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濱音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濱音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曲家秦詠誠於1962年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1]。這首曲子兼具西洋古典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2][3],旋律富有歌唱性、抒情性[4][5],是中國小提琴樂曲的重要曲目[6][7][8]

這首作品後來由作曲家本人改編旋律、作詞家張藜填詞,創作出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國》。

創作

[編輯]

作曲家秦詠誠是大連人,曾工作於大連市歌舞團。1962年創作此曲以懷念家鄉。[9]

以下是據稱作者對於本作品的描述[2]

分析

[編輯]

本曲為復三部曲式,分為引子、首部、中部、華彩、再現部、尾聲。[7]

引子8小節,由鋼琴奏出。

首部(9—34小節)分為三個樂段。[7][10]第一個樂段,小提琴在A大調上呈示主題,描寫的是平靜的海[7]


\layout {
  indent = 0
  ragged-right = ##t
}

<< \new Staff
 \relative c'' {
    \set Staff.midiInstrument = #"string ensemble 1"
    \set Score.barNumberVisibility = #all-bar-numbers-visible
    \set Score.currentBarNumber = #9
    \key a \major
    \tempo 4. = 55
    \set Score.tempoHideNote = ##t
    \time 9/8  \downbow e8 a-- (b--) cis [(e) \grace {cis16 (e16} cis8)] a b-- (fis--)
    \time 6/8  e4.~ 4.
    \time 9/8  a8-- (cis-- fis--) e [(fis) \grace {e16 (fis16} e8)] cis a-- (cis--)
    \time 6/8  b4.~ 4.
  \break
    cis8-- (b-- cis--) gis'4.
    fis8-- (e-- fis--) cis4.
    \time 9/8  a8-- (fis-- e--) cis'4 (cis8--) b4 (cis8--)
    \time 6/8  a4.~ 4 r8
}
>>

主題前兩句用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6],四度向上模進,清新而又向上。[2]第三句在最高音運用了「變宮」音G,構成了六聲調式,加強了樂句流動的特點。[6]此外,這三句話也暗含着高音E-F-G逐層向上的進行。[4]

第二個樂段低八度進行,伴奏變為分解和弦,有如水波。[10]第三個樂段重新升八度再現。[10]

中部(35—83小節[7])為插部型中段[5],描寫是風雨中的大海[7]。同樣分為三個樂段。[10]第一段由同主音小調進入:


\layout {
  indent = 0
  ragged-right = ##t
}

<< \new Staff
 \relative c'' {
    \set Staff.midiInstrument = #"string ensemble 1"
    \set Score.barNumberVisibility = #all-bar-numbers-visible
    \set Score.currentBarNumber = #9
    \key a \major
    \tempo 4. = 70
    \set Score.tempoHideNote = ##t
    \time 6/8  \tuplet 2/3 { a8\f c } c-- (a-- g--)
    e'4.~ 4.
    \tuplet 2/3 { a,8 c } c-- (a-- g--)
    e4.~ (4 g8)
}
>>

第一段的樂句只使用單音,隨着音樂的發展,音樂張力逐漸累積,在第二段中,雙音與和弦也加入了音樂。[6]與此同時,調性和節拍也隨着音樂進行而變化[7],和聲的進行也十分出人意料,為音樂增添了色彩[10]。第三段,小提琴節奏寬廣,鋼琴伴奏運用的大琶音也讓人感受到翻滾的波濤[2],二者共同將中部情緒發展到高潮,在最高音G的延長音中進入華彩樂段

華彩(84—87小節[7])樂段是用於展示小提琴華麗的特性的段落,在A大調上,好像在描繪飛鳥[7][2]。華彩部分段落,作者撰寫過兩種不同的版本。[6]

再現部(88—105小節[7])由小提琴的顫音伴着鋼琴奏出的主題開始[2],亦在A大調上。

尾聲(106—116小節[7]):主題材料的反覆和變幻中,逐步漸弱,在高音泛音收尾。

接受與推廣

[編輯]

1962年,演奏家閻泰山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首演。[3]此外,他最先為《海濱音詩》錄製了音頻(鋼琴伴奏吳書肇),並為之編訂弓法和指法。這對此曲的傳播有着積極影響。[6]

改編

[編輯]

秦詠誠的好友張藜非常喜愛這首作品。他依着主旋律填了一首曲子,名為《太陽與大海》。然而,這首器樂作品用聲樂演唱出來較為困難,特別是其中還有轉調。[11][12]

1983年,張藜向秦詠誠提出,希望能根據《海濱音詩》的旋律創作出更加適合演唱的曲子。他希望新曲子不要轉調,保留三拍子的律動,並將主題第一句的旋律從上行翻轉為下行。秦詠誠按要求創作出新的曲子之後,張藜為之填上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詞,是為《我和我的祖國》。[11][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劉臣君. 灵感来自家乡的海. 遼寧日報. 2024-09-25: 8 [2024-10-02]. 
  2. ^ 2.0 2.1 2.2 2.3 2.4 2.5 崔敏革.《海濱音詩》作品分析 [J/OL].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S2): 45-47. CNKI SDSD2010S2014.
  3. ^ 3.0 3.1 海滨音诗. 西安音樂學院. 2021-05-20 [2024-10-02]. 
  4. ^ 4.0 4.1 高虹.秦詠誠音樂作品的旋律藝術 [J/OL].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2002 (1): 33-39. CNKI YYXY200201009.
  5. ^ 5.0 5.1 徐美晶.怎樣練習樂曲更高效——淺析秦詠誠小提琴作品《海濱音詩》的練習方法 [J/OL].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10, 16(3): 147-148. CNKI ZLXX201003070.
  6. ^ 6.0 6.1 6.2 6.3 6.4 6.5 孫傳桐.試論秦詠誠小提琴曲《海濱音詩》的創作與演奏 [J/OL]. 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3, 31(3): 78-85. CNKI YYXY201303015.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劉西晴.《海濱音詩》演奏版本比較——以薛偉、寧峰和瑪麗安娜·特特里安為例 [J/OL].極目, 2023 (2): 52-57. CNKI JIMU202302010.
  8. ^ 魏煌.秦詠誠音樂創作的藝術特色 [J/OL].人民音樂, 1992 (9): 2-5. CNKI RMYY199209000.
  9. ^ 大連發佈. 《我和我的祖国》,灵感来自大连!_澎湃号·政务. 澎湃新聞. 2019-09-2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趙德山.我和我的祖國——秦詠誠音樂作品研究 [J/OL].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9, 37(3): 5-10. DOI:10.3969/j.issn.1001-5736.2019.03.001.
  11. ^ 11.0 11.1 魏巍,魏煌.關於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詞曲創作 [J/OL].人民音樂, 2020 (3): 76-79. CNKI RMYY202003023.
  12. ^ 12.0 12.1 劉臣君. 《我和我的祖国》与“三个半”大连人. 遼寧日報. 2024-09-25: 8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