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塔級巡防艦
概況 | |
---|---|
建造者 | 波爾多阿爾曼兄弟造船廠 |
使用者 | |
前級 | 寧芙級 |
次級 | 阿里阿德涅級 |
建造期 | 1863-1864年 |
服役期 | 1864-1891年 |
完成數 | 2 |
損失數 | 1 |
報廢數 | 1 |
技術數據 | |
船型 | 平甲板巡防艦(蒸汽巡防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81.5米 |
型寬 | 11.1米 |
吃水 | 5.03米 |
動力輸出 | 1,300匹公制馬力(96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索具 |
船速 | 12節 |
續航力 | 2,500海里以12節 |
定員 | 15名軍官、2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奧古斯塔級(德語:Augusta-Klasse)是普魯士海軍於1860年代初購置的兩艘平甲板巡防艦所使用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奧古斯塔號和末艦維多利亞號共同組成,均以普魯士王后命名。這兩艘艦最初是由南部邦聯海軍於1863年向波爾多的阿爾曼兄弟造船廠訂購,宣稱是為日本艦隊而提供的。它們本打算命名為「密西西比號」和「路易斯安那號」,但為了掩人耳目改稱「江戶號」和「大阪號」,然而法皇拿破崙三世依然於1864年阻止了艦隻的交付。兩艦均在1864年5月轉售予普魯士海軍,因為普魯士人在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之前和期間一直在尋求艦艇來加強其艦隊,但它們入役太晚,未及在衝突中參與行動。
奧古斯塔號和維多利亞號的大部分運用生涯都在海外度過。在1866年的奧普戰爭中,它們沒有參加任何行動,此後開始了一系列海外部署。1868年,奧古斯塔號試圖在加勒比海建立一個海軍基地,引發了與哥斯達黎加和美國的一場小型外交事件,維多利亞也於當年晚些時候加入其中。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奧古斯塔號被用作破交艦,並在法國大西洋沿岸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維多利亞號則沒有參與任何行動。兩艦都在1870年代中後期被派往海外,目的地包括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太平洋。到1880年代初,它們都退出了前線運用。維多利亞號於1882年退役,原定成為一艘訓練艦,但德國海軍認為它無法充分履行這項任務,所以在1880年代餘下的時間裏,該艦被間歇性地用作漁業保護船。1885年,奧古斯塔號受命前去為部署在南太平洋的艦隻運送一批輪替船員,但它在亞丁灣的一場氣旋中沉沒,艦上全員遇難。維多利亞號一直運用到1890年,於次年從海軍名錄中除籍,1892年售予拆船商。
設計
[編輯]後來成為奧古斯塔級的兩艘艦最初是由美國內戰期間的南部邦聯海軍所訂購。法國造船商——來自波爾多的阿爾曼兄弟接受了這項秘密訂單,名義上是為日本提供;艦隻的設計方案於1863年擬定,同年開始建造。根據合同代號「江戶」和「大阪」,這兩艘艦本來打算以「密西西比號」和「路易斯安那號」作為正式艦名投入南方邦聯服役。它們按計劃將擔任突圍艦,用於穿越聯邦軍的封鎖偷運物資,但事實證明它們在執行此類任務時的速度緩慢。[1]
然而,在兩艘艦行將交付之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於1863年出面進行干預,阻止了向南部邦聯海軍的最終交付,反而使普魯士海軍獲得了這批艦隻。[2][3]普魯士政府預計,當時正在進行、針對丹麥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將比實際情況持續更長的時間,因此他們開始尋求由英國和法國建造的軍艦,目標集中在那些要麼是投機,要麼是可能無力支付的買家。當得知拿破崙阻止出售江戶號和大阪號後,普魯士於1864年5月打包購入了這兩艘艦和原南部邦聯的鐵甲艦基奧普斯號,以加強其艦隊。[1][4]奧古斯塔號順利交付,但當維多利亞號即將完工時,丹麥在英國的支持下遊說法國政府阻止交付該艦。法國政府最初拒絕交付該艦,但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說服了法國人,允許維多利亞號在不裝備武器的情況下懸掛法國國旗轉移到荷蘭,普魯士船員可以從在那裏接走它,並帶到不萊梅港。[5]
整體特徵
[編輯]奧古斯塔級艦隻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5.2米和81.5米,有11.1米的舷寬以及5.03米的前吃水和5.62米的後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827噸,滿載時則可達2,272噸。艦體外板均為平接搭造的橫向框架木製結構,並鍍有銅覆皮,以防木材在保養設施不便的海外長期部署期間發生生物淤積。[2][3]
奧古斯塔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5名軍官和215名水兵。每艘同級艦都可攜帶六艘未指定類別的艦載艇,其中一艘較大、五艘較小。這些艦隻是拙劣的海船,使用風帆航行的操控性不佳。它們極易受到上風舵的影響,縱搖嚴重,艦艏處會大量進水。它們在風帆動力下的機動性也很差,但在蒸汽動力下的表現則有很大的改善。轉向由單舵控制。[2]
推進裝置
[編輯]奧古斯塔級巡防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兩副直徑為4.28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勒阿弗爾馬澤蘭(Mazeline)公司製造的四台燃煤火管鍋爐提供,它們通過管道與艦舯部的一座可伸縮煙囪相連。作為輔助動力,這些艦隻在竣工時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以補充蒸汽機在煤炭供應短缺的海外長途航行時的需求。但在1871年,奧古斯塔號的主桅杆被拆除,維多利亞號則於1879年被削減為三桅帆。[2][3]
推進裝置在400標稱馬力下的最大航速為12節(22公里每小時),但在試驗中,兩艦在1,300匹公制馬力(1,300匹指示馬力)下都達到了13.5節(2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事實證明,這些發動機在運用過程中令人失望,因為它們的速度不是特別快,尤其是對於那些以封鎖突圍艦為用途建造的艦隻而言。奧古斯塔級可以貯存340噸燃煤,這使得它們能夠以最大速度續航2,600海里(4,800公里)。[2][1]
武器裝備
[編輯]竣工時,奧古斯塔號和維多利亞號都裝備有八門24磅和六門12磅炮台,均為前膛炮。自1872年起,這些武器被四門150毫米22倍徑箍炮、六門120毫米23倍徑箍炮以及一門80毫米23倍徑箍炮所取代;它們是更具現代化的後膛式滑架炮。150毫米炮配備440發炮彈,射程為5,000米;120毫米炮則可備彈660發,最大射程5,900米。在服役生涯的後期,兩艦還安裝了六門哈乞開斯37毫米轉膛炮。[2][3]
同級艦
[編輯]艦名 | 出處 | 原名 | 造船廠 | 動工 | 下水 | 購入 | 投運 | 結局 |
---|---|---|---|---|---|---|---|---|
奧古斯塔號 | 奧古斯塔 | 江戶號 | 波爾多阿爾曼兄弟造船廠 | 1863年 | 1864年 | 1864年5月13日 | 1864年7月14日 | 1885年6月2日因風暴沉沒 |
維多利亞號 | 維多利亞 | 大阪號 | 1864年9月14日 | 1892年拆解報廢 |
服役歷史
[編輯]奧古斯塔號
[編輯]奧古斯塔號來得太晚,未及參與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只能於戰後在普魯士水域活動。它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期間重投戰場,但由於奧匈帝國海軍忙於在亞得里亞海與意大利艦隊火拼,該艦在那場戰爭中也沒有任何行動。[6][7]1867年12月,奧古斯塔號在當時的北德邦聯海軍麾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海外巡航,秘密目標是在中美洲建立一個海軍基地。1868年,該艦的艦長試圖獲得哥斯達黎加利蒙港的租約,但哥斯達黎加政府拒絕,並知會了美國,美國認為這是對其勢力範圍的侵犯,導致了一場小型的外交風波。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遂放棄了原有想法,轉而支持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奧古斯塔號被用作破交艦,襲擊向法國運送武器和其他違禁品的中立艦船;它共俘獲了三艘船,其中兩艘作為戰利品,第三艘被擊沉。然後該艦去往西班牙的維戈,在那裏被更具優勢的法國海軍封鎖,直到戰爭結束。[8]
德意志統一後,奧古斯塔號之後又進行了兩次海外巡航,分別為1874-1876年和1876-1878年。其中的第一次依舊是前往中美洲水域,但也包括在西班牙海岸巡邏,以便在該國深陷第三次卡洛斯戰爭的動亂期間保護德國的利益。在這次部署的尾聲,該艦還在烏拉圭和哥倫比亞的社會動盪時期去了這些國家。第二次巡航則是前往太平洋,在那裏,奧古斯塔號的艦長與薩摩亞的酋長們對達成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它也曾在中國停留過一段時間,執行與中國政府簽署的條約。1885年,奧古斯塔號進行了最後一次航行,為駐紮在澳洲的幾艘德國艦船運送輪替船員,但在途中,它於亞丁灣遭遇氣旋沉沒;該艦連同艦上的222名船員從此消失無蹤。它的沉沒是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在和平時期發生的最嚴重災難之一。[9]
維多利亞號
[編輯]與其姊妹艦一樣,維多利亞號也來不及參加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它在軍中的整個服役生涯幾乎都在海外度過,僅在德國水域服役過很短一段時間。繼1860年代中期在本土水域短暫服役後,該艦共接受了三次海外長期部署,全部前往西印度群島駐地。第一次行動始於1868年,當時維多利亞號負責在加勒比海保護德國在古巴和海地的經濟利益。它於1869年回到德國,一直停運到1870年代中期。在此期間,該艦曾於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入役,但並未積極使用。1875年,維多利亞號再次被派往西印度群島,期間觀察了中美洲的衝突,以防暴力蔓延到該地區的德國人身上。1877年俄土戰爭期間,正在加勒比海港口巡邏的該艦又被轉移到地中海,因當時德國政府擔心這場戰爭可能會導致針對居住在鄂圖曼的歐洲人的騷亂。它在當地駐守期間沒有發生任何威脅德國利益的事件,遂於1879年返回德國。[10]
1880年,維多利亞號第三度被派往西印度群島駐地。然而,它在大部分時間都遠離駐地,因為各類國際事件都需要它到場。維多利亞號於這年先是前往地中海,要求當地的鄂圖曼政府對德國探險家弗里德里希·格哈德·羅爾夫斯遇襲作出回應。同年晚些時候,它加入了亞得里亞海的一支國際艦隊,目的是迫使鄂圖曼帝國遵守1878年柏林會議的條款。1880年底,該艦又駛往西非的利比里亞,以報復早前在該國擱淺的一艘德國商船遭到襲擊。1881年中期,維多利亞號在回到西印度群島駐地後僅是訪問了南美諸港,繼而又重返利比里亞,逼迫當地政府接受德國的賠償要求。它於1882年返回德國,並計劃在第二年改作一艘訓練艦,但海軍認為其船員艙太小,因此使用了另一艘艦。維多利亞號只得在1884年至1890年間間歇性地充當漁業保護船,隨後於1891年4月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於次年出售拆解。[11]
註釋
[編輯]- ^ 1.0 1.1 1.2 Sondhaus,第80頁.
- ^ 2.0 2.1 2.2 2.3 2.4 2.5 2.6 Gröner,第86頁.
- ^ 3.0 3.1 3.2 3.3 Lyon,第25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73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7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73–274頁.
- ^ Sondhaus,第83–8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74–275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7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7–2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29–30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ASIN B003VHSRKE.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