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档案9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異體字、异体字

我认为异体字不应该转换,因为他们是不正式的汉字。请参看: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异体字字典《异体字整理表》---{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10 2005年4月13日 (UTC)

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如果需要显示的都是正体,那所有的异体字都应该转换成规范字。规范也有地域差异,在某处称为异体,在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是标准……--zy26 (Talk) 12:27 2005年4月13日 (UTC)
异体字一般来说,几乎都是很少使用的。即使不转换也没有困扰---{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33 2005年4月13日 (UTC)
支持。汉字数量太多,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流。

不应转换吧……--zy26 was here. 00:59 2005年7月26日 (UTC)

你改變主意了嗎?--Hello World! 07:58 2005年7月27日 (UTC)
为什么要转换呢?--zy26 was here. 10:13 2005年7月27日 (UTC)
你說「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Hello World! 11:25 2005年7月27日 (UTC)
是啊,原话是“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如果需要显示的都是正体,那所有的异体字都应该转换成规范字。规范也有地域差异,在某处称为异体,在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是标准……”,简体和繁体也是相对的,目前需要显示的是规范字而不是正体,在某规范下视为正体且在另一规范下视为异体的才可能需要转换,个人用词定义参照User:Zy26/汉字。--zy26 was here. 11:49 2005年7月27日 (UTC)
我加的全部異體字都能在新華字典內找得到 (找不到的我沒有加上)。--Hello World! 11:53 2005年7月27日 (UTC)
“人名中的异体字允许使用→-{镕、珮、贠、徵、仝、坤〔堃〕、奔〔犇〕、昆〔崑〕、梁〔樑〕、哲〔喆〕、升〔昇〕、昭〔炤〕、苏〔甦〕、和〔龢〕、沾〔霑〕、渺〔淼〕、矩〔榘〕、村〔邨〕、岩〔喦〕、乃〔廼〕、绩〔勣〕、洁〔絜〕、棋〔碁〕、恒〔恆〕}-”(出自《新闻出版报》,其中“-{勣}-”应类推简化为[-{责力}-],字库无此字),其中的部分是不是应该去掉繁简转换?--zy26 was here. 12:03 2005年7月27日 (UTC)
人名等專有名詞是否應該另行處理?-Hello World! 12:06 2005年7月27日 (UTC)
某些应该,某些不应该。对某个字,如果在所有标准下都是异体字的话,那么这个字只会在特殊情况(如人名地名)下使用,不应该转换。否则才考虑另行处理。--zy26 was here. 12:18 2005年7月27日 (UTC)
已把-{俛、剉、勣、堿、寘、崑、崙、巖、扞、挐、撚、斲、昇、柟、桠、椏、楥、殽、毬、氾、汎、澂、燬、犇、犛、獃、甯、瞋、箠、脩、荍、蒐、蔾、薙、蝡、袴、訢、讙、谿、跼、蹚、蹠、蹻、迺、酖、闇、陞、雰、霑、頫、颺、颿、驩}-字拿走。這些字有其他解釋,或作人名用。但究竟-{昇}--{陞}--{樑}-這三個字應怎樣處理?--Hello World! 07:17 2005年8月5日 (UTC)
异体字过度转换得太多了,并不是所有异体字都要转换吧,宏-{碁}-、涅-{槃}-等等根本没有必要转换。--zy26 was here. 05:29 2005年8月29日 (UTC)

正簡體轉換、繁简体转换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请参看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则,确定哪些情况不应该转换,例如不同的注册商标:-{cn万艾可=>tw威而鋼}-,还有许多词可能都使用,例如,-{cn 艾滋;tw 愛滋;hk 愛滋}-,简体艾滋,愛滋都用,另外还有异体字的情况,我也认为不应该转换。因此,应该确定下来,哪些情况是必须转换的,哪些情况是不应该转换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28 2005年4月13日 (UTC)

:我将程序修改了,zh-hk将会自动采用zh-tw的转换表,下次程序更新时就会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维护工作。-Zhengzhu 12:59 2005年3月18日 (UTC)

但是港台之间也有很多不同啊...比如说人名地名等,不知道香港人看到了台式的人名地名译名时会不会觉得别扭。 -- ran留言) 02:45 2005年4月15日 (UTC)

程序是改成这个样子:如果是zh-hk里没有的转换,就用zh-tw里的来代替。zh-hk里的转换仍然是有效的。-Zhengzhu 03:13 2005年4月15日 (UTC)
香港和台湾有不同,大陆和新加坡有不同,但是本着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的考虑,还是分简繁两种比较好。--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03:47 2005年4月15日 (UTC)

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详细解释一下。目前系统仍然支持四种书体,即zh-cn,zh-sg, zh-tw 和 zh-hk,在个人参数里可以随意选择。界面部分只显示两种,主要是出于美观考虑。在具体转换的时候,四个转换表都是有效的,根据每个用户的选择。但是考虑到很多zh-tw适用的转换,在zh-hk里也适用,所以向zh-hk转换时会先参考zh-tw的转换表,再使用zh-hk的转换表。这样大部分维护工作可以在zh-tw进行,对zh-hk的维护则只用处理zh-tw和zh-hk之间的差异。-Zhengzhu 15:09 2005年4月15日 (UTC)

说实话,我是一直用zh界面和不转换内容,这样不太会碰到转换的麻烦,繁简都看,只有全部是繁体字时才点简体看一下,这样的好处是对繁简都比较熟悉,而且我觉得有的词转换没有必要,只要在条目中说明即可,能用到两三次的词放在转换表里已经很多了,而且有的还打乱了字级别的转换,我的意见是除了那些特别不一致又十分常用的词语放到转换表中,其他的都只要在条目中说明即可。请讨论!谢谢--维游 (^o^) 怎样做出漂亮的签名 19:23 2005年4月15日 (UTC)
举个例子,象-{特力屋=>百安居}- 这种感觉是为一个条目写的,放到转换表中是不合适的,而且增加转换表的长度和维护难度。
同意。建议大家开始清理转换表中这类词条,在文章内部作转换。前阵子大象兄还提到在条目中手工转换一次,整个条目都有效的建议。这已经在下一版的软件中实现了,迟一阵子会应用在现行软件上。这会令手工转换更方便。另外我还在考虑如何将这些手工转换的词条收集起来,会是很有价值的语料库。-Zhengzhu 19:37 2005年4月15日 (UTC)
說明一下,上面的-{特力屋=>百安居}-的轉換當初是我換的,的確,真正使用這轉換的條目其實只有兩條,原本是應用度不高的轉換,但之所以這麼做主要的理由在於當初還沒有可以轉換標題的T標籤這種工具,因此修改轉換表是唯一連標題都改的方法,再加上這兩個名詞間的轉換幾乎不會造成別處的混亂,所以就加添上了。不過,對於維游兄的觀點我要稍微指出一下,基本上,如果是你我這種長期維基的參與者,對於簡體與繁體的用字與用詞都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性,而且也瞭解兩種字碼四種地區慣用語混在一個中文版中的理由與尊重不同字碼用戶的中立精神,但是對於很多新參與維基的人卻不見得是如此。對於他們來說,看到不熟悉的對岸譯名當作條目標題,會讓他們感到不高興進而動手去修改,有些人可能會把整篇繁體字的文章直接轉成簡體字,有些人則是會把繁體文章轉換自碼後更進一步移到簡體標題的文章裡面去,當然,繁體的用戶也一樣有可能把會用相同的方法這樣對待簡體文章,但基於中文維基的參與者還是以簡體用戶居多,小眾的繁體用戶遇到這種讓人心裡不愉快事件的機會,遠比簡體用戶大。雖說如果真有此事發生,事後動手回復資料就可以解決,但我寧可打從一開始就讓這些新用戶完全只看到他們喜歡的譯名,而不會想去做不必要的改動,以免橫生枝節。
不過,在包括已經使用中的標題轉換標籤與未來會出現的單篇繁簡字轉換功能實際生效後,這類的需求就不復存在,到時我們的確該花點時間把轉換表整理一下!--泅水大象 10:11 2005年4月16日 (UTC)

純粹字型上的轉換,而簡體字又不是一字代表多個繁體字的話,可以自動轉換,其他情況用重定向會比較適合Ws227 19:42 2006年11月16日 (UTC)


我發覺以zh-cn、zh-tw進入「數碼通」、「數碼港」條目時,「數碼」二字均轉為「數位」 「數碼通」、「數碼港」這些是專有名稱呵,可不可以不轉變?Josenel 15:51 2007年4月8日 (UTC)

頁面過長、页面过长

目前的頁面可能是否會太長了嗎??希望可以重新整理頁面內容會更好。--Shinjiman 20:05 2005年4月28日 (UTC)

~轉錄自「Wikipedia talk:简繁一多对应校验表」~

各位管理員、各位管理员

可以請各位管理員試行已經提及的简繁一多对应轉換嗎? 還是等到下一版維基出爐才來? -- Tonync 00:18 2005年5月3日 (UTC)

~轉錄完畢~

sg/my與東南亞的華語、sg/my与东南亚的华语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现在我们的mediawiki软件可以支持不同地区词汇的自动转换。我们有zh-cn, zh-tw, zh-hk, zh-sg这样几个选项。但最近有马来西亚的参与者对我说,马来西亚讲华语的人口比新加坡还要多,他希望设立zh-my。我们讨论后,发现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之间的差别很小,所以不论从词表的维护,还是服务器的负载来说,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zh-my。但是如果要照顾到不同国籍参与者的话,“zh-sg”这个选项是否可以改成另外一个更合适的名字呢?大家讨论一下吧。--Mountain(Talk) 10:01 2005年6月4日 (UTC)

个人感觉“改”不如“添加”,目前是zh-hk继承zh-tw,zh-sg继承zh-cn,考虑到公平,是不是应该简体繁体各一个,然后zh-cn,zh-sg,zh-my继承“简体”,zh-tw,zh-hk,zh-mo继承“繁体”呢? --zy26 (Talk) 10:20 2005年6月4日 (UTC)
现在软件支持“继承”吗?如果支持那很好呀。有“继承”,那可能就有“提升”了,如从zh-cn,zh-sg,zh-my提升某个词进入zh-simp。--Mountain(Talk) 11:21 2005年6月4日 (UTC)
这个问zhengzhu好了,应该是这样……--zy26 (Talk) 13:07 2005年6月4日 (UTC)
  • 支持新增zh-sg、zh-my。既然是「中文維基」,就必須考慮到所有使用中文的華人,不能只注重「繁簡」。--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talk) 12:52 2005年6月4日 (UTC)


目前來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基本上是沒有不同.其中的原因在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種族,社會,文化,歷史,語言等各方面的結構幾乎是一樣的.但是,2004年起馬來西亞設立華語規範理事會來規範華語用詞,結果這一年來爭論很多,有些人認為馬來西亞華語用詞儘量配合中國方面,以統一華語.但也更多人認為,馬來西亞華語應當保留本國特色和符合本國國情,不應盲目跟隨中國,因為中國在規範華語時並沒有徵求馬來西亞的意見.

zh-sg,sg指的是新加坡.而並不能代表馬來西亞.或許,1965年前,用sg來代表新馬地區的中文,大概也不會有甚麼爭議.但如今馬新已是兩個國家,用sg來代表馬來西亞並不適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zh-my或將原來的zh-sg改名.看了MOUNTAIN兄的說法後,我個人會比較親向於將ZH-SG改名成ZH-MY/SG或ZH-SG/MY.其中原因如下:

1.新馬兩國的華文並沒有甚麼不同.但是一定和中國大陸和台灣有不同.但是相比之下,和台灣的差別會比較少.
2.馬新兩國由於歷史因素,其實有不少國際活動或組織都以聯名的方式進行.
3.正如MOUNTAIN兄所說,可以減少SERVER負擔.

但有幾個原因似乎也不利這做法: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成立以來,馬來西亞內部在不少用詞上也並有達到共識.新加坡方面會不會受到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的影響仍然是個未知數.

我發現到這裡雖然是中文維基,但是對於中文使用最多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家似乎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有時覺得很悲哀,因為這表示了參與維基百科的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非常之少,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我在這裡做個簡介,希望能夠讓大家對馬新兩國的中文有多些了解.

1.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約6百萬,新加坡大約是2百60-70萬左右.
2.在馬來西亞大部分華人使用華語,廣東話,福建話,海南話和客家話作為日常用語.新加坡方面,由於英語教育的關係,大部分的人習慣使用英語作為日常用語,所以使用華語的人數比實際華人人口少很多,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的崛起,加上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比從前更推行華文,所以使用人數在上升中.福建話在新加坡是最常用的方言,其次為廣東話,客家話等.
3.華語在新加坡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但不是國語.在馬來西亞,華語並不是官方語言,但是有憲法保護的地位.
4.新加坡的官方工作語言是英語.馬來西亞則是馬來語和英語.
5.新加坡最常用的商業語言是英語,其次是華語,人數在上升中.在馬來西亞,最常用的商業語言是英語,其次是華語.
6.在教學語言方面,新加坡所有學校一律使用英語,中文只是一個科目,而非教學語言.馬來西亞方面,由於教育制度有三源流,其中華族源流的華校以中文教學,馬來族源流的馬來學校以馬來文教學,印度族源流的淡校以淡米爾文教學.但大家一律必須學習英語和馬來語,即英語和馬來語為一個科目.

歷史方面:
自從新加坡獨立後,新加坡方面,由於李光耀當年全面廢除中文教育,以及提倡英語教育,至使中文在新加坡增經出現被矮化之嫌,所以新加坡一度出現一段很長時期的中文斷層現象,馬來西亞方面,雖然華人爭取將華語列為馬來西亞的國語並不成功,但至少爭取到將華語列為被憲法保護的語言,所以雖然馬來西亞政府並沒有提倡中文教育,但也沒有像新加坡那樣禁止中文教育,因此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一直保留至今.李光耀在後來意識到華語的重要性,在70年代末成立華語運動,但這個說華語運動推行20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至今仍然沒有中文教育,只有中文科目而已,近年來在新加坡有人提議復辦中文教育,但仍然在提議中.另一方面,長期的英語教育以使新加坡精通中文及中華文化的人才大大的縮小.由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文化本原自一脈,新加坡為了彌補這點,其中一個做法是從馬來西亞引進馬來西亞的中文人才,所以出現新加坡從事中文工作者的人不少為馬來西亞人.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類似,除了本身文化相似外,受到在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人影響也是另一個因素.

之前提到,馬來西亞和台灣的差異比較少,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陸長時期封閉,加上馬來西亞的很多中文人才多是由台灣的大學或師範學院培訓出來的.故受到台灣非常大的影響.但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和開放,以及台灣的教育素質被認為每況愈下,同時中國的教育被認為素質不斷在提高中,使得到中國去求學和提升中華文化的人數不斷上揚,去台灣的人數在下滑.所以近期受到中國的影響反而比較大.

好了..不寫了...我要去讀書了...如果大家有問題,歡迎大家提出來.^^--阿仁 11:07 2005年6月5日 (UTC)

增加zh-my是可以容易实现的,等我论文答辩完了就会着手此事。关于谁“继承”谁的问题,简单的办法就是象现在一样,比如zh-sg继承zh-cn,即zh-sg的转换是以zh-cn的转换为基础,zh-sg的转换表只包含zh-sg独特的转换方式。增加zh-my也可以同样处理,比如zh-my继承于zh-cn或zh-sg。这样做纯粹是出于编程的便利角度,没有任何政治含义(比如zh-sg比zh-cn低一档次等)。如果要做成完全“平等”,的确是可以先定义“简体”和“繁体”两种书体,然后zh-cn,zh-sg,zh-my等继承于“简体”,zh-tw,zh-hk等继承于“繁体”。这应该也不难实现(就是要我花时间啦:)。究竟这样是否必要,请大家讨论。-Zhengzhu 14:25 2005年6月5日 (UTC)

另:我六月中论文答辩,六月尾举家从麻州迁往加州。诸事烦杂,无暇顾及维基百科的发展。期望七月起可以重新投入工作。望大伙包涵!-Zhengzhu 14:25 2005年6月5日 (UTC)

感谢你做出的贡献。是否能够搞一个开发小组?我也是做软件的,wiki内作软件的还不少,能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交流。--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03:12 2005年6月6日 (UTC)

承繼制度有個問題,就是某些在子語系地區(如zh-hk,zh-sg)視為標準,但父語系地區(如zh-tw,zh-cn)視為異體的字,不能在子語系地區的版本出現。舉例:「-{着}-」在大陸和香港都是常用的字,台灣視為異體(以「-{著}-」代替)。當條目中有這個「-{着}-」字,看者以zh-hk設定去看,系統會先轉作「-{著}-」(zh-tw轉換),再到zh-hk時因「-{著}-」不會轉作「-{着}-」,結果是這個「-{着}-」字永遠都不會在香港版出現(除非是手動轉換)。有同樣問題的字還有:-{綫(線)、銹(鏽)、晒〔曬)}-等。如只作一次轉換則可避免此問題。--水水 07:31 2005年6月27日 (UTC)

正體簡體轉換為何沒有應用到搜索功能上面?、正体简体转换为何没有应用到搜索功能上面?

因為發生了輸入正體關鍵字沒找到內容,建立了一個新條目後才被告知原來已經有以簡體標題存在的文章,需要進行合併之類的麻煩事,才想詢問一下。為何不將現行的文章內文字體轉換機制套用到搜尋功能上頭呢?就算理論上不可行也必須要找出其他解決方法才行的。 -- G.S.K.Lee 09:50 2005年6月16日 (UTC)

原来是有的。但搜索功能最近作了很大的改变,而关于中文的搜索还没有跟进,所以就有了目前的问题。-Zhengzhu 17:53 2005年6月16日 (UTC)

「元 音」與「母音」、「元 音」与「母音」

我在寫韻圖的時候,寫「宋元 音韻」,竟然被系統改成「宋母 音韻」 我是用正體字寫的,用正體字顯示時竟然也被這樣改掉了。 其實正體字使用者也有用「元 音」和「輔音」, 希望能修正這一點,不要改變用詞。 謝謝--user:王仲立

已改了轉換表。另外,下次請到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張貼,謝謝--Hello World! 02:09 2005年8月3日 (UTC)

一個問題、一个问题

其實目前的繁簡處理究竟應該解決什麼問題的?怎樣才能保證這個功能不會被濫用

目前繁簡在用字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但是繁簡處理功能,在用詞方面的問題,並不是神丹妙藥的。

要知道,這些用詞(地區性的譯名)差異,就是由於以前各地之間的相對封閉造成的,造成不同地區的人們通常不習慣對方的譯名,所以無奈之下衹好使用詞彙轉換。因此在歷史文化領域方面,啟用詞彙轉換是一個兼容方案。

但是,現在已經是Internet的年代,隨時就是ICQMSN都可以交流的時刻,情況已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轉變。而我們的目標是縮小這些差距,而不是人為的擴大這些差距,結果再次導致各地域分家的情況。

特別是在媒體方面的交流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各地使用中文的人都逐漸地接受不同的譯名,並按照各自的取向選擇不同的譯名,這已經遠遠超出因為地域造成的差異。這時候依然抱著「繁簡處理解決一切」的思想,這不是嚴重違背Wiki中尊重他人思想的做法麼?

現在更提議增加zh-天主教,zh-基督教,這樣根本脫離繁簡處理的派系,這不是拿繁簡處理開玩笑麼?

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23:30 2005年9月4日 (UTC)

难啊,其实我对繁简转换的要求不高,只是在转换到“zh-cn”的时候能够尽量靠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物那一系列标准,对以后在中国大陆的推广和发行不至于造成阻碍就可以了。 --zy26 was here. 23:53 2005年9月4日 (UTC)
維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和精神,是自由和中立的地方,可不能為了適應大陸的所謂“國情”並在大陸發行而向大陸官方的要求靠攏,那是對維基精神完全錯誤的理解。繁簡轉換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繁簡體漢字本身的差異以及一些用詞習慣的差異,使得三地華人能較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尊重大家各自的語言習慣,而絕不是為了向官方要求靠攏,同時這種做法本身也是對繁簡轉換的濫用和誤用。中國大陸官方關於出版物的標准很嚴,很多並不與維基的精神和原則相兼容,尤其是有關政治的,絕不能容許維基的精神以及自主性和中立性原則被破壞和侵蝕。--Wengier留言) 22:59 2005年9月6日 (UTC)
当然是与政治无关的阿,靠近标准并不是使用其政治标准,而是使用与目前大陆出版物接近的用词、格式,如果完全按照大陆的标准,现在的“中华民国”不就成了“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台湾方面”,“中华民国总统”只能说“台湾领导人”或者“台湾当权者”了么。在对于普遍阅读大陆出版物的情况下的中国大陆读者,使用接近大陆出版物的用词与格式怎么能说“維基的精神以及自主性和中立性原則被破壞和侵蝕”呢?您也说了维基百科要尽量使读者“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当然是要和读者普遍阅读的习惯相符合才对啊。为什么对阅读习惯也要“政治化”呢?看到了比BBC和VOA甚至“法轮功”更远离习惯的维基百科,怎么能说是中立的呢?按您所说“繁簡轉換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繁簡體漢字本身的差異以及一些用詞習慣的差異,使得三地華人能較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尊重大家各自的語言習慣,而絕不是為了向官方要求靠攏”,为什么对接近大陆出版物的行文有偏见呢?让各地的使用者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对维基百科阅读和写作,才是繁简转换的原因所在啊。您不是来吵架的,尽量的推广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没有错误吧。 --zy26 was here. 00:34 2005年9月7日 (UTC)
维基百科主要的决议过程不是民主而是共识(consensus),“维基百科的精神”以最大限度包容为目标,看看决议产生的程序《新周刊》采访稿2吧。--zy26 was here. 00:43 2005年9月7日 (UTC)
首先,能盡量推廣當然是好事,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能充分保持它本身的精神、價值和原則,否則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了。上面提到的政治方面衹是舉例,但並不光是政治方面的,還表現在其它方面。維基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則,同時應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請分清這兩者的區別。某地的要求往往與當地的習慣並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這種例子太多了,別的先不說,就說最近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和1980年代,既然後者用得非常普遍,我們就應該尊重現實,而不是硬給別人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是非常有違維基精神的,從大家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您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大家的共識。維基首頁就有一句話,要容納百川,廣泛包容,而您所做的實在是給人以不同的印象,動不動就說什麼不標准。所以,請不要混淆這些重要的內容,同時要互相尊重並尊重維基的精神和原則。--Wengier留言) 00:49 2005年9月7日 (UTC)
我所说的“不标准”不是被认为不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标准,而是被认为不符合中文的标准,“1980年代”只是近几年来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并未全面普及,“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是正确的。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这点也是事实。我可能有时候会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让您感到了不满。既然您也同意应该“尊重維基的精神”,那把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词语替换成普遍适用的词语,您为什么这么反感呢?--zy26 was here. 01:15 2005年9月7日 (UTC)
“‘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這我當然要否認了。至少從我的Google搜索的結果,後者的數量是前者的數倍(您在互助客棧中寫到Google倒提醒了我試Google的搜索兩者,結果發現“1980年代”的搜索結果大大超過“20世紀80年代”;而即使用您的搜索結果,兩者也相差不是很大)。因此,您上面所說的論據並不足以信服,因此也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問題。另外,“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補充一下,“大陆出版物”通常都是要經過審查的,這就跟維基的情況大為不同)在許多情況下也是錯誤的,例子很多,比如這個問題就是。除此之外,即使大陸官方的某要求有些時候多於其它也較流行的用法,也必須尊重這些用法,而不是給人家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就是非常不尊重維基精神的,“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這本身就是不中立的。同時,我們也應學習其它語言版本的維基(例如英文維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的做法,應堅持維基自己的原則並尊重大家的習慣,而不是衹向某地的要求看齊。--Wengier留言) 01:32 2005年9月7日 (UTC)
“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啊,这个逻辑有问题么?--zy26 was here. 01:39 2005年9月7日 (UTC)
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從其早已廣泛使用就可以看出。此外,還存在清晰、明了的問題,後者具有這些優點,而前者顯得冗長累赘(這已不是衹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對於用於替代其缺陷的什麼“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等等更是如此,明顯不能成為標准。--Wengier留言) 01:47 2005年9月7日 (UTC)
那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10 2005年9月7日 (UTC)
先說事實吧,“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这種說法不僅相當冗長累赘,而且實際使用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人用,用Google一搜就可見一般,根本不能用作維基正式用法,而且也不可能達到統一(多說一句,如果硬這樣用的話,干嘛不繼續類推用“20世紀的第八個十年”、“20世紀的第九個十年”呢?)。勸您還是尊重現狀、事實以及大家的普遍意見吧,不要衹堅持自己的想法。--Wengier留言) 02:19 2005年9月7日 (UTC)
您好像没弄明白,我的问题是“‘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23 2005年9月7日 (UTC)
我上面已說過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而且更嚴重的是這種系列表示方法存在很重大且並無實際解法的缺陷,這我在上面已說明,在此不再重復。此外,現維基已開了這麼多年,並沒有人對此有什麼意見或說是看不懂的,維持現狀也是最好的辦法。--Wengier留言) 02:28 2005年9月7日 (UTC)
不足以信服的倒是那一点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还是“‘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zy26 was here. 04:10 2005年9月7日 (UTC)
這個當然是指後者。而且“1980年代”這種寫法也用得更多。同時由於xx世紀xx年代系列本身存在致命缺陷,綜合來說,肯定是1980年代這種系列寫法佔優勢。這基本上已是大家的共識和定論,真的沒有必要再衹堅持自己的想法。--Wengier留言) 04:18 2005年9月7日 (UTC)
可是“‘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的确是实事啊,要不然我问一下。--zy26 was here. 23:03 2005年9月7日 (UTC)
並不是這樣的,或者說,並不簡單是這樣的,具體我已在客棧中回答。--Wengier留言) 23:05 2005年9月7日 (UTC)
‘20世紀80年代’确实使用更广泛些.‘1980年代’这种用法我很少见。--Surfchen 14:52 2005年10月7日 (UTC)
我同意Wengier,「1980年代」這種寫法確實用得更多。例如「1980年代,中英展開香港前途談判。」
再加一個:「1980年代末,在學運開始的時候,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劉曉波是該校中文系的教師。他在學運開始之前因為對大陸知識界及人文思潮持全面批判態度而被視為『反叛青年』。LINK

在GOOGLE搜尋「1980年代」,約有3,150,000項符合1980年代的查詢結果;在GOOGLE搜尋「20世紀80年代」,約有983,000項符合20世紀80年代的查詢結果 Daniel~Hei 07:16 2006年8月31日 (UTC)da167168

請大家注意,這樣在自說自話是沒意思的,「我在世界上找到這一個人不明白這個詞語啊」這類說話任何人都可以說。請大家以 某個地區的大多數人 的用法為出發點去考慮,否則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還有,請拿出實質的數字或證據,而不是我「覺得」、我「認為」大多數人採用某某用詞。 -- AbelCheung 23:13 2005年12月24日 (UTC) 個人認為創建條目可以只取其中一種用詞,在該條目開頭列出所有不同地區的同義詞,然後使用重定向去整合會比較好Ws227 19:46 2006年11月16日 (UTC)

可不可以增加特別的標記?、可不可以增加特别的标记?

比如代码用[[[简体|繁體]]],显示的时候简体显示前面的,繁体显示后面的。--Siriudie (☎) 14:22:29 2005年10月5日 (UTC)

現在是否已經實行遞進轉換制度?(即zh-hant -> zh-hk/zh-tw)那手動轉換是否也應該加入支援 zh-hant 和 zh-hans 符號呀?--水水 13:06 2005年10月18日 (UTC)

只在當前頁有效的繁簡轉換、只在当前页有效的繁简转换

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只在本页有效的繁简转换,有的词语在某个页面用的很多,在其他页面又用得少,添加到繁简转换表还可能引起其他正常转换的错误;而用-{zh-hans:xx,zh-hant:xx,zh-hk:xx,zh-sg:xx}-的方式只用一次的话下面重复出现的就不按词语转换,这样一来,一些翻译差别较大的人名,按词语转换和按字转换后的名称看起来好像两个人,如:昂山素季,能否在文章中应用一个只在当前条目中有效的词语转换,这样该条目中所有出现的词语都可以正确转换。解决了上面的问题。--维游 (+_+) 01:36 2005年11月29日 (UTC)

呃....和 A 标签功能好像一样.... --  Moses+ 

Huh

所有的 乾 都会被转成 干 么?看见很多 干坤 ,呵呵。还有些人名字里的 乾 也都成了 干 ,这个不太好吧。--FatCatHu 12:57 2006年3月21日 (UTC)

正簡轉換A標籤、繁简转换A标签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繁简转换技术中除了转换表就是A标签最有用。目前要用A标签做全文转换,需要在正文里找到要转换的那个词,用类似夹注的办法做A标记,这样使得A标签的使用和查找很繁琐。建议将A标签改成清单,即,A标签本身的标记不作显示,只是指明条目正文中可能需要转换的词。这样可以在条目的开始用一系列A标签的列表清楚的指出文中用到的全文转换,这样维护起来很方便。另外,A标签很适合处理有歧义的转换,特别是专业词条,应该鼓励A标签的使用,繁简转换表应该只处理那些绝对无歧义的转换。--Alexcn 03:47 2006年8月5日 (UTC)

贊成,對於個別的條目,強烈建議使用A標籤進行轉換,從而減少對MediaWiki:Conversiontable的依賴。--Shinjiman 06:00 2006年8月5日 (UTC)
(+)-{支持}-。另外還希望設計一個小記號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百楽兎 15:39 2006年8月5日 (UTC)
能不能把鼓励A标签的使用作为正式的政策?--Alexcn 09:16 2006年8月6日 (UTC)

要是有隱形的A標籤的話也許就能達成這個功能了。但是希望像小說之類翻譯差異大的文章能作一個統一的提示,提醒使用者有作過標籤轉換。--笨笨的小B | 20巷 15:20 2006年8月6日 (UTC)

从上面看,好像有两个要求:“要是有隱形的A標籤”和“希望設計一個小記號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建议:
  • 做一个模板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A標籤就“隱形”在这个模板里
  • 建议模板为简单的一行字,位置在条目下方,分类的上方,这样不影响阅读
--Isnow 18:51 2006年8月6日 (UTC)
把A标签和标记包括在同一个模板里,这个办法很不错!--Alexcn 12:03 2006年8月9日 (UTC)

小記號的表示法,我覺得像維基文庫中放在條目標籤旁的這種方法不錯,例如:吶喊。--百楽兎 03:55 2006年8月7日 (UTC)

我的看法

技术上处理多种繁简体转换是一回事,应该不应该转换又是另一回事。虽然我没看这里的历史档案,我相信这些问题已经有过讨论。既然如此,介绍里的这段结论就更显得惊人:

“由于大陆、港澳、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多年来交流较少,许多外国译名以及新生词语也有非常大的分歧。如台湾所说的“帛琉”,在大陆却是“帕劳”,大陆使用“打印机”,台湾用的却是“印表機”。如此案例,屡见不鲜,且大大地超出了英语维基百科上英美词语之间的分歧。”

首先英语维基百科并不只面向英美,世界上英语语种也不少,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其他的就不说了,词汇、拼写的分歧更是不少。我特别去看了一下英语维基目前怎么处理这种问题,发现争论也不少,比如:

-{R|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k:Aluminium/Spelling}-

不过始终就是用一个版本加重定向和文章内解释解决的。

再观察中文维基。各地区中文词汇的分歧“也许”大于各地英语词汇的分歧,但说“大大超出”绝对是夸张。如不是政治因素(主要来自台湾),中文维基绝对没必要闹腾到繁简还分两种的可笑地步。毕竟软件是可以延伸的,词汇可以替换,词组也可以,句型也可以改,依此类推发展下去和分两个或多个中文维基还有什么区别?

繁简体字形转换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只是书写上的问题,并没有破坏信息的交流。同一个或一种人、地、事、物的词汇分歧还转换就已经在实质意义上破坏了中文维基的单一性了。如果打印机和印表机都描述同一件东西,为什么“中文”的百科书不能简捷地描述“中文”里的这两种用法?为什么我非要打开不伦不类的“台湾正体”版才能知道在台湾这件东西叫“印表机”?就为了这个?如此不伦不类的做法还不如彻底分几种语种好了,这样个别人也可以一边去自爽。


     同意你的看法aqua 2007年5月4日 (五) 06:28 (UTC)
 詳見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第一步:改寫Wikipedia:繁简处理謝謝。Srr 18:33 2007年2月9日 (UTC)
移自WP: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2007年02月20日23:15留言

詳見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第一步:改寫Wikipedia:繁简处理,特此通知各位,歡迎指教。Srr 18:35 2007年2月9日 (UTC)

  • (+)-{支持}-。Z先生沒時間回來維基看看,所以只能靠我們自己接手了。---{百楽兎}- 15:40 2007年2月10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2007年02月20日23:15留言

建议取消“咲”在简体下变成“笑”的繁简转换……

这个字在简体中应该不怎么用了 但是在日文里用的很多 于是 把人名“藤田咲”转化成“藤田笑”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烈之斩 2007年5月6日 (日) 04:54 (UTC)


这个口白人生的区域转换……

明明有写-{T|zh:奇幻人生;zh-hans:奇幻人生;zh-hk:離奇過小說;zh-tw:口白人生;}- 怎么在zh-cn的环境下看题目还是“口白人生”?(测试下别的区域都正常) ---烈之斩 2007年5月3日 (四) 17:56 (UTC)

经过测试 -{T|zh-hans:奇幻人生}- 此类转换失效 无论写了什么 题目在"大陆简体"的情况下都会显示为原来的标题(作基本繁简转换)。请问能否解决这一技术问题? ——烈之斩 2007年5月3日 (四) 18:18 (UTC)

沒辦法,標題轉換的部分三不五時常會給它故障一陣子,但再過一陣子之後又往往會自己恢復。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將該做的轉換標籤設定好,剩下的就是忍耐一陣子等它恢復了。好在,轉換內容部分用字的A標籤運作一直都還蠻正常的,是不幸中的大幸!—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5月3日 (四) 18:23 (UTC)
这样啊……那就没办法了 = = p.s.我发现我写的“什么”在zh-cn居然会变…… ——烈之斩 2007年5月3日 (四) 18:30 (UTC)

標題轉換好像從沒正常過,我都是手動「強制刷新」才能正常顯示。─懷德WiDE 2007年5月4日 (五) 03:56 (UTC)

標題轉換的功能在剛編輯完時通常會因為cache的關係不會立即生效,但是,我上面說的是有時這種T標籤失效的情況是遍及整個中文維基上的,包括那些存在許久標題轉換一直都很正常,但突然有天又失效的頁面,不知到底是發生什麼事,困惑……—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5月4日 (五) 11:41 (UTC)
经常有此类遭遇....--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6日 (日) 06:24 (UTC)

提議新建“傳統正體”或稱“大陸繁體”轉換模式

模式描述:和目前的繁簡/地區轉換一樣,可以用一個zh-tra表示。原則上,用詞和大陸地區一致,但採用正體轉換。在-{....}-裏沒有此項的時候,默認採用zh-cn加簡->繁轉換。繁體用字採用可考證的正體,而非臺灣或香港的習慣用字。如用“-{臺灣}-”而非“-{台灣}-”或“-{台湾}-”。注意:大陸雖然官方使用簡體,但稍大一些的字典全都列明相應的繁體,加上衆多古籍文獻,由此確定一個正體標準並不困難。

好處:

  1. 滿足像我這樣大陸出身但喜歡使用繁體漢字的人士(包括很多維基人是在接觸維基百科之後轉向傳統漢字的)的需求。
  2. 暫時爲解決繁簡轉換/區域轉換的矛盾提供一個折衷方案。
  3. 對於一些人名翻譯(比如足球方面,通常大陸和香港各有一套翻譯,而臺灣沒有),如果只標明zh-cn和zh-hk,zh-tw的寫法是跟香港走的,而臺灣基本不使用粵語,所以會搞得比較糊塗,但大陸和香港編者在確定臺灣通用譯名時也有困難。有這樣一套中間方案,zh-tra可以簡單從zh-cn轉換,而zh-tw在空缺的情況下直接採用zh-tra的翻譯即可。

--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5月11日 (五) 13:45 (UTC)

你说的这些以前有过讨论,解决步骤和你设想的稍有不同,就是把繁简字(将采用zh-Hant和zh-Hans)转换与地区用词转换分开,这样可以自由组合所需要的形式。目前还缺乏技术方面来支持,还是那一点,希望有中文程序员先写出原型并测试才可以。— fdcn  talk  2007年5月11日13:56 (UTC+8 5月11日21:56)
如果只是多加一種轉換模式,不過就是現有程序裏多加一個項目以及轉換默認來源的問題,然後把繁簡轉換的方案修訂一下就可以了,也不用改太多以前的文章,技術上有什麽困難呢?地區和繁簡組合裏,恐怕臺灣簡體就沒什麽意義了吧。廣東簡體(用詞同香港並用簡體字)不知道有沒有需求。--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5月11日 (五) 14:13 (UTC)

我來補充一下「缺乏技術支持」是什麼意思。之前在此的討論,希望能設立繁簡體「公版」,也就是只轉換字體,不轉換地區慣用詞的源文件,使得字體轉換與用詞轉換脫鉤;這套方案經過討論,已經有一定的共識。然而,目前還沒有技術人員撰寫程式,以使得它能夠實現。也就是說,所謂技術困難並非技術上的難度太高,困難是缺乏實現它的人員;已經有了方針及共識,所以這算是技術方面的問題,稱之為「技術困難」。

另外,關於zh-tra的要求,在 RFC 4646 的「字體tag」已經有相關規定。語言tag是zh,而我們可以加上optional的字體tag(如傳統漢字Hant、簡化漢字Hans、拉丁字母Latn)。這樣一來,polyhedron所說的zh-tra,符合RFC的正式名稱應該是zh-Hant-CN;而因為字體tag是optional(可選),原有的zh-CN、zh-TW等仍繼續有效。這些規定也符合字體與地區用詞分別處理的方向(或說之前討論的共識剛好符合RFC規定才是)。—Fauzty 2007年5月12日 (六) 10:48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大陸繁體雖非當地現行規範字,但還是無法徹底廢除。因為大陸繁體與中華民國正體有差異,所以新建“大陸繁體”轉換模式無不可。—Jusjih 2007年5月17日 (四) 01:32 (UTC)
題外話,有人知道中國東方航空的機身為什麼會以繁體寫公司名呢?—Ellery 2007年5月17日 (四) 05:37 (UTC)
进来插一句,新建转换是没有必要的,至于差异问题,那是因为输入法问题,需要输入法开发公司进行纯人力仔细修正才能彻底解决,大陆繁体和港台的差异只是编码,GB和BIG5 简体系统一般是无法输出正宗BIG5编码的,字的差异只是人为造成的错误。至于东航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公司名等,改回用繁体。繁体虽然难以书写(书写麻烦),但美观也是肯定的。—我是火星の石榴 2007年5月19日 (六) 06:27 (UTC)

繁體是用『布 局』?? 還是『佈 局』??

看到這個問題『布 局』?? 還是『佈 局』??

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 台灣使用的是『布 局』...另一個查不到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也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也是 --繁簡體問題 12:48 2007年6月12日 (UTC)

個人認為兩種都有,我沒做過文字學考究,不過目前有可能是在轉型期,所以兩種都有用。有可能是佈字假借布,現在要轉型到佈;也可能是佈字使用頻率過低,現在要將佈字的意思轉移給布字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19日 (六) 11:48 (UTC)

可以參考http://info.hktdc.com/correspondence/rhetoric/2am.htm 有關於這個的指引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25日 (五) 14:59 (UTC)

這連結可靠度不足,我認為的原因如下:
  1. 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這個大陸機構做出來的東西,能信實並確切反映台灣、香港、澳門三地的正體和繁體字詞的使用情況嗎?確實有錯誤「反映」。
  2. 網頁中說「確定之原則」中只有「化繁為簡」(而且還是排第一)而沒有「用字分工」,這明顯有「簡化字中心主義」之嫌。
  3. 它有四個「原則」,表格中只是直接寫建議用甚麼和不用甚麼,沒有寫基於哪個或哪些原則。
  4. 它以普通話作標準,無視粵語讀音,例如「紀」和「記」、「聯」和「連」,香港用的東西竟然無視香港讀音,這是甚麼一回事?
  5. 當中有些根本就是簡化字簡單地轉成繁體字而成的錯別字,怎麼會是「相通字」?
--LungZeno(talk) 2009年7月5日 (日) 19:58 (UTC)
我台灣人,從小就學"佈局"。Rocking Man OGC 舌戰 2009年8月23日 (日) 05:34 (UTC)pig2008

检讨地区用词转换标签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最近地区用词转换出现混乱的现象,各人多有投诉,地区用词转换标签也设立约半年,是检讨该做法的时候了。

现在的现象表明,自动转换的地区用词分得越细,越多,转换就会越混乱,这在技术上显然难以避免。因此以地区转换标签来解决地区用词问题的做法,不但行不通,还会造成维基的混乱。

而且,大陆新马的繁体字使用者,港台的简体字使用者,其他地区用词的使用者要用何页面的问题并无解决。要其他地区的中文使用者选择“大陆简体”、“台湾正体”、“新马简体”、“港澳繁体”的做法是否恰当,也值得质疑。

虽然在Wikipedia:關於改革字體、地區詞轉換功能的調查中已经取得增设简繁公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词转换等共识,但由于在技术上的原因,简繁公版没有实现。多人也没有遵照此共识,不必要的用词转换不但没有减少,还越设越多,造成混乱。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地区用词分页的设立理据,即“看不懂”和“避免被吞沒”也是站不住脚的。

使用维基的,不论是维基人或阅读者,自然是网上一族,上网者,到其他地区网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常接触其他地区用词,我在各论坛上常看到大陆港台人,海外华人一起讨论,并无问题。

在语文上来讲,中文的同义词本来就多;现代人也多学几种语文,连差异非常大的外语都搞得懂,“看不懂”同是中文的“同义词”是说不通的。

而事实上台湾人常创新词,且引入日本汉字的现象非常普遍,什么“熟女”、“宅男”、“一极棒”琅琅上口;香港人也多有创意,什么“番鬼佬凉茶”、“波士”等也很多,也不见产生什么问题,要搞懂其他地区中文用词,相信在IQ上也非难事,没道理日本汉字就懂,其他地区用词,尤其是大陆用词就搞不懂。

由此可见,“看不懂”是假的,“避免被吞沒”才是问题所在,而“避免被吞沒”基本上是一种政治诉求,与设立一网上百科全书并无关联,因此就要设立地区用词分页,是不通的。把政治带入维基的做法也不恰当。尤其是现在造成转换混乱,令其他地区的维基人困扰,地区用词分页的设立是否恰当更是值得质疑。

其实设立地区分页,在我看来,还有一说不出口的因素,就是“排斥其他地区用词的心态”,这心态是不理性的,是否正确也值得质疑,维基更没有必要为这种有问题的心态而设立地区用词分页。

既然地区用词分页在技术上,在理据上都很有问题,也与建设网上百科全书并无太大关系,并且还让维基混乱,造成某些维基人的困扰,就不应当继续存在。

中文只需要简繁字体转换,至于地区用词,中文维基只要在条目内注明各地区用词“又称.....”即可,只要内部连接做得好,就没问题了。至于条目用何名称,应做出如Wikipedia:命名常規的规定,条目内容倒需要规定相同事物只能用一词,这些都可另行讨论,不会有太大问题。

要知道世界上极大部分中文网站不要说地区用词分页,连地区用词“也称.....”都没有,中文维基有加入地区用词就已经很好了,还要设立地区用词分页就过头了。--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17日 (日) 03:09 (UTC)

我還是反對取消詞語轉換。首先,即使單一條目內容可以統一用詞,那麼用到該用詞的其他條目呢?第二,即使有用詞轉換,還是有人會堅持要移動/修改到台譯、港譯、陸譯,若沒有用詞轉換,編輯戰必定更嚴重。--Jnlin討論2007年6月17日 (日) 04:40 (UTC)
(-)反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上面真實事求是兄的意見,很多都是建立在自己個人的推論、觀感之上,但是如果是參與中文維基更久的用戶都知道,一路走來其實包括字體與用語轉換的機制,都是支持者眾、反對者寡,因為它是一個很完美的妥協機制,少了它,中文維基上會出現更多不必要的紛爭。其實上面發言中所謂的『混亂』,很多都是因為預設轉換或轉換總表在設定時顧慮不夠造成過度轉換的問題,這點不諱言,在使用方便之餘有時的確是會出點錯造成困擾,因此以我個人而言,最近也是集中在個別頁面上使用noteTA標籤而盡可能不去動到總轉換表。像這種可以用技術性的方式解決的缺點,實在不該拿來蓋過此機制在觀念性上無可替代的優點。我可以明確指出,取消地區用語轉換等於中文維基拆夥分家的開始,因為當初中文維基的統一就是因為有這系統的發展而維繫整合的,要去動搖這關鍵的支柱之前請先三思!—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17日 (日) 06:32 (UTC)
To 大象:您说真实事求是的观点“是建立在自己個人的推論、觀感之上”是完全无视事实的。从词语转换开始的第一天,反对的声音就绝不是个别。其二至于“支持者眾、反對者寡”的原因,我想您是一位资深维基人,想必对其中的原因非常清楚。一方面说声称不能用十三亿的中文人口使用基数淹没少数人的声音,一方面知道维基受封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掩盖别人的声音,这种双重标准实在让人汗颜。其三,中文维基不是大陆人的维基,不要把“不分裂”当作给大陆维基人的恩赐和讨论的筹码。—lastman(Talk) 2007年6月17日 (日) 07:38 (UTC)
To Jnlin:即使有了词语转换还是不能解决条目命名的问题,仍有人要坚持和移动修改,比如说“-{海参崴}-”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争执。词语转换这只不过对是鸵鸟心理和由此引发对编辑战的让步和妥协,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面方法。矛盾发生的原因不在这里。—lastman(Talk) 2007年6月17日 (日) 07:38 (UTC)
是的,因為沒有轉換會出現更多的編輯戰,這樣作也許很鴕鳥,但還蠻有效的。--Jnlin討論2007年6月17日 (日) 14:08 (UTC)
我想中文维基所面临问题不是特殊的,而事实不过是中文使用者由于现实世界的政治冲突带来的互相抵触心理使矛盾激化,才会出现大象所说的那样他朋友对大陆的词语用法如此“不习惯”,“看不懂”。其实像这样的insular人在大陆的也绝不是少数,虽然比例可能相对比较低。如果词语转换是专门为迎合这种心理而设置,真是太遗憾了。英语维基能解决的美国与英国词汇之间的差异,中文就没有理由做不到。像这样的代码-{A|zh-hans: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zh-hk: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zh-sg: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zh-tw:南昌暴動、秋收暴動、廣州暴動;}-,看似聪明,其实是在侮辱维基。—lastman(Talk) 2007年6月17日 (日) 07:38 (UTC)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赞立刻取消地区词语转换。列宁说过:“我们退后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前进两步”,毕竟中文维基要想取得发展就不得不妥协,即使地区词语转换再不合理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我主张一、字型与地区用词分离。二、将词语转换的使用限制在外来人名、地名的翻译上,内文转换,并尽量在条目开篇说明。且不能阻碍和给不能熟练操作中文维基系统的使用者了解其它地区的词语用法造成不便—lastman(Talk) 2007年6月17日 (日) 07:38 (UTC)
首先,应当取消在程序中预设的“词语转换”,将词语转换用noteTA模板实现,约束在个别条目内部,程序仅仅保留“繁简字转换”的转换表。另外,lastman说的于我深有同感。完全取消词语转换,目前不可行,但是类似“-{A|zh-hans: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zh-hk: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zh-sg: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zh-tw:南昌暴動、秋收暴動、廣州暴動;}-”这样的“观点转换”,需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政策,约束词语转换的使用。--Alexcn 2007年6月17日 (日) 08:39 (UTC)
同意不應該有觀點轉換的事情發生。--Jnlin討論2007年6月17日 (日) 14:08 (UTC)

自动转换的地区用词设得越多,转换就会越混乱,这是必定的。若现阶段要保留地区用词分页的话,如lastman所说,严格控制自动转换用词的范围是可行的方法。

不同意转换标签的设立减少了编辑战,在半年前只有简繁体转换标签时,编辑战也没有那么厉害,只要命明常规规定的好,除了少数较极端的人外,个人不认为大部分维基人会为了地区用词引发编辑战。

我比较在意的是大陆新马的繁体字使用者,港台的简体字使用者该用何页面的问题,为了满足某些人对地区用词的喜好,而忽略牺牲这些人是不公平的。

另外要其他地区的人从四个地区用词标签中择一使用,亦非恰当的做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若现在四个转换标签是美国繁体、英国简体、柬埔寨繁体和古巴简体,要大陆新马港澳台人择一使用,你会有什么感觉?就算是用词与以上地区类似,也觉得受轻视,一走了之是很正常的,我相信自地区用词转换标签设立以来,已经档住不少其他地区的人成为维基新人,这是非常可惜的,毕竟世界各地的当地人较清楚当地事,失去这些人将严重影响中文维基的发展。

之前的讨论是设简繁公版解决以上问题,但还是不公平,试想大陆新马的繁体字使用者必须用公版,简体字使用者就可以有自己的专属用词页面,这说得通吗?

地区用词分页的设立实在是给维基带来很大的麻烦,而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某些值得质疑的心理而已,个人认为消除之才是最好的做法,不过现状做不到,只能用其他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大家有什么好方法?--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17日 (日) 16:25 (UTC)

維基百科的系統改良,應該要以提升此計畫的對於讀者的服務品質為依歸,而不是讓某些人搞公平理論的實驗場。上面這種理論,只能說是齊頭式的平等,為了要讓各種喜好的用戶平等,所以將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稍具規模的大陸簡體、台灣繁體與港澳繁體取消,將所有人都拉下來一起爛一起亂就叫平等,我不懂其中的意義何在?當時我認為額外增加繁體與簡體公版這主意之所以可行,是因為至少它能在不影響大部分人既有權益的前提下,想辦法提升那些未受到照顧的人可擁有的權益,因此對於整體用戶而言是有好處的,但是這和取消地區用語轉換是兩回事。取消這轉換機制到底對誰有利?會讓人用起來更方便?我想不通,除非有人認為看到別人的不方便與損失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得利,那這種比爛心態還真是讓人心寒。
用語轉換總表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小心地使用這點,我個人也支持,因此我鼓吹盡可能利用NoteTA這種單頁轉換的機制根據條目需要調整轉換方式,將可把錯誤轉換的機率降到最低,但這跟取消地區用語轉換,仍然是兩回事。
真實事求是兄說『在半年前只有简繁体转换标签时,编辑战也没有那么厉害』,我不知道這推論是基於哪來的統計數字上還是單純只是個人臆測,但以我的觀察而言這只能說這實在是胡扯。在地區用語轉換標籤實施之前,我一天到晚遇到一些新來的用戶,將我用繁體撰寫、使用台灣這邊譯名的條目內容,強制改為其他地區用語,這些人因為不懂規則所以為所欲為,才不會管上面所說啥『只要命明常规规定的好,除了少数较极端的人外,个人不认为大部分维基人会为了地区用词引发编辑战』,這樣的情況輕則一筆回退之後沒事,重則書信往返好幾回跟對方溝通半天也不見得對方會聽從,老實說,實在吵得很煩。但自從地區用語轉換啟用之後,只要訂正過轉換標籤的條目,幾乎很少還會發生這種用詞改來改去的情況,光這點我就覺得轉換機制是值得的。我是個務實派的人,能讓前來閱讀的讀者覺得文章容易看懂好理解就是值得,我同意Lastman兄的部分主張,用語轉換應該用在譯名差異方面而不是用來解決意識型態的歧異用途,不過想要補充一點的是除了譯名差異外,也有存在一些用語習慣的差異(例如台灣所說的『-{品質}-』vs.大陸所說的『-{質量}-』),像這樣的習慣差異也是可以用用語轉換標籤來處理。但是,各位不應該因為這些幾乎可以說是特例的小缺點,就全盤抹煞用語轉換的優點。重申一次,這種開倒車的主張,只能說是因噎廢食,齊頭式的平等而非真平等!—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17日 (日) 20:11 (UTC)

同意大象兄的看法。--Jnlin討論2007年6月18日 (一) 10:17 (UTC)

不能同意大象的说法,大陆新马的繁体字使用者,人数加起来可能比港台人口更多,难道港台人的用词喜好就应该被照顾,这些人的文字喜好就应该被忽略?这是很实际的问题,绝对不是如大象所说的是“搞公平理論的實驗場”。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强调纯地区用词的,我个人就认为这么强调地区用词其实是很无聊的事情,也不认为公版是“爛”和“亂”,都是中文,又不是参杂日本汉字及英文,那里会乱?

我们都在只有简繁标签时代活动过,你说你因地区用词遭遇编辑战,那也可能只是你的个人独特经历而已,不见得是维基整体如此,我就没有类似遭遇。你有什么资格认为你说的就是事实?我说的就是胡扯?还有,请你注意用词,也不要常用感叹号大喊大叫,注意维基礼仪,这些做法也只会证明你不想就事论事的讨论及心虚而已,也令人怀疑你是否要将讨论引向骂战,令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请自重。

不让任何人有被歧视的感觉,即公平。本来就是维基的正式方针wikipedia:文明的规定,我说的是维护维基正式方针的话,地区用词标签的设立,由于考虑不周,已经令很多人有受歧视的感觉,例如大陆新马的繁体字使用者及其他地区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如要比较,“被歧视”比你说的“编辑战”更为严重,因避免编辑战,而令人被歧视,这是因小失大。

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地区用词标签还是去除的好,部分人对地区用词的喜好,对异地用词的反感,不能够盖过维基方针,但现在由于某些维基人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才会令维基走上了违反方针的歪路。

大象兄也没必要如此激动,若能够完美的解决上述问题,地区用词分页,就没有被撤消的必要。我说的都是需要注意的事,请不要眼中只见地区用词,忽略其余,甚至忽略了维基的方针及成立的目的。--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18日 (一) 12:37 (UTC)

去年讨论的时候我支持取消地区用词转换,只保留繁简公版。但是现在想来,这种想法过于激进,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技术改良的目的首先是保证条目质量,其次才是公平性。应该保留地区用词的转换。但是,用词转换滥用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我建议取消系统预设的公共词语转换表,仅在单个条目内分别设置局部转换。这样,一方面解决“-{公车上书}-”变成“-{巴士上书}-”之类的转换错误;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觉得转换不公正,可以在这个条目的讨论页讨论如何修正,这本来就是解决BPOV的正常渠道。--Alexcn 2007年6月19日 (二) 03:50 (UTC)
無關的幾句話:馬新我不知道,然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的現實是贊成簡體字遠超正/繁體字的人,有人嫌這是什么與臺灣靠攏,但更多的是嫌麻煩,贊成拉丁化的真要統計起來,搞不好比贊成正體字的還要多(大陸的一些文盲就是不會寫漢字,卻會寫漢語拼音)。同樣,數字才是權威,管他是誰,如果不能舉出設立更多字形版后編輯戰的次數與之前的編輯戰次數,一切都是空談,都是「主觀論斷」!而目前維基的編輯戰,就真的全與轉換系統有關?如果真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就請認真做功課,把所有需要的、支撐自己論點的數據與文字找出來,否則那就只是「我認為」「我經歷」的原創研究而已,所謂的經歷過「未分家的時代」更是倚老賣老。如果真要講被歧視,那么仗著大陸人多就蔑視港臺,豈不是和他看不起的港臺一樣。光提港臺如何欺壓「弱勢」,那么請問對于眾多條目里針對1949年10月1日采用「解放」來敘述是否就是中立?就是尊重?以上言論直接了些,但抱歉,我對話里有話的風氣已經無法忍受,最好是打開天窗說亮話,不要撐著保護傘在那里大玩文字游戲。—出木杉 2007年6月18日 (一) 13:30 (UTC)
上面有個關鍵的重點,但是真實事求是兄一直沒有想通,那就是,剝奪大陸、新加坡、香港、台灣用戶的既有權益,並不代表就是提升其他地區用戶的權益。為了能照顧其他地區用戶的權益,公版的建立我並不反對,目前的問題在於,鼓吹公版建立的人自己本身沒有技術能力,只能動口不能動手無法去實踐自己的主張就算了,卻在這裡宣揚應該要剝奪掉其他人的權益,這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是為了替大家謀福利還是在扯後腿,我相信大家自有公評。我認為與其在這邊浪費口舌老調重彈,不如想辦法去找到真的擁有技術的人可以幫忙建立起繁簡公版,在這件事真的能做到之前,說再多都是枉然!—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18日 (一) 20:52 (UTC)
把太多的精力浪費在字體版面的問題上,實在是有害無益。今年2-4月份左右,印象里正是字體問題鬧的最兇的時候,每日條目成長掉到120左右。現在好不容易回到160左右的水平,又面臨罷免某位管理員和刪除制度的討論,繁簡問題再插一腳,條目成長恐怕掉到一百以下也就指日可待。難道這就是「為維基好」?最后,還是說一句,說話前最好是做一下充分的調查研究,否則都是空話。同樣,現在的字體改革也是如此,如果不能拿出技術解決方案,如果不能拿出數據來證明有地區用字版后中文維基發展的有多差,否則就是沒有說服力,一句空談罷了。不久前中國大陸肉蛋價格狂漲,電視上一位女性官員竟說肉蛋價格上漲,可以用魚等水產品代替,我猜這位女士不是太有錢全靠傭人來買菜,就是壓迫他丈夫。字體轉換問題現在竟也有類似觀感:「既然目前的字體轉換不好用,索性一起濫好了」。試問一下,大陸人可以自由的去選大陸簡體就不是「吞沒」「政治訴求」,而港臺人爭取應有的權益就成了「政治訴求」。我請一些人在講話之前先做調研,不要和上面的女士一樣,連豬肉和魚肉價格都分不清楚。(PS:論壇上滿是政治口水,這些內容除了些外國人名翻譯之外,差異較小,事實上根本連科普性都沒有。但其他領域的條目卻絕非如此。論壇和維基根本就是兩碼事,若維基淪落到百度那樣的論壇水準,是維基人所樂見的嗎?)—出木杉 2007年6月19日 (二) 02:58 (UTC)
真实事求是的观点确实反映了中文维基百科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有建设性的,并不是“浪費口舌老調重彈”。更何况半年前就约定今天对语言标签实践的过程进行检讨,要不是真实事求是兄提出,估计会被大家刻意淡忘。正如实事求是所说的那样,地区词语转换,本身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游走于wikipedia:文明方针的边缘。是将地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措施,也是中文维基独有的怪胎,根本是意识形态作祟。记得大象兄曾经“教导”我们说,“民主国家”的翻译和词汇用语都是“五彩斑斓”的,那么拒绝其他地区的词汇用语也不大说的通。我一个基本不接触港台媒体的人,港台惯用词汇差不多都能看懂,因为在生活中仍是经常有接触。除非台湾正处于锁国状态,否则不可能会对香港、大陆的习惯用词一窍不通,您说是么。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有地区词语转换存在,但仍有人将源代码中的“-{斯大林}-”改成“-{史达林}-”,将“-{卡斯特罗}-”改成“-{卡斯楚}-”,我都当作没看见处理,可见语言标签的矛盾调解能力也是有限的。这里也希望大家将地区词语转换实施半年以来,所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提出来,以供检讨和改进。我个人的意见是将地区词语转换限制在外语人名与地名的音译上,不做习惯用语的转换。—lastman(Talk) 2007年6月19日 (二) 03:58 (UTC)
我也常常遇到改動的情形。通常用標籤可以解決「搞不清楚狀況,只是看到顯示出來的名字不是熟悉的名字而曲修改」的新手,但是標籤無法解決對地區用詞有過份執著的維基人,而取消地區用詞,只會讓前者更多,對後者的消除沒有幫助。--Jnlin討論2007年6月19日 (二) 04:04 (UTC)
有個問題倒是想了解一下,就是非中國大陸的IP,以未登錄狀態時訪問維基,顯示的是什么字體?我每次都是大陸簡體。如果這些修改是匿名的,其對方針不熟悉,也并非不可理解(我本身就曾遇到多次IP用戶把-{哆啦A夢}-改成-{多啦A夢}-。但是試問一下,有老手會故意這么做嗎?如果新手對維基的政策了解了,卻還故意去改為其所在地方的名稱,那才是有問題。另外,別忘記了,所謂的「公共」正是由一個個個體所組成的。無限放大字體轉換系統的瑕疵,卻對其的功勞絕口不提。這恐怕也不正常。—出木杉 2007年6月19日 (二) 04:07 (UTC)
預設字體是看瀏覽器送出的字體串。例如英文版的OS,看到的是簡體;送出zh-cn的瀏覽器看到的是大陸簡體;送出zh-tw看到的是台灣繁體。--Jnlin討論2007年6月19日 (二) 04:11 (UTC)

「此處不許X」 「為何你先X」 「他X由他X」 「要X大家X」67.103.245.50 2007年6月18日 (一) 23:33 (UTC)

字詞轉換有其功用,但必須避免殃及池魚,例如「-{巨集/宏}-」也許是某個詞語的兩岸用法,但如此一改必然牽連甚廣,出現-{「黃巨集發」、「巨集碁股份有限公司」}-等古怪詞語,那麼便不應改動,寧可在「-{巨集/宏}-」的使用時才作人手分區標籤。又如「-{數碼/數位}-」,其實不是必然地在一方只用其中一個,例如「-{數碼暴龍(or數碼寶貝)}-」的「-{數碼}-」便不會轉作「-{數位}-」,這也不宜自動轉換,只宜人手轉換。--小狼 2007年6月19日 (二) 08:53 (UTC)
现在的繁简转换的混乱状况,倒是让我支持取消用词的系统自动转换,只是做字对字的自动转换。用词转换可以在每个页面上单独进行。否则只是为了对付分词错误,就让人大伤脑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19日 (二) 09:23 (UTC)
如果轉換系統天天抽風當然可以研擬取消,但現實沒有。通常都是局部的。類似前段時間的普遍性的無預警失靈并不很多。手動轉換當然是越多越好,目前也有普遍的趨勢,但是現在就全面實行恐可能不大。—出木杉 2007年6月19日 (二) 09:48 (UTC)

手动转换其实也不值得鼓励,现在有些条目打开编辑一看后面一堆转换标,签简直没法编辑。—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6月19日 (二) 10:18 (UTC)

出木杉,说话要公平,我没有统计数字,大象也没有,你说的“贊成拉丁化的真要統計起來,搞不好比贊成正體字的還要多”也没有,不要一面倒,讨论要就事论事,不要偏帮,也不要胡乱做出讽刺。

我是坚持只设简繁转换的,这当然有技术支持,恢复只有简繁公版的状态是很快的,把zh-cn与zh-tw改成简体及繁体,将自动转换设成只做字体转换,不做用词转换即可。重要的是命名常规要设计好,还有需要规定条目内容只能用一同义词等。

而我提的两点,即对使用繁体字的大陆新马人之影响,及只有四个地区用词分页对其他地区人的影响,乃是地区用词转换标签仓促成立后而产生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很明显已经违反维基的文明方针,必须要改进。我的看法是要完全撤消地区用词分页,若有人要设法保留地区用词分页,请提出可行的方法及采取行动。

大象兄,地区用词转换标签是你们搞出来了,既然严重影响到其他人,另设公版应当是你们责任最大,何以只指责我不行动?总不能只顾自己爽,不顾被你们影响到的人吧,每次我看到这种老子爽就好,你受罪你活该的模样,就感到遗憾。--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19日 (二) 12:37 (UTC)

我的意见和shizhao相同:取消系统的全局转换用词表,只保留繁简字转换,用词转换仅仅在条目中手动实现。另致Mukdener:现在的noteTA模板比起以前逐条的转换来说好用多了,也非常清楚。不知道这个模板是谁做的,非常感谢他们。我觉得建立这套模板的贡献仅次于建立系统转换的zhengzhu。--Alexcn 2007年6月19日 (二) 14:17 (UTC)
逐步取消系统的全局转换用词表是上次討論的共識,但目前沒有技術人員去實現他。--Jnlin討論2007年6月19日 (二) 14:53 (UTC)
那么是不是可以结束这个讨论,转到繁简转换页面那里讨论实现细节了?--Alexcn 2007年6月20日 (三) 03:13 (UTC)
我認為真實事求是兄的發言有點誤導的嫌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知道,繁簡轉換系統打從一開始實施開始,就已經配套了用詞轉換標籤的存在,只是當時是以zh-cn標籤來替代表個簡體領域,以zh-tw代表繁體領域,直到後來追加了zh-hk與zh-sg這兩種轉換之後,才打破當初的二分法,開始有了同一種字碼但對局部用詞進行轉換的機制。整個發展並不似上面所言,是先只有字碼轉換,後來才因為『我們』搞出地區用語轉換而變成今天的狀態(如果我真有搞出繁簡轉換系統的能力就好了,在此感謝真實事求是兄的抬愛,可惜我的能力只夠繼續耕耘各條目上的noteTA標籤讓它更完善,但沒有替您完成願望的能力)。基於這發展歷程,其實目前的中文維基早已存在恢復地區用語轉換標籤設立前狀態的機制,那就是直接選擇『不轉換』標籤,但並不存在『恢复只有简繁公版的状态』,因為,繁簡公版從來就不曾存在過,那又該如何恢復之?因此在之前的討論中,我表達了樂見有人願意幫忙額外建立繁簡公版的態度,以彌補在cn、sg、tw、hk這四個標籤之外,其他不想選擇其中任何一個標籤進入的用戶,也有享受繁簡轉換機制的機會,但是我從來就沒有支持過所謂『建立公版,取消地區轉換』的選項,至於其理由我已經解釋多次,不再累述。
還有,真實事求是兄的發言屢次提及『地区用词转换标签严重影响到其他人』,但是,這個其他人到底是誰?為數有多少?到底因為轉換標籤的出現而受惠的人比較多?還是受害的人比較多?如果真的有人因為轉換標籤的存在而覺得權益受損,他們到底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長久以來上面假設中的『受害者』從來就沒有實際出現並且表達過他們的意見,真實事求是兄使用的是簡體中文,因此我不認為唯一發表類似意見的您是傳說中『大陸新馬繁體字用戶』的一份子,但是我現在隨便到處問一下,一定找得到一堆經常幫忙訂正地區用語轉換標籤、實際上在利用這功能並因此獲益的維基人。我希望能實際聽到真正屬於這傳說中受害的一群人他們的聲音,針對他們覺得權益受損的部分,在不影響其他用戶既有閱讀便利性的前提之下進行規則/系統的改良,以便達到雙贏的目標。目前真實事求是兄一直在鼓吹的提案,很顯然是剝奪許多已知用戶的便利性,去成就為數不明、未知用戶的『公平性』(注意,只有繁簡公版存在的動議本身並不能帶給這些用戶比較高的便利性,頂多只能說是讓大家一起不方便而已),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提案,且我相信認為地區用語轉換帶來便利性的用戶,不在少數(如果對此敘述有存疑,建議可以實際發動投票調查一下既有用戶的意向)。
最後,我同意Alexcn兄所說的,新登場的noteTA標籤,已經可以大致上避免過去轉換標籤過多造成編輯困擾的情況,清晰明瞭好整理。至於取消轉換總表將用語轉換的任務轉移到noteTA之上我原則上也支持,但建議可以先從較短的詞彙開始取消起,因為通常超過三個字以上的詞彙要造成錯誤轉換的機率非常低,兩個字以下的詞彙因為所謂『白癡造句法』的緣故而錯誤轉換的機率較高,至於像是「-{宏}-」這種只有一個字的字彙,打從一開始根本就不該列入總表,當初加入這項轉換的人實在是太不謹慎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19日 (二) 20:36 (UTC)
問題應有辦法解決吧?像「-{宏}-」這種只有一個字的字彙不該列入總表;常見會被歧讀的,就把兩者都列入詞表,例如詞表有「-{奶油/忌廉}-」後,「-{我係小忌廉}-」會出錯,就把「-{我係小忌廉}-」整個詞語入進詞表,系統先取最大的詞(「-{數碼暴龍}-」的解決方法相同)。而「-{塞拉利昂/獅子山}-」一類難以用技術判定的就不列入詞表為佳。--小狼 2007年6月19日 (二) 21:27 (UTC)

我倒认为,地区用词转换标签很好。甚至可以考虑多加一些。毕竟,“看不懂”是真实存在的,上面的真實事求是不能按照主观立场发表意见。—汉超高祖圣武桓文大帝刘Jerry诽谤朕 2007年6月19日 (二) 21:49 (UTC)

維基的目標是實現「大家都很爽」,去掉繁簡標簽只能是從「一部分人爽」變成「幾乎全不爽」。自己提出一大堆的理論,實際執行卻通通推給別人,更讓他人質疑自己的堅決程度。與其在這里不斷鼓吹,不如先如user:PhiLiP一樣,盡可能在多的條目里加入noteTA模板吧!—出木杉 2007年6月20日 (三) 02:07 (UTC)
你对维基的认识需要加强,维基的目标是实现「大家都很爽」?这当然是不对的,维基不会让触犯其方针者爽,请问维基会让侵犯版权的人爽吗?会让喜欢推广台独史观或搞统战的人爽吗?维基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收集世界上所有知识,而非给人爽。
若从维基强调中立的方面来看,各种观点都需列出,也就是说大家都会在维基上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观点,以此角度来看,维基倒比较接近「幾乎全不爽」。真正会爽维基的主要是一种人,就是实事求是者,这些人希望看到事实,尊敬事实,看到事实的爽,能够盖过看到不同观点的不爽,所以才会热衷于维基。
港台人要爽,建立地区用词分页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够影响到维基的发展,更不可触犯维基的方针,这次的做法,只能说很遗憾。--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21日 (四) 16:10 (UTC)


(-)反对:閒來一翻,又見此一年度討論。所有各方討論在幾個月前都已轟轟烈烈完整論述,地區用詞轉換標籤使用以來,我不見產生什麼問題,反而解決不少紛爭,如果再提出的論點沒有新意(如具體提出分頁如何造成維基混亂,加以訂正之,並討論是否問題根源是否因標籤而起),又何必炒冷飯浪費大家時間。
我贊成先行取消三個字以下的全局詞彙轉換,以逐步達到取消全局詞彙轉換的目標,全局詞彙轉換造成的問題上面已有類舉,其它例子不勝枚舉。— WiDE 懷德  留言  2007年6月21日 (四) 03:20 (UTC)


受影响的人在这里,也已经提出要求,请看提議新建“傳統正體”或稱“大陸繁體”轉換模式。若在半年前只有繁简标签时,相信他在有页面可用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做出此要求。

至于我说只有四个地区用词标签会减少其他地区的新人参与,不可能会有统计数据,这些人也很难会提出意见,因为很可能一看到只有四个地区标签,还不懂如何在维基发表意见就走了。

Wikipedia:投票/增加「香港繁體」轉換標籤于11月结束生效,在 统计数据上看到12月后的新人增长还比之前只设简繁标签略逊色,可见只设简繁标签在被人接受方面没有太大问题,设立地区转换标签是多此一举。

不过显然地区用词分页的支持者非常坚定,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就此打住吧。--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21日 (四) 16:10 (UTC)

您舉的例子是在原有的地區分頁原封不動下新增公版,您要的是拿掉地區分頁以達到你要的效果,這其中顯然有差距。基於善意推定,我就不說什麼偷換概念之類的話了,您自個兒個想個成語填上。67.103.245.50 2007年6月21日 (四) 21:52 (UTC)

真是不知所云,上面的例子与“原有的地區分頁原封不動下新增公版”有何关系?--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22日 (五) 15:43 (UTC)
您舉例作為支持佐證自己立場的『大陸新馬繁體用戶』爭取的是繁簡公版的建立,但是您卻把它拿來作為『撤銷地區名詞轉換』的立論基礎,因此才被IP用戶67.103.245.50認為是偷換概念。事實上,您的主張之所以沒什麼共鳴,並不是因為地區用詞轉換的支持者堅定不堅定的問題,而是因為您的主張背離了主流意識、支持者太少,兩件事之間還是有點程度差異的!—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22日 (五) 18:22 (UTC)
我的举例是对你提问的回应,也说明现状违反方针,用来作为撤消地区用词分页的佐例也是可以的。现在确实支持者不算多,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但主流意识是会改变的。--真實事求是() 2007年6月23日 (六) 16:10 (UTC)

離題問問,傳統字簡化字公版和地區詞彙轉換不能相容共存嗎?地區詞彙轉換一定違反目前方針嗎?—翔風·艾倫·獲加有事找我*^-^* 2007年6月26日 (二) 05:49 (UTC)

繁简转换的实现细节

看了一下mediawiki源文件里zhtable下面的文件,那里是生成系统预设转换表的地方。谁可以介绍一下现在中文维基里面有哪些页面提供了其他转换表?优先级是怎么定义的?谢谢。

现在看起来,zhtable目录下的文件有:

  1. simp2trad.manual, trad2simp.manual
  2. tradphrases.manual, toTW.manual, toCN.manual, toHK.manual, toSG.manual

其中“1”是一对一的繁简字转换。“2”是一对多转换和地区词语转换。看起来,只要把“2”中的文件清空,在系统页面上实现一对多转换表即可。或者,所有的转换表都放在中文维基系统中维护,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修改,避免修改mediawiki程序的麻烦,只是不知道对性能会不会有影响。--Alexcn 2007年6月20日 (三) 03:31 (UTC)

可否采用塞尔维亚语的方式,见bugzilla:7860,采用这样的url: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2日 (五) 03:58 (UTC)

有种分家的感觉。而且,默认进入哪个url呢?我觉得不是个好办法。如果要改进,就得在mediawiki程序里增加灵活性,留个接口给wiki页面,以后有了新政策新提议就不必改动程序了(比如繁简公版、马来西亚简体繁体之类)。--Alexcn 2007年6月22日 (五) 13:21 (UTC)

不知道繁簡處理能否分塊兒搞

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已經說,新的共識不接受地區用詞的轉換而只接受繁簡轉換。但足球方面條目(AGC之類的我不了解)根據實踐,不進行地區轉換是根本不可行的,互相根本無法理解。但每個條目分別添加繁簡轉換也是花費很多人工的,而且noteTA模板支持的轉換量有限(只有30個),這樣對於球隊或賽會條目經常還是不夠用的。

請問從技術上這樣是否可行:建立地區轉換的wikipedia:頁面或者特殊頁面,或者再根據需要編入繁簡轉換的程序。在其中編入所有足球方面的人名隊名轉換,然後只要在足球類條目裏編入一個類似__NOCC__之類的指令就可以用了。

在剛輸入這段文字過程中,突然想到一個似乎目前技術上更容易的辦法:建立一個類似{{noteTA}}的超級轉換大模板,裏面把所有的足球方面譯名編入,然後足球條目不論大小全引用這個模板是不是就行了?這樣對服務器有沒有難度?如果升級轉換繁簡設置不會有後果吧?—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6月24日 (日) 20:30 (UTC)

可以尝试参照Template:TsHarryPotter的样式做一个,转换个数可以不限于30个。—Isnow 2007年6月24日 (日) 21:10 (UTC)
對於足球條目來說,因爲轉換太多了,我希望就不使用noteTA模板,只用簡單的<div>或者<span>的格式把-{ }-的文字隱藏掉然後加上說明性文字,但不知道需要什麽class或者style。。—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6月24日 (日) 22:18 (UTC)
请参考全文手工轉換,关键问题是A标签在条目中不是隐藏的,同时A标签只对其后的文字有效。—Isnow 2007年6月25日 (一) 11:49 (UTC)
我會用A標簽,就是希望能找到一個辦法完全隱藏這些文字,比如用<div>或者<span>設定一個隱藏的格式。可以完全隱藏,不需展開,但noteA功能有效就行。—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6月25日 (一) 12:13 (UTC)
這樣在顯示上似乎好了:<span style="font-size:0%;">-{A|轉換文字}-</span>,但是如果把文章複製到維基百科之外還是會有一些神奇的東西出現。算了,先這樣了。—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07年6月25日 (一) 13:37 (UTC)
要達成你要的效果確實有語法,但這種大型轉換還是建議使用類似{{TsHarryPotter}}的方法,這樣讀者才知道文章中使用了手工轉換,這也是{{noteTA}}模板的目的之一。---{百楽兎}- 2007年6月26日 (二) 02:31 (UTC)

用style="display:none;"即可。但百楽兎说得对,应当有较好的提示告诉读者。— fdcn  talk  2007年6月26日13:44 (UTC+8 6月26日21:44)

很好的技术。—Ksyrie(Talkie talkie) 2007年7月1日 (日) 09:44 (UTC)

簡繁互換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有時用繁體瀏覽到某些條目,看到有「……版-{面}-包括……」的字樣,繁體版會自動把跟「包」字相連的「面」字改成「麵」字(「麵包」:D),雖然可以-{}-語法來解法,但這問題應該不止出現在個別條目,而是系統設定問題,恐要應該透過調整系統設定解決。 類似的情況還有「-{回}-流」被自動改成「迴流」,如果用在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則不適合。而且我遇過「……重-{回}-流行樂壇……」變成「……重-{迴}-流行樂壇……」的情況—Xtctjames 2007年7月28日 (六) 17:06 (UTC)

可以考慮的方法是轉換功能只作最單純的轉換

可 -> (不用轉)
以 -> (不用轉)
考 -> (不用轉)

慮 -> 虑
的 -> (不用轉)
方 -> (不用轉)
法 -> (不用轉)
是 -> (不用轉)
轉 -> 转
換 -> 换
功 -> (不用轉)
能 -> (不用轉)
只 -> (不用轉)
作 -> (不用轉)
最 -> (不用轉)
單 -> 单
純 -> 纯

不能簡單對應的就應用-{}-︰

隻 -> -{zh-hant:隻;zh-hans:只}-
只 -> -{zh-hant:只;zh-hans:只}-
髮 -> -{zh-hant:髮;zh-hans:发}-
發 -> -{zh-hant:發;zh-hans:发}-
裡 -> -{zh-hant:裡;zh-hans:里}-
裡 -> -{zh-hant:里;zh-hans:里}-
麵 -> -{zh-hant:麵;zh-hans:面}-
面 -> -{zh-hant:面;zh-hans:面}-

可能的優缺點︰

  • 優點︰機器轉換只作最單純而簡單的部分,又可保證頁面內容的繁簡正確性。
  • 缺點︰完全依賴-{}-的結果是原始碼比較雜亂,可能不易編輯。

另一個方法是以繁體為主、簡體為副,機器轉換只作由繁至簡的單向轉換,用語差異用-{}-解決。

  • 優點︰可行性最高、最簡單,減少對-{}-的依賴
  • 缺點︰不識繁體的編輯者可能感到困擾

老實說,這是在既有體系下最好的解決方法了,可惜講半天也沒人接受。

要尋求更好的方法,就只能往體系外走了。--Hiaeoupyc 2007年7月29日 (日) 00:16 (UTC)

「要尋求更好的方法,就只能往體系外走了」←願聞其詳:)—Xtctjames 2007年7月29日 (日) 07:00 (UTC)
最簡單最沒技術性的就繁簡分家了。—Hiaeoupyc 2007年7月29日 (日) 11:51 (UTC)

我覺得改成這樣的話,不會簡單得過現在。對-{}-的依賴實在是沒辦法中之辦法。--Hello World! 2007年8月1日 (三) 17:02 (UTC)

目前的簡單是有代價的--非常多的莫名錯誤,甚至沒比較簡單。如「人體內存有」為避免轉成「人體記憶體有」就得改成「人體內-{}-存有」不見得能簡單到哪裡去。維基制度本身也有問題,如禁止將繁體或簡體內容手工修改成簡體或繁體,美其名是避免編輯戰,實際上是制度和技術方面的缺陷。不過我得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有的人用簡體,有的人用繁體,兩種系統本質上就有差異,為了照顧這種差異,勢必得付出奇怪的代價。若要簡單的方案,那就只有繁簡分家一途。當初繁簡維基合併,如今回顧,顯然是個錯誤。況且繁簡分家並不影響各方資料的互相參考。我個人還是很期待再次將繁簡分家,繁簡混合實在是個大泥淖。--Hiaeoupyc 2007年8月2日 (四) 23:16 (UTC)
目前我仍認為「以繁體為主、簡體為副,機器轉換只作簡單轉換」方案是不分家前題下的最優方法。-{}-可改為用語差異標示功能,也就是唯有-{}-框住的內容才需要進行用語轉換,使用者可自由選擇自己的用語方案(台灣用語一、台灣用語二、計算機科學用語一、計算機科學用語二……)。不過也要維基管理員有足夠的雅量接受這個方案才行。--Hiaeoupyc 2007年8月2日 (四) 23:29 (UTC)
先做個實驗:
繁:乾隆、乾坤、乾燥、幹部、幹嘛、天干地支、干擾、干涉、林沖、衝動、余年有餘、余年無多、朱慶餘餘年無多
上面原文是寫成「-{繁:乾隆、乾坤、乾燥、幹部、幹嘛、天干地支、干擾、干涉、林沖、衝動、余年有餘、余年無多、朱慶餘餘年無多}-」
用「台灣正體」顯示模式,會顯示成「-{繁:乾隆、乾坤、乾燥、幹部、幹嘛、天干地支、干擾、干涉、林沖、衝動、余年有餘、余年無多、朱慶餘餘年無多}-」
用「大陸簡體」顯示模式,會顯示成「-{繁:乾隆、乾坤、干燥、干部、干嘛、天干地支、干扰、干涉、林冲、冲动、余年有余、余年无多、朱庆余余年无多}-」的
简:乾隆、乾坤、干燥、干部、干嘛、天干地支、干扰、干涉、林冲、冲动、余年有余、余年无多、朱庆余余年无多
上面原文是寫成「-{简:乾隆、乾坤、干燥、干部、干嘛、天干地支、干扰、干涉、林冲、冲动、余年有余、余年无多、朱庆余余年无多}-」的
用「台灣正體」顯示模式,會顯示成「-{簡:乾隆、乾坤、乾燥、幹部、幹嘛、天干地支、干擾、干涉、林沖、衝動、余年有余、余年無多、朱慶余余年無多}-」
用「大陸簡體」顯示模式,會顯示成「-{简:乾隆、乾坤、干燥、干部、干嘛、天干地支、干扰、干涉、林冲、冲动、余年有余、余年无多、朱庆余余年无多}-」
問題反而出在「余年無多」—Xtctjames 2007年8月3日 (五) 13:44 (UTC)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但唸書時是唸香港所謂的「左校」(七十年代在香港課室還掛毛像,殖民地時代國慶已經會升五星旗的那種^_^),簡化字我是自小已慣用的了,大學考試時(在香港)也是用簡體字(簡便快捷^_^)。我對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沒偏好和排斥,做功課找參考書時,不論簡繁體中港台的都看,我覺得,簡繁分家不止是讀者的一個損失,也讓兩岸三地的朋友少了交流和互相認識對方文化的機會。
我支持Hiaeoupyc君的說法→「以繁體為主、簡體為副,機器轉換只作簡單轉換」,這並不是因為地域情緒、好古尚雅,而是系統把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穩定程度通常比把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大。
上面的實驗,問題反而不是出在繁間互換的問題,「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如文言句『-{餘}-年無多』」,這是內地《簡化字總表》對「-{余}-」字的腳注,不是香港、台灣地區搞出來的問題。
所以,無論是否簡繁分家,簡體系統方面反正也是要努力的了,「-{餘}-年無多」的問題如能解決,消化所有繁體字資料是能辦到的^^"
還有一個原因讓我不支持簡繁分家──最近看電腦情報的雜誌說,維基的錢快「燒」完了,我說最好連廣東話維基都取消掉,別「燒」無謂的錢了^^"—Xtctjames 2007年8月3日 (五) 14:03 (UTC)
個人贊成Hiaeoupyc「以繁體為主、簡體為副,機器轉換只作簡單轉換」,另外希望條目能以繁體(指字體,非地域用語)為準,以免出現錯誤--Ws227 2007年8月8日 (三) 16:03 (UTC)

简繁转换问题-华侨名称

很多西方国家都有较多的华侨或华裔。华裔聚居的地区附近地名都有当地地名的汉语翻译。这翻译常常与大陆、台湾、香港地图或字典翻译不同,但是经常明显地依靠早期华裔故乡的翻译。我所居的美国东部当地华裔一般用台湾或香港翻译,比如纽约曼哈顿华埠的一条街叫“Mott Street”翻译成“勿街”,因为早期纽约移民粤语华裔为主,现在国语华裔也使用此翻译。我来自大陆,但是我对使用台湾或香港翻译并没有反感。这就像台湾驻大陆人士不把“北京”称为“北平”。

我正在有一场编辑战关于纽约州首府Albany。对手使用大陆字典翻译奥尔巴尼,但是当地一般用奥本尼、奥伯尼、或奥巴尼。参见当地报纸:《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又参见当地大学中文学生的网页:[1]

我提交一条方针:

如果条目涉及位于非汉语国家的地点,而且当地华裔聚居,条目名称应遵守当地通俗的汉语名称。此条目名称不必简繁转换,除非有关题目在中港台也出名。

--Voidvector 2007年8月14日 (二) 03:36 (UTC)

基本上同意,應尊重當地中文使用者使用的名稱。該類條目命名應採用華僑於當地慣用名稱,必要時才再另加T標籤。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8月14日 (二) 03:58 (UTC)

其實我之前就有跟力主以大陸出版的譯名書為主的H兄與W兄討論過,不過被他們以"先到先得"以及"可供查證"原則否決。如果這項提議可以達成共識的話,我非常贊成將這點加入地名方針之中,因為個人以為維基雖然要可供查證,但是紀錄事實卻是很重要的,如果某地已經有當地華人通用的中文譯名的話,維基百科應該記錄"事實上"的名稱,而不是以一本在地球另一邊生活的人出版的書為主。-- Nikopoley✪尼可波里|《舉手發言》 2007年8月14日 (二) 04:29 (UTC)

中国自有统一的译名标准,维基百科不宜制定与之相矛盾的标准。—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8月14日 (二) 21:14 (UTC)

維基百科本來就不是以「中國統一的譯名標準」為標準。--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8月15日 (三) 01:13 (UTC)
  • 地名、人名怎么翻译都可以,只要不太离谱就行,无非是个使用习惯的问题。不应该有人力图说服别人接受某一种译法,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人人可编辑”的精神。在目前没有更好方法的情况下,遵循“先到先得”和“尊重原创者”的原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妥协。因此我认为针对不同的译名应使用转换,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移动。—Hennessy 2007年8月15日 (三) 12:44 (UTC)
维基是一个时时演变的百科。根据你所说的“先到先得”理论,早期编者可以随意撤销后续编者的编辑贡献。地名和人名的翻译构成语言词汇的一部分,是需要一定的群众共识。比如,“New York”向来被翻译成“纽约”而不是直译的“新约克”。--Voidvector 2007年8月15日 (三) 14:29 (UTC)

拜托,你们想自出机杼给一地方名的时候请多少学习些地名学的基础知识,维基百科人人可编辑但不是让你们乱编辑。地名也是一门科学,不要太随意。—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8月15日 (三) 14:45 (UTC)

應當以當地華人名稱為準,畢竟是活生生的中文,用了多年的名稱。標準譯名是種機械式名稱,只宜在未清楚時用。HenryLi 2007年8月16日 (四) 23:26 (UTC)

有關Hennessy對於人名地名翻譯問題的原則,我的確是贊成以“先到先得”和“尊重原创者”的原则為主,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中文譯名並沒有一個當地人通用的名稱,所以理所當然的符合先到先得以及可供查證等原則。而提出這條方針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該譯名或是只是純粹的想亂來搞破壞,而是因為這些地名已經有了當地人通用的中文名稱,不管他符不符合地名學的原則理論,或是與某書章雜誌提出的名稱不同,這個當地人通用的中文名稱的確是該地方的中文名稱,因此維基百科是應該記錄當地人的通用中文名稱。請各位仔細想一想,因為這並不是對既有條目的譯名興起無謂的挑戰,而是想要讓這裡記載應有的事實罷了。-- Nikopoley✪尼可波里|《舉手發言》 2007年8月17日 (五) 03:08 (UTC)
(-)反对增加此方针。如果使用某一名称的人只占极少数,那么以他们的习惯命名是侵犯了更多的使用其他译名的用户的权利。而且习惯不等同于法律,如果一国对某种事物有法定名称,那么我们擅自更改,即使是有正当理由也是属于原创研究(很有点草根终究不能取代官方的意思,否则美国国防部真应该改名叫国攻部了)。当地华侨的习惯译名,只需在条目开头马上提及,就可解决。重复:当地名称有必要提及,但没有成为主条目名称的优先权。--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8月17日 (五) 04:59 (UTC)
我完全同意Douglasfrankfort的意见。华侨译名在开头提及足矣,作为条目名则不恰当,甚至不符合维基百科命名原则。说到华侨译名,其实在侨舍传统深厚的东南亚地区,许多华侨译名都被中国接受成为中文标准化译名,地名学者们不是吃闲饭的,你们想到的问题人家早就想到了。—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8月17日 (五) 06:08 (UTC)
我贊同Mukdener關於地名學的說法,但是我不贊同動不動就拿中國的「標準化」譯名出來為標準。這是中文維基,不是中國維基。中國的標準化譯名只適用於中國政府所統治的地區,而且港澳除外。— Marcus Hsu  talk  2007年8月18日 (六) 04:01 (UTC)
這種事應該個案處理吧......加拿大很多地名,早年華人譯的名字和現今的相差很遠,比如-{蒙特利}-爾vs滿-{地可}-、多倫多vs圖麟都等。--Hello World! 2007年8月22日 (三) 16:25 (UTC)
那就要看目前的應用怎樣﹐像洛杉磯和多倫多﹐現在可算是全僑通用了﹐但例如Sacramento則不論省籍﹐叫「薩克拉門托」在加州都沒人懂﹐南北華媒都叫「沙加緬度」。另外﹐一些沒多少華人居住﹐但重要得華人都有固定譯名的地方﹐那區域華人譯名應該比兩岸幾乎不提那個地方的來得重要。上述加州州府是一例(當地華媒都是舊金山提供)﹐滿地可也是(華人文化上是多倫多「衛星城市」)。總之在當地或當區可證實通用的統一名稱﹐應如新﹑馬﹑印尼等華語地名一樣﹐不應讓中國大陸一面倒壓下。HkCaGu 2007年8月23日 (四) 06:31 (UTC)
使用華僑譯名並不是一條全篇適用的方針,我想這條方針如果通過的話只能夠適用於有華僑大量聚集的地方,而且必須要有當地出版物或是其他來源支持,其他地方的地名則還是適用先到先得的原則。不管這個常用地名是哪裡來的,大陸、港澳、台灣、或是其他地區來的華人移民都已經將這些名稱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了,這些譯名即是等於"中文名稱"。-- Nikopoley✪尼可波里|《舉手發言》 2007年8月27日 (一) 16:00 (UTC)

我用Google做了幾個有關紐約Nassau County 納蘇郡(約定成俗名稱)vs拿騷縣(根據中國出版的地名翻譯手冊)搜尋一些紐約地區發行量挺大的華人報紙:

[2]找「"納蘇"」一詞,並限制到site:worldjournal.com世界日報的網站,找到86條結果。
[3]找「"拿騷"」一詞,並限制到site:worldjournal.com世界日報的網站,找到0條結果。
[4]找「"納蘇"」一詞,並限制到site:chinesenewsnet.com多維時報的網站,找到97條結果。
[5]找「"拿騷"」一詞,並限制到site:chinesenewsnet.com多維時報的網站,找到24條結果,但是跟紐約長島的Nassau County完全沒有關係。
[6]找「"納蘇"」一詞,並限制到site:chinapress.net紐約僑報的網站,找到1條結果。
[7]找「"拿騷"」一詞,並限制到site:chinapress.net紐約僑報的網站,找到0條結果。
[8]找「"納蘇"」一詞,並限制到site:singtao.com紐約星島日報的網站,找到146條結果。
[9]找「"拿騷"」一詞,並限制到site:singtao.com紐約星島日報的網站,找到2條結果。

以上的搜尋由於google有自動正簡體中文轉換,所以不管以-{納蘇}-/-{纳苏}-與-{拿騷}-/-{拿骚}-来搜寻都是一样的结果,其中只有世界日報與星島日報是使用正體中文,世界日報有在台灣新聞方面使用許多聯合報系的新聞,而多維時報與僑報都是使用簡體中文並以中國新聞為重,星島日報則是使用正體中文並很明顯的事香港華人辦的報紙。我希望以上這些數字可以讓大家相信把Nassau County, New York稱為「納蘇郡/縣」是眾多紐約華人不分兩岸三地正簡體中文已經約定成俗的名稱,並以得到全僑通用的位階,例如說如果你在紐約跟人家說「拿騷郡/縣怎樣怎樣...」,大家一定都聽不懂你指的事Nassa Co.,可是如果你說「納蘇郡/縣如何如何...」,那麼大家都知道你指的是Nassau Co.。如果維基百科真的執意要以中國出版的一本地名譯名書為準的話,那這不能讓我相信維基百科的原則應該是記載可考證事實,而不是可考證憑空想像,而且這樣也會顯的有中國中心,有違維基百科的保持中立的原則。說真的,我並不是故意看不順眼來亂搞的,我只是剛好注意到這個維基百科與事實的差異,而想將他改過來,也並沒有想要挑戰那些地名學學者的專業能力,我只是很想讓大家知道,en:Nassau County, New York在紐約華人中不叫拿騷呀!-- Nikopoley✪尼可波里|《舉手發言》 2007年9月1日 (六) 03:19 (UTC)

  • 您的要求,在正文中开头提到即可实现;看不出写成题目或挑战先来先得规则的必要性(除非是为了宣示“尊严”)。拿骚是一个来源于荷兰的地名,在简体字用户中也经常会用到。--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9月4日 (二) 09:17 (UTC)
    • 根據我住北美多年經驗,地名來源在譯名上多數時候毫不重要。Nassau在其他地方可能被其他華人譯其他名稱(當地華人祖籍來源對譯名影響甚大。)例如另一個常見名稱Richmond,在Virginia州或其他同名城市裡,華人不多,且或都是來留學的,自然會用他們來源地的譯法(里士滿、里其蒙或其他)。但溫哥華的就只有叫「列治文」。(因為80年代大量香港移民使這裡變成華人多數。)這裡帶出一個論點,就是為什麼維基不應只拿一個地區(例如大陸)的標準為標準:洛杉磯是國際大都會,就算沒有華人,也經常出現在新聞裡。所以雖然老華僑叫慣「羅省」,近年也已被叫慣「洛杉磯」的新移民沖淡了,維基百科便沒理由「先叫先得」堅持「羅省」。但換過來溫哥華的Richmond(甚至舊金山的華人新區Richmond),在兩岸三地都極少觸及這地名(雖然大陸會有譯名),但在當地「列治文」是天天常用的譯名。你去到當地問路問「里其蒙」或許有人聽得懂,但我敢保證沒有「列治文」的華人商家會愚蠢到或有膽子用任何其他譯名賣廣告!所以維基應採用的原則是「已認識該地的人習慣譯名」,不應只強調中國政府代表的人口多,又或者是「先寫先得」。所謂「名從主人」,在沒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官方定譯的時候,誰使用這些地名就是主人。「洛杉磯」譯名的主人在外地,「列治文」譯名的主人卻在當地!HkCaGu 2007年9月6日 (四) 05:08 (UTC)

完全不明白跟「北方人」、「南方」、「普通話」、「譯名」有甚麼關係。本欄的題目是「海外」(一個不中立且我不應用的詞)的地名問題。我好像察覺到,如果還不明問題所在的話,在「非海外」的人根本沒可能明白我們「海外」人的論點。現在讓我再嘗試解釋:

1. 地名來源不應是譯名的唯一根據。美國有Cairo,但讀音kay-roh;有Lima,但不讀「利馬」讀「賴馬」;又有Pierre,如假包換的法文字,但讀音不是法式的「皮葉赫」,不是英化的「皮葉」,而是「披爾」(跟碼頭pier)同音!既然一字多音(隨不同族裔習慣),故一名多譯(在不同地點稱為「列治文」、「里士滿」等)也無不妥。

2. 對不起,普通話或其他方言對某譯名除非「不雅」,否則「不順口」申訴無效!洛杉磯的「喜瑞都」(Cerritos),台灣移民先到步,廣東人沒有不滿(儘管讀音如普通話「海水鬥」)。多倫多市外的Markham被香港移民起名「萬錦」(音近普通話「曼甘」),但近年的普通話移民還不是照唸“Wan-Jin”嗎?(沒有人叫甚麼「馬克漢」。)

3. 英文維基百科也訂立制度,文法度量衡標準不劃一,隨文章context而改變。倫敦市的中心是centre,美國城市的中心當然是center。美國土地面積先平方哩後平方公里,別處則只有公制,要轉換的點擊單位便行。同樣道理,地名也當以該地區慣用(按昨述「主人」比重原則)的名稱為標題,其他「局部地區慣用名稱」只需用redirect或disambig即可。

4. 我基本上贊成本欄首三位發言者的立場和原貼者草擬的原則,但「當地」或許應改為「有關地區」。加州州府Sacramento和紐約州府Albany華人不太多,其城市中譯的命運其實掌握在全州華人手裡(加州中文媒體都在舊金山、洛杉磯都會區,紐約州的當然是紐約市)。就像「洛杉磯」原名「羅省」、「羅安琪」被外來勢力衝擊一樣,「當地」譯名未必是最「權威」和最常被使用譯名。

5. 「海外」地譯名其實還有一類,叫「模稜兩可」,或「各有各叫」。像San Francisco和附近的Hayward,粵語人叫「三.藩.市」和「希活」,國語群體叫「舊.金.山」和「海沃」,標題哪一個都可以,但也應只用「有關地區通譯」(若有的話)。HkCaGu 2007年9月7日 (五) 05:42 (UTC)

  • 很遗憾,维基是用来宣传知识,而不是用来照顾少数人群。您所说的完全不能证明这种译名有何理由优先于简体字译名和先到先得原则。不管当地人读音如何,很明显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中文使用者位于大陆,而且不会有机会移民。那么,您如何证明这部分人的利益相对于当地人的利益就应该被牺牲?更简单的说,假设某城市的所有中国移民全看维基,他们的人数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偶尔上一次维基的人数相比如何呢?您还认为这种译名有作为条目名的优势吗?到底是不明白哪种译名的人多,是一目了然的事。关于读音的不同,实际我们不比您理解的更少。--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9月7日 (五) 06:38 (UTC)

我對這問題認識不多,但看過Nikopoley的「納蘇/拿蘇」之例,覺得他的說法有理,有充分理由說「納蘇」才是最廣泛使用、最被廣泛認知的譯名。而Douglasfrankfort說「在正文中開頭提到即可實現」,一來迴避了條目的正確命名或最被人認知的命名原則,二來「絕大多數中文使用者位於大陸,……您如何證明這部分人的利益相對於當地人的利益就應該被犧牲?」未免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中國大陸本位說法,不符合維基平衡不同地域的做法。其實「先到先得」只是一種沒辦法之下的辦法,因為一些譯名,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不見得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例如百變小櫻木之本櫻條目用上不同的譯法,但都在尊重原作者下被保留下來)。可能現在先到先得仍有作指引的作用,但對這種「納蘇」的案例,是否可以有改正回作各地華文通用的「納蘇」之空間?--小狼 2007年9月7日 (五) 14:11 (UTC)

把拿骚的问题拿出来,需要您自己去研究历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她的地名是来自各移民群体。实际很多美国地名仍然是用法语去读。为什么把两地译为一样?因为这样才说明了这个地名的语源。至于“大陆本位”,请注意这些国家并不说汉语。如果我的意见是大陆本位,您的意见完全可以同样归为另一种本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9月8日 (六) 08:54 (UTC)
那麼我是哪種本位?我不以一地為本位,要說我有「本位」,就是字詞的客觀使用現況作本位吧。--小狼 2007年9月9日 (日) 05:43 (UTC)

我无法想象,为什么你们对地名学一无所知却那么爱对地名指手画脚。美国的的nassau字源根本就是欧洲的拿骚家族或者德国的拿骚城,当地华侨叫纳苏说明他们对历史不了解,这个译名可以在条目里提及但是作为条目名是明显不对的。我再强调一遍地名译名手册根本不是大陆本位,而是中国大陆几十年地名学研究的成果!台湾香港没人研究地名学还不许别人研究吗?怎么大陆研究的东西就这么不值钱?还不如几个网络搜索结果!—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7日 (五) 21:03 (UTC)

我必须不客气的说:许多人对地名一无所知,他们所以看不惯大陆译名完全是意识形态作祟。不管他们承认与否。—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7日 (五) 21:06 (UTC)
美国叫hayward的地名几十个,人名更是多不胜数,加州的hayward华侨叫希活是可以,但是总不能所有的都按这个华侨标准吧。中国的译名标准对于这点说的很清楚,必须是侨舍传统深厚的地方,华侨译名才有参考价值。中国的译名标准虽然是政府颁发的,但是它首先是个学术标准,经得起检验。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否则就请提出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可造作性的标准。—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7日 (五) 21:56 (UTC)
請Mukdener兄別激動。同一語源的字作不同譯法,其實也司空見慣。維基作為一個立足於大眾的百科,我想知道詞彙的使用實況,是比較重要,這也是Wikipedia:命名常規裏的標準。例如「圖麟都」與「多倫多」,明顯後者被人知識、多人使用;但像Nikopoley的「納蘇/拿蘇」之例,除非你可以推翻它那一面倒的實際使用情況,否則不應打破「最常見的名稱」這規則吧。--小狼 2007年9月9日 (日) 05:43 (UTC)
另外這討論關乎Wikipedia:命名常規/中文譯名具爭議條目命名吧?據現時的規則,第3項是「當地最通用的中文名稱優先」,然後第4項是「中文世界最通用的名稱優先」。這與Mukdener兄所高舉的地名学(又同時把中國政府的譯名等同於中文的地名学權威)做法似乎不合。或者Mukdener兄不應罵人家「对地名学一无所知却那么爱对地名指手画脚」(維基是不同觀點角度的人都能發言,不一定要牢抱那種形式的地名學),而是應看看維基的做法,不同意的話直接討論有關的規定。--小狼 2007年9月9日 (日) 05:51 (UTC)
我必须不客气的说,命名常规当初的参与者也缺乏地名学知识。我现在限于条件无法接触很多地名学的资料,如果有机会自然会对命名常规提出修改意见的。另外要提醒你两点,第一地名学是严肃的学问不是政府权威;第二中国大陆的地名学研究是华语地区最领先的。维基百科的命名常规不符合地名学原则本来是它作为百科全书的缺憾,却被你们拿来当耍无知的借口。我推荐你看看我录入的《s: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里面对华侨地名有些说明,而且整个通则对地名译名的原则性说明要比命名常规科学合理的多。我所以“高举”地名学是因为我尊重科学,希望你看过它之后能明白我为什么激动。—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9日 (日) 06:39 (UTC)
平心而論,Mukdener兄的發言確實對其他的看法、意見多次很不客氣,作出了「耍無知」這種非善意的猜想。既然維基的原則真的與你「高舉」的中國大陸官方那種地名學有違背,那麼在維基社群未同意修訂有關規定時,為何要拿那種地名學去要其他人屈服呢?再者,看過你錄入的文件,我反而質疑你高舉的那中國大陸官方的那種地名學,是否真的如你所說般這麼科學。第十一條,節錄,「其普通话读音与原文读音比较接近的,可用华侨用名。……并非通用,而普通话读音又跟原文读音相差较大的华侨用名,改从原文另译。」這不是什麼科學,而只是一種普通話本位。維基是照顧兩岸三地,不,是照顧整個華文界的百科全書,在這裏高舉普通話本位,是否真的「科學」?不同意、不依從這種普通話本位,又是否真的如你所說的「耍無知」呢?--小狼 2007年9月9日 (日) 13:11 (UTC)
雖然舉英文維基的指引說中文維基的事好像不太妥,但en:Wikipedia:Naming conflict裏包含了一個重要原則,就是 Bear in mind that Wikipedia is descriptive, not prescriptive. We cannot declare what a name should be, only what it is. 所以應該以實際上最多人使用者為準,而不是以擬制而且POV的「正確譯名」為準。原本建議太強硬,我反對,因為「最多人使用」也是不能用規則擬制的。
Murkdener這句「美国的的nassau字源根本就是欧洲的拿骚家族或者德国的拿骚城,当地华侨叫纳苏说明他们对历史不了解,这个译名可以在条目里提及但是作为条目名是明显不对的。」很不妥--如過這麼說,難道舊金山應該改名「聖方濟各」,洛杉磯應該改名「天使之-{后}-城」?因為這些加州地名都是方濟會的修士改的!--Samuel Curtis 2007年9月9日 (日) 17:48 (UTC)
我承认我的这句话没什么道理。而且我也反对自创译名,这不是百科全书应有的义务。—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9日 (日) 18:24 (UTC)
我说你耍无知算客气的,通则第十一条的规则说明华侨地名往往是按某种方言音译,不具备普遍性,正式文书当然应该使用标准汉语。你还好意思说整个华文界,nassau一共两个半华人就代表整个华文界了?如果我是代表普通话本位你就是少数派本位。相较之下反倒是普通话本位更有说服力。你最荒唐的一点是始终找不出“华侨地名学”或“非中国政府地名学”的合理资料,却一再攻击地名学是中国政府的政治权威,无耻无耻!—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9日 (日) 17:38 (UTC)

有幾點回應:

1. 多數人少數人問題:13億人上網的有多少?能上維基的有多少?有多少人真正「用」這些大陸官方譯名?相反,「萬錦」、「屋崙」、「列治文」每天刊在過萬份中文報紙上,在華語電台上的新聞和廣告提及數百次。維基就算是「民主」的地方,也要訂出誰是「選民」。就是因為這樣,「羅省」早已落敗,這地的名氣早已讓選票留往外地,最後連當地的華語媒體也用「洛杉磯」了。

2. 「譯寫通則」規定尊重東南亞僑譯,但過了這麼多年,或許應更新加入美加等國了。近年大量華人移民,華語媒體急劇發展,報紙已從整份家鄉新聞加本地廣告變成大半份本地製作,電台也從每天一兩小時變成24小時。華僑分佈也已走出華埠,令大量市郊社區出現華語變成第二語言,甚至過了半數。「納蘇」是離原音不遠的譯名,以「東南亞標準」應已接受。

3. 「譯寫通則」尊重東南亞僑譯也因為是尊重華人在當地悠久的歷史。正如國家名一樣,中文怎麼譯用甚麼字能反映出是甚麼時候的產物。(例如「賴.比.瑞.亞」反映出台灣國民政府的崇英崇國語主義。)很多地名在沒有中國大陸譯名標準化前已經出現,當年中國剛開始走出文革,僑社親京不多,你譯了我不管的心態不難理解。

4. 我贊成中國大陸譯名比台灣的優秀,但不就表示要跟足全套。儘管大陸譯名有學術基礎,但不就是完美。就算聖經也是一樣,一些重要性較低的經文翻譯水準可能較低。大陸譯名中最諷刺的就是「馬.里亞納」,明明是女王名字,卻不倫不類。(這可不是那些加個-ia便變成雌性的地名!)我在我編譯的塞班華文報上解釋我為何選用「瑪莉安娜」時質問:「人家Mary你叫她馬.里嗎?Ana叫她亞納嗎?」如果我有空去改進維基有關條目時,要寫「馬.里亞納,為紀念西班牙女王馬.里亞納」嗎?前數月的Virginia在香港更被咒罵恥笑,因粵語「弗」同音名詞跟「吉」同音動詞加起來甚為不文。香港和台灣的「維珍尼亞」和「維吉尼亞」都用了多年,且用在人名也很雅,「維珍航空」也已十幾年。(4月時,不懶對新華稿改動的香港媒體也不跟內地。)這些涉及人名的地名都不應純音譯!

5. 華僑人口結構急遽改變,中國大陸譯名也不一定永不能變。我見過70年代大陸地圖把「Las Vegas」譯為「韋加」之類的,在西語來說可謂很正確,但現在有不叫「拉斯維加斯」的嗎?中國大陸政府有時有一種不良心態:把中文當成國家主權象徵,其他人有控制權好像被干預內政似的。但至少在首爾更名過程中走對了一步,沒有說「我國語文怎叫是我的事」,而是「漢語在韓國有這麼的地位是中國的榮譽,沒不好的意思我可接受」。(正如加州設立中醫管制制度,洋化中式快餐連鎖店「熊貓」開遍全美國,華人引以為榮,相反日本政府卻想到別國搞壽司認證。)所以,各國華人社區出現固定地名中譯,應該從正面角度看才是。

6. 在這個移民增長的時代,「各自表述」已行不通。中國各地紛紛跟外國建立友好城市關係,這些關係在華人量高海外城市尤其普遍。這些城市的「建交」團中一定包括華人,當地中文譯名也帶了過來。好像武漢官網也稱Markham為「萬錦」,中央如要規範化也沒理由逼武漢去逼萬錦改名吧?HkCaGu 2007年9月11日 (二) 06:21 (UTC)

  • 多日以來的討論還是無法說明「條目名稱應遵守當地通俗的漢語名稱」較現行先到先得做法的好處,無法說明為何「當地通俗的漢語名稱」應凌駕其它常用譯名之上,就算是採用「名從主人」,也應以所在地的政府官方中文譯名(如有)為準。--Mewaqua 2007年9月11日 (二) 11:10 (UTC)
HkCaGu维友这次发言相当有见地,比如第二点我就很赞成,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则也要适应这个变化。但是你之前的观点不加选择以当地华侨译名为准则不恰当。因为第一各地华侨发展水、平影响力很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第二外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在汉语的主要使用地区——中国大陆——早已从一个自发的阶段进入到自觉的阶段,有了比较成熟的系统和规则,这是应当首先得到尊重的。中国政府网站出现不标准译名应该这样理解,有时是常用名,有时是误用。对此一般管理不是特别严格,但是正式地理出版物如果不是疏漏则肯定不会如此。这固然说明确实有人这样用,但是应当不能成为常用或者符合命名原则的证据,至少不是有力证据。— Muk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12日 (三) 03:53 (UTC)
大陆的“标准翻译”有其荒唐处。前任美国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的姓氏在英语里只有2音节:“Rums-feld”。大陆翻译成“拉姆斯菲尔德”(6音节)。我首次听到这翻译时,根本识不出来。--Voidvector 2007年9月23日 (日) 10:54 (UTC)
这并不荒唐,普通话没有以m或s或l或d结尾的音节,遇到这样的情况自然表达起来笨拙。你既然母语是双语,我倒很好奇在你看来Rumsfeld如何翻译才不荒唐。  Mu©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29日 (六) 13:50 (UTC)
也许因为你先接触他的汉语姓名吧。台湾音译比其好多了。--Voidvector 2007年9月30日 (日) 02:25 (UTC)
嘿,这只能说你普通话语感不好。  Mu©dener  留 言  2007年9月30日 (日) 18:36 (UTC)

換個觀點來想

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把華僑譯名當成譯名,而當成當地華人基於現有地名,對自己居住地所取的名字?同一地的不同叫法不妨分立條目,相互連結,並各依地名學或約定俗成等原因,解釋地名之由來。上面許多前所舉出的例子其實都相當值得保留的知識,與其放在這裡吵架,相互抵消,不如通通並列。各位看我的IP可以知道我是哪兒來的,我就很好奇羅省這名字怎麼來的?明明不是一個省,難道沒有別的同音字可用?67.103.245.50 2007年9月11日 (二) 22:14 (UTC)

維基百科是以每一件人事物作為單位開立條目,而不是以一種『稱呼』為單位開立條目,因此上面這位IP兄的提議,基本上是對此間政策的不熟悉,只要是同一件事情,縱使有一百種叫法,還是只能寫成一條。關於各種命名的差異與源由其實完全可以在條目內容中收錄齊全好好說明,但我不懂的是為何大部分的人都只集中問題的焦點在吵那個『標題』之上,卻忽略了對內容的擴充,分明是捨本逐末。—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9月13日 (四) 09:19 (UTC)
照大象兄的說法,中華民國總統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個條目就應該合而為一。如今這兩個條目分別存在,是否其建立者『基本上是對此間政策的不熟悉』?(你駁嘛,這種例子太多了,你駁一個我再舉一個。看看維基百科到底有多少「以一種『稱呼』為單位開立條目」的例子。)一種事物之所以會有某種叫法,背後有社會之公意、文化的累積。一種事物若有一種以上的稱呼,足見有一個以上的社會,一種以上的文化要去定義這項事物。形成這種分立的種種背景因素難道不是知識?難道不值得記載?當然,如果其背景因素極其簡單,『關於各種命名的差異與源由其實完全可以在條目內容中收錄齊全好好說明』,但如果有獨立成章的份量,也不是大象兄『以每一件人事物作為單位開立條目』可以一手包攬的。大象兄也別只是勸合不勸離,有時候,分開分別發展是離開心更寬啊!(笑)67.103.245.50 2007年9月14日 (五) 21:59 (UTC)
是這樣的嗎?仔細點進條目中看一下內容吧!中華民國總統一條在介紹的是一個政府公職,台灣地區領導人則是在介紹一個政治上的名稱詞彙,一個是實際的職位,一個是名稱概念,懂最基本邏輯的人都知道這兩件事物根本不能劃上等號。這就有點像一首名叫《小蜜蜂》的歌是再怎樣也不會跟一隻真的蜜蜂相等的。還有,台灣地區領導人這條目的重點是因為在解釋名稱本身的概念,因此有獨立成條的立論基礎在,但是對於一個地理單位的條目來說,條目的重點應該是在介紹該地的風土民情的事物而不是著重在『地名』這件事本身,因此沒有分列的必要。您要硬扯是無所謂,反正我相信絕大部分的維基人都不會允許這樣的收錄方式存在,您就心寬點,接受這個事實吧!—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9月17日 (一) 10:58 (UTC)

如何創建繁簡字混合的標題?

雖然我知手工轉換標籤可解決繁簡顯示的問題,但請問該如何創建一個如人名「XX-{杰}-」的題目?(是繁簡轉換請求嗎?)現在無論輸入「XX-{傑}-」和「XX-{杰}-」都會連到「XX-{傑}-」處,不過-{杰}-字在這情況並非簡化字;另外,使用鏈入頁面的搜尋框,卻發現兩者各有不同的鏈入頁面,建立「~-{杰}-」後是否需用重新定向或頁面移動等方式來把「~-{傑}-」 連結/移動?(如類似事項被提出過,請提供連結,謝謝)。☺Karlo918♫Talk 2007年12月3日 (一) 03:27 (UTC)

現有的繁簡轉換標籤過於不友善

我覺得繁簡轉換現在的切換形式太過於零亂,實在是很難一時判斷出該用哪個才對。有沒有人可以提出好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笨笨的小B | 20巷 2007年12月16日 (日) 22:45 (UTC)

這可以看先看成繁簡兩用字,如果再有如台港之異字,則再加上台變換跟港變換;中新之變換也如是。--Shinjiman 2007年12月17日 (一) 06:24 (UTC)

應該講說我希望介面大概能設計成這樣的一個功能表:

  • 不轉換
  • 簡體
    • 只轉換字體
    • 大陸用語
    • 馬新用語
  • 繁體/正體
    • 只轉換字體
    • 台灣用語
    • 香港用語

然後把標籤上顯示的字樣改成諸如「不轉換」、「簡/只轉換字體」或「正/台灣」。--笨笨的小B | 20巷 2007年12月18日 (二) 14:33 (UTC)

如果只是在一個wiki中設定個別標籤文字,可以到MediaWiki:Variantname-zh等地方更改。--Shinjiman 2007年12月18日 (二) 15:29 (UTC)

關於 category 無法繁簡轉換

(我對category沒太大認識,說錯了勿圍毆我)現在category的運作模式是當有條目加入分類,因為用了[[Category:XXX]]的關係,category會自動更新。咱們可以把它改為手動更新嗎?這樣就可以加繁簡轉換。當然,我無低估這樣的難度。 -{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13日 (四) 23:35 (UTC) 不太行吧!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RekishiEJ (留言) 2007年12月17日 (一) 15:46 (UTC)補加

這是個老問題了,分類的繁簡轉換經常失靈,曾向Bugzilla反映過有關問題。Stewart~惡龍 2007年12月17日 (一) 12:57 (UTC)
是啊!希望技術人員能盡早解決此問題,不然以使用者經驗觀點來講是很不好的(我經歷過,因為先前我曾處理過一些條目過多的category,如Category:媒體小作品Category:音樂小作品)。--RekishiEJ (留言) 2007年12月17日 (一) 15:46 (UTC)

繁簡轉換的問題

之前在部分頁面進行繁簡轉換時遇到了些問題,大致上如下所述:

在未登入的情況下以開啟「酷男的異想世界」(頁面標題「粉雄救兵」),結果
1. 點下「臺灣正體」,標題變成「酷男的異想世界」 (IE6)
2. 點下「臺灣正體」,標題仍是「粉雄救兵」 (Firefox)
3. 點下「繁體」後,標題變成「粉雄救兵」。 (IE6, Firefox)
登入以後,
IE6
點下「臺灣正體」,標題呈現「酷男的異想世界」,
點下「繁體」後,標題仍是「酷男的異想世界」。
即使我點下「編輯」之後再點下「條目」後,在「臺灣正體」下會呈現「粉雄救兵」,但是我只要點一下「繁體」再點一下「臺灣正體」,就會恢復為「酷男的異想世界」。
Firefox
點下「臺灣正體」,標題呈現「酷男的異想世界」,
點下「繁體」後,變成「粉雄救兵」,
我在點下「編輯」後再點下「條目」後,標題仍在「臺灣正體」下呈現「粉雄救兵」,而我點一下「繁體」會變成「酷男的異想世界」,再點一下「臺灣正體」卻又變成「粉雄救兵」。

之前是用&action=purge來解決,可是實在是不太方便,是否有任何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謝謝。 :D --TX55 (留言) 2008年4月14日 (一) 13:37 (UTC)

頁面搜尋的繁簡轉換問題

方才在搜尋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在點選Portal之後,於關鍵字欄位內建入了「電子遊戲 歡迎參與」,結果發現查無頁面,接著我改輸入為簡體字的「电子游戏 欢迎参与」就有搜尋到了頁面,想請問一下是否有可能解決在搜尋時無論鍵入繁體字或是簡體字都可以查詢到所欲查詢之頁面的功能?謝謝。:D --TX55 (留言) 2008年4月14日 (一) 13:56 (UTC)

請不要把注意顯示成註意

簡體沒問題,但台灣正體大有問題,根本沒「註意」這詞

問題頁面是這個: zh: 籃球術語

2008年6月29日 (日) 12:49 (UTC) Eric

请取消对“的士”一词的繁简转换

我认为把繁体的“的士”转成“出租车”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大陆地区“的士”这个词也很常用,而且每当“盟军的士气”、“美军的士兵”等词组出现时总会被翻译成“盟军出租车气”、“美军出租车兵”之类的毫无意义的词组。

光靠目前的繁簡地區詞轉換機制是不夠的

文字基於約定俗成,今天各地區各有各自一套約定,我不認為靠機器轉換能解決得了什麼問題,字詞轉換其實很可笑,一個字並不是只有一個意思,有些字是多義的,單靠字詞轉換到底能做些什麼?文字這種東西是一套的,同樣的字,上下文不同,意思也就隨之不同,目前的機制避免不了轉換錯誤的問題,

想要合作完成一個「文字成品」(中文維基百科)?文字的基礎是約定俗成,各地區的約定與習俗不同,沒有共同基礎不可能合作完成成品的。不要連基礎都不同,卻想共同成就些什麼東西,真的想要共同完成一個文字成品的話,文字基礎的約定與習俗沒有融合是行不通的,機器翻譯這種東西不是目前的笨電腦做得好的,希望對文字學了解的人也可以說說話,整個文字系統中的成分會互相影響,目前的轉換機制不會斷詞,注定會出問題的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15日 (二) 16:19 (UTC)

目前的轉換機制,跟各地區各自為政沒什麼兩樣,真的要合作,應該要先了解各地區的差異,再試著去約定與規範為文規則,否則各地區的文字約定習俗不一,各自用著自己的約定習俗進行編寫,我感覺不出這跟各自為政有何不同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16日 (三) 14:56 (UTC)

標題轉換有問題嗎?

燭光條目,雖然有加上zh-tw燭光,但是實際顯示只有繁體有燭光,其他模式都是坎德拉,包括台灣Orz。--MingRay(留言) 2008年9月5日 (五) 04:26 (UTC)

外文影视书刊的翻译版本与地区词转换系统

为了便于阅读User:Percyboy做了一些整理工作,以下是原始讨论发言,点击显示隐藏

我这里说的是关于外国电影、电视、图书等翻译成中文时候,出现多个翻译版本的情况。目前主要是用“地区词转换”系统来实现版本专用名词的差异。我有如下的困惑:

(1)虽然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各地区,一般来说引进时,每个地区都只会授权一家来翻译。但无法排除有多家翻译的情况,也就是单个地区多个版本的情况。比如日本动画“机器猫(哆啦A梦)”在大陆就有若干个译名系统。

(2)因为影视作品不涉及文字差别,部分大陆观众会偏向于喜欢台湾的国语版本,广东地区观众会更喜欢香港的粤语版本,也就是观众对地区间版本的选择存在交叉的情况。尤其是大陆引进外国影视的审查制度耽误时间,大陆区上映、DVD发售时间一般都迟于港台,受“先入为主”影响,大陆观众喜欢台湾配音版本的情况越来越多。但同时,北方观众大多不习惯台湾版本的“嗲声嗲气”,大陆普通话版本仍有很大认可空间。另外,还存在一些观众只看英文原版,不看任何翻译版本的情况,他们看到翻译的名字往往会无法对号入座。

综上,翻译版本和地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使用“地区词转换”来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勉为其难。

我的建议是:因为各翻译版本之间的差异反映到wiki百科上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专有名词(角色名、地名、片名等)的差异,其他行文上的差异仍然属“繁简转换/地区词转换”的范畴。因此建议另单设一套关于各翻译版本之间的切换方法(个人目前考虑的是Javascript实现即可),由读者自行切换自己熟悉的译名系统。(演员名字的差异仍然使用地区词转换,因为演员不是只演一部作品。演员和作品间不是一对一。)

先写这些,随后想到再补充。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3日 (四) 04:42 (UTC)

经过两天的调试,我做了一个测试页: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Page,演示我的主要设想。因为使用了特制的Javascript脚本,目前必须修改个人的 Special:Mypage/monobook.js 脚本才能看到效果,因此(现阶段)操作上稍有些麻烦,敬请谅解。欢迎大家都来看看这个切换效果,我的版本权当抛砖引玉了。介绍一下主要特点:

  • 译名系统跟繁简字体/地区标签页分离,读者可以选择他熟悉的译名系统阅读条目;既满足上面说的地区版本交叉,又满足同一地区多翻译版本的情形。
  • 编写条目时,编辑可以使用他熟悉的译名系统来编写,只需要做两件事:
    • 将文中涉及到的角色名、物品名等专有名词使用“专名号”“划”出来,类似于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影视节目中,字幕中的人名、地名使用下划线形式的专名号。在我目前的测试版本中,我用的是 << 和 >>(注意不是书名号《》,而是两个尖括号)(当然我这里只是测试版本,将来定型时采用哪个符号,也是大家来讨论制定)。
    • 第二件事就是维护一张统一的对照表,列明各种版本间译名的对应关系。现状是,有人采用Template:noteTA方式,有人采用内嵌的字词转换方式,相当混乱,难以维护。

(具体的情况大家可以查看相关页面的源代码。当前版本仅为了演示效果,不必执着于细微之处。已在Google Chrome当前版本、Internet Explorer 7中测试通过。)-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7日 (一) 16:04 (UTC)

另外,我想此方案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涉及专有名词差异的地方,比如魔兽世界游戏、哈利·波特中的角色、道具的翻译差异等。-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8日 (二) 07:25 (UTC)

刚刚上传了一张屏幕截图:。-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8日 (二) 16:16 (UTC)

从需求上讲,大部分大陆用户应该都有此需求:(1)广东地区观众喜欢粤语版本由来已久。(2)大陆的审批制度拖延以及每年引进名额限制,一些作品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大陆,一些作品上映时间远远晚于港台地区,甚至晚于港台地区DVD发行时间。(3)大陆区网络下载很流行,民间字幕组也很吃香,因此很多人在正式上映前就看到了台湾译本或者英文原版加民间字幕组译本。(4)大陆影院的票价或正版DVD的价格,相对中下层民众的承受能力来说显得有些高,因此能去影院看官方版本或者购买正版六区DVD的观众占的比例很小,因此除非从网络上能下载到大陆官方译本,否则大陆官方译本的受众很有限。前面这些原因的结果就是,每个人看到或喜欢的译本都可能不同,因此切换功能会很方便。至于港台地区的情况我不了解,请大家补充。-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06:15 (UTC)

刚刚做了一个小测试,在大陆的百度贴吧汽车总动员吧使用吧内搜索得到的帖子数目对比,(C)为大陆官方版本译名,(T)台湾官方版本译名,(X)为一个流传较广的字幕组版本的译名:

  • (C)麦昆53,(T)麦坤64,(X)马奎恩37;
  • (C)车王32,(T)冠军51,(X)国王36
  • (C)蓝天博士1,(T)韩大夫8,(X)哈德森医生4
  • (C)水箱温泉镇3,(T)油车水镇9,(X)散热片泉镇0

你可以看到大陆观众接受的译名有多么大的差别。-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06:51 (UTC)

个人理解维基百科是以记述现状为准则的,盗版虽然是错误的,但维基不承担这个教化责任。上面我列出的数字也真实地反映了:所谓的官方版本却因为各种因素,并不是绝对领先地占领市场,这才是真实的现状。(退一步说,港台的官方版本算不算盗版?显然不算吧,可大陆区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这也是事实。)
我认为地区词转换应该限定在生活中的词汇,而不是这些使用范围极窄、仅在相关几个条目中才会有实际意义的专有名词(角色名、道具名等)。既如此,不妨把这些专有名词从地区词转换中隔离出来,用专门的办法来更好地处置它们。另外我的建议也不是增加什么标签页,仅是针对外文影视、书籍等这个特殊领域的课题。
还有一个理由,请你对比一下当前的赛车总动员条目和我修改后的版本的源代码,看看哪个更便于编辑者修改和维护。-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14:22 (UTC)
(担心误解所以多解释几句)关于那个译名对照表,并不是在最初编辑时就完成。最初的编辑只需要把“戏台”搭好,使用他最熟悉的版本来编写条目;后来参与的编辑可以随时添加新的译本、而且不局限于地区。
这对于某些暂时无法引进的影视作品来说,就更必要了。举个例子,瓦力今年已经被大陆广电总局拒绝了,那么像当前条目里将大陆片名写作“机器人总动员”这有道理可讲吗?你无法说它对、也无法说它错,只不过是对地区词转换系统的一种妥协而已。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采用我这里的设想,既然不存在那就尊重现状不写,观众们能够看到的版本有哪些,我们在百科上就列哪些,读者们如何选择是读者自己的事。
如果他觉得缺了他看到的版本,他也可以选择自己补。如果他愿意花时间去补,那就说明最起码有人认可这个译本,那这个译本就有在维基存在的意义。反之,没有一个读者愿意去补,那么那个译本也就没有意义,不会进入维基的记载。我觉得这个也更符合维基的准则,允许并鼓励对这些条目有兴趣的读者们自行完善条目
假如明年广电总局改了想法,批准了瓦力,那自然会有喜欢它的大陆观众将大陆译本补充进来。(这也就不会有像“机器人总动员”这样无奈的妥协了。)-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15:25 (UTC)

我这里说的是关于外国电影、电视、图书等翻译成中文时候,出现多个翻译版本的情况。目前主要是用“地区词转换”系统来解决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版本间的差异。

【缘起】

  • 译本和地区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可靠:一个地区可能有多版本(如机器猫)也可能根本没有引进(如瓦力之于大陆)。
  • 观众实际选择的版本有很大不同。比方说(1)因为喜好不同:广东地区的观众更喜欢香港的粤语版;部分大陆观众喜欢台湾国语版;部分观众只看原版。(2)因为不引进或者引进得太晚,致使部分大陆观众选择台湾版本或者英文版加网络字幕组。(3)因为经济原因(大陆电影票价、正版DVD价格对于中底层人群来说相对较高),选择网络下载的台湾版本或英文版加网络字幕组。

【数据】

我这里做了一个小测试,在大陆的百度贴吧汽车总动员吧使用吧内搜索得到的帖子数目对比,(C)为大陆官方版本译名,(T)台湾官方版本译名,(X)为一个流传较广的字幕组版本的译名:

  • (C)麦昆53,(T)麦坤64,(X)马奎恩37;
  • (C)车王32,(T)冠军51,(X)国王36
  • (C)蓝天博士1,(T)韩大夫8,(X)哈德森医生4
  • (C)水箱温泉镇3,(T)油车水镇9,(X)散热片泉镇0

这些数字应该可以证明在大陆,观众实际接受的译名差异很大。官方版本只不过是一部分人的选择。

【我的设想】

我的设想是将外文影视作品的不同译本间的差异,从现状的地区词转换系统中隔离出来。采用一套单独的切换系统。我这里做出了一个原型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试用后参与讨论。

测试页在: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Page,演示了我的主要设想效果。因为使用了特制的Javascript脚本,目前必须在个人的 Special:Mypage/monobook.js 脚本中添加 importScript('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js'); 代码后,清除缓存并强制刷新(Ctrl+F5),才可以看到类似下图的效果:

(当前版本仅为了演示效果,不必执着于细微之处。已在Google Chrome当前版本、Internet Explorer 7Firefox 3中测试通过。)

【描述】

  • 从编者角度,编辑可以使用他熟悉的译名版本来编写,只需要做两件事:
    • 将文中涉及到的角色名、物品名等专有名词使用“专名号”“划”出来(这个操作非常类似于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影视节目中,字幕中使用下划线形式的专名号标记人名、地名等)。在我目前的原型版本中,采用的是 << 和 >>(注意不是书名号《》,而是两个尖括号)(当然将来定型时采用哪个符号,也是大家来讨论制定)。
    • 第二件事就是维护一张专有名词的对照表,列明各种译本间名词的对应关系。这个对照表并不是一次性建好,而是可以随后由其他编辑自由添加的。
  • 从读者角度,读者进入条目后,可以选择他熟悉的译名版本来阅读。如果他发现他熟悉的版本尚未存在,他可以选择加入。(当然他也可能没兴趣为某个“垃圾”译本花费精力。)

【出发点】

  • 我个人认为维基百科是以记载现状为准则之一的。比如赛车总动员现状是多样性的译本选择,那应该给读者这样的选项。比如瓦力,现状是大陆没有引进,不存在官方版本,那就没必要给它硬取一个“机器人总动员”的大陆名字、向地区词转换系统妥协。现状有哪些版本,维基就列哪些,既不忽视大众的选择,也不凭空生造。
  • 给读者更大的编辑自由,相信读者的选择:只有当读者发现缺少他所喜爱的译本,他才会去花时间添加完善。很少会有人为他不喜欢的译本而花费精力。因此不必担心“垃圾”版本的混入,这项想法正如维基百科那样,大多数维基人都把精力主要花在他关心的条目上。
  • 我认为地区词转换应该主要限定在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而不是这些使用范围极窄、仅在相关几个条目中才会有实际意义的专有名词(角色名、道具名等)。既如此,不妨把这些专有名词从地区词转换中隔离出来,用专门的办法来更好地处置它们。也就是让地区词转换做他的本职工作,把它不“擅长”的事情隔离出来。
  • 让编辑和维护更整洁,对比一下当前的赛车总动员条目和我修改后的版本的源代码:现状是文头的noteTA模板和文中的 -{ }- 混用,相当难以维护。修改后行文整洁,对照表也一目了然,便于维护。
  • 如果成功,或许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更多类似的场景,比如魔兽世界游戏中的角色、道具等差异。(这些暂时不考虑)

【以下为讨论发言】


您的想法非常的好,虽然目前的地区词转换配合{{NoteTA}}已经较为完善,但是若这个功能可以和现有的制度很好的结合使用,在下非常(+)-{支持}-……很遗憾在下加入代码后无论如何刷新缓存,都无法看到转换效果Orz—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18日 (二) 14:52 (UTC)
在monobook.js里面添加 importScript('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js'); 之后,你试试按住Ctrl键点“刷新”(强制刷新,因为monobook.js有缓存)。-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8日 (二) 15:23 (UTC)
因為有些用戶不一定有此需求,所以如果用戶未啟用此功能,則「此條目涉及外文影視書籍等作品的多個中文翻譯版本。」的這塊提示應以不出現在條目頁面上為宜。意即該提示應設計僅限啟用此功能的用戶才看得到。---{百楽兎}- 2008年11月19日 (三) 02:03 (UTC)
不过如果采用Javascript实现的话,每个用户都必须启用该功能(也就是说需要进入共有脚本中,但可以考虑隐藏该提示框),因为编辑编写时不一定采用的正好是该用户熟悉的译名版本。当然也可以不用Javascript处理,由服务器处理完毕后再发给用户(就像目前地区词转换那样),这个方案相比Javascript方案要加重服务器负担,而且对于有切换需求的用户来说、页面来回刷新也不太理想。-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06:15 (UTC)
另外,如果只是觉得该提示框的显示不合适的话,我们可以探讨以哪种显示更合理。比如类似目前条目右上角“漢|汉”的那种效果是否合适?-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06:15 (UTC)
個人意見認為,不需要包羅所有盜版譯名,另外要儘量照顧每一個人的喜好也是不切實際,正如中文維基百科不另設泰國中文、印尼中文、美加中文、歐洲中文、南美中文、澳洲中文地區用詞轉換。--Mewaqua 2008年11月19日 (三) 14:00 (UTC)
我的设想是由读者/编辑们决定哪些版本应该记入、哪些版本可以忽略。我们只是提供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并非以包罗万象为目标。简单说就是,相信读者/编辑们的选择!-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17:12 (UTC)

馬鈴薯不该转换为土豆

馬鈴薯本来就是学名,算是普通话范围内的,繁简转化时怎么可以转成北方方言的“土豆”?强烈要求撤销土豆的转换,保留简体的马铃薯

馬鈴薯,似乎没有问题啊……—小烈 (找我?) 2008年11月14日 (五) 04:29 (UTC)

应在Wikipedia:字词转换错误修复请求页面提交请求。支持此意见。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4日 (五) 05:18 (UTC)

不好意思,好象是没有问题,是我弄错了 LuHungnguong (留言) 2008年11月14日 (五) 17:04 (UTC)

要求就电子扫描阵列雷达一文的手工转换方式进行投票

目前的转换方式是


|1=zh-hans:相控阵; zh-hant:相位陣列;
|2=zh-hans:无源; zh-hant:被動;
|3=zh-hans:有源; zh-hant:主動;
|4=zh-hans:波导; zh-hant:導波;


而我认为应该采用有条件的转换


|1=zh-hans:相控阵; zh-hant:相位陣列;
|2=zh-hans:无源相控阵; zh-hant:被動相位陣列;
|3=zh-hans:有源相控阵; zh-hant:主動相位陣列;
|4=zh-hans:波导; zh-hant:導波;


因为“主動”和“被動”应该只在特定语境中才能转换成“有源”和“无源”,
例如本文中就应该是在“主動相位陣列”和“被動相位陣列”这两个词组中的
时候才能进行转换,否则将造成转换范围过大,影响这两个词的正常使用。
例如:“由於每個陣列單元都可以單獨作爲訊號源主-{}-動發射電磁波”

希望大家就 是否应该采用后一种“有条件的转换”方式 展开讨论和投票。mr 2008年12月24日 (三) 14:39 (UTC)


(+)-{支持}-我自己当然赞同。--mr 2008年12月24日 (三) 15:22 (UTC)

召集讨论:外文影视等作品的多译名切换工具

背景

我本意是期望大家到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这里来集中讨论,结果后来发现更多的人选择在这个页面里讨论,而且从留言来看并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本意,因此索性将那边的完整设想,复制粘贴过来。我会两边查看大家给出的意见:

为了便于阅读,User:Percyboy做了一些整理工作,以下是原始讨论发言,点击显示隐藏

我在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中提出了一项关于“外国影视书刊的翻译版本”切换工具的设想,并做出了一个原型,希望有其他维基人参与这项讨论,但一直都没有人参与,可能是因为该页面过于偏僻的原因吧。因此我想问一下,如何做才能召集其他维基人参与该课题讨论?我是否应该发起投票?或者其他途径?谢谢!-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8日 (二) 14:04 (UTC)

在这里留言就有比较多的人注意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一些您希望召集到讨论中的用户之对话页群发留言,但是……过大范围的留言行为无异于spam,会使其他人感到厌恶的。—Ben.MQ留言-邮件 2008年11月18日 (二) 14:34 (UTC)

是这样啊,那我就把刚才的小标题改了下,召集大家来讨论:多译名切换工具的讨论

话题简介:外文影视等作品翻译到中文的多个译本后,往往形成不同的专有名词译法(角色名、道具名等),目前系统是采用地区词转换功能,分成大陆、台湾、香港等版本。但译本和地区间的关系并不见得一一对应:一个地区可能存在多个译本,一个地区的观众/读者也可能选择其他地区的译本。比方说大陆,由于受审查制度的拖延,很多电影在正式上映之前,港台地区的DVD都出来了,很多观众或许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就会接受港台译本的译法,加上盗版/下载/民间字幕组等多重影响,观众/读者记住的译名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我认为使用地区词转换,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我的设想是,针对翻译版本中的专有名词,单独设立此切换工具,维基读者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译名来阅读百科,我已经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型展示我的设想,希望大家能够一起讨论、推进、完善。具体的情况请参见多译名切换工具的讨论(为了便于集中讨论,请在该讨论页回复,不要在此页回复)。-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18日 (二) 15:18 (UTC)

我这里说的是关于外国电影、电视、图书等翻译成中文时候,出现多个翻译版本的情况。目前主要是用“地区词转换”系统来解决大陆、香港、台湾等不同版本间的差异。

【缘起】

  • 译本和地区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可靠:一个地区可能有多版本(如机器猫)也可能根本没有引进(如瓦力之于大陆、大部分日剧等)。
  • 观众实际选择的版本有很大不同。比方说(1)因为喜好不同:广东地区的观众更喜欢香港的粤语版;部分大陆观众喜欢台湾国语版;部分观众只看原版。(2)因为不引进或者引进得太晚,致使部分大陆观众选择台湾版本或者英文版加网络字幕组。(3)因为经济原因(大陆电影票价、正版DVD价格对于中底层人群来说相对较高),选择网络下载的台湾版本或英文版加网络字幕组。

【数据】

我这里做了一个小测试,在大陆的百度贴吧汽车总动员吧使用吧内搜索得到的帖子数目对比,(C)为大陆官方版本译名,(T)台湾官方版本译名,(X)为一个流传较广的字幕组版本的译名:

  • (C)麦昆53,(T)麦坤64,(X)马奎恩37;
  • (C)车王32,(T)冠军51,(X)国王36
  • (C)蓝天博士1,(T)韩大夫8,(X)哈德森医生4
  • (C)水箱温泉镇3,(T)油车水镇9,(X)散热片泉镇0

这些数字应该可以证明在大陆,观众实际接受的译名差异很大。官方版本只不过是一部分人的选择。

【我的设想】

我的设想是将外文影视作品的不同译本间的差异,从现状的地区词转换系统中隔离出来。采用一套单独的切换系统。我这里做出了一个原型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试用后参与讨论。

测试页在: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Page,演示了我的主要设想效果。因为使用了特制的Javascript脚本,目前必须在个人的 Special:Mypage/monobook.js 脚本中添加 importScript('User:Percyboy/zheditionsdemo.js'); 代码后,清除缓存并强制刷新(Ctrl+F5),才可以看到类似下图的效果:

(当前版本仅为了演示效果,不必执着于细微之处。已在Google Chrome当前版本、Internet Explorer 7Firefox 3中测试通过。)

【描述】

  • 从编者角度,编辑可以使用他熟悉的译名版本来编写,只需要做两件事:
    • 将文中涉及到的角色名、物品名等专有名词使用“专名号”“划”出来(这个操作非常类似于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影视节目中,字幕中使用下划线形式的专名号标记人名、地名等)。在我目前的原型版本中,采用的是 << 和 >>(注意不是书名号《》,而是两个尖括号)(当然将来定型时采用哪个符号,也是大家来讨论制定)。
    • 第二件事就是维护一张专有名词的对照表,列明各种译本间名词的对应关系。这个对照表并不是一次性建好,而是可以随后由其他编辑自由添加的。
  • 从读者角度,读者进入条目后,可以选择他熟悉的译名版本来阅读。如果他发现他熟悉的版本尚未存在,他可以选择加入。(当然他也可能没兴趣为某个“垃圾”译本花费精力。)

【出发点】

  • 我个人认为维基百科是以记载现状为准则之一的。比如赛车总动员现状是多样性的译本选择,那应该给读者这样的选项。比如瓦力,现状是大陆没有引进,不存在官方版本,那就没必要给它硬取一个“机器人总动员”的大陆名字、向地区词转换系统妥协。现状有哪些版本,维基就列哪些,既不忽视大众的选择,也不凭空生造。
  • 给读者更大的编辑自由,相信读者的选择:只有当读者发现缺少他所喜爱的译本,他才会去花时间添加完善。很少会有人为他不喜欢的译本而花费精力。因此不必担心“垃圾”版本的混入,这项想法正如维基百科那样,大多数维基人都把精力主要花在他关心的条目上。
  • 我认为地区词转换应该主要限定在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而不是这些使用范围极窄、仅在相关几个条目中才会有实际意义的专有名词(角色名、道具名等)。既如此,不妨把这些专有名词从地区词转换中隔离出来,用专门的办法来更好地处置它们。也就是让地区词转换做他的本职工作,把它不“擅长”的事情隔离出来。
  • 让编辑和维护更整洁,对比一下当前的赛车总动员条目和我修改后的版本的源代码:现状是文头的noteTA模板和文中的 -{ }- 混用,相当难以维护。修改后行文整洁,对照表也一目了然,便于维护。
  • 如果成功,或许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更多类似的场景,比如魔兽世界游戏中的角色、道具等差异。(这些暂时不考虑)

-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14:20 (UTC)

讨论发言

先不論實行上的困難,你這個構想實在太棒了。YunHuBuXi 2008年11月19日 (三) 14:04 (UTC)
没有必要的东西。--刻意2 2008年11月19日 (三) 16:16 (UTC)
或许对于港台地区并且只看正版的人士来说没有必要。但在大陆,所谓的官方版本有多少人看?正是因为民间版本比官方版本还要流行,我才会提出这个设想的。-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14:01 (UTC)
這種轉換的概念,用在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譯名分別尚可;用在影視娛樂方面就比較麻煩,正如閣下上面一大堆的文字所述,譯名版本甚多,又不知哪些譯名是哪些人使用,又沒有一個具權威的譯名訂定組織,到頭來只會弄至某甲和某乙多次回退對方的編輯,認為自己的才是正確。-Hello World! 2008年11月20日 (四) 17:33 (UTC)
我说的是切换系统,就是期望包容更多的版本(跟地区无关,只跟版本有关),用户可以选择他熟悉的译名去阅读,如果他觉得缺少他熟悉的译本,他可以自行添加新的译本,也不影响别人的选择和阅读。我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战会因何而起。-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14:01 (UTC)
  • 單一物品的條目,如有多譯名問題,請利用重定向,與相關的訊息框進行名稱的列舉,以及地區用與轉換。條目名,原則上請尊重先到原則。並不是只有大陸的譯名才是唯一名稱。或許你可以參考ACG相關條目的作法。Wikipedia:专题/ACG#譯名命名規則
-P1ayer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08:10 (UTC)
我说的跟条目的实际名字无关,我说的是条目中专有名词的显示问题(而且我还加了限定是翻译作品中的专有名词问题),我更没有说过大陆的译名才是唯一的名称,相反我倒是期望能够包容更多的民间译名。

: 我真的希望各位发表意见之前,去看看我做的原型、起码去看看截图的效果再说话。发表的意见都风马牛不相及。-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14:01 (UTC)

非常抱歉,可能上面写的一些字有些偏激。我特地去看了你给出的“ACG译名命名规则”,从中并没有看出什么矛盾来,反倒是看出了共同点,比如:ACG译名规则中特别指出“请慎用繁简转换(地域性转换)”,这和我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我们都认为地区词转换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引入新的问题。其次,如果我的设想加以完善能够更有利于ACG专题的话,我也非常乐见其成。-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1日 (五) 14:29 (UTC)
地區轉換適用明顯合宜、通用的譯名,轉換對象外的其他常見名稱在導論或第一次出現時提及便可。正式譯名與官方譯名有其流通性、可供查證性,其他譯名容易有相關問題。對於「包容更多的民间译名」:所謂的民間譯名或字幕組譯名是最後的考量,而且更多版本的譯名帶來不必要的混亂與編寫困難。如果非正式譯名又在同一地區有多種版本,以ACG譯名命名規則的圖來說就是6的圈外位置。—RalfX2008年11月21日 (五) 19:03 (UTC)
我又不是让一个编辑包办所有版本,怎么会造成编写困难呢。你不妨看一下我改后的源代码,跟现在版本的源代码比较一下,到底哪个更混乱,哪个更清晰更便于维护?ACG命名规则里的那副图主要是针对条目的实际定名而言,我主要是指显示出来的名字(及切换系统),我没发现有何矛盾之处。-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2日 (六) 12:03 (UTC)
我支持以這套切換工具來進行基督信仰中的抗議新教與羅馬公教的用語轉換。卡通與影集我認為也很適用。感謝閣下為中文維基製作出構想甚佳的工具,符合現實需要。—章·安德魯留張紙條美好的仗飛鴿傳信 2008年11月24日 (一) 10:41 (UTC)
支持Percyboy,我认为这样可以使维基用起来更方便。—Cylbf2 (留言) 2008年11月25日 (二) 12:16 (UTC)
同意!若果不論程式的問題,設想實在太棒了!若果用於球員譯名上,那我可不用再頭痛了,可以干脆設立「港澳繁體-澳門博彩譯名」、「港澳繁體-有線、NowTV譯名」、「港澳繁體-主流報章譯名」。—hose'neru(Talk) 2008年11月25日 (二) 12:39 (UTC)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原以为大家都不感兴趣呢。关于楼上的留言,我稍稍修正一点:如果按照我的设想应该是「澳門博彩譯名」、「香港有線、NowTV譯名」、「港澳主流報章譯名」等分法。因为我的设想就是要脱离现状的地区词转换,变成跟地区无关、跟简繁无关,只跟“版本”有关的切换。-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5日 (二) 21:44 (UTC)
这个讨论或许牵扯出另外一个关于繁简转换的问题:如果一个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译名,而在同一个地区又有2种以上的不同译名,那么我们现在的繁简处理应该如何作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1月26日 (三) 02:53 (UTC)
我的设想并不涉及繁简转换的变更,仅是对地区词转换环节的变更。我主张放弃对某些专有名词的地区词切换,使用和地区脱钩的译本切换方式。比如我的例子中,台湾版本的译名“麦坤”在繁体、港澳繁体、台湾正体标签下将显示为繁体的“-{麥坤}-”,如果用户使用的是简体、大陆简体、新马简体标签时则会显示为简体的“-{麦坤}-”。简繁转换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逐字转换(这和现状一致)。而用户可以选择他熟悉的译名版本来阅读(大陆用户也可以选择台湾版本、香港版本、或者民间版本;反之亦然)。
我的例子是迪斯尼的动画版本(三个官方版本外加民间译本),上面网友指出的例子还有球员译名的不同版本(同一地区的不同组织的不同译名),基督教不同派别的不同译名版本等等。切换是在不同的翻译版本间切换,和地区无关。当然,现状繁简转换的逐字转换功能,也会帮助大陆读者在选择港台版本(或者港台读者选择大陆版本)时没有阅读障碍。可以说是“各司其职”,繁简转换一年前已经恢复其原有职责,现在轮到地区词转换功能回归它的本位了(我认为地区词转换应该限定于生活化、非常常用的词汇间转换)。
另外,你不妨参考一下我给出实例中的源代码写法,或许比我写的这一大堆句子更管用一些。-percyboy (留言) 2008年11月26日 (三) 05:27 (UTC)
建議percyboy現在可發起單獨的討論與投票,以便更進一步得知維基社群對此工具的反應。—章·安德魯留張紙條美好的仗飛鴿傳信 2008年11月30日 (日) 13:20 (UTC)
不太熟悉相关的操作,请问在哪个页面可以发起单独的讨论和投票?-percyboy (留言) 2008年12月1日 (一) 23:05 (UTC)
很感谢Percyboy的提议!这样对维基百科中的此类作品的条目会有很好的帮助!
但是,我始终认为,维基百科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未曾被官方认可的译名、版本(在某一司法地域内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以及尚未出现被官方认可的翻译的另作讨论)。100间电视台、200份杂志、300份报纸、400个(假设)字幕组、500个论坛或blog的发帖者,为某部电影起了成百上千个名字、专有名词译成各色各样的中文,何谓最广泛流传?抑或上述这最多可能打1500种都要列出?我觉得,应当尊重作者、版权拥有者的自身意愿,维基百科只收录其认可的翻译。
不妨试举几例:机器猫在陆港台等地有出版漫画、于电视台播出,则每个经小学馆等作者/版权拥有者、代理者曾合法授权的出版社、电视台对机器猫中人物、地点等的译名均可收录在Percyboy所探讨的“版本”中。华特迪士尼公司的电影汽车总动员在各中文使用地区的上映时译名、所发行的DVD等影音产品中的译名、所发行的书籍甚至麦当劳玩具包装袋上的译名亦均可以各个“版本”呈现。但“因为引进太晚所以看了网络字幕组的字幕”、“因为经济原因所以没有到电影院看、没有买正版DVD”,不应该成为维基百科系统性、规模化地允许出现非官方认可译名的恰当理由 --- 何况,如果允许,哪种、或者哪几种又是最流行的呢?这个月新成立了20个字幕组并翻译了汽车总动员的字幕,并声称自己的是广泛认可的...怎么办?
以娱乐为用途存在的这部分电影、电视、图书作品,并不是教科书、垄断性电脑软件、或者米饭,不看娱乐作品的盗版不会使自身人权受到伤害。在每一个条目页面都强调GFDL的维基百科,为其他个人或团体的私人财产注上小名,不是恰当的行为。
可能我说后面这个议题篇幅占得大了,不过真的很感谢Percyboy的这个想法--Mickey (留言) 2008年12月10日 (三) 09:30 (UTC)
Mickey和樓上其他批評的人似乎還是不太明白percyboy,其實就算同一電影角色真的出現了1500種譯名(「心水清」的人可能還想到每種譯名皆有繁體/簡體之分,故此應為合共3000個譯名),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並非由一個人去列出所有譯名,要是真的有齊這3000位使用不同譯名貢獻者到中文維基百科來,他們可以在percyboy的系統裡互相不干擾對方的版本的情況下去列出自己使用的版本,誰的版本最流行根本無關痛癢。
舉例,本人的確記得有些日本漫畫,確實光是在台灣,就有好幾家出版社推出各自的繁體中文翻譯,甚至有更糟糕的情況,就是連日本方面也從來沒有宣佈過授權給那一家出版社翻譯,換言之,根本沒有所謂官方譯名。在現時的制度下,「台灣正體」只能容下一種譯名;要是有了percyboy的 系統,就能兼容所有譯名,我只看甲出版社的作品,就選擇閱讀/編輯甲的翻譯,你不喜歡甲出版社的譯名,就自己選擇你喜歡的乙出版社的譯名,要是還有八個 他,分別喜歡丙出版社、丁出版社、戊出版社、己出版社、庾出版社、辛出版社、壬出版社、和癸出版社的譯名,他們去選擇自己的版本好了,這十個人還要打甚麼 勞什子的編輯戰?反而現時的制度下這十個人才會打編輯戰呢!
至於將列出其他版本的譯名,扯到去推廣盜版,損害正版利益,實在言過其實,有點上綱上線,何況照你的邏輯,讓我告訴你,維基百科正在推廣兒童色情,不信?請到en:Virgin Killer一看。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8年12月22日 (一) 04:35 (UTC)

(-)反对,雖然idea不錯,但是浪費伺服器資源。—62號柴頭車廠出車紀錄

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維基百科的系統資源是不怕被浪費的,我曾在方針和指引的頁面見過這樣的說話的。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1月1日 (四) 11:35 (UTC)
发现真的不错,译名可以解决了,不仅仅是繁简的区分,也可以搞定各个出版社之间的版本的区别。-孙学 (留言)
还有一个应考虑的问题。现时是通过Javascript在客户端进行转换,虽然并不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但存在一个问题:在不能运行Javascript的弱客户端中不能正常显示,所有专有名词前后都附上了一堆奇怪的“<<>>”。Percyboy的想法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我觉得如果能在服务器端实现是个更好的选择。—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1月4日 (日) 20:20 (UTC)

菲菇 没可能在服务器端实现吗?在不加重服务器端压力的情况下 目前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编辑战,同时可以把部分神奇的翻译给“请”出维基了—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09年1月8日 (四) 08:53 (UTC)

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編輯戰是一個好處沒錯,但能不能同時把那些神奇翻譯「請」出維基百科呢?倒也不一定。既然可支持多種譯名,問題就變成「應該收錄那些譯名?」。而其中一個問題出最多的條目類別,就是影視娛樂類了(還包括ACG條目)。單是不同字幕組的譯名就已經一大堆了。—Altt311 (留言) 2009年1月21日 (三) 12:02 (UTC)

需不需要先通過一項「是否要使用多譯名切換工具」的投票(可於Wikipedia:投票發起),接下來再繼續已經談及的技術問題?—章·安德魯 (留言) 2009年1月21日 (三) 12:00 (UTC)

(:)回應 支持该想法。不过列表的中心词稍稍改动一下:(第一行)汽车总动员(大陆民间、台湾),(第二行)赛车总动员(大陆),……这样标注下拉选单如何? --XsLiDian (留言) 2009年1月31日 (六) 11:56 (UTC)

消歧义的转换

电影Rocky,在大陆译为洛奇,台湾译为洛基
网络游戏Mabinogi,在大陆译为洛奇,台湾译为瑪奇
因为繁简转换的原因在上面两个条目中都有关于洛奇的其他意思,详见洛奇 (消歧义)的提示,但一个进入的是洛基_(消歧義),一个进入的是瑪奇_(消歧義),都不是洛奇_(消歧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啊? —Leon3289 (留言) 2009年6月18日 (四) 14:55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