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驥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同驥 | |
---|---|
出生 | 1918年12月12日 |
逝世 | 1993年7月29日 (74歲) |
母校 | |
獎項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林同驥(1918年12月12日—1993年7月29日),福建福清東瀚村人,生於京兆地方(今北京市),中國空氣動力學家、流體力學家[1][2][3]。
生平
[編輯]1918年,生於京兆地方(今北京市)。1942年7月,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今西北工業大學)。1948年9月,獲英國倫敦大學航空工程博士學位。曾赴美分別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布朗大學從事稀薄氣體、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方面的研究。
1955年,回國後參與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後擔任了流體力學組組長、「上天」設計院(即1001設計院)風洞部部長和十一室主任等職,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超聲速風洞。1983年,他親自組織隊伍開展海洋工程力學研究[3]。
歷任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701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力學學報》副主編、主編等職[4][5]。
學術貢獻
[編輯]在稀薄氣體力學、高超聲速、跨聲速空氣動力學和不可壓縮流體動力學等廣泛的領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為中國空氣動力學、海洋工程力學、力學學科建設等做了奠基性和推動性的貢獻[1][6][7]。
家庭
[編輯]妻子張斌為化學家,文革中曾因莫須有的罪名身陷囹圄。妻舅是質量管理學家劉源張。長兄林同濟,1933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曾長期擔任復旦大學教授;二哥林同炎為結構工程師、橋樑專家,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4]。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林同驊為其堂兄。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浦群,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林同骥, 北京: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06–2008 [失效連結]
- ^ 林同骥院士1918.12.12—1993.7.29.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 ^ 3.0 3.1 林同骥:他用41年研究“上天”,10年研究“入海”. [2021-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 ^ 4.0 4.1 林同骥传略:一往情深,潜心科学,报效祖国 ——记林同骥先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2).
- ^ 林同骥:为我国的航天和海洋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 ^ 林同骥. 中國力學學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 ^ 林同骥:一位爱科研如生命的“好老头儿”.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 |||||||||||||||||||||||||||||||||||||
---|---|---|---|---|---|---|---|---|---|---|---|---|---|---|---|---|---|---|---|---|---|---|---|---|---|---|---|---|---|---|---|---|---|---|---|---|---|
物理學數學化學部 |
| ||||||||||||||||||||||||||||||||||||
數學物理學化學部 |
| ||||||||||||||||||||||||||||||||||||
數學物理學部 |
| ||||||||||||||||||||||||||||||||||||
數學物理學部 | |
---|---|
化學部 |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
地學部 |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
技術科學部 | |
外籍院士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理學評議組 | |
---|---|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工學評議組 | |
---|---|
|
歷史 |
| ||||||
---|---|---|---|---|---|---|---|
風物 規劃 |
| ||||||
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