,加入WP:命名常規或寫成Wikipedia:命名常規 (事件),供本地作者命名參考。--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日 (五) 19:25 (UTC)[回覆]

事件命名規則只能作為參考,閣下認為事件條目名稱應借鑑wiki的慣例,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只在事件沒有給出官方的正式命名才會這樣做的。我舉幾個例子:

  • 去年在香港發生的雨傘革命在中文維基中的條目沿用雨傘革命原名,而在其他大多數的維基語言版本則採用了2014年香港示威(如2014 Hong Kong protests)之類的名稱,既然雨傘革命已經成為了約定俗成且被廣泛認可的名稱,如果按照慣例改為2014年香港示威,是不是顯得畫蛇添足了呢?
  • 又如空難條目的命名,如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空難如果改成慣例名稱,就成了2014年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空難。這樣,我只想說,飛機丟了就是丟了,不會丟第二次,加上時間就多餘了。
  • 馬尼拉人質事件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都是有官方定名或約定俗成名稱的事件,與其條目名稱改成2010年馬尼拉香港遊客遭脅持事件、2015年天津塘沽區爆炸事故,倒不如用回官方名稱或通用名稱更能讓人理解。

以上。--蟲蟲超能研究所~實驗志願者報名入口~以新聞立站 2015年10月3日 (六) 08:11 (UTC)[回覆]

我覺得可以。另外,目前天津爆炸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重定向方式,也存在一定爭議,最好能一併解決。Bluedeck 2015年10月3日 (六) 19:28 (UTC)[回覆]
個人覺得時間、地點、事件敘述這樣的排序蠻合理的,至少可以讓大家在新聞事件發生第一時有個遵循的慣例說明。--上官留言2015年10月6日 (二) 00:03 (UTC)[回覆]
感覺大陸的熱點事件命名一般不加年份。--Kuailong 2015年10月6日 (二) 20:49 (UTC)[回覆]
看來命名爭議比較常發生在名稱沒有固定下來的事件。如果參考文獻已經有穩固的名稱了,也就不太需要另外照著命名常規的方法來走。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events)內有提到一些不加年份的例子,如特內里費空難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這些都是沒有時間歧義的事件,文獻來源給予的事件名稱也差不多穩定下來了。但是天津港的名稱還不穩定,條目底下的八個新聞專題網站,分別用八個不同的事件名稱,我想命名常規可以在參考文獻對事件還沒有統一名稱的時候,發揮一些作用。--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9日 (五) 07:01 (UTC)[回覆]
  • (-)反對英文中心,有些東西沒辦法照搬過來的。還是拿Talk:2014年跨年夜上海外灘陳毅廣場踩踏事件做例子,拋開一些由於中文維基過度「民主」導致的糾結不提,這個事件的名稱,還真的很難確定:又要考慮到包含年份(就會牽扯到跨年夜的性質問題)因此不能照搬官方名稱,又要給這個嚴重的事件一個完整的名稱。相比之下,英文實在是太輕鬆了,2014 Shanghai stampede,完事兒了!鄙人有個腦洞,就是標題這東西,要講究抑揚頓挫;Shanghai stampede發音長度差不多,所以讀起來很乾脆;但是「上海踩踏事件」就有點頭輕腳重了,至少得有「上海外灘」四個字。上海這個例子其實算比較單純的了,因為事件只有「踩踏事件」一種叫法,糾結的只是時間和地點。
    另外,有個經典例子,是台灣的一個什麼地鐵上連環砍人的事件——在這兒!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這個例子更複雜,因為描述該事件的用詞就有很多種。-- SzMithrandir(留言2015年10月23日 (五) 14:04 (UTC)[回覆]
舉例應該本地化。烏拉跨氪 2015年10月25日 (日) 16:33 (UTC)[回覆]
歡迎一同參予本地化的工作。--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1月1日 (日) 03:31 (UTC)[回覆]
@烏拉跨氪:額,烏拉兄你是在說我嗎?我這兩個例子都是中文圈的事件啊.. -- SzMithrandir(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1:53 (UTC)[回覆]
我指Wikipedia:命名常規_(事件)正文內的舉例。比如「在英文維基只有標註地點「娘子谷」(Babi Yar)」,這種例子就是不適宜的。烏拉跨氪 2015年11月7日 (六) 11:19 (UTC)[回覆]
原來如此,那是,感謝指出!--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5年11月11日 (三) 20:45 (UTC)[回覆]
「娘子谷」真的不適合本地。能協助提供一個本地的例子嗎? 不然那項「只有標註"地點"的事件」就刪掉了。--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1月8日 (日) 17:07 (UTC)[回覆]

只有標註"地點"的事件

[編輯]

娘子谷後來被移除了,以林肯大郡補上。--Jasonzhuocn留言2016年2月21日 (日) 05:26 (UTC)[回覆]

近期User_talk:Tenbeens移動不少意外事故條目名稱,其中都免去「年份」,例如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不過移動後,似乎會跟其他語言命名原則不盡相同,例如en:2018_Yilan_train_derailment,因為久未參與討論,請問社群,此移動有何討論及通過依據?--Winertai討論2019年9月29日 (日) 04:3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