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嵒
毓嵒 | |||||||||||||||||||||||
---|---|---|---|---|---|---|---|---|---|---|---|---|---|---|---|---|---|---|---|---|---|---|---|
姓 | 愛新覺羅氏 | ||||||||||||||||||||||
名 | 毓嵒 | ||||||||||||||||||||||
字 | 巖瑞 | ||||||||||||||||||||||
小字 | 小瑞子 | ||||||||||||||||||||||
出生 | 民國七年四月初八日 中華民國京兆特別行政區 | 1918年5月17日||||||||||||||||||||||
逝世 | 1999年1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80歲)||||||||||||||||||||||
| |||||||||||||||||||||||
以上皆為愛新覺羅氏(除其妻子) |
生平
[編輯]毓嵒是道光帝第五子奕誴(1831年-1889年)的曾孫,祖父為載濂(1854年-1917年),承襲了貝勒並恩准加郡王銜;父為溥偁(1873年-1931年),為頭品頂戴、任乾清門行走。
毓嵒生於北京王府井。幼年喪母,少年又遭遇父親離家出走、過世等不幸。
1936年,被溥儀選定為滿洲國帝宮內廷學員,幫忙管理國事。毓嵒和溥儀的關係良好。毓嵒青年時在滿洲國宮中念書,在名師指導下接受正規書法訓練,主要臨習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和乾隆帝的書法。後來溥儀親自指導毓嵒,臨習溥儀親筆,甚至令毓嵒代寫文件。毓嵒的書法頗具功力,他擅長楷書,字寫得結構嚴謹,舒展大方,很有唐代楷書的神韻。1943年毓嵒與滿族女子馬靜蘭[1]成婚,並隨後生有二子,為恆鎮和恆鎧。1945年滿洲國滅亡,毓嵒和溥儀被蘇聯作為戰俘送往西伯利亞。
1948年,妻子馬佳氏病逝,後年再婚。
1950年8月,毓嵒被遣送回中國,監禁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勞動改造。
1957年,毓嵒獲政府免訴釋放。出獄後,靠教漢文及賣雜貨為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毓嵒因其特殊身份再次受到牽連,被發配到山西勞改做苦力。
1979年,返回北京。
1980年,他被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聘為顧問,後陸續擔任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東方書畫院研究會理事、長白書畫研究會理事。晚年生活比較穩定。
1999年1月18日,病逝於北京,同年清明時將其骨灰安葬於遵化清東陵西側的萬佛園;在玉佛殿後、東苑6區內的山西黑墓碑上,右邊刻寫着他生前的簽名「愛新覺羅·毓嵒」,左邊注有滿文,墓碑簡潔,別具一格[3]。
家族成員
[編輯]- 第一任妻子 馬靜蘭
- 第二任妻子 張雲訪
個人著作
[編輯]- 《我隨溥儀二十年∶末代皇子回憶錄》 ISBN 9787800684562
- 《末代皇帝立嗣紀實》,賈英華撰 , 愛新覺羅·毓嵒述 ISBN 978-7-80077-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