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杜魯夫
杜魯夫 Maurice Duruflé | |
---|---|
出生 | 1902年1月11日 盧維埃 |
逝世 | 1986年6月16日(84歲) 巴黎 |
國籍 | 法國 |
知名作品 | 安魂曲,管風琴《組曲》,《阿蘭名義前奏曲與賦格》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宗教音樂,管風琴曲 |
師從 |
莫里斯·杜魯夫(法語:Maurice Duruflé,1902年1月11日—1986年6月16日),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在巴黎師從圖內米爾,成為出色的管風琴演奏者。1943年在巴黎音樂學院任和聲學教授。1975年遭遇車禍,放棄演出,1986年逝世。[1]杜魯夫嚴於律己,他的公開作品很少,寫法也比較保守,但品質很高,具有莊嚴肅穆的特色,體現了他作為一名天主教徒的虔誠。另外,杜魯夫的妻子瑪麗-瑪德萊娜也是一位出色的管風琴家。
生平
[編輯]杜魯夫出生於法國厄爾省的盧維埃,他在聖詩學院讀書期間加入了學校的唱詩班,在那裏他跟隨Jules Haelling學習管風琴和鋼琴。17歲時移居巴黎後他接受了夏爾·圖內米爾的私人授課(主要是管風琴課程),並於聖克洛蒂爾德教堂擔任圖內米爾的助手直到1927年。1920年杜魯夫進入巴黎音樂大學學習管風琴,和聲學,鋼琴伴奏和作曲,畢業時取得了以上科目的一等獎學金。期間他的和聲學教授是Jean Gallon。
1927年,路易·維爾納提名杜魯夫為他在巴黎聖母院的助手。杜魯夫於1929年成為了巴黎聖埃蒂安杜山教堂的掛名管風琴師,直到去世前他一直擔任此職。1936年,他獲得了布魯門薩爾獎。1939年,他在弗朗西斯·普朗克的管風琴音樂會上舉行了他個人的首次公開演出,普朗克本人為他進行了管風琴的定音工作。1943年,他成為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和聲學教授,他在這裏工作直到1970年。
1947年杜魯夫完成了可能是他少數公開作品之中最出名的作品《安魂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這部作品杜魯夫於1941年就已在維希傀儡政權的資助下開始了譜寫工作。1947同年,瑪麗-瑪德萊納成為了他在聖埃蒂安杜山教堂的助手,兩人於1953年9月15日結婚(杜魯夫的第一任妻子是Luccette Bousquet,1932年結婚,1947年離婚並在1953年6月23日由教廷公開宣佈)。杜魯夫夫婦作為一對頗具盛名且廣受歡迎的管風琴搭檔,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進行了數次巡迴演出。
逝世
[編輯]杜魯夫在1975年5月29日的一次車禍中受了重傷並因此放棄了公開表演,在此之後他的活動範圍始終局限於他的公寓中,他在聖埃蒂安杜山教堂的管風琴師職務由妻子瑪麗-瑪德萊納接任(瑪麗本人也在車禍中受傷)。1986年杜魯夫逝世於魯弗申(巴黎近郊),享年84歲。
其他
[編輯]杜魯夫對他本人寫就的樂曲極為嚴格,他僅僅出版了他的很少一部分作品並持續不斷的對已出版作品進行編輯和修改,他在音樂創作特別是管風琴音樂創作方面的完美主義傾向賦予他的公開作品以非常高的質量。
參見
[編輯]-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英文維基百科Maurice Duruflé條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ttp://www.requiemsurvey.org/composers.php?id=27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編輯]- ^ http://www.durufle.org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29 Association de 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