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赫 (明朝)
外觀
張赫(1324年—1390年9月13日),臨淮(今安徽鳳陽)人,明朝軍事將領。
其早年率眾捍衛鄉里,後跟從朱元璋渡江,任常春翼元帥,守衛常州。後跟從攻佔潘陽、武昌,與張士誠交戰。之後攻下慶元,洪武元年,升任福州衛都指揮副使,晉本衛同知,後改任署都指揮使司事。因為沿海屢受日倭騷擾,後出兵攻至琉球。之後負責運送糧草到遼東,後因其善於海事,被命為督海運事,封航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八月初五日(1390年9月13日)病終,年六十七,追封恩國公,諡號莊簡[1]。
夫人高氏,子三人:張榮、張政、張敏。
官職
[編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在濠州起兵,率眾歸附,授千戶,從朱元璋征討,克定遠
-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克泗州,七月,取滁州,升萬戶
- 至正十五年(1355年)閏正月,隨總管趙子中攻破和州,敗雞籠山寇兵,六月,隨朱元璋渡長江,攻佔太平府,升總管,東收溧水、溧陽
-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擊元中丞克蠻子海牙水寨,獲船一艘。三月初一,從取集慶路,大破方山陳兆先營,手俘其鎮撫王某。初十日,克集慶,得兵數百人,乘勝東下。十七日,克鎮江。
-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因徐達等人久攻常州不下,受命統兵與湯和、徐達匯合,急攻而破,以功進階定遠將軍、常春翼元帥,守御常州。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陳友諒漢軍圍洪都,七月,參與兩軍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敗身死。十月,從常遇春征武昌。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陳理降,武昌平定。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參與征討張士誠。十月,從破舊館、升山諸寨。十一月,下湖州,進圍蘇州,負責攻打閶門。
-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蘇州城破,張士誠就擒。十月。命從湯和征討方國珍。十一月,克慶元、溫州、台州,方國珍外逃海外島中,不久投降。
- 洪武元年(1368年),升福州都衛指揮副使,誥授明威將軍。
-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海上倭寇不時出現,騷擾沿海,張赫被調往東崎水寨,主持剿寇,殺獲甚多。
-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升福州衛指揮同知,授世襲誥書,進懷遠將軍。
-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開設都指揮使司,命張赫署事。
- 洪武五年(1372年)秋,因捕倭慢攻,被罰俸。
-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總督官軍南邊水寨。六月,統率軍船入牛山海洋(在台灣海峽),遇到倭寇,追至琉球大洋,生擒賊首18人,斬首數十,獲倭船數艘。十一月,設福州左衛,以張赫兼署其事。
- 洪武九年(1376年)冬,調往興化衛(在莆田)。
-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月,召回南京,升大都督府僉事。
-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負責督送馬匹到遼東,十三年、十四年每年運一次。
- 洪武十五年(1382年)夏,統兵剿滅東椒山寇。仍督遼運至洪武二十年。
- 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受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稱號,封航海侯,子孫世襲。繼續督遼東海運事。
-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八月初五日(1390年9月13日)病終於府第,年六十七。十月十二日賜葬安德鄉下保魏家庫官山之原(今南京市雨花台區西善橋小劉家村),追封恩國公,諡莊簡。
參考文獻
[編輯]- ^ 《明史》(卷130):「張赫,臨淮人。江淮大亂,團義兵以捍鄉里。嘉山繆把頭招之,不往。聞太祖起,帥眾來附。授千戶,以功進萬戶。從渡江,所至攻伐皆預,以功擢常春翼元帥,守御常州。尋從戰鄱陽,攻武昌。已,又從大將軍伐張士誠,進圍平江。諸將分門而軍,赫軍閶門。士誠屢出兵突戰,屢挫其鋒。又從大軍克慶元,並下溫、台。洪武元年,擢福州衛都指揮副使,進本衛同知。覆命署都指揮使司事。是時,倭寇出沒海島中,乘間輒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帝數遣使齎詔書諭日本國王,又數絕日本貢使,然竟不得倭人要領。赫在海上久,所捕倭不可勝計。最後追寇至琉球大洋,與戰,擒其魁十八人,斬首數十級,獲倭船十餘艘,收弓刀器械無算。帝偉赫功,命掌都指揮印。尋調興化衛。召還,擢大都督府僉事。會遼東漕運艱,軍食後期,帝深以為慮。以赫習海道,命督海運事。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券。前後往來遼東十二年,凡督十運,勞勩備至,軍中賴以無乏。病卒,追封恩國公,諡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