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山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8年7月27日) |
南溪山是一座山,位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桂林的南溪山公園內,在中山南路、崇信路接合的八一橋東側,將軍橋頭。此山因南溪縈繞而得名,因山有白龍洞,又名白龍山。早在唐朝南溪山就已開發,擁有近200件摩崖石刻,多分佈在北麓白龍洞、元岩、泗洲岩、龍脊洞,南麓劉仙岩、穿雲岩等處。
印象
[編輯]南溪山海拔291米,相對高度141米,山體面積7.75公頃,長350米,寬180米,山孤自聳立,煙雲凌空,有「疊嶂凌煙天咫尺」之氣勢。
據地質學家分析,南溪山屬純淨厚層石灰岩,幾百萬年前與鬥雞山、羅漢山同體,後受水流不斷地溶蝕,逐漸分割成孤峰。這條水流即後來形成的南溪。山的北面被南溪河環繞,溪繞着山注入灕江。
南溪山有三組互相通連的岩洞:白龍洞與鍋底洞南北相通,觀音洞與龍脊洞則為東西相通,元岩與穿雲岩南北對穿。它們都由不同時期幼小的地下河道發育而成,最早的是龍脊洞,大約在百萬年前就開始被溶蝕;白龍洞和鍋底洞、元岩和穿雲岩大約在10萬年前才開始發育,直到幾萬年前形成了較完整的地下河。
如今這三組洞穴已被人為打通,連為一體。從白龍洞石槽,到鍋底洞的「金山銀山」、穿雲岩的「對蝦掛壁」、元岩的「觀音像」、脊洞的「高山深谷」共25個景點,洞程總長523米,形成一個曲折、迴轉、起伏、跌宕、深邃、虛幻的洞府天地。
南溪新霽和南溪玉屏
[編輯]桂林八景之一「南溪新霽」就是在雨後新晴,雲霧初散時,由於北面的峭壁山石潔白,陽光照映在山石上,會反射出耀眼的光彩。
因為兩峰相對,這時象玉屏一般,故稱「南溪玉屏」,「南溪玉屏」也為桂林二十四景之一。
白龍泉
[編輯]白龍泉位於南溪山的北麓,與南溪河相鄰的山坡側,有地下水自「白龍池「中湧出。其旁的石壁上有「白龍泉」三個大字。
白龍泉的水質甘美而且清冽,古代列為貢品,故白龍泉又稱「貢泉」。相傳用白龍泉水泡茶,一段時間後揭開碗蓋,水氣如白龍一般從碗裏升騰而起。
白龍洞
[編輯]白龍洞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白龍泉南便是白龍洞的入口,洞與鍋底洞南北相通,位於南溪山西北山腰處, 洞口於山體北麓。洞口上方有鐘乳石下垂,形似龍頭,相傳是當初把灕江整治得清澈如鏡的白龍,因直諫而冒犯了龍王,被拘囚在這裏留下的身影,洞由此得名。洞高32米、寬12米, 最高、最寬處均為23米, 長499.5米, 面積1828平方米。
洞中刻有《留別南溪》,為人們所傳誦。
「元岩「在白龍洞口上方,內有左右兩道。右道與穿雲岩南北對穿;左道蜿蜒曲折,通往半山腰的龍脊坳。
龍脊亭
[編輯]龍脊亭1958年初建,1959年重新設計,建於南溪山兩峰之間的凹處(被稱為龍脊坳),憑欄眺望,市區的大部分景色、山水風光,盡收眼底。
亭呈「中」型,仿古而建。主亭為8柱、單檐、翹角長方亭,兩側為附亭,各傍兩峰石壁,總面積83平方米。上山必須要經過此亭,亭南可看到鬥雞諸峰,亭東可看到灕江南瀉,亭西的西峰則高接天漢,被稱為是游南溪必看之地。
龍脊洞
[編輯]龍脊洞位於南溪山西峰東邊山腹中,離龍脊坳不遠,洞高30米,寬9米,深288米,洞底面積1500平方米,是發育得最早的岩洞,大約在百萬年前就開始被溶蝕。
洞內乳石遍佈,形成景觀,主要有雜技舞台、高山深谷等景點。出此洞即可到達龍脊亭。
歷史
[編輯]李渤《南溪山詩並序》記錄了他開發南溪山的經過。《留別南溪》「常嘆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難來。欲知別後留情處,手植岩花次第開。」
自唐以後,歷代均有修葺南溪山的部分景致記錄。
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朱樹德將「南溪新霽」列為桂林續八景之一,並賦詩讚道:「聳峭南溪山,何年辟仙境。龍巖孕玉泉,碧漾深溪影。芳藻映光輝,波入雉山靜。雨霽試新茶,遊人爭汲綆。」
《臨桂縣誌》記載:「南溪山,縣南五里,聳拔千尺,煙翠浮空,其溪東注灕江。」與「以溪在郡南,因曰為南溪」。還敘南溪山為「唐李渤所賞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