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誤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編者的性別餅圖:90%為男性,9%為女性,1%為變性人或跨性別認識
維基媒體基金會在2018年的調查,維基人主要為男性。

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誤是一項針對維基百科的批評;認為在內容的質與量上都是有偏誤的,原因是大多數的維基百科編輯者都是男性。

這是對維基百科最常見的一種批評,也是對維基百科系統性偏見的一般性批評的其中一部分。維基百科的運行者維基媒體基金會同意這種批評,也不斷嘗試增加女性維基百科編輯者的數量。例如曾舉辦鼓勵女性參與,並增加女性主題條目的編輯松[1][2]

參與者的性別偏誤

[編輯]

研究結果

[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Research proves gender imbalance on Wikipedia, 2:4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3]
video icon Where Are All the Women? Wikipedia’s Gender Gap, 1:12:40,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4]

調查顯示,維基百科的編者中,女性只佔了大約8.5-16%。[5][6][7] 據此,一些學者和記者批評維基百科主要男性貢獻者,[8][9][10] 關於女性或對女性重要的話題的條目很少。《紐約時報》曾指出,維基百科上的女性參與率,可能和其他「公共思想領導討論區(public thought-leadership forums)」的參與率在一條水平線上。[11] 2009年,維基媒體基金會調查顯示,做過超過500次編輯的編者中,只有6%是女性;此外,男性編者的平均編輯次數,是女性編者的兩倍。[12]

2010年,聯合國大學和聯合國大學馬斯特里赫特高新技術經濟及社會研究所(UNU-MERIT)共同提出了一份對全球維基百科調查的結果概述。[13] 一篇於2011年1月30日《紐約時報》刊出的文章參照了這篇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合作成果,指出女性在維基百科的貢獻者中所佔比率,低於13%。時任基金會執行董事的蘇·加德納表示,增加編者的多樣性,攸關一部百科全書是否能夠「盡可能做到最好」。根據這篇研究的說法,可能對女性編輯形成阻力的因素,包括會讓人聯想到「吹毛求疵的黑客群體」的「過分較真者」,還有「對難以相處、具高度衝突性的人,甚至歧視者開放」的必要性。[8]2013年,希爾(Hill)和蕭(Shaw)使用修正估計方法,對這份研究提出商榷,他們建議把這份調查中的數字上修,並更新現有的統計數字,他們給出的數字是美國成年女性的貢獻佔22.7%,全體女性為16.1%。[7]

2011年2月,《紐約時報》以「維基百科上的女性在哪裏?」為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見。[14] 其中資訊科學和語言學教授蘇珊·C·賀琳英語Susan Herring表示,她對於維基百科貢獻者有性別差異並不感到驚訝。她說,維基百科條目「討論頁」中,討論文字的內容常常具有爭議性,對許多女性來說缺乏吸引力。[15] 約瑟夫·M·里格爾英語Joseph Reagle同樣反映說,「黑客精英文化」加上高度衝突的(少數)成員對社群氣氛的不成比例的影響,會使其喪失吸引力。他說,「自由和開放的意識形態和言論可以被用來(a)掩蓋對不當或冒犯性言論的擔憂(b)把女性的參與度低理性歸結為僅僅是她們個人偏好和選擇的問題」[16] 賈斯汀·卡塞爾英語Justine Cassell說,雖然女性與男性一樣知識淵博,能夠維護自己的觀點,「但在美國社會中,在辯論、爭論和對自己的立場有力辯護方面,往往看到的還是男性的立場,而女性使用這些言語風格可能會引起負面評價。」[17]

國際通訊雜誌英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發表了Reagle和Lauren Rhue的研究報告,其中對英文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上的成千上萬個傳記主題的覆蓋率、性別表徵和條目長度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結論是,總的來說,相比《大英百科》,維基百科條目的覆蓋率更高,條目也更長,但在維基百科上,女性條目相比男性條目來說,較《大英百科》更容易缺失。也就是說,維基百科在人物傳記的覆蓋率壓倒性勝過《大英百科》,但在男性傳記方面尤其如此。同樣,有人或許會說,《大英百科》未收錄的人物在性別上比維基百科更均衡。在兩篇文獻中,條目長度都沒有表現出因性別差異而有明顯差異。[18]

2011年4月,維基媒體基金會進行了第一次半年度維基百科調查。該調查表明9%的維基百科編輯是女性。調查還指出「與一些人的看法相反,我們的數據顯示,很少有女性編輯覺得她們受到騷擾,或是覺得維基百科是一個性化的環境。」[19] 然而,2011年10月的維基和開放合作國際研討會上的論文發現有證據表明,維基百科可能有「一種可能阻礙女性參與的文化」。[20]

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維基百科編者之間也存在「互聯網技能差距」。作者發現,最有可能的維基百科貢獻者是高技能男性,低技能編輯之間沒有性別差異,並得出結論說,「技能差距」加劇了編輯之間的性別差距。[21]

在2010–14年間,維基教育基金會專案安排的(把編輯維基百科作為課程的一部分的)大學課程參與者中,女性佔61%。他們的貢獻將維基百科內容從流行文化和STEM方向轉移到人文社科方向。[22]

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編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網站來參與實驗的女性傾向於把其他編輯視為男性,並將其回覆視為比其他性別中立編輯者更為挑剔的回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

……維基百科上可以看見的女性編者以及鼓勵建設性的反饋可能會有助於縮小維基百科的性別差距。此外,匿名編輯比例相對較高,可能會加劇維基百科的性別差距,因為匿名可能常常被視為男性,而且更為挑剔。[23]

福特和瓦傑曼的研究指出,對性別偏見的研究繼續將問題視為女性的缺陷。相反,他們的中心論點是:女性主義技科學的基礎建設研究使得性別分析水平進一步提高。它着眼於基礎建設三個方面的問題:實施的內容方針、軟件和法律框架。該研究表明通過改變知識生產文化,通過鼓勵替代知識,減少編輯技術壁壘和降低維基百科方針的複雜性,可以取得進展。[24]

原因

[編輯]
Sue Gardner街頭相片
前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執行蘇·加德納給出了九個女性編者在維基百科上提出的,關於「為什麼女人不編輯維基百科」的原因。[25]

有人提出了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幾種原因。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維基百科女性參與率為13%,接近於其他「公共思想領導討論區」女性參與率的15%。[11][26] 維基百科研究員Sarah Stierch認為,維基百科貢獻者保持性別不公開是「相當常見的」。[27] 不近人情的文化和對暴力和侮辱性語言的容忍也對性別差距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8] 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維基百科的性別差距的另一個原因是未能吸引和留住女性編輯,這對維基百科覆蓋率造成了負面影響。[10]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前執行董事蘇·加德納列舉了女性為什麼不編輯維基百科的九個理由,從維基百科的女性編者的評論中精選:[25]

  1. 編輯介面缺乏用戶友好性
  2. 沒有足夠的閒暇時間
  3. 缺乏自信
  4. 厭惡衝突英語Conflict avoidance,不願參與冗長的編輯戰
  5. 認為她們的貢獻很可能被復原或刪除
  6. 覺得維基百科的整體氣氛對女性不友善
  7. 維基百科有關性的文化讓人厭惡
  8. 那些母語有語法性別的女性會不樂意被看作是男性
  9. 相比其他網站建立社會關係以及受到歡迎的機會小

Lam等人認為,在維基百科上可能會有一種不包容女性的文化,這可能是因為以男性和女性為中心的主題存在差異,女性用戶傾向於在社交和社群方面更加活躍,而女性新編者的編輯更可能被復原,女性編者比例高的條目會更具爭議性。[20]

2014年7月,國家科學基金會宣佈將花費20萬美元來研究維基百科的系統性別偏誤。該研究將由朱莉婭·亞當斯和漢娜·布魯克納領導。[29]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關於女性主題的條目更有可能被標記刪除模板。[30][31][32]

反應

[編輯]

維基媒體基金會認為至少自加德納擔任執行理事的2011年起,其專案中就存在着性別偏誤。基金會確實進行了一些努力以解決此問題,但是加德納對他們取得的成就表示失望。但是她也指出,女性的空閒時間通常非常有限,她們更傾向於去參加社交活動而非編輯維基百科。女性更多地將科技視為一種完成任務用的工具而非其本身就有趣的東西。[33][34] 2011年,維基媒體基金會定下了一個目標,到2015年前要使其25%的貢獻者是女性。[10] 2013年8月,加德納說:「我沒有做到,我們沒有做到,基金會沒有做到。解決方案不會來自維基媒體基金會。」[33]

在給雜誌《Slate》寫的文章中,希瑟·麥克唐納英語Heather Mac Donald將維基百科的性別不平衡稱作「在不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尋找誤入歧途的解決方案」。她斷言,「對於維基百科男女參與率的不同的最簡單的、也是符合日常經驗的解釋就是,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的興趣不同,對如何利用空閒時間的偏好也不同。」[35]

2014年8月,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士BBC的採訪中表示,維基媒體基金會計劃在性別偏誤問題上「加倍下注」。吉米·威爾士表示基金會將會開放更多的拓展專案並且在軟件上做更多改變。[36]

內容上的性別偏誤

[編輯]

英文維基在2021年約有1500萬篇人物條目,其中只有19%是女性[37]。相較於男性人物條目,女性人物條目也比較容易被提報刪除[37]

研究者有針對英文維基以及其他五個語言的維基進行研究,女性人物條目的比例比其他比較的三個資料庫要高。不過,利用計算語言學的分析發現,條目中描述女性和男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女性人物條目比較常出現有關性別和家庭的詞句。研究者認為這意味着維基百科的編輯將男性視為「預設性別」(若沒有特別說明,就假設是男性,以男性為基準英語male as norm[38]。另一個有關維基編輯方式的批評,是在2014年的《衛報》社論上,提到很難判斷「什麼重要」。他們注意到英文維基中的「色情女演員列表」要比「女科學家列表」要來的有組織[39]

英文維基百科的「劍橋公爵夫人嘉芙蓮的婚紗」條目在創作當天就被部分維基人以「這也能是維基百科條目?」「維基百科不是新聞速報」等理由提刪。吉米·威爾士表示在維基百科上有90個左右關於Linux發行版的條目,但時裝條目卻少得可憐,這反映了維基百科上存在系統性的偏見[40][41]

加拿大物理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是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之一,因為啁啾脈波放大而獲獎。但她在英文維基百科的專屬頁面直至她得獎後一個半小時才被建立。由於與斯特里克蘭共用諾貝爾物理獎的熱拉爾·穆胡早在2005年就擁有個人頁面,因此這個事件也被認為涉及了女性歧視[42]

提升女性編輯地位的措施

[編輯]
Refer to caption
2013年舉辦於華盛頓的編輯松活動「藝術作品中的女性」的參與者
Refer to caption
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台灣女子自由軟件工作小組(WoFOSS)聯合舉辦的薇姬人女性維基人)活動-薇姬的房間

人們已經組織了一些專門的編輯松活動,來提升對維基百科中女性相關話題的覆蓋率,並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43] 這些活動受到了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支持,有時基金會還會在這個過程中提供顧問和技術,以引導資歷較淺的編輯者。近期的編輯松活動給出了一些特定的中心話題,諸如澳大利亞女性神經科學家和猶太歷史中的女性。[44]

視覺化編輯器是維基媒體基金會資助的一個專案,它使人們可以以「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WYSIWYG)的方式編輯維基百科。據說此專案的部分目的即是減小維基百科的性別差距。[45][46]

此外人們還啟動了「維基茶館」專案。該專案的目標是為新人提供一個更友好的環境,其中一個特別的目標也是促進女性參與維基百科。[47]

2015年年初,一個關於為維基百科編者建立一個「女性專用」空間的提案受到了維基人的強烈抵制。[4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urtis, Cara. This physicist has written over 500 biographies of women scientists on Wikipedia. thenextweb.com. The Next Web. 2019 [2019-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2. ^ Wade, Jessica. This is why I’ve written 500 biographies of female scientists on Wikipedia. independent.co.uk. The Independent. 2019 [2019-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3.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searchers reveal Wikipedia gender bias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16-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8). 
  4. ^ Tackling Wikipedia’s Gender Gap.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2016-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5. ^ Can Wikipedia Survive?. 2015-06-20 [201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1). ...the considerable and often-noted gender gap among Wikipedia editors; in 2011, less than 15 percent were women. 
  6. ^ Statistics based on Wikimedia Foundation Wikipedia editor surveys 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ov. 2010-April 2011) and November 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pril - October 2011)
  7. ^ 7.0 7.1 Hill, Benjamin Mako; Shaw, Aaron; Sánchez, Angel. The Wikipedia Gender Gap Revisited: Characterizing Survey Response Bias with Propensity Score Estimation. PLoS ONE. 2013-06-26, 8 (6): e65782 [2016-11-23]. Bibcode:2013PLoSO...865782H. PMC 3694126可免費查閱. PMID 23840366. doi:10.1371/journal.pone.00657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8. ^ 8.0 8.1 Cohen, Noam. Define Gender Gap? Look Up Wikipedia's Contributor List. New York Times. 2011-01-30 [201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9. ^ Reagle, Joseph. "Free as in sexist?": Free culture and the gender gap. First Monday. [2015-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0). 
  10. ^ 10.0 10.1 10.2 Jonathan T. Morgan; Siko Bouterse; Sarah Stierch; Heather Walls. Tea & Sympathy: Crafting Positive New User Experiences on Wikipedia (PDF). Wikimedia Foundation. [2017-07-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1-05). 
  11. ^ 11.0 11.1 Wikipedia Ponders Its Gender-Skewed Contributions - NYTimes.com.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12. ^ WP:Clubhouse? An Exploration of Wikipedia’s Gender Imbalance (PDF). [2016-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4-18). 
  13. ^ Wikipedia Survey: Overview Results (PDF). March 2010 [2014-08-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4-14). 
  14. ^ Where Are the Women in Wikipedia?. New York Times. 2011-02-02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15. ^ Herring, Susan C. Communication Styles Make a Difference. New York Times (opinion). 2011-02-04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16. ^ Reagle, Joseph M. 'Open' Doesn't Include Everyone. New York Times (opinion). 2011-02-04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17. ^ Cassell, Justine. Editing Wars Behind the Scenes. New York Times (opinion). 201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7). 
  18. ^ Reagle, Joseph; Rhue, Lauren. Gender Bias in Wikipedia and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seph Reagle & Lauren Rhue). 2011, 5: 1138–1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19. ^ Wikipedia Editors Study: Results From The Editor Survey, April 2011 (PDF). Wikipedia. April 2011 [2014-05-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12-26). 
  20. ^ 20.0 20.1 Lam, Shyong K.; Uduwage, Anuradha; Dong, Zhenhua; Sen, Shilad; Musicant, David R.; Terveen, Loren; Reidl, John. WP:Clubhouse? An Exploration of Wikipedia’s Gender Imbalance (PDF). WikiSym'11. ACM. October 2011 [2017-07-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29). 
  21. ^ Hargittai, Eszter; Shaw, Aaron. Mind the skills gap: the role of Internet know-how and gender in differentiated contributions to Wikip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14-11-04, 18: 1–19. doi:10.1080/1369118X.2014.957711. 
  22. ^ Bruce Maiman. Wikipedia grows up on college campuses. The Sacramento Bee. 2014-09-23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3). 
  23. ^ Shane-Simpson, Christina; Gillespie-Lynch, Kristen. Examining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Wikipedia gender gap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editing tas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January 2017, 66: 312–328. doi:10.1016/j.chb.2016.09.043. 
  24. ^ Ford, Heather; Wajcman, Judy. ‘Anyone can edit’, not everyone does: Wikipedia and the gender gap.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017 [2017-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8). 
  25. ^ 25.0 25.1 Gardner, Sue. Nine Reasons Why Women Don't Edit Wikipedia, In Their Own Words. suegardner.org (blog). 201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8). 
  26. ^ Yasseri, Taha; Liao, Han-Teng; Konieczny, Piotr; Morgan, Jonathan; Bayer, Tilman. Recent research — Napoleon, Michael Jackson and Srebrenica across cultures, 90% of Wikipedia better than Britannica, WikiSym preview. The Signpost. Wikipedia. 2013-07-31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27. ^ The women of Wikipedia: Closing the site's giant gender gap.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28. ^ In UK, rising chorus of outrage over online misogyny. CSMonitor.com. [2017-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4). 
  29. ^ Harrington, Elizabeth. Government-Funded Study: Why Is Wikipedia Sexist?. Washington Free Beacon. 2014-07-30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1). 
  30. ^ Editors Are Trying To Fix Wikipedia's Gender And Racial Bias Problem. [2016-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3). 
  31. ^ Project Aims to Raise Profile of Women Architects on Wikipedia. [2016-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3). 
  32. ^ Does academia have a place on Wikipedia?. [2016-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3). 
  33. ^ 33.0 33.1 Huang, Keira (11 August 2013). "Wikipedia fails to bridge gender ga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4. ^ "Wikistorming"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7-17.. FemTechNet. Fall 2013.
  35. ^ Mac Donald, Heather (9 February 2011). "Wikipedia Is Male-Dominated. That Doesn't Mean It's Sex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late. Retrieved 7 January 2015.
  36. ^ Wikipedia 'completely failed' to fix gender imbala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interview with Jimmy Wales, 8 August 2014; starting at 45 seconds.
  37. ^ 37.0 37.1 Adams, Kimberly; Alvardo, Jesus. Why it's so hard for biographies about women to stay on Wikipedia. Marketplace. 2021-07-27 [2021-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7). 
  38. ^ Emerging Technology from the arXiv.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Reveals How Wikipedia Articles Are Biased Against Women.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7). 
  39. ^ 衛報 2014 (London) The Guardian view on Wikipedia: evolving truth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11-12.
  40. ^ Toor, Amar. Jimmy Wales, Mary Gardiner address Wikipedia's gender gap at Wikimania conference. The Verge. 2012-07-15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美國英語). 
  41. ^ What has Wikipedia’s army of volunteer editors got against Kate. The Independent. 2012-08-15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英語). 
  42. ^ 諾貝爾物理獎女得主 曾遭維基百科拒絕建檔[影]. [202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43. ^ Stoeffel (11 February 2014). "Closing Wikipedia’s Gender Gap — Reluctantl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Magazine. Retrieved 27 August 2014.
  44. ^ "The Wikipedia wars: does it matter if our biggest source of knowledge is written by m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statesman.com.
  45. ^ "Class war! Wikipedia's workers revolt again • The Regis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l Reg. 18 August 2014.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4.
  46. ^ "Kate Middleton's wedding gown and Wikipedia's gender ga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July 2012.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4.
  47. ^ "Tea & Sympathy: Crafting Positive New User Experiences on Wikipedia"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2-09.. washington.edu. Proc. CSCW 『13, 23–27 February 2013, San Antonio, Texas, USA. 2013.
  48. ^ Paling, Emma, "How Wikipedia Is Hostile to Wom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Atlantic, 21 October 2015 (subscription or advertising required)

延伸閱讀

[編輯]

媒體報道

[編輯]

研究與建議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