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夫·博納富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夫·博納富瓦(法語:Yves Bonnefoy;1923年6月4日—2016年7月1日[1]),法國詩人、散文家,生於圖爾,父親是鐵道工人。他的作品在戰後法國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探索了口頭及書面語言的意涵。他還創作了一系列翻譯作品,最著名的是對莎士比亞翻譯,同時也寫了一些關於美術美術史的著作,包括對胡安·米羅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研究。出版的詩集有《杜弗的動與靜》(1953)、《昨天的空寂的王國》(1958)、《寫字石》(1965)、《門檻的誘惑》(1975)、《在影子的光芒中》(1987)、《雪的開始與結束》(1991)和《流浪的生命》(1993)等。

生平

[編輯]

1923年,伊夫·博納富瓦出生在法國圖爾,母親是小學教師,父親是鐵路工人。博納富瓦自述,童年時外祖父對自己影響很大——外祖父愛讀書、愛寫作、勤思考的習慣讓其成為了博納富瓦的「榜樣和參照系」。外祖父藏書豐富,兒時的博納富瓦在他的書房中首次接觸到了十九世紀詩歌。七歲那年,他的姨媽還送了他一本詩選,並在上面題字「贈我的教子——未來的詩人」。除了家人的影響以外,法國的義務教育課程也為博納富瓦打下了一定的文學基礎。在學校里,他學習了維克多·雨果,浪漫派,巴納斯派的作品,還在一場朗誦比賽上,憑藉朗誦維尼的《摩西》獲獎。十六歲時,他接觸到了蘭波和皮埃爾·讓·茹夫的著作。上高中後,他又選修了哲學和自然科學,並開始對認識論邏輯學和觀念史感興趣。同時,他開始閱讀巴斯拉、克爾凱郭爾和舍斯托夫的作品。[2]

高中畢業後,博納富瓦進入普瓦捷大學學習數學,但之後他便立志於詩歌,於是他離開普瓦捷前往巴黎,進入了超現實主義的圈子。來到巴黎後,為了文憑學位,博納富瓦進入索邦大學繼續學習,但是沒有修完課程只能中止學習。之後他找了一份補習班老師的工作,教授數學和自然科學。

1943年末,博納富瓦抵達巴黎後參加了保羅·瓦雷里的講座,其間遇到了齊奧朗羅蘭·巴特。1946年,法國超現實主義詩歌的奠基人安德烈·布勒東回國,博納富瓦與其相識,布勒東之後便將他介紹給了畫家維克多·布羅內。在巴黎,博納富瓦還結交了出版家、作家阿德里安娜·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同一年,博納富瓦自費出版了他的長詩《論鋼琴師》,莫尼耶將其放在自己的書店幫助以幫助他提升銷量。三年後,莫尼耶受邀主編一套詩叢,於是她建議博納富瓦出版一部詩集加入,博納富瓦便開始着手創作《杜弗的動與靜》。1953年,《杜弗的動與靜》出版,博納富瓦一舉成名。

1954年,皮埃爾·萊里斯(Pierre Leyris)計劃組織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邀請博納富瓦加盟。於是,博納富瓦開始翻譯《尤里烏斯·凱撒》《哈姆雷特》《亨利四世》《冬天的故事》和一些莎士比亞的詩歌。[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rench poet Yves Bonnefoy dies.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3). 
  2. ^ 2.0 2.1 Guppy, Shusha.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15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