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塞
清兵入塞,又稱「清(後金)南略」,是後金和清皇太極政權在和明朝在遼西戰場因無法完全打通關寧錦防線而陷入僵持局面時期,繞道漠南蒙古,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的數次攻擊掠奪軍事行動。因為有幾次規模不大,所以究竟有幾次這樣的軍事行動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說法。
明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濟格的軍隊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艷服乘騎,奏樂凱歸」[1],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軍。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恇怯不敢戰,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帥軍隊從瀋陽出發,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着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稱「戊寅虜變」。朝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後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陝西精銳之師調回對抗「流寇」,朝廷未採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藉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後李自成、張獻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清兵入塞一直被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蓋因在己巳之變前,滿清的叛亂範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地區,並沒有越過長城。滿清入塞使明朝傷筋動骨,對華北地區造成空前浩劫,死者無算,更令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例如滿清在1638年的入塞,便令被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滿清是在徹底擊敗察哈爾林丹汗,讓漠南蒙古成為滿清附庯之後,才對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擄掠的。己巳之變時,雖因袁崇煥的議和政策,導致蒙古各部偏向滿清,但滿清尚未徹底降伏蒙古,因此皇太極繞道蒙古人地盤進攻明朝京畿地區,亦被視為軍事冒險。因當時關寧軍仍控制山海關及遼西地區,蒙古人地區相當於滿清的後路。
年份 | 明/清(後金)紀年 | 主帥 | 兵力 | 入侵關隘 | 攻擊範圍 | 戰利品 | 影響 |
1629年 | 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至 次年五月十一日 後金天聰三年 |
皇太極 | 約十萬 | 喜峰口 | 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 | 被稱為「己巳之變」、「己巳虜變」或「己巳之役」。袁崇煥被處決。趙率教陣亡、遵化陷落。大將滿桂、孫祖壽戰死。 | |
1634年 | 崇禎七年七月至閏八月 後金天聰八年 |
皇太極 | 宣府、大同的數個州縣 | 在河南包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抗金,以致被圍民軍趁機突圍。 | |||
1635年 | 崇禎八年 後金天聰九年 |
多爾袞 薩哈璘 豪格 |
林丹汗的河套地區,太原府所屬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 | ||||
1636年 | 崇禎九年五月至九月 清崇德元年 |
阿濟格 | 獨石口 (今河北赤城縣北) |
昌平、寶坻、定興、房山、安肅、安州、東安、雄縣、容城、文安、永清、順義等州縣 | 克16城,共俘獲人口、牲畜共179820 | 清軍撤回時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艷服乘騎,奏樂凱歸」,以羞辱明軍。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恇怯不敢戰,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 |
1638年 | 崇禎十一年九月至次年三月 清崇德三年 |
左翼: 多爾袞 豪格 阿巴泰 右翼: 岳托 杜度 |
青口山 (今河北遷安市東北) 牆子嶺 (今北京密雲東北) |
通州、涿州、濟南府等河北、山東的大量州縣。「共計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 | 人畜46萬 | 孫承宗率領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城破,一家四十餘口皆壯烈戰死。 宣大總督盧象昇拚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監軍高起潛坐視盧象昇孤軍戰歿,人多惡之。 | |
1642年 | 崇禎十五年十月至次年五月 清崇德七年 |
阿巴泰 | 黃崖口 | 薊州、河間、景州、臨清、兗州、萊州、登州、青州府、莒州、沂州、德州、回師攻滄州、天津衛、三河、密雲、東昌、廣平、彰德、真定、海州。「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共八十八城」,降城六。 | 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銀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有奇。珍珠四千四百四十兩。各色緞共五萬二千二百三十疋。緞衣、裘衣萬有三千八百四十領。貂狐豹虎等皮,五百有奇。整角及角面千有一百六十副。俘獲人民三十六萬九千名口。駝馬騾牛驢羊,共三十二萬一千有奇。 | 清軍一路上縱橫千里,兵鋒止步於南直隸海州一帶。 |
參考文獻
[編輯]- ^ 談遷:《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