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
31°14′37″N 121°29′01″E / 31.24367°N 121.48373°E
女青年會大樓 | |
---|---|
位置 | 上海市黃浦區圓明園路133號 |
建成時間 | 1932年 |
評定時間 | 1994年 |
參考編碼 | A-Ⅲ-024 |
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英語:Headquarter Buildings of Y.W.C.A)是位於上海市圓明園路133號的一幢8層歷史建築,處於圓明園路西側。1994年,該建築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歷史
[編輯]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會傳入中國;1899年,第一屆女青會全國委員會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建立後,女青會在中國迅速發展。1919年,美國基督教女青會全國董事會購得位於圓明園路西側的一處地產,該地塊上有三幢建於19世紀60年代的連排式建築,統稱巴福爾樓。此後,巴福爾樓成為女青會的活動場所,還時常舉辦公共活動。[1][2][3][4]
1927年,美國女青會將該地產轉讓給1923年成立的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為新建辦公大樓作準備。大樓由李錦沛設計,耗資逾40萬兩白銀,其中25萬兩來自女青會的紀念基金,10萬兩來自銀行貸款。1929年10月,女青會全國協會組建了建設委員會,以監管大樓的建造。1930年4月,開始進行巴福爾樓的拆除和場地平整工作。1930年9月,女青會全國協會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申請建築許可,並於當月獲准建設。大樓開工時未舉行特別的開工儀式,但在年會期間女青會全國委員會的會員進入建築工地觀摩了樁基的施工,並拍攝影片記錄了這次參觀。1931年5月22日舉行了奠基儀式,在該儀式中,一塊奠基石被安放在建築上。奠基石的材質為大理石,上方刻有日期,女青年會全國委員會這一名稱,和女青會的會訓「爾識真理,真理釋爾」(英語:ye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1932年2月底,建築基本落成,女青會全國委員會隨即遷入該樓辦公[5];6月下旬工程全面竣工。當年10月7日,女青會全國協會舉辦了新建築的開幕典禮,包括時任上海市長吳鐵城在內,共二百餘名賓客參加了該典禮。[1][2][4]
女青會的活動場所集中在建築頂部兩層及底層部分區域,剩餘空間用於出租,以減輕自身的經濟負擔。英商康盈洋行、中國徵信所、國民印刷所等單位都曾在此辦公。1936年,國際藝術劇院在大樓四層舉辦了中國現代名畫展覽會。3月9日,卓別林與梅蘭芳、胡蝶等人一同參觀了這一展覽[6]。女青會全國協會本身則很少在大樓內舉辦社會活動,大部分此類活動都在上海女青會舉辦。[1][3][4]
1957年,大樓由房管部門接管。之後,大樓陸續被女青年會和其他一些單位使用,例如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20世紀70年代,大樓頂層被搭建一層。1994年,大樓被列為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等級為Ⅲ類;2004年又列入黃浦區不可移動文物。21世紀初,大樓作為洛克·外灘源項目的一部分得到了改建,改建工程於2008年開工。2011年底,改建後的大樓內舉辦了上海「零揮霍藝術季」活動。[3][4][7]
建築
[編輯]女青年會大樓位於圓明園路西側,佔地面積0.09公頃,建築面積0.6萬平方米,高八層,局部為九層。建築坐西朝東,平面為U字型,開口朝南。大樓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基礎為柱下獨立承台樁基礎。[1][3][4][8][9]
女青年會大樓是一幢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其細部裝飾又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建築立面材質為褐色清水磚和花崗岩。東立面為建築的主立面,結構對稱,自第六層起逐層退台;建築南立面亦近乎對稱,同樣採用了退台設計。建築的基座為蓮瓣須彌座,其中東南角的須彌座處放置了奠基石。建築入口位於主立面底層正中,其上方設有一片與門扇同寬的琉璃瓦出檐,檐下過梁處刻有「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字樣;門扇則為仿宮殿的三交六椀菱花式樣。立面上開設長方形鋼窗,窗扇採用方格窗。這些鋼窗構成豎向窗帶,窗帶旁設有縱貫立面的淺色壁柱。窗帶和壁柱形成了建築的豎向線條,兩者在色彩上又存在強烈的反差。壁柱頂端,部分窗間牆和檐部設浮雕的回字形裝飾;入口上方的窗帶頂端則是一個被雲紋、海浪環繞八角形圖案,八角形內部雕刻了女青會的三角形標誌。該標誌上方是旗杆固定的位置。[1][3][4][8]
大樓每層皆設置一條貫通平面的走廊,辦公場所佈置在走廊的兩側。電梯間和主樓梯間設置在U字型的兩個轉角處。U字形的底部,即建築最北端的部分還對稱地佈置了兩處疏散樓梯間;因該處採光最差,所有衛生間均設置於此。大樓底層門廳和電梯間的天花板帶有中國傳統裝飾的圖案。底層南側原有一處報告廳,其內飾有梁枋彩繪;在後續使用中,報告廳被改為食堂,裝飾圖案亦被粉刷覆蓋。建築七層原為女青會全國協會的辦公場所。建成之初,該層東北角電梯廳北側設有問訊處,南側設有休息室;西北角有一處仿中式廟宇的禮拜廳——顧慈恩紀念堂,以及與紀念堂風格類似的閱覽室;東南角則設有協會的會議室。在隨後的使用中,該層空間格局基本維持,但房間內部改動較大。建築八層搭建嚴重,其中翼原有一處仿巴福爾樓中設置的女主人之家而建的房屋。該層設有走廊和陽台,均採用鑄鐵落地玻璃門。建築內設有消防、供水、供暖等公共設施。[1][3][4][8]
在部分歷史建築研究中,女青年會大樓被用作中國建築師對裝飾藝術風格和民族風格探索的一個例證。「新中國建築」(英語:Neo-Chinese Architecture)一詞最早就是在評論該建築的文章中提出的。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該建築僅為簡單裝飾中國符號的西式建築,其設計並未獨樹一幟。[1][1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芳. “外滩源”研究:上海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1843-1937.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 115-119,190-192,228. ISBN 9787564125929.
- ^ 2.0 2.1 WOMAN'S ACHIEVEMENT: The Laying of Corner Stone of New Y.W.C.A Building.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931-05-26.
- ^ 3.0 3.1 3.2 3.3 3.4 3.5 章明. 上海外滩源历史建筑.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064152.
- ^ 4.0 4.1 4.2 4.3 4.4 4.5 4.6 女青年会大楼. 黃浦區檔案局. 2014-11-03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4).
- ^ BREVITIES: CITY AND GENERAL. The China Press. 1932-03-01.
- ^ 景智宇. 卓别林参观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 上海市檔案局. 2017-01-23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 ^ 《TimeOut上海》“零挥霍艺术季”亮相洛克•外滩源. 鳳凰網. 2011-12-19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4).
- ^ 8.0 8.1 8.2 卜春艷. 女青年会大楼. 東方網. 2014-04-09 [2018-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4).
- ^ 林華, 洛克外滩源相邻基坑施工对历史建筑影响分析及加固方法 10, 住宅科技: 35-38, 2009
- ^ 朱永春. 从《中国建筑》看1932-1937年中国建筑思潮和主要趋势. 中国近代建筑硏究与保护: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 2000. ISBN 978730204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