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黑暗時代
歐洲黑暗時代(英語:Dark Ages或Dark Age)在編史工作上是指在西歐歷史上,從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到文藝復興開始,一段文化層次下降或者社會崩潰的時期。 [1][2][3]在19世紀,隨着對中世紀更多的了解,整個時代都被描述成「黑暗」的說法受到了挑戰。又因為整個時期都是中世紀的一部分——稱為中世紀前期,所以這個說法一直在一些現代學者中受爭議,他們傾向於避免使用該詞。[1][4]
黑暗時代的概念是由意大利學者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的,原本是為了大力批評當時的拉丁語文學。[5]之後的史學家把這個名詞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古典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盛期之間,這段時間表現為拉丁語文學的式微,同時代可靠歷史的缺乏,人口的統計結果普遍下降,以及普遍的建築工程以及物質文化成就都相當少。人們更擴大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中世紀時期的退步。[6]
歷史探討
[編輯]「黑暗時代」這個術語最初是指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開始的整個時期。「中世紀」這個術語與前者相似,但包含「中間的」意思的時期,指的是從古典時代到現代之間。從19世紀開始,一些學者逐漸了解那段時期的成就,於是對中世紀這段被描繪成黑暗而又腐朽的傳統看法提出了挑戰。現在,黑暗時代這個說法在學術界已很少使用,則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紀前期。
在20世紀,考古學以及另一些學科的興起,為這個時期帶來了光明,對於它積極發展方面的理解也更細緻入微。[6] 另一些歷史學的時期劃分,如:後古典時代,中世紀前期,民族大遷徙也因此湧現出來。這些劃分都分別強調了當時某一文化特徵。當現代學術對中世紀的研究在19世紀興起時,「黑暗時代」這個說法,以及他所帶有的批評性色彩,被首次保留。而現在,「黑暗時代」已很少被歷史學家所使用。目前所公認的是,之所以稱其為「黑暗」,僅僅是因為相比於之前和之後的時期,藝術及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那時的歷史記錄都相當匱乏。[7]
彼特拉克
[編輯]黑暗時代的概念由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5] 在寫到關於那些在他之前的人們,他說:「在種種謬誤之中仍然有天才之人熠熠生煇,雖然被昏昧黑暗所包圍着,他們的目光依然銳利。」[5] 基督教的作家通常用傳統的「光明與黑暗」來隱喻「善與惡」。彼特拉克首次巧妙地利用這個比喻來反戈一擊,並給於它非宗教的也就是世俗的意義。古典時代,不再是那個被認為因缺乏基督教信仰而「黑暗」的時期,而是現在被彼特拉克稱作「光明」的時期,因為那個時期的文化成就相當之高。而相反,彼特拉克所處的年代,照他所說缺乏這 作為一個意大利人,彼特拉克視羅馬帝國以及古典時代為意大利人的驕傲。[5] 他花了大量時間週遊歐洲,來重新發現、整理古典拉丁文和希臘文作品。他希望恢復古典拉丁語言的純正。人文主義者視900年之前的那段時期為停滯的時期。他們感到歷史的演變,沒有遵循聖奧古斯丁所預言的六世界中世紀的宗教框架,而是在文化(或者世俗)層面,沿着古典思潮、文學、藝術的方向不斷發展前進。
彼特拉克認為,歷史分為兩個時期: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時期,和他目前仍然所處在的,被認為是黑暗的時期。人文主義者相信終有一天,羅馬帝國將會再度崛起並且復興那個純正的古典文化。所以從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像李奧納度·布倫尼這樣的人文主義者認為他們已經踏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第三個被稱為現代的時期已經來臨。在這個新時期之前,也就是被彼特拉克視為黑暗的時期,由此變成了一個在古典和現代之間一個「中間(Middle)」的時期。「中世紀(英語:Middle Age)」這個詞首次被比昂多(Flavio Biondo )在大約1439年的時候提到。
宗教改革
[編輯]在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期間,基督新教徒們把中世紀表述成是天主教腐化墮落的時期。彼特拉克的作品並不從本質上抨擊基督教(除了人道主義的思想外)。而他深深地執着於尋求上帝——這同樣也不是反對基督教,於是他與他的作品被當作來恢復被新教徒視為聖經的基督的一個動機。為了應對新教徒,羅馬天主教廷發展了一個相反的形象,把那個時期描寫成一個一點也不「黑暗」的,而是社會與宗教和諧共處的時期。[8]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吉爾伯特·伯內特在1687年的著作《旅程》(Travels)中有一句話提到了「更黑暗的時代」(the darker ages)是用英語記載這一說法的最早記錄。[1]
啟蒙時代
[編輯]在17和18世紀的啟蒙時代,宗教被視為理性的對立面。由於中世紀被稱為「信仰時代」,於是它被認為與理性思想相反的時期,也就是與「理性時代」對立。[9]伊曼努爾·康德與伏爾泰這兩位啟蒙時代的作家都曾指責中世紀是一個受宗教操控的,社會衰敗的時期。與彼特拉克有着相似之處,認為自己處在一個「新時期」來臨的前夕,並批評之前的數個世紀直到他們的時代。這些觀點在彼特拉克年代之後逐漸發展。在此期間儘管在規模上減小了,宗教統治和宗教鬥爭在17世紀及以後的年代裏一直相當普遍。
由此,一場演變從至少三個方面展開了。彼特拉克關於光明與黑暗的隱喻在此時被及時地,至少是含蓄地推廣了。儘管早期的人文主義者不再認為他們自己所在的年代是個「黑暗」的年代,但是對於18世紀的一些作家來說仍然不夠「光明」,他們認為自己生活的才是真正的啟蒙時代(Age of Enlightenment)。不過那個時期也飽受那些人的指責,主要集中在我們現在所稱為的近代。而彼特拉克關於黑暗的比喻,也就是對一個他所見到的缺乏長期藝術文化成就的時期感到悲哀,在這個時候更加明確了它的反宗教的意圖,是對所謂正統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一個嚴峻的挑戰。
儘管如此,一般來講,名詞「中世紀」,則是在18世紀以前,由比昂多以及其他彼得拉特之後的早期人道主義者提出,用來表示文藝復興時期之前的時期的。最早使用英語單詞「medieval」的紀錄是在1827年。黑暗時代的概念仍然在使用,但是18世紀以後,它被限制來代表在中世紀的早期。牛津英語詞典中最早的「黑暗時代(Dark Ages)」條目是一篇1857年亨利·T·巴克爾編的《英格蘭文化歷史(History of civilisation in England)》的參考書目[1]。而其開始和結束時間,各說不一:有人認為黑暗時代始於410年,而另一部分人認為[誰?]則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時;並認為其結束於查理曼統治下的卡洛林文藝復興,即大約800年左右,但也有人擴展了這個時期直到1000年。
浪漫主義
[編輯]然而到了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者顛覆了那些被啟蒙時代思想家所否定的價值觀念。在那之前,詞彙「哥特(Gothic)」與「汪達爾(Vandal)」一樣是恥辱和不名譽的代名詞。直到一些有自信的18世紀中期英格蘭「哥特人」,例如賀瑞斯·沃波爾發起了哥特藝術復興運動,也就是以呈現出信仰時代中的田園短詩般的想像為開端的浪漫主義時代。這種想像,反應了騎士精神的黃金時代那種浪漫的氣息,是受到了啟蒙時代理性主義思想,即理智高於情感的影響。而中世紀則被視為一個社會環境和諧,精神受到鼓舞的時代,這與法國大革命,尤其是當時社會環境的劇變還有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不良的功利主義產生鮮明對比。顯然,這種想法充滿了幻想般的懷舊情結。這些早期的浪漫主義觀點在當代的仍然可以在當代的復古的節慶活動中看到。
概要
[編輯]騎士實際上是一個小國的領主及其武裝集團,因為封建制度下國王已經名存實亡,騎士雖然名義上有着必需效忠國王和服務國王的義務並在有義務時為國王而死,不過國王對騎士的所有決定、地盤都無權控制,所以當時各地的封建地主割據一方,經常互相混戰,希望可擴大實力,情形就有點像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混亂的局面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中世紀的後期,英國、法國才出現了統一政權,而一些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德國則一直到中世紀末也未有統一政權。
中古前期,政權分崩離析,基督教教會逐漸成為社會上安定人心、救濟民眾的重要機構[10][11]。修士的虔誠服務、默默行善及清高廉潔的形象,對傳布基督信仰助益甚多[11]。但是教會與各地領主在各地設立異端裁判所,或是獵巫,則使得教會遭受批判。(僅管獵巫的全盛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
封建社會
[編輯]歐洲黑暗時代是一個封建社會,社會階級森嚴,下面的階級要對上面的階級進行納稅、從軍等義務。階級自上而下是國王、大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中等封建主(子爵、男爵)、小封建主(騎士)、平民、奴隸,階級中典型的平民較少,因為每一位自由人都需要一位主人來效忠。而奴隸的定義也跟現在不太相同,農民、僕人、工人甚至軍人也可當成奴隸,因為他們都可被主人隨意買賣。
科學及文化發展
[編輯]歐洲黑暗時代的科學發展因為戰亂頻繁與封建禁錮而受到重大打擊,甚至出現倒退情況。當時傳教士是主要的知識傳播者,學校也是由教會附設。[10] 而文化發展方面的打擊更大,雖然修士的職責之一—抄寫經典,保存了古典時期的著作與學術文化[10],但是羅馬及希臘的文明遺產則受到暴徒破壞,其中亦包括基督徒教狂熱份子,得倚靠一些神職人員暗地違反教會的規定,私下保存、收藏及研究一些被認定為異教(即非基督教)的文獻或藝術品,才倖而保存到一些下來。
而且騎士們大多都是文盲,文化水準很低,加上當時兵荒馬亂,令中世紀的歐洲文化發展不進反退。[12][13]
影響
[編輯]相關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1.2 1.3 "Dark ages"[失效連結].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December 5, 2008. "Dark Ages: a term sometimes applied to the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to mark the intellectual darkness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often restricted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between the time of the fall of Rome and the appearance of vernacular written documents."
- ^ all of Rome in the 5th century and the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or "rebirth" of classical values.. [2009-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Franklin, James, The Renaissance Myth, Quadrant, 1982, 26 (11): 51–60 [2009-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William Chester Jordon. 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 Supplement 1, 2004. Kathleen Verdun, "Medievalism" pp. 389–397. Sections 'Victorian Medievalism',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Medievalism in America 1500–1900', 'The 20th Century'. Same volume, Paul Freedman, "Medieval Studies", pp. 383–389.
- ^ 5.0 5.1 5.2 5.3 Mommsen, Theodore E. Petrarch's Conception of the 'Dark Ages'. Speculum (Cambridge MA: 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 1942, 17 (2): 226–242. doi:10.2307/2856364.
- ^ 6.0 6.1 Tainter, Joseph A.; Barker, Graeme (ed.). Post Collapse Societies.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1999: 988. ISBN 0415064481.
- ^ Clarke, Kenneth (1969), Civilisation (BBC Books)
- ^ Philip Daileader. The High Middle Ages. The Teaching Company. ISBN 1-56585-827-1. "Catholics living during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were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ssault lying down. They, too, turned to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ges, going back to prove that, far from being a period of religious corruption, the Middle Ages were superior to the era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because the Middle Ages were free of the religious schisms and religious wars that were plaguing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 ^ Robert Bartlett. "Introduc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Medieval World", in Medieval Panorama. 2001. ISBN 0-89236-642-7. "Disdain about the medieval past was especially forthright amongst the critical and rationalist thinkers of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m the Middle Ages epitomized the barbaric, priest-ridden world they were attempting to transform."
- ^ 10.0 10.1 10.2 《中華民國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
- ^ 11.0 11.1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 三民書局. 2013年8月初版
- ^ 「如果一個羅馬不列顛時代的切斯特能夠復活...這些對他既親切又陌生....他越是詳盡了解公元三世紀以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就會慶祝自己自由沒有過早復活過來。」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英语国家史略》. 新華出版社. 1985年. 統一書號: 11203-042 (中文(簡體)).
- ^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英語國家史略》第五章 英格蘭 75頁:"夕陽帶着火紅的餘輝落下,蒼穹拉下了漫長的黑幕.可是天色大亮的時候,人類的遙遠的後代才清楚的看到,一切都變樣了........他貧窮落後,野蠻愚昧,四分五裂,但還活着.不列顛曾是世界大帝國的活躍地區,而英格蘭再度成為野蠻愚昧的孤島." 英语国家史略. 新華出版社. 1985年. 統一書號: 11203-042 (中文(簡體)).
參考文獻
[編輯]- (英文)Were the Dark Ages Triggered by Volcano-Relate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6th Century?
- (英文)The Dark Ages – Defining the Dark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Dark 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my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Terry Jones
- "Why the Middle Ages are called the Dark 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lban Gautier, « De l'usage des Dark Ages en histoire médiévale », portail Ménestrel,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