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能項符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能項符號量子力學中描述多電子原子中(總)角量子數的縮寫符號(實際上單個電子也可以用能項符號來描述)。具有給定電子排布的原子的每個能級不僅由電子排布來描述,還由其能項符號來描述,因為能級還取決於包括自旋在內的總角動量。考慮原子的能項符號時,通常假定存在自旋-軌道耦合現象。原子的基態能項符號由洪特規則預測。

能項一詞的使用是基於里德堡-里茲組合原理英語Rydberg–Ritz combination principle:頻譜線的波數可以表示為兩個能級之差。後來由玻爾模型進行了總結,該模型確定了具有量子化能級的能項(乘以hc,其中h普朗克常數,而c是光速),並確定了與光子能量相關的光譜波數(再次乘以hc)。

旋軌耦合與符號

[編輯]

對於輕原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很小,因此總角量子數L和總自旋量子數S是好量子數英語Good quantum number。 L和S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LS耦合(自旋-軌道耦合)或Russell-Saunders耦合(以Henry Norris Russell和Frederick Albert Saunders的名字命名,他們在1925年對此進行了描述[1])。用以下形式的能項符號可以很好地描述原子狀態:

其中

S為總自旋量子數,2S+1為自旋多重度,表示LS條件下,對給定LS總角動量量子數J的可能狀態數。(如果L<S,則可能的J的最大數目為2L+1)[2]這可以通過式Jmax = L + SJmin = |LS|很容易地證明:J的可能狀態數為JmaxJmin + 1。
L是總角量子數的光譜符號。前17個角量子數對應的光譜符號為:
L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S P D F G H I K L M N O Q R T U V (依字母順序)[註釋 1]

S、P、D、F四個符號是根據與s、p、d、f軌道對應的光譜線的特性得出的:銳線系(sharp)、主線系(principal)、漫線系(diffuse)和基線系(fundamental);其餘的按字母順序從G開始命名,只是省略了J。當用於描述原子中的電子狀態時,能項符號通常遵循電子構型。 例如,碳原子的一個低能級的能項符號表示為1s22s22p2 3P2。 上標3表示自旋狀態是三重態,因此S=1(2S+1=3),P是L=1的光譜符號,下標2是J的值。使用相同的規則,可將碳的基態表示為1s22s22p2 3P0[3]

腳註

[編輯]
  1. ^ 角動量值大於20(符號Z)的光譜符號沒有官方約定。對此,許多作者開始使用希臘字母(α,β,γ,…)。不過需要這種表示法的場合很少。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 N. Russell and F. A. Saunders, New Regularities in the Spectra of the Alkaline Earth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61, p. 38 (1925)
  2. ^ Levine, Ira N., Quantum Chemistry (4th ed., Prentice-Hall 1991), ISBN 0-205-12770-3
  3. ^ NIST Atomic Spectrum Databa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o read neutral carbon atom levels for example, type "C I" in the Spectrum box and click on Retrieve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