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
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 |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奧廖爾省特魯布切夫斯克 | 1896年9月18日||||||||||||||||||||||||
逝世 | 1958年4月7日 蘇聯莫斯科 | (61歲)||||||||||||||||||||||||
墓地 | 新聖女公墓 | ||||||||||||||||||||||||
服役年份 | 1918–1958 | ||||||||||||||||||||||||
軍銜 | 蘇聯大將 | ||||||||||||||||||||||||
參與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蘇芬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獲得勳章 |
| ||||||||||||||||||||||||
其他工作 | 蘇軍第一副總監察長 國防部總監察長 | ||||||||||||||||||||||||
簽名 |
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俄語:Ива́н Ефи́мович Петро́в,1896年9月18日—1958年4月7日),蘇軍大將。
早年
[編輯]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生於布良斯克特魯布切夫斯克一個鞋匠家庭。1913年,彼得羅夫進入教師文法學校,1916年畢業。1917年1月,彼得羅夫進入莫斯科的阿歷克塞軍事學校,同年6月1日從軍事學校畢業,擔任駐阿斯特拉罕的156後備步兵團簡編連連長[1]。彼得羅夫1918年參加紅軍,同年成為了一名布爾什維克。彼得羅夫曾參加第25步兵團平定薩馬拉城無政府主義分子叛亂和抗擊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作戰。
1920年5月起,彼得羅夫到突厥斯坦服役,歷任排長、特別支隊軍事法庭審判員、團政委等職。曾參加薩馬拉戰役,波蘇戰爭和1922年對巴斯瑪奇運動的鎮壓。 1922年9月,彼得羅夫被任命為第11步兵師第2旅第13步兵團特勤隊任職。1926-1931年彼得羅夫就讀於步兵指揮人員進修班。1933年1月,任中亞聯合軍事學校校長兼政委。1940年6月任步兵師長,10月調任中亞軍區步兵監。1941年3月升任機械化軍軍長[2]。
二戰
[編輯]1941年7月起,彼得羅夫任南方面軍步兵第25師師長,之後於1941年10月到1942年7月任濱海集團軍司令。在敖德薩圍城戰後期,他接掌保衛戰的指揮,並在最後成功撤出了大部分軍隊,參加了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從1941年10月底堅守到1942年6月底,在城市陷落前一刻才撤離。1942年8-10月,彼得羅夫擔任第44集團軍司令。1942年10月,彼得羅夫任外高加索方面軍黑海軍隊集群司令。在圖阿普謝防禦戰役中,彼得羅夫在兵力十分劣勢且地形不利的情況下,組織防禦並派遣小股力量到德軍後方破壞,從而阻止了敵人從圖阿普謝突破[3]。
1943年2月,彼得羅夫被授予大將軍銜,5月任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他指揮部隊勝利地參加了高加索會戰中的阿爾馬維爾—邁科普戰役和克拉斯諾達爾戰役、刻赤—埃利季根登陸戰役和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1943年11月-1944年2月再次擔任濱海集團軍司令。1944年3月,遭受總指揮伏羅希洛夫指責「進攻不利、臨陣脫逃,擅離職守」被降為上將,貶為西方面軍第33集團軍司令[2]。
1944年4月,彼得羅夫任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8月任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司令,指揮4個集團軍進行在喀爾巴阡山的戰鬥,屬下有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和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等名將,協助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作戰,並率先解放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因而受到蘇軍總參謀部的嘉獎,於1944年10月重新授予大將軍銜[2]。1945年3月在摩拉維亞-俄斯特拉發戰役中,因該方面軍政治委員列夫·梅赫利斯的報告,以「訓練與組織不力」為名被解除職務[4]。1945年4-6月,彼得羅夫擔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協助科涅夫組織了柏林戰役。1945年5月29日,彼得羅夫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
[編輯]戰後彼得羅夫歷任突厥斯坦軍區司令和蘇軍第一副總監察長。歷史學家Abraham Alikhanov認為斯大林晚年曾有意授予彼得羅夫元帥軍銜[5]。斯大林去世後,彼得羅夫擔任軍事和體育訓練總部部長,1955年3月任陸軍第一副總司令。1956年1月蘇聯國防部總監察長。1957年6月任國防部副部長的學術總顧問。1958年去世後葬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