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紅門

座標39°49′48″N 116°22′44″E / 39.830101°N 116.378924°E / 39.830101; 116.37892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49′48″N 116°22′44″E / 39.830101°N 116.378924°E / 39.830101; 116.378924 大紅門,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木樨園以南,是南苑的正門。現為地名,有同名轄區鐵路車站

歷史

[編輯]

大紅門原指明朝清朝皇家苑囿南苑(南海子)的正門,建於明朝永樂十二年(1414年)。元朝滅亡後,下馬飛放泊荒廢。明朝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帝下令擴充元朝的下馬飛放泊,建成南海子,周圍築土牆,辟出四門:北紅門、南紅門、東紅門、西紅門。其中北紅門為正門,即如今所稱的大紅門。清朝入關後,將南海子當作皇家苑囿重修,改稱南苑[1]康熙三年(1738年)重建了北紅門。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准許新辟的五座海子門完工,將明朝的海子牆增高並加固,按照帝王「九五」之尊,新辟出5個門,加上原有的4個海子門共9個門。《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七十四《國朝苑囿南苑一》記載:「南苑繚垣為門凡九。正南曰南紅門,東南曰迴城門,西南曰黃村門,正北曰大紅門,稍東曰小紅門,正東曰東紅門,東北曰雙橋門,正西曰西紅門,西北曰鎮國寺門。(《南苑冊》)臣等謹按:南海子舊辟四門,本朝增之九門。」這些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分別成為各自所在地的地名。清朝乾隆年間,將原先的土海子牆改建為磚牆,並且增闢13座角門。[1][2]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七十四《國朝苑囿南苑一》還有關於大紅門的記載:[2]

大紅門內更衣殿,南向,門二層,大殿三間。(《南苑冊》)臣等謹按:大紅門,南苑正北門也,亦稱北紅門。舊有南苑官署房三層,共十有八間。更衣殿,乾隆三年建,殿內恭懸御書額曰:「郊原在望」,聯曰:「舊題在壁幾行綠,曉日橫窗一抹殷。」其南為地藏庵,東為小龍王廟。

聖祖御製海子北紅門秋雨後行圍戲作:晝漏稀聞紫陌長,霏霏細雨過南莊。雲飛御苑秋花濕,風到紅門野草香。玉輦遙臨平甸闊,羽旗近傍遠林揚。初晴少頃布圍獵,好趁清涼躍驌驦。

乾隆十五年御製北紅門外即景詩:北紅門外曉迴鑾,雨後春郊料峭寒。五鳯樓高直北望,居庸遙列玉為巒。青牟撲隴蔚蓬蔥,微雪侵晨一律融。卻憶龍沙宣郡外,幾多毳帳怨春風。(蒙古以游牧為生,春雪風作,牛羊多凍斃,故畏之甚於冬日。南北風土不齊有如此者)夜聞風盛愁無寐,曉見雪消喜動容。豈是喜愁太無定,都來念里為三農。別奉慈輿旋保陽,(命諴親王率法從,自保定侍皇太后進宮,以減從紆道,欲視永定河工)紆途永定閱堤防。將旬萱戺疏溫凊,此日詢安謁壽康。

乾隆二十八年御製入北紅門小獵即事四首:出城十里到紅門,近也虞丞典制存。卻歷五年方一至,迅哉何以駐高奔。朝家武備萬方欽,畧示西戎寓意深。何必三驅詡他藉,此來本不為從禽。苑中小獵心猶喜,習氣了知未易降。臂痛雖然難射鵠,馬馳中(去聲)兔尚連雙。廣甸土蘇多作濘,揮鞭視馬力徐馳。為思積潦疏消處,春種可能不誤時。

臣等謹按:御製北紅門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余不備錄。

1949年時,南苑諸門僅剩下大紅門。1955年8月23日至8月29日,大紅門被拆除,是南苑諸門中最後一座被毀的門。

1980年代起,大紅門地區逐漸成為以浙江人為主的外來人口聚集區,一度有「浙江村」的說法,形成以服裝加工和銷售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3]

建築

[編輯]
大紅門東門房
北京市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紅門街道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84年5月

大紅門的舊址位於豐臺區大紅門路的公交車站大紅門北站附近,涼水河以南255米處。大紅門為南北向,三個方形門洞,中間門洞大,兩側門洞小。如今的大紅門路通過大紅門。

大紅門外(即大紅門以北)的大紅門路上,橫跨涼水河原有永勝橋,是一座石橋,後稱大紅門橋(和南苑路上的立交橋大紅門橋不是一座橋)。永勝橋有立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永勝橋記碑》,該碑現存萬泉寺公園碑林。該碑通高197厘米、寬70.50厘米、厚13.50厘米。方首方座。碑陽的碑額正書「永勝橋記」四字,碑文作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碑文7行,滿行10字,正書,碑文已經漫漶。碑陰的碑額正書「萬古流芳」四字,碑文作於康熙歲次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巳月,首行以「建造」二字開頭,落款為「康熙歲次己丑己巳月穀旦」,碑文24行,滿行25字,正書,碑文已經漫漶。

大紅門內有東門房、西門房。東門房為清朝南苑的重要門房,除有駐軍外,還有兩名門軍,負責聯絡南苑九門的門軍。大紅門西門房已無存。大紅門東門房位於大紅門東后街(又稱廡殿路)152號,建於清朝,現存三間,坐北朝南,已被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紅門東門房先後被大紅門派出所、豐臺區人力三輪車客貨運輸管理站六分站使用,後又改建為豐順祥賓館。1984年被豐臺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豐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大紅門內有南苑奉宸苑、更衣殿、地藏庵、龍神廟等建築。

  • 南苑奉宸苑:是管理行宮、寺廟等的機關。南苑奉宸苑官署舊址位於如今的大紅門東后街156號院內。南苑奉宸苑官署舊址,中華民國時期是大興縣南苑區警察分所的駐地,1935年3月大興縣署從北平城內遷到此處,1937年9月又從此處遷往南苑鎮營市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是北京市農場管理局駐地,後來改成民居。
  • 更衣殿:為皇帝到南苑後更衣之所,和奉宸苑相鄰。
  • 地藏庵
  • 小龍王廟(龍神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李丙鑫,北京皇家苑囿南海子(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大兴卷,北京出版社,2006年. [2014-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30). 
  2. ^ 2.0 2.1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 項飈,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4. ^ 大红门东门房,丰台区文化委员会,于2014-12-31查阅. [2014-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