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房鎮
倉房鎮 | |
---|---|
鎮 | |
坐標:32°46′37″N 111°28′24″E / 32.77684°N 111.4733°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淅川縣 |
人口 | |
• 總計 | 1.4萬2,008年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41 13 26 109 |
郵政編碼 | 474480 |
電話區號 | +86 (0)0377 |
倉房鎮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淅川縣西南部與湖北省丹江口市接壤,丹江口水庫西岸。倉房鎮境內始建於唐代的香嚴寺遠近聞名,曾是慧忠國師的道場,也是著名的佛教寺廟。倉房鎮歷史上曾是博山侯孔光的封地,時稱博山侯國。光武帝劉秀稱帝前,曾在此駐軍, 並築倉房儲糧。[1]
歷史及建制
[編輯]得名
[編輯]據說在興建香嚴寺時,曾在此設簡易糧倉,故名。另據傳,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行至此地,安營紮寨,修建大小軍馬倉房。
古代史
[編輯]楚國人王禪居鬼谷(今黨子谷),號鬼谷子,曾於此授業孫臏、龐涓。今存李家莊附近王禪洞及孫臏看桃源處。漢朝綏和二年,孔光被封為博山簡列侯,改順陽為博山侯國。[2]劉秀曾在此地駐軍,並築倉房儲糧。南北朝時, 齊太尉陳顯達與北魏武衛將軍元嵩大戰於此,伏屍三萬餘,齊師敗走均口。唐代倉房境內的白崖山香嚴寺曾為慧忠國師的道場。明代分屬淅川縣雷山、順陽和內鄉縣堡南、 石橋4保。清代改保為里。[1]
近代史
[編輯]1909年改屬浙川縣東二區(李官橋)第五段。1942年一部分屬於內鄉縣南三區(靈關殿),剩餘部分為淅川縣第八區(李官橋)。 1948年改屬淅川縣第七區(李官橋)。1957年為倉房鄉。1969年為倉房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倉房鄉。1999年建倉房鎮。[3]
自然地理
[編輯]秦嶺余脈從湖北省鄖縣的東部綿延入境,境內北部的十步山和西部的羊洞山都是四峰山東南延伸之餘脈。東濱丹江口水庫,西接湖北省丹江口市薛橋鄉。水岸線長46公里,水域面積佔2%, 丘陵23%, 山地75%。倉房鎮的礦產資源石膏儲量較高,還有螢石、白雲石、大理石、石英石等。[1]
名勝古蹟
[編輯]從倉房下寺龍山春秋楚墓群出土文物7000餘件,其中編鐘、列鼎、甬鍾、石排蕭為稀世之國寶。 [4]倉房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5]香嚴寺始建於唐代,位於倉房鎮西北部的白崖山中,是中原四大名剎之一。坐禪谷是國家3A級風景區位於香嚴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