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政府機構和貴族頭銜
拜占庭帝國文化 |
---|
繼承於統一帝國時期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具有一套複雜的貴族政治與官僚政治體系。在東羅馬帝國政治體系的頂端是皇帝,是帝國的國家元首,但受到羅馬的共和傳統的影響,大部分拜占庭皇帝們並不是通過「君權神授」確立的皇帝權威。[1] 在皇帝之下,眾多官員與宮廷人員參與複雜的國家行政體系的運轉,維持帝國政府的正常運作。同時帝國也有許多用於表示尊敬的頭銜,這些頭銜被皇帝們用於任命官員、獎勵下屬或者授予給與帝國交好的外國統治者。
在帝國超過千年的存續期間,許多不同的頭銜被創立或者不再使用,許多持有這些頭銜的人獲得或失去了名望。起初拜占庭的各種頭銜和統一帝國晚期的各類頭銜相同。到了7世紀希拉克略皇帝在位時,許多頭銜被取消,其孫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時對政府機構的大規模改革也導致許多官職、頭銜的設立與取消;到了阿歷克塞一世時,又增設了一些新頭銜,許多舊有職位的職責大幅改變。此後,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時,官職、頭銜等再也沒有大的變動,與阿歷克塞時期大致相同。
背景歷史
[編輯]在拜占庭帝國早期(4世紀至7世紀)政府體制和羅馬時代晚期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統制時期立下的相同,在文官和武將間有嚴格區分,以及根據官位立下的等級制度,這套體制中成員資格是否屬於元老院是主要的區別標準。[2]隨着拜占庭在7世紀因穆斯林的擴張而失掉大片領土的巨變,這個體制消失了,而在拜占庭古典時期或中期(8世紀晚期至11世紀),一個全新的、以宮廷為中心的系統誕生。在這套系統中,許多原本擁有實際功能的文物官職演變為沒有職責,僅表示位階高低的散官,可以同時授予多人,原有的元老院階級也保留了下來,構成了一套官階系統,擁有protospatharios(意味「持劍者」,最早指皇帝的御前侍衛長) 級別及以上者即被視為元老院成員。[2]在此期間,許多家族顯赫了數個世紀,數個皇帝源於這些大家族。他們可以分成兩類:大都市的官僚世家和地方省份的將領世家,後者是區域性的並佔有大片土地,但是和同時的西歐相比明顯沒有自己的軍隊。
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貴族的重要性逐漸提昇,貴族家族的數量也在增加。11世紀後期帝國遭逢的災難性損失再次地促使其進行行政體制的重整,這次改革由新興的科穆寧王朝完成:舊有的機構和官職逐漸不再使用,新的榮譽性頭銜誕生,主要用於體現被授與者與皇帝間的親緣關係與緊密性。[2]科穆寧王朝以及後繼的巴列奧略王朝主要根基在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上,政府緊緊地掌握在一小群互相聯姻的貴族家族手中。例如在11和12世紀時已經確認約有80個公民和64個軍隊貴族家族存在,相對於如此大的國家來說這算是個很小的數目。[3]最後,根據 pseudo-Kodinos的記載,在巴列奧略王朝體制下可以看出經過了數個世紀的發展,原先高等階級的職位被貶抑,被其他的取而代之,先前執事官和散官之間的區別消失了。[2]
皇族頭銜
[編輯]下面介紹東羅馬帝國皇族的頭銜。這些頭銜都屬於帝國最高等級的頭銜,因此授予時十分謹慎。一般僅僅授予有限的一些皇族成員和少數幾個其聯盟關係被認為對帝國必不可少的盟國的統治者。
皇帝的頭銜
[編輯]- 巴西琉斯[4] (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巴西琉斯」是希臘語君主一詞的音譯。最初指希臘化時期或羅馬帝國希臘語地區的國王。還用來指代波斯的萬王之王,一直也是對羅馬帝國皇帝的非正式稱呼。公元629年,皇帝希拉克略決定使用希臘語詞「巴西琉斯」來做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希拉克略同時也使用「獨裁者」(希臘語:αὑτοκράτωρ,拉丁語:autokrator)和「主人」[5](希臘語:κύριος,拉丁語:kyrios)做為皇帝的頭銜。儘管在古典時代,「巴西琉斯」泛指所有國王,但拜占庭作家僅稱拜占庭皇帝為「巴西琉斯」,其他歐洲國家的國王則用源自拉丁語「Rex」的「Ρέγας」一詞稱呼,不過也有例外。「巴西琉斯」的陰性形式是「巴塞麗莎」(Basilissa),用於帝國的女皇或者皇后。女皇或皇后有時也被稱為「最虔誠的奧古斯塔」(Eusebestatē Avgousta),也被叫作「kyria」(「女主人」)或 「despoina」(「despotes」的陰性形)。長子繼承制或血統原則從未成為皇位繼承的法定原則,因為拜占庭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存在的共和原則,理論上羅馬皇帝由元老院、人民和軍隊共識性的擁護而選出。為了確保其子的繼承權,許多皇帝會將年幼的孩子也加冕為皇帝,形成「共治」,確保皇帝們死去時皇位不會有一分一秒的閒置,排除推選皇帝的需要。
- 紫衣貴族(希臘語: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 意為「出生在紫色之中者」,這一稱呼被皇帝們使用,以強調其合法性。這一稱呼源自皇宮中以紫色(皇帝的代表色)斑岩建造的產房,在位皇帝的子女都在此處出生。
- 巴西琉斯與獨裁者(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υτοκράτωρ,拉丁語:Basileus kai Autokratōr ):當數個皇帝同時在位時,實際當政的皇帝(希臘語:συμβασιλεῖς)所使用的頭銜組合,用以表明其擁有最高政治權力。
其他皇族成員的頭銜
[編輯]- 專制公(希臘語:δεσπότης,拉丁語:Despotēs) – 「專制公」(δεσπότης)在希臘語中是「主人」的意思,可能是戴克里先創造的帝銜「Dominus」(「主人」)的其中一個希臘語翻譯。這一稱號最早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授予自己、共治皇帝和皇子們的榮銜。在十二世紀,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將其發展成僅次於皇帝最高貴族頭銜。最早獲得這種新型「專制公」頭銜的是一個外國君主,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曼努埃爾希望通過授予此頭銜來昭示帝國當時對匈牙利事實上的宗主權。此後,專制公也成為一些獨立政權及拜占庭帝國的下屬政權統治者的頭銜,如獨立的伊庇魯斯專制君主以及從屬於拜占庭帝國,由皇帝派遣皇子前往統治的摩里亞專制國的君主。該頭銜的陰性型「despoina」為女性專制者,或男性專制公的配偶所用,但有時也用於描述皇后。
- 至尊者(希臘語:σεβαστοκράτωρ),由羅馬皇帝頭銜「奧古斯都」的希臘語意譯「σεβαστός(可敬者)」及希臘語「κράτωρ(統治者)」組合而成的頭銜,由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科穆寧創造。第一個被授予「至尊者」頭銜的是阿歷克塞的兄長伊薩克。本質上來說,這個頭銜不具有任何的實際意義,僅用於表示持有者和皇帝的親密程度,在等級序列上僅次於專制公。該頭銜的陰性型是「sebastokratorissa」。第一個被授予「至尊者」頭銜的外國人是塞爾維亞國王斯特凡·尼曼伊奇,他在1191年獲得了這個頭銜。
- 凱撒(希臘語:καῖσαρ,拉丁語:Kaisar)- 「凱撒」這一頭銜在羅馬帝國晚期曾經被用於共治皇帝和帝位繼承人。在拜占庭帝國早期,繼承人通常被加冕為共治皇帝,而其他重要親屬,如次子、女婿等則可能被封為「凱撒」。在阿歷克塞一世創立「至尊者」頭銜後,凱撒淪為第三高貴的頭銜,而在曼努埃爾一世將「專制公」轉變為貴族等級後進一步下降為第四級。該頭銜的陰性型是「kaisarissa」。儘管地位一直在下降,凱撒在宮廷中仍保持相當重要的地位,僅授予一些位高權重且才能卓著的帝國公卿,並很少授予給外國人,除了少數幾個特例:查士丁尼二世在705年冊封保加利亞可汗捷爾維爾為「凱撒」,這次冊封讓斯拉夫語吸收了「凱撒」這個詞彙,最後衍生出「沙皇」;格魯吉亞國王喬治二世在1081年獲封凱撒;安德洛尼卡二世·巴列奧略在1304年冊封卡塔蘭軍團首領羅傑·德·弗洛為凱撒。
- 最高貴者(希臘語:νωβελίσσιμος)- 來自拉丁語Nobilissimus,意為「最高貴的人」。這本是授予皇帝近親的稱號,地位僅次於「凱撒」。科穆寧王朝時,此銜開始濫授與一般的官僚和貴族而身價大跌,於是出現新頭銜「第一最高貴者」(πρωτονωβελίσσιμος)取代了原本「貴族」的地位,但很快它又被「上位第一最高貴者」(πρωτονωβελισσιμοϋπέρτατος)取代。在巴列奧略王朝晚期,前者已經消失,而後者則授予地方官員。
- 皇宮負責人 (希臘語:κουροπαλάτης) - 來自拉丁語Cura Palatii,意為「皇宮負責人」。這個頭銜最早出現於查士丁尼一世時,原本是負責管理皇宮的官員,但其職務帶來的巨大權勢和財富,以及常侍帝側的近臣身份,使其成為了巨大榮耀的代名詞,因此逐漸變成了授予皇室重要成員的榮銜,同時也常授予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的君主。但是從11世紀初葉開始,其地位下降。
- 顯貴 (σεβαστός) – 「奧古斯都」的希臘語意譯。科穆寧王朝以前,有時皇帝會使用這個頭銜作為奧古斯都的翻譯(但是音譯的「Αύγουστος」更常用),但在11世紀末葉,阿歷克塞一世·科穆寧將其獨立為一個授予給自己兄弟和近親的新加銜。該頭銜的陰性型為「sebastē」。除了自己的至親,阿歷克塞還冊封威尼斯總督和伊科尼安蘇丹為「顯貴」,同時創造了一個變體「首席顯貴」(Prōtosebastos)授予自己的弟弟阿德里亞諾斯·科穆寧。在12世紀裏,「顯貴」尚僅授予皇帝與「至尊者」的子女,以及強大的外國要人,但與此同時,該頭銜冊封對象的逐漸增多和貶值趨勢,造就了一系列冗長荒謬詰屈聱牙的變體,這些變體一般使用「Pan-」(全體)、「Prōto-」(首席)、「Hyper-」(上級)等前綴,例如「貴於全體顯貴者」(Pansebastos)、「貴於全體上級顯貴者」(Panhypersebastos)、「上級首席貴於全體上級顯貴者」(Hyperprōtopansebastohypertatos)等。這些變體鮮有在12世紀之後繼續沿用者,即有沿用,其尊貴也大不如前。
8世紀至11世紀的宮廷頭銜
[編輯]根據9世紀《烏斯賓斯基職官表》(841年)、腓洛迪俄斯《瓊筵序次》(899年)以及君士坦丁七世的相關記述,在皇室榮銜之下,拜占庭人將達官貴人們的官銜(ἀξίαι)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散官銜」(διὰ βραβείων ἀξίαι),純粹的榮譽型頭銜,沒有職責,通常終身持有,皇帝授予受職者其官職對應的象徵物;另一類是「職事銜」(διὰ λόγου ἀξίαι),負有實際職務的官銜,僅需皇帝宣佈任命即可。每類官銜還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授予「蓄鬍者」(「βαρβάτοι」,翻譯自拉丁語「barbati」,即非宦官的男性)、宦官(ἐκτομίαι)與女性。帝國官員通常會被同時授予「散官銜」和「職事銜」,散官銜寫在前面,如「宰輔」(散官銜)和「驛傳尚書」(職事銜)。
「蓄鬍者」(Bearded Ones)的頭銜
[編輯]宦官的頭銜
[編輯]宮廷官員
[編輯]- Parakoimomenos - 字面上意為「睡在旁邊的人」,他是睡在皇帝寢室的大內侍(High Chamberlain) 。
軍官
[編輯]軍隊
[編輯]- 國內軍大統帥(Μέγας δομέστικος,Megas domestikos),十一到十五世紀時國內總司令的職務。
- 總督(Exarchos) - (Exarchs)是指帝國偏遠地區(如非洲或意大利)的管理者,自主權高於一般行省長官,擁有軍事與行政大權,相當於殖民時代的總督(viceroys)。
海軍
[編輯]- 大都督(μέγας δούξ,Megas doux) – 是拜占庭帝國後期海軍統帥。
- 海軍上將(ἀμηράλης,Amiralios) - 名字來自西西里王國借用自阿拉伯語的術語「amiral」(即英語Admiral),是巴列奧略王朝時期為外國僱傭兵設立的軍階,是大都督的副官,但較少授予。
其他軍事階級
[編輯]行政官員
[編輯]註腳
[編輯]- ^ Kaldellis (2015), p. 6
- ^ 2.0 2.1 2.2 2.3 Kazhdan (1991), p. 623
- ^ Robin Cormack, "Writing in Gold, Byzantine Society and its Icons", 1985, George Philip, London, p180, using Kazhdan A.P. , 1974 (in Russian) ISBN 054001085-5
- ^ http://www.google.com/dictionary?langpair=en%7Czh-CN&q=Basileus&hl=en&aq=f
- ^ 「kyrios」的漢譯見:存档副本. [2010-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4).
- ^ Spatharakis, Iohannis. The portrait in Byzantine illuminated manuscripts. Brill Archive. 1976: 110. ISBN 978-90-04-04783-9.
資料來源
[編輯]- Bartusis, Mark C. The Late Byzantine Army: Arms and Society 1204–1453.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7. ISBN 0812216202.
- (法文) Bréhier, Louis. Les institutions de l'empire byzantin. Paris: Albin Michel. 2000 [1949]. ISBN 978-2226047229.
- Bury, John B. The Imperi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Ninth Century - With a Revised Text of the Kletorologion of Philotheos. Oxford University Publishing. 1911.
- Angold, Michael. The Byzantine Aristocracy: IX to XIII Centuries.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1984. ISBN 0-86054-283-1.
- Haldon, John F. Byzantium in the Seventh Centu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10-06-11]. ISBN 978-05213191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Haldon, John F.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 London: UCL Press. 1999. ISBN 1-85728-495-X.
- Kazhdan, Alexander (編).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4652-6.
- Kelly, Christopher, Ruling the later Roman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10-06-11], ISBN 978-0-674-0156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 (法文) Oikonomides, Nicolas. Les listes de préséance byzantines des IXe et Xe siècles. Paris: Éditions CNRS. 1972.
- Treadgold, Warren.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8047-2630-6.
外部連結
[編輯]- Glossary of Byzantium-related technical terms including official titles; Prosopography of the Byzantine World Project, King's Colle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