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五老
延安五老,或稱中共五老,是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對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吳玉章和徐特立五位中共高級幹部的統稱,因年齡較大、在黨內資歷頗深而得名。
來歷
[編輯]關於「延安五老」名稱的由來,普遍流行的觀點是「五老」一詞源自朱德1942年7月的詩作《游南泥灣》,其中有一句「輕車出延安,共載有五老」[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朱德傳》也採用了這一說法。但朱德在該詩的序文中明確提到「與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續範亭四老同游南泥灣」,可見此處「五老」並非「延安五老」。也有說法提出是毛澤東提出了「延安五老」的概念,原因是1940年中共中央為吳玉章補辦六十大壽慶祝會時,毛澤東發言稱:「現在世界是變了,青年人歡喜老年人,就像我們的吳老、林老、徐老、董老、謝老,都是很受青年們歡迎的。」但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並不認同,而且當時毛澤東也沒有明確提到「延安五老」這一詞語[2]。
事實上,一同參與了上文所述南泥灣之行的續範亭在《湊成五老圖》明確提到「五老」為「徐吳謝林董必武」,自己與朱德只是「湊成趣」,而且續範亭在1942年春天就寫過一首題為《延安五老》的長詩,詩中所記載之「五老」也是「徐吳謝林董」五人。續範亭的詩作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明確提到「延安五老」概念的文字[2]。
另外,早在中央蘇區時期,中共便有了「五老」的提法,當時的「五老」指的是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和董必武。紅軍長征後,何叔衡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1935年陣亡;其餘「四老」則隨長征部隊到達陝北[3]。之所以稱「五老」,不僅是五人資歷年齡都高於中共大多數幹部,還在於中共當時習慣稱德高望重之人為「某老」。延安五老之中,儘管董必武因擔任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而長期不在延安,但仍與在延安的其餘「四老」保持密切書信往來[2][4]。
人物一覽
[編輯]此處依出生時間先後排序。
姓名 | 照片 | 生卒年 | 入黨年份 | 簡介 |
---|---|---|---|---|
徐特立 | 1877-1968 | 1927 | 曾為毛澤東等著名人士的老師。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教育部副部長、蘇維埃大學副校長、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 |
吳玉章 | 1878-1966 | 1925 | 曾參加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長期從事教育及文字改革等工作,歷任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華北大學(及後來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 | |
謝覺哉 | 1884-1971 | 1925 | 長期負責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法工作。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 |
董必武 | 1886-1975 | 1921 | 曾參加辛亥革命、護法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共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長期負責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法工作,歷任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副委員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及之後為中共同國民政府談判的代表之一,曾作為解放區代表加入中國代表團,參加三藩市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 |
林伯渠 | 1886-1960 | 1921 | 曾參加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中國同盟會早期成員,中共創始人之一。歷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