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夏
東夏 大真/東真 | |||||||||
---|---|---|---|---|---|---|---|---|---|
1215年—1233年 | |||||||||
京城 | |||||||||
• 1215年-1216年 | 咸平 | ||||||||
• 1216年-1233年 | 南京 | ||||||||
國君姓氏 | 蒲鮮 | ||||||||
君主 | 蒲鮮萬奴 | ||||||||
常用語 | 女真語、中古漢語 | ||||||||
興衰 | |||||||||
• 1215年 | 蒲鮮萬奴據遼東,僭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 | ||||||||
• 1216年 | 薄鮮萬奴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復叛,僭稱東夏。 | ||||||||
• 1233年 | 貴由攻破南京,擒蒲鮮萬奴。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 |
東夏(1215年-1233年)是13世紀初蒲鮮萬奴在今中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建立的一個國家。原稱大真,後改稱東夏,也稱東真。
歷史
[編輯]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 ||||||||||||||
---|---|---|---|---|---|---|---|---|---|---|---|---|---|---|
中國東北史前史 | ||||||||||||||
燕國 | (遼西郡) | 箕子朝鮮 | 東胡 | 肅慎 | 濊貊 | |||||||||
(遼東郡) | ||||||||||||||
秦朝 | (遼西郡) | |||||||||||||
(遼東郡) | ||||||||||||||
西漢 | (遼西郡) | 衛滿朝鮮 | 匈奴 | |||||||||||
(遼東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麗 | |||||||||||
東漢 | (遼西郡) | 烏桓 | 鮮卑 | 挹婁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遼東郡) | ||||||||||||||
(玄菟郡) | ||||||||||||||
西晉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後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營州) | 柔然 | 契丹 | 庫莫奚 | 室韋 | 勿吉 | ||||||||
東魏 | (營州) | |||||||||||||
北齊 | (營州) | |||||||||||||
北周 | (營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國 | 靺鞨 | |||||||||||
(燕郡) | ||||||||||||||
(遼西郡) | ||||||||||||||
唐朝 | (營州) | (松漠都督府) | (饒樂都督府) | (室韋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
(安東都護府) | |||||||
遼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
女真 | 東丹國 | |||||||||||
定安國 | ||||||||||||||
(東京道) | ||||||||||||||
金朝 | (東京路) | (上京路) | ||||||||||||
東遼 | 大真國 | |||||||||||||
元朝 | (遼陽行省) | |||||||||||||
明朝 | (遼東都司) | (奴爾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東三省: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 |||||||||||||
(滿洲地區) | 帝俄外滿洲 | |||||||||||||
中華民國 (奉系軍閥) |
遠東共和國 | |||||||||||||
蘇聯遠東 | ||||||||||||||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滿洲國 | ||||||||||||||
蘇聯佔領下的滿洲 | ||||||||||||||
中華民國 東九省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東北地區 |
俄羅斯聯邦遠東 | |||||||||||||
注 |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 |||||||||||||
參見 |
蒲鮮萬奴原為金朝將領,擔任遼東宣撫使討伐反叛的契丹首領耶律留哥。他於貞祐三年(1215年)自立為天王,國號大真,年號天泰,金朝在東北的諸猛安謀克多響應。1216年降於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勢力最大時,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龍江省阿城境內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遼寧丹東境內九連城)以及部分遼東半島區域,東南到曷懶路(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郡)與恤品路(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
東夏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遼寧開原北),復國後移至南京(今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1])。蒲鮮萬奴在國內依照金朝官制設立諸官,軍隊則按猛安謀克組織。
1233年,窩闊台派皇子貴由率領左翼蒙古軍征討蒲鮮萬奴,在南京擒之,東夏從此滅亡,不再是獨立國家,但其後蒙古仍任命萬奴子孫鎮守原地,為其藩屬。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在東夏故地建立遼陽行省。
政權仍存
[編輯]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發現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來,對東夏國的存亡又有新說。據王國維的考證:「《高麗史》多記東真即大真與高麗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後,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見。意萬奴既擒之後,蒙古仍用之,以鎮撫其地,其子孫承襲如藩國然,故尚有東真之稱」(《黑韃事略箋證》)。在《高麗史》和《元史》1233年後多年的記載中仍使用「貴國」、「東夏萬奴國」的稱謂。
1234年2月,「蒙古留百餘騎於東真,余皆引還」(《高麗史》)。1235年設開元、南京二萬戶府,後者總管可能即東夏國王兼任。東夏的舊屬繼續維持管理着該地區的政務,而使用的年號就是「大同」,於當地出土了多顆不同年份的大同年號官印,足以證明。作為藩國的東夏,自此對蒙古一直歸順服從,並協助蒙軍鎮壓高麗的反叛。1235年蒙古三伐高麗,東夏軍即作為前導,攻下了龍津鎮、鎮溟城等地(《高麗史》)。1236年蒙軍再入高麗,曾派援兵百餘騎,侵入高麗東北境,自耀德、靜邊趨永興倉(《高麗史》)。到了蒙哥統治時期,蒙古再度大規模用兵高麗,東夏又成為蒙軍進兵的通路。據《高麗史》記載,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東夏的兵馬入境侵擾。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餘騎,1258年還出舟師圍攻高城縣的松島。直至蒙古出面干預,才停止。元世祖即位後,開始逐步加強對東夏的控制。至元三年(1266年)二月,曾設立過東京、開元、恤品、合懶、婆速等路宣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五月,又增設海西遼東提刑按察司。
恤品、合懶兩路是東夏的領地,海西當謂包括東夏在內,可見已一律與國內地區統治管轄。至1287年後,似不再有「東真」、「東夏」之名,想東夏藩國當撤於前。
君主列表
[編輯]肖像 | 廟號 | 謚號 | 尊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陵寢 |
---|---|---|---|---|---|---|---|---|
- | - | - | 蒲鮮萬奴 | ?-1233年 | 天泰 | 1215年-1233年 | - | |
大同 |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中国首次发掘古“东夏国”遗存. www.kaogu.cn. [2020-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參考文獻
[編輯]- 王慎榮,《東夏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 陳祖武,《遼西夏金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ISBN 9787211049547
- 《東北通史(上)》,金毓黻,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6月翻印
- 《中國北方民族及其政權研究》,申友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 《女真源流史》,《中華民族源流史叢書》,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 《女真史》,《東北史叢書》,孫進己、張璇如、蔣秀松、於志耿、莊嚴,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7月
- 《金朝史》,何俊哲、張達昌、於國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