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枸
張斯枸(1842年10月26日—1898年4月29日),又作張斯栒,字聽駔或聽颿[需要較佳來源],浙江省慈谿人。 清末外交官、翻譯官,是清朝駐外最久的外交官,共駐外長達22年,清朝駐外大使公文多出其手[需要較佳來源]。1897年4月至1898年10月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總辦,是武大早期校長[1]。
經歷
[編輯]早年考取舉人,但因家中世代巨商,舍科舉仕進而繼承龐大家業。在寧波結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受丁影響而專精西學,因而精通英文、拉丁文,兼通日文,又通曉西方數學、物理、聲光電化、武器製造之學問,數年之後成為中國少數博通中西之人物。因此專長,先後受福建船政大臣夏獻綸、沈葆楨賞識器重,舉薦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咨送吏部,奉旨以同知銜選用直隸知州[需要較佳來源]。
1876年,其長兄張斯桂出任駐日副使,其以隨員兼翻譯官隨行。又隨郭嵩燾出使英國,任英文翻譯官。1879年,隨劉雲生出使德國,任翻譯官,使畢再回英國倫敦。因前後大清駐英大使郭嵩燾、曾紀澤、薛福成皆不通英文西學,張留任英國任大使館翻譯官、參贊官。而歷任駐外大使公文多出張之手。郭嵩燾認為張其才可大用,「學術純正,操守峻潔,粹然儒者,不當僅以隨員目之」。1880年,張以太常寺卿身份奉旨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需要較佳來源]。
1894年,薛任畢歸國述職,張托薛入朝代為上奏回國,直到1897年張在海外整20年才獲批准。張回到京師得吏部引見,以知府銜奏保為道員,賞加正二品頂戴。1897年,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命,調往湖北總辦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的前身)事務。 1898年,奉旨帶領中國首批30位赴日留學生。1898年逝世於日本神戶,清廷贈從一品官銜[需要較佳來源]。
趣事
[編輯]- 張斯枸因外交公務繁重,精通速記術,1896年出版《傳音快字》,是中國最早的速記法。
家庭
[編輯]家族出自寧波府慈谿縣慈東馬徑,祖張梅是嘉慶年間大藥商,創有「張同泰」是當時最大國藥號。同輩族兄弟張斯臧、張斯縉均為清末大商人。同父異母兄張斯桂是洋務派中堅[需要較佳來源]。
參考著作
[編輯]- 童賡年撰《張斯栒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