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烽火鴛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烽火鴛鴦
Foreign Correspondent
基本資料
導演亞弗列·希治閣
監製沃爾特·旺格
編劇
劇本
  • 查爾斯·班尼特
  • 胡安·夏里遜
主演
配樂阿爾弗雷德·紐曼
攝影魯道夫·馬特
A.S.C.
剪接多羅茜·斯班瑟
製片商Walter Wanger Productions
片長120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40年8月16日 (1940-08-16)(美國)
發行商美國
預算$1,484,167[1]
票房$1,598,435[1]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海外特派員
香港烽火鴛鴦
臺灣國際情報網(1941年公映)
(1963年公映)
海外特派員
新加坡歐戰外史

烽火鴛鴦》(英語:Foreign Correspondent)是一部1940年美國黑白間諜驚慄片,由亞弗列·希治閣執導,講述了一位駐英美國記者揭露二戰前夕一場針對歐洲陰謀的故事。

它是希治閣1939年離開英國後的第二部荷里活作品(第一部是《蝴蝶夢》),編劇極多,但僅有四位署名。原作為文森特·希恩的回憶錄《個人歷史》(Personal History,1935年),製片人沃爾特·旺格以一萬美元買下其版權。

這部電影是194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的兩部希治閣電影之一,另一部是後來得獎的《蝴蝶夢》。《烽火鴛鴦》獲得了六項奧斯卡獎提名,但都沒有獲獎。

劇情

[編輯]
預告片

1939年8月中旬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紐約晨報》(New York Morning Globe)編輯鮑爾斯先生(Mr. Powers;哈里·達文波特飾)派記者約翰·瓊斯(John Jones;筆名Huntley Haverstock;喬爾·麥克雷飾)前往歐洲報道。

瓊斯的第一個任務是在世界和平黨(Universal Peace Party)領袖斯蒂芬·費舍爾(Stephen Fisher;赫伯特·馬歇爾飾)舉辦的一次活動中採訪荷蘭外交官范·米爾(Van Meer;阿爾伯特·巴瑟曼飾)。鮑爾斯和瓊斯並不知道費舍爾實際上是一名德國特工。

不久,范·米爾被刺殺,瓊斯、費舍爾的女兒卡羅爾(Carol;拉雷恩·黛飾)和她的記者朋友史葛(Scott ffolliott;喬治·桑德斯飾)追趕刺客。他們在鄉下追丟了刺客的車,但卻意外發現了活的范·米爾,了解到之前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殺的只是一個替身...

喬治·桑德斯、拉雷恩·黛和喬爾·麥克雷劇照

拍攝

[編輯]

製片人沃爾特·旺格於1935年購下記者文森特·希恩(Vincent Sheean)回憶錄《個人歷史》(Personal History)的版權,但多次改編的劇本都不盡如人意[2]。多個編劇花了五年時間才改出一個令他滿意的劇本。希治閣本希望加利·谷巴瓊·方丹擔任主角,但庫珀當時對拍驚慄片不感興趣,大衛·O·塞爾茲尼克則不借方丹給他拍電影。後來,庫珀向希治閣表示後悔[3]

1940年3月18日,電影開始拍攝,暫定名包括Personal History、Imposter[4]。拍攝地點在西荷里活塞繆爾·戈德溫影業以及洛杉磯長灘

影片拍攝結束後,希治閣返回英格蘭,7月3日再次返回洛杉磯,帶來德國人將隨時開始轟炸倫敦的消息。因此,本·赫克特受邀給電影寫個新結尾以反映時事。這個片段於7月5日拍攝。[5]

反響

[編輯]

電影於1940年8月16日在美國首映,同年10月11日在英國首映。這部以倫敦遭到轟炸結尾的電影在不列顛戰役的黎明時分於美國上映,而一周後的8月24日,德國真的開始轟炸倫敦。 [6]

票房

[編輯]

其票房成績不俗,但由於製作成本高導致還是虧損了369,973美元。據《電影周刊》(Kinematograph Weekly)報道,這是1940年英國第二受歡迎的電影,僅次於《蝴蝶夢》。 [7]

評價

[編輯]

它獲得了影評家的普遍好評,但也有人說它只是一部拍的好一點的B級片[3]。它引起了約瑟夫·戈培爾的關注,後者稱電影是「一部傑出的宣傳作品,這樣一部一流的作品無疑會給敵國廣大人民留下一定印象「。[8]

獎項

[編輯]

《烽火鴛鴦》獲得了六項奧斯卡獎提名,但都沒有獲獎:

獎項 類別 被提名人 結果 來源
第13屆奧斯卡獎 最佳影片 沃爾特·旺格 提名 [9]
最佳男配角 阿爾伯特·巴瑟曼 提名 [9]
最佳原創劇本 查爾斯·班尼特、胡安·夏里遜 提名 [9]
最佳攝影 魯道夫·馬特 提名 [9]
最佳藝術指導 亞歷山大·高利思 提名 [9]
最佳視覺效果 保羅·伊戈爾(攝影)、托馬斯·莫爾頓(音效) 提名 [9]
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影片 提名 [1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ernstein 2000, p. 440.
  2. ^ TCM "Notes: 'Foreign Correspondent'." Turner Classic Movies. Retrieved: May 23, 2016.
  3. ^ 3.0 3.1 Stafford, Jeff and John M. Miller. "Articles: 'Foreign Correspondent'." Turner Classic Movies. Retrieved: May 23, 2016.
  4. ^ "Overview: 'Foreign Correspondent'." Turner Classic Movies. Retrieved: May 23, 2016.
  5. ^ "Trivia: 'Foreign Correspond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urner Classic Movies. Retrieved: May 23, 2016.
  6. ^ Legrand and Karney 1995, p. 311.
  7. ^ Lant, Antonia. Blackout : reinventing women for wartime British cinem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31. 
  8. ^ Humphries 1994, p. 66.
  9. ^ 9.0 9.1 9.2 9.3 9.4 9.5 "Nominees and Winners: The 13th Academy Awards (19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oscars.org. Retrieved: May 23, 2016.
  10. ^ Allmovie "Awards:'Foreign Correspondent'." Allmovies. Retrieved: May 23, 2016.
  • Bernstein, Matthew. Walter Wanger: Hollywood Independent.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ISBN 978-0-8166-3548-1.
  • Humphries, Patrick. The Films of Alfred Hitchcock. New York: Crescent Books, 1994. ISBN 978-0-517-10292-3.
  • Legrand, Catherine and Robyn Karney. Chronicle of the Cinema.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ISBN 978-0-7894-0123-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