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維·馬爾諾維策
茲維·馬爾諾維策(希伯來語:צבי מלנוביצר,1945年—)是一位猶太表現主義畫家,他出生於以色列、貝內貝拉克的一個猶太宗教(超正統)家庭。他成長於一個與現代世界相隔絕的社會,身處這樣一種環境,他從小就得高強度以及不間斷地學習猶太法典,但是,他卻做出了非同尋常、英勇無畏的決定,立志要成為一位藝術家,並取得重大的成就。在奧地利、拉克斯山麓賴歇瑙接受培訓期間,他得到了藝術家 Wolfgang Manner的大力支持以及藝術家恩斯特·福克斯,(夢幻現實主義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這是由20世紀的維也納藝術家組成的一個派別,提倡早期的繪畫大師技巧與宗教、秘教象徵主義的融合)的細心指導。隨後,馬爾諾維策開創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繪畫風格來描繪一系列跨越宗教和世俗世界的主題。[1]
雖然馬爾諾維策的創作靈感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倫勃朗(1606-1669)的眾多肖像作品以及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的浪漫主義畫風,但是他仍獨具風格,因為他巧妙地將歐洲的表現主義與傳統、宗教主題融合在一起。他的繪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的生活方式——包容現代思想的同時一貫保持他所接觸的宗教傳統。從猶太教祭祀到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再到咖啡屋的顧客,他的油畫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人物主題。他所有的作品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從他所描繪人物的臉部表情,特別是他們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懂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故事。他因其藝術充滿人性和普遍性而聞名於世。他的油畫作品早已在特拉維夫、東京、巴黎、紐約、洛杉磯、倫敦、阿姆斯特丹、悉尼、柏林以及其它各大城市的拍賣會、畫廊、畫展中嶄露頭角。[2]
早年生活
[編輯]馬爾諾維策生於1945年,他是古爾猶太家庭中唯一的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波蘭人而他的母親是德國人。關於他早期接受的教育,他的父母把他送到猶太兒童宗教學校(希伯來語:חדר,意思是「房間」)讀書,這是一所教授猶太教基本知識以及希伯來語的傳統性小學。在學習宗教知識期間,馬爾諾維策開始嘗試繪畫,他運用舊床單和木材廢料創作出了他的第一副「帆布油畫」作品。小茲維的才能很快就受到貝內貝拉克的鄰居以及才華橫溢的以色列藝術家——耶胡達・沃爾斯坦納的賞識,在茲維13歲那年,耶胡達・沃爾斯坦納答應當他的老師。沃爾斯坦納在超正統猶太城市——貝內貝拉克的市中心將繪畫的基本原理教授給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貝內貝拉克,整個社會都嚴格遵守猶太律法,所以藝術非常罕見。馬爾諾維策說過:「我會經常回到沃爾斯坦納的身邊接受他的指導直到我確信自己的作品已超過他的水準。」其它的一些藝術家也開始意識到這個男孩的才能。比如,雕塑家埃呂爾・卡瑟夫也曾給過他一些指導,對於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表達出無比的激動之情。[3][4]
他家庭以及猶太人民的悲劇性歷史給他的整個生活和職業生涯籠上了一層陰影。自從童年,他就擔負起崇高的使命要通過繪畫創作來與大屠殺以及流亡這些慘痛的記憶作鬥爭。12歲時,馬爾諾維策創作了一幅黑色墨水的素描,畫中的主要人物從一個洞穴中湧現,而上方則勾勒了正在陽台上休息的納粹士兵。他在這幅畫的邊緣位置寫下了「Galut」這個詞,其意思是「流亡」。他始終無法忘懷家人在大屠殺中的喪生以及祖父所遭受的納粹分子的不公正待遇(包括納粹分子試圖在他祖父的鬍子上點火)。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對於小茲維來說,流亡成為他慘痛的回憶,但同時也給他帶來藝術的靈感 。[5]
當他有幸為新近成立的以色列國服役之後,才算真正兌現了自己要通過油畫創作來振興猶太文化的承諾。1963年,馬爾諾維策應徵加入了以色列國防軍(IDF)。服役滿期後,他轉入殯葬部擔任預備役軍人。[6]
職業生涯的開端
[編輯]1966年,馬爾諾維策與他的妻子比爾哈結婚並開始在特拉維夫南部[永久失效連結]的一個木工作坊里工作。在從事木工期間,他與當地的居民——甚至包括小販、乞丐、藥癮者都相處融洽,而這些人也恰恰成為他油畫作品中的主要人物。[2]
教育
[編輯]1977年,馬爾諾維策 進入特拉維夫的Avni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進行短期的學習。而後,他繼續到歐洲接受培訓,在培訓期間,他接觸、了解了收藏於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荷蘭語發音:[rɛi̯ks myˈzeʏm])(英語:State Museum)中的倫勃朗•哈爾曼松•范•萊因的作品以及收藏於西班牙主要國家藝術博物館——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位於馬德里中部)中的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作品。[7]
在歐洲學習期間,他主要是在緊挨維亞納的拉克斯山麓賴歇瑙接受培訓。培訓期間,他還與藝術家恩斯特・福克斯一起參加研討會。恩斯特・福克斯是維亞納「夢幻現實主義」美術學校的創始人和重要成員之一。馬爾諾維策在福克斯的指導下學習了弗蘭德以及維亞納藝術大師的藝術技巧。後來,這位享有盛譽的油畫大師(恩斯特・福克斯)在馬爾諾維策的首次畫展舉辦之前就他學生(馬爾諾維策)的天資揮筆寫下以下評語:
「茲維雖然生於以色列,但是他非常精通於具有歐洲傳統的油畫創作 […]他因卑微的虔誠而踏入油畫創作的世界,但其實這正是他優勢的所在[…]他極具天賦的才能讓他能夠毫不猶豫地抓住展現在他眼前的各種機會,並且我也確信他的朋友、他的藝術仰慕者(很榮幸我也是其中之一)一定不會對他的藝術成就感到失望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真心希望他的首次畫展能夠圓滿成功。」 ——恩斯特・福克斯,奧地利 ,賴歇瑙安德拉克斯,1979年8月9日。
馬爾諾維策於1978年回到以色列,這一年,他創作了「浸禮池中的提拉」等油畫作品。與歐洲的繪畫大師接觸、交往之後,他對藝術的創作更加滿懷激情,他變賣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堅定不移地要繼續走職業藝術家這條道路。在自己的藝術生涯走上正軌後,他再次離開以色列前往巴黎學習和工作(1979年)。[8]
藝術
[編輯]風格
[編輯]馬爾諾維策的繪畫風格可以說是表現主義風格,他的這種表現主義風格實際上是受西班牙浪漫主義藝術家——弗蘭西斯科・戈雅的暗色調和流暢筆觸以及倫勃朗・梵・萊茵的不朽肖像作品的影響。他因 擅長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而聞名,他對人物表情的描繪看似簡單,但如果觀察入微,我們會發現其實每個人物的表情都極具深度,仿佛在講述他們戲劇性的生活故事。[6]
主題
[編輯]超正統猶太主義(哈西德主義)
[編輯]儘管馬爾諾維策近幾年開始接觸現代正統猶太主義(現代正統猶太主義是一場試圖將宗教價值觀以及猶太律法的遵守與現代世界相融合的運動),但是他一直都清楚在精神上自己始終是猶太社會的一員,他是在猶太社會中成長起來並接受了教育。他精神上與猶太社會的緊密相連賦予他藝術的靈感,將「通過世俗世界為上帝服務」的猶太人物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馬爾諾維策始終堅守物質世界僅僅是精神世界的延伸這樣一種猶太信仰。相應,他的油畫作品就是折射出他在世俗的物質世界中尋求精神世界的這樣一種理念。[9]
在「痛哭」這幅作品中,馬爾諾維策描繪了一個驚慌失措而張開雙臂的虔誠派猶太教徒,他張着嘴,眼神中透漏出驚恐的神情。畫中的這個人物對着讓他感到痛苦的世界做了這樣一個手勢,而這種手勢似乎就是將物質世界與充滿信念的精神世界聯繫起來。但是,他隨後創作的「鬥牛舞」這幅作品(1985)卻通過揭露神與世俗、殘忍、腐敗的人類一起的生活反向強調了這種聯繫。畫中,前虔誠派猶太教徒正在表演公牛舞,這是物質世界以及金犢的象徵,而在猶太傳統中,金犢等同於墮落、物質和偶像崇拜。[10]
大屠殺和流亡
[編輯]馬爾諾維策的藝術與他家族的歷史以及猶太人民的歷史是不可分割的。他的民族性理念揭示了猶太人原本就是共同祖先的家人、遠方表親,並且共通祖先也和他們古代聖殿時期的家園以及當今的現代以色列國有着密切的關係這樣一種觀點。[11] 在「難民」這幅作品中,馬爾諾維策描繪了一些面部無法被看清的人物,但是這些人物的其它特徵,包括頭罩、珠子、長衣,很明顯地體現出他們是猶太人。這些人物非人化而模糊不清的面孔實際上是在表達整個猶太歷史中反覆流亡給猶太人民帶來的痛苦。在這幅特別的作品中,他通過描繪一個被夷為平地的猶太居民區(位於撒瑪利亞山丘)來影射另一場現代的顛沛流亡,這場流亡是埃及大逃亡、 巴比倫流放或西班牙驅逐的延續。這是唯一一幅以流亡為主題的油畫作品。[12]
第二年,馬爾諾維策又創作了「逃亡」(2007)這幅作品,他在這幅作品中描繪了猶太人民從加沙地帶的脫離,這是從21個猶太居民區的單邊撤離。儘管這幅作品所涉及的是一次特殊的政治事件,但是他的創作無形當中為現代「流亡」和聖殿時期以來猶太人民所遭受的流亡建立了聯繫。而這幅作品的標題以及他選擇對年長者的描繪更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聯繫,因為作品的標題直接涉及埃及大逃亡,而年長者更能代表普遍的難民,而不是僅局限於那些被驅逐出加沙或猶太地區的難民。畫中人物所呈現的是希望的破滅和無法得到神的應許這樣一種狀態。[11]
日常生活場景
[編輯]馬爾諾維策在日本的個人畫展上賣出的第一幅作品是抽着雪茄的猶太導師的肖像畫。「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日本男人能夠認出畫中的人物是猶太導師。」他繼續追問這個日本顧客從畫中人物的臉部看到了什麼,日本顧客回答說:「人物的臉部蘊含着一些普遍相通的東西,並且顯露出一種通常的人生閱歷。」[6]
馬爾諾維策總是會描繪一些猶太人以及非猶太人的生活場景。他油畫作品中所描繪的場所和人物都是生活中尋常可見的,比如咖啡屋中的陌生人、施捨處的流浪漢以及酒館中的醉漢等。但是,這些人物的臉部表情卻總是隱含着一些非凡的故事,這些故事才是隱藏於現象背後最具深度的東西[6]
畫展以及畫廊
[編輯]
1.1977 - 沙拉基畫廊,特拉維夫 (團體展)
2.1977 - 赫茨爾街麵包房,特拉維夫 (個展)
3.1978 - Bental畫廊,特拉維夫(個展)
4.1979 - 隸屬哈達薩・克拉欽畫廊,特拉維夫
5.1979 - Schoninger 畫廊,慕尼黑(個展)
6.1980 - 哈達薩・克拉欽畫廊,特拉維夫(個展)
7.1982 - 費城(團體展)
8.1983 - 莉蓮・海登貝格畫廊,紐約
9.1983 - 烏爾巴赫畫廊,維也納 (團體展)
10.1983 - 葉史瓦大學博物館,紐約 (個展)
11.1986 - 丸之內畫廊, 東京 (個展)
12.1988 - 隸屬Mayanot畫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耶路撒冷
13.1992 - 丸之內畫廊,東京 (個展)
14.1996-2012 - 由Mayanot 畫廊進行展覽,耶路撒冷
15.2000 - 由Mayanot 畫廊出版個人畫冊, 耶路撒冷
16.2002 -華爾道夫酒店,紐約(個展)
17.2002 - 藝術家接待和畫作義賣,拉賓綜合醫學中心慈善晚宴,紐約。參加晚宴的主要人物有美國第42任總統威廉・傑斐遜・克林頓 、安佰深投資集團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阿蘭・帕特里科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和CNN 脫口秀著名主持人拉里・金 。
18.2007 – Mayanot畫廊,耶路撒冷(個展)[2][13]
著名作品
[編輯]參考
[編輯]-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兹维・马尔诺维策. Mayanot畫廊. 2007年10月: 9.
- ^ 2.0 2.1 2.2 同上.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10.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茲維・馬爾諾維策、個人採訪. 2012年7月12日.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9, 10.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6.0 6.1 6.2 6.3 茲維・馬爾諾維策、個人採訪.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16.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9.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Mayanot畫廊.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Dov Elbaum. : Mayanot畫廊.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11.0 11.1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15.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15, 16.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Ofrat, Gidon博士和Dov Elbaum. : Mayanot 畫廊.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